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又惹女朋友生氣了?「大豬蹄子」可能真的有點冤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12-1 03: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11月29日 09:48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今天,你惹太太(或女朋友)生氣了嗎?」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黃揚名從文化差異、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等多個角度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異」,而這往往是導致溝通不暢、令人心情不夠美麗的原因。黃揚名老師為大家帶來演講《你今天心情不美麗嗎?》

  以下為黃揚名演講實錄:

  「你今天心情美麗嗎?」問法很優雅,結果卻往往是:心情不美麗。

  「心情不美麗」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堵車,或者因為霧霾……但是,作為心理學人,我想更多的「不美麗」還是來自於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演講嘉賓黃揚名:《你今天心情不美麗嗎?》

  北京大學心理系張昕老師的這篇文章,女性同胞大概會心有戚戚焉。

  

  據說「大豬蹄子」這個詞在社交媒體上很火,很多女性在數落男人都不會送合心意的禮物,也不會講好聽的話,或是給自己拍照又拍得很醜——看到最後一條,我要很羞愧地說,我也做過「大豬蹄子」。

  

  太太懷著二寶的時候,我們去東京旅行,走著走著,有一個點剛好可以拍到全貌的晴空塔。太太先幫我拍,拍完之後,她是這樣跟我說的:「等一下不用拍到全部,沒有關係。」然後我就為她拍了右邊那張照片。到了晚上我們一起看照片時,各位可以想見,當時我太太的心情一定非常的不美麗。可是我也很無辜,明明是太太自己說「不用全部拍到」嘛。(順便奉勸各位女性朋友,真的,對男性講話一定要很明確,如果你說「沒有全部拍到也沒關係」,那你可能就會得到這樣一張相片。)

  

  其實,我們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就是有很多認知差異,導致你可能在溝通互動上有時會心情不太美麗。認知差異有很多種,接下來我主要分享三個方面:由文化上的差異所造成的認知差異,由年齡造成的認知差異以及由性別方面造成的認知差異。

  

  我在英國念書的時候,曾經跟我的指導教授發生了一件不太美麗的事情。你知道,指導教授常常會跟你說,你該做A,你該做B。那我就聽他的話做了,但是,當我做到自己都覺得快要發達的時候,他突然跟我說,我覺得這個方向不大好,你應該換一個方向。

  我當然可以展現中國人的美德忍下來,但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我就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當中我用了一個字,我說,我覺得你們以前叫我做的東西是一個「crap」——不知道大家聽起來是什麼感覺?我看大家沒什麼反應。

  可是,這個詞觸動了我的兩位指導老師。他們立刻寫了一封信,說我們需要談談。談的時候,他們第一句話就問:為什麼你要用「crap」這個詞?我才察覺到,原來在他們心目中,「crap」比我們的「一文不值」還要一文不值。我才明白這件事真的是太嚴重了。不過,我們畢竟都是成年人,所以就用成年人的方式溝通。很幸運,後來這件事有一個好的結果。

  在感到愧對兩位老先生的同時,我也會去思考: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要事後諸葛一下,因為我找到了一個研究。

  

  語言習得的先後會影響對於禁忌辭彙的情緒感受

  這個研究找了會多種語言的被試,讓他們評定每個語言中的禁忌辭彙,他們的情緒感受是怎樣的。結果發現,最早學習的語言當中的禁忌詞,會有最強烈的情緒感受。另外,他們也發現,對於一個語言的精熟程度,也會影響,越精熟的,也會越有感(圖片沒有顯示這個結果)

  這個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找了一些會說多國語言的人,請他們去看各國語言裡面的禁忌辭彙,比如「crap」就是英語裡面的禁忌辭彙。

  我們看到,從左邊開始的這些長條,最左邊是你的母語,越往右邊就是你越晚學習的那門外語。如果這個長條越高,表示禁忌辭彙引發你情緒感受越強烈。很明顯,母語中的禁忌辭彙會帶給你最強烈的感受——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跟我的指導老師(英國人)對於「crap」這個詞有不一樣的情緒感受,因為,對他們來說那是母語,對我來說只是我的第一門外語,所以我當然不會像他們那樣有如此強烈的感受。

