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論 > 海外輿論 > 正文 滲透戰術、閃電戰……美媒在一戰找到現代戰之源

[複製鏈接]

30

主題

59

帖子

26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igdown 發表於 2018-11-16 1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8日發表了題為《重新發明戰爭》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軍事史中心主任傑弗里·瓦夫羅,以下是文章摘要:

本周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過去了一百年。那場戰爭導致1000萬名軍人陣亡,全球32個國家捲入其中。一戰原本應該是「可以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發生在1914年到1918年的那些慘烈戰鬥孕育了後來一系列新的戰爭,而且一直影響著時至今日的作戰方式。

「進攻崇拜」失效 陣地作戰徒勞

在大眾記憶里,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看成是發生在西部戰線靜止戰壕里的戰爭,一場浸染在泥濘與血肉中的四年鏖戰。但事實上,面對公眾輿論壓力的軍隊將領和戰時內閣都像現在的我們一樣,意識到陣地戰是徒勞無益的。他們一直想方設法控制傷亡,希望在戰場上重新樹立突擊性和機動性。

戰爭開始時,歐洲主要國家軍隊都接受了「進攻崇拜」思想——這一戰略非常愚蠢,以至於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講了那句著名的諷刺人的話:「戰爭太重要了,所以不能交給將軍們。」重視進攻的思想源於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咄咄逼人的德國步兵忍受了巨大傷亡,將法國人趕出防守陣地,打贏了戰爭。

到1914年,各大國依然認為,重拳出擊與承受慘重損失(所謂「短兵相接」戰術)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然而,機關槍、速射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現使1870年那樣的大規模進攻演變成自殺行為。一戰頭一年就出現了驚人傷亡,重創法國與奧地利軍隊,消滅了小股英國遠征軍,迫使進攻中的德國人採取守勢。

為適應新情況,各國軍隊建造了龐大的戰壕網路,以抵禦敵軍炮火。為了恢復攻勢、贏得戰爭,作戰人員努力研究新戰術,各自取得了一定效果。英國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試圖通過兩場大規模攻勢打破僵局(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和1917年的帕斯尚爾戰役),將火炮的應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但這兩次戰役都沒有達到目的,英軍傷亡慘重(索姆河戰役傷亡42萬人,帕斯尚爾戰役傷亡30萬人),引發倫敦政治地震。

法國陸軍1917年發動的尼韋勒戰役原本有望通過壓倒性炮火贏得戰爭,但也以失敗告終,因為德國人把戰壕挖得更深,躲過了首輪密集炮火。法軍傷亡20萬人,導致士氣崩潰,引起公開兵變。

開啟「軍鼓火力」 採用「滲透戰術」

戰爭的最後一年引發新軍事思想浪潮。美國1917年加入協約國,