  順便說一下,這個研究者也發現:如果你對這個語言越精熟,你就越能夠去掌握語言當中的情緒要素。你看,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們針對一個辭彙可能就會有如此不同的認知和詮釋。

  

  這是我們家二寶,他完美展現了一個學齡前兒童特有的現象,叫做「語言過度概化」。所謂「過度概化」,就是指,會用同一個名稱去指稱很多東西,比方說,貓叫做貓,狗他也覺得是貓,可能小老虎他也覺得這是貓。

  我家二寶的現象則是:他覺得所有便利店都叫做「全聯」。我太太就不知道兒子有這樣的狀況,所以當二寶跟他說「媽媽你帶我去全聯買東西」時,她就真的帶他去了全聯。結果到了便利店后,二寶就生氣了,因為這不是他真的想去的地方。但是呢,我有經驗。所以,當二寶跟我說,爸比你帶我去全聯,我就會問他:你是要去那一家「有賣什麼什麼東西」的全聯,還是你要去「在誰誰家附近」的那一間全聯?因為我做了double check,就可以順利達成他的任務。

  

  不同年齡的人命名物品的方式是否有差異

  這個研究讓被試看很多不同罐子的圖片,並且請他們說這個是什麼東西。我們可以發現五歲的小孩會用比較少的辭彙來描述這些罐子,不過八歲以後就和成年人命名的總是沒有甚麼差異,但是細緻的區分還是有所不同的。這顯示了,學齡前的孩子,無法用不同的名稱來標記物品。

  其實,這個現象也並非小孩子所特有。上圖這個研究,研究者就針對了不同年齡的人,從5歲、8歲、10歲、12歲、14歲到成年人,都去看這些像罐子的圖片。在看完之後,就請這些人為物品做一個命名。圖中可以看到,5歲的孩子命名的種類比較少,大概到8歲、10歲時,命名的項目種類就跟成年人基本沒有差異了,表明「語言過度概化」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了。這個研究可以解釋二寶的狀況,因為他現在是四歲半,所以還是會有這個現象。

  對於老年人,我們也很容易有一些認知上的差異。比如一個蠻常見的情景:你家的爸爸媽媽或是姥爺姥姥,如果你看她走路有一點不穩,就問,媽,我要不要幫你買一個拐杖?當然,通常她會很生氣地跟你說:不要。可是,這一個「不要」並不表示她在行走這件事上完全不需要協助,而是「拐杖」等於她在向全世界宣告「我老了,我不行了,所以我用拐杖」。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現在就有很多的創新產品,比方結合雨傘的拐杖。下次,如果你看到晴天里還有老人家提著一把雨傘,就不必覺得奇怪了。

  

  性別上的不同也會造成很多認知上的差異。我曾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太太要來看我,我就跟她說,你可不可以幫我去買淡水的魚酥,要藍白魚的魚酥。然後她來了,拿給我右邊的這包魚酥,注意看,右邊那包魚酥的左上角,有一個小小的logo,上面有一條藍色和白色的魚——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牌子。

  

  但是我並沒有發作,因為太太大老遠幫你帶了一包魚酥來,你還嫌棄,根本就是討罵,所以我就不動聲色。這時,太太又說,我那天去的時候,發現隔壁也有賣,所以我也買了一包隔壁那家的。就是右邊這張很大的藍白魚,這才是我要的藍白魚,那我就很開心了。巧的是,當時在場還有另外一對夫妻,那個妻子和我太太的意見一致,也覺得右邊的才是藍白魚,而那位老公則和我一樣,覺得左邊才是藍白魚。

  我太太當時解釋說,你自己又沒有講清楚,你只說「藍白魚」,我去買的時候,走在街上看到的是這樣——如果你走在路上,有兩家店,你買哪一家的魚酥?很可能就會買右邊這家的魚酥,因為招牌上有很清楚看到藍白魚,可是左邊沒有。

  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會因為切入角度不同,而帶來很多的認知差異。或許你覺得這個跟性別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不,我要告訴大家,性別真的是有影響的。你想想看,當你和男朋友、女朋友或者是老公、老婆吵架的時候,是不是通常會有這樣的一個局面——

  太太或者女朋友往往會說,我覺得你態度很差;男生就很冤枉,覺得「我沒有做錯,你為什麼要生氣呢?難道態度差你就要生氣嗎?」這個時候男生要怎麼做?太太或女朋友說態度重要,你就要相信她,所以就算你再沒有錯,也一定要態度非常好,跟她說,親愛的,我知道我這件事沒有錯,你覺得這個還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你用這樣好的態度,日子會非常好過的。

  

  注意,我這麼建議,並不是暗示女性不懂道理。只是,這是由性別差異導致的認知差異。因為男性跟女性在面對情緒刺激的時候,大腦處理有很大的不同。看上圖你會發現,左邊是男生的結果,右邊是女生的結果,大家要看的是中間有一個下陷的波谷,紅色跟藍色的線中間的差異,就是被試者看到正向刺激跟負向刺激之間的差異:在女生這邊,差異比較大,說明這些情緒性的信息會對她們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而且比較持久。所以,當男性跟女性同樣在經歷一件情緒事件的時候,女性會有比較大的反應,她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才能夠把它合理化,而男性可能馬上就合理化了,所以不會把出問題的地方歸咎於情緒或態度,而會認為是事情的對錯才是真正重要的。

  當然,不管是剛剛我分享自己的例子還是這些科學研究,它其實都不一定能夠反映各位的狀態。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對於外在的世界都有你自己獨特的看法。但我覺得,美好之處在於:即便我們對很多事情是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我們卻可以彼此了解。比方說,你明明跟朋友講說你可不可以幫我買可樂,但是他知道你從來不喝可樂而是喜歡喝雪碧,他就忽略你的口誤而幫你拿了一罐雪碧,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人要達到這種程度的互動,其實是需要很多的同理的狀態,你必須要去了解他在想什麼,你們可能要共同經歷了很多事情,你才可以成就這樣的一個境界。

  我想,除了我們通過去了解別人,讓別人生活更美麗之外,更多人可能也在想:我可不可以當做一個助人者,我可不可以去幫你?

  我曾經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我上大學時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希望可以用我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是,我慢慢察覺到,很多時候我們去給予的幫助不見得是別人想要的。

  比如,我在念本科的時候,曾經報名要去育幼院陪孩子念書。因為我的負責陪伴的那個小女孩很乖,我就問她說,下次哥哥要不要偷帶什麼東西給你?她跟我說,哥哥,你不需要帶東西給我,你只要陪我就好了。

  她的回答讓我深深慚愧。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別人需要什麼東西,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可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把人當作是一個機器一樣,去運算它可能需要什麼東西。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12-1 03:02 | 只看該作者
現在人工智慧非常火,大家想必也在「雙十一」或平常購物時都被推薦了很多東西,你可能也買了很多東西。但是那些真的是你要的嗎?不一定。因為當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忘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之所以為人,其實他真的不是一個計算機而已,他有很多情感要素在裡面。如果我們沒有把這些考慮進去,那你得到的結果是不完整的,也就沒有真正了解這個人。

  

  我很想當一個助人者,但是我發現我可能不適合。不過,後來我找到了我的路,通過科普的方式,我能夠讓更多人去認識心理的運作是什麼樣子的,他會知道為什麼我會抑鬱,可能也會知道為什麼我跟我的男朋友女朋友之間常常會有紛爭。我覺得,通過做心理學的科普,可以讓每一個人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什麼樣子,知道自己的好,也知道自己的不好,並練習去接受自己原本樣貌,也去了解並接受別人原本的樣貌,我覺得這就是最美好的一個狀態。謝謝大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0: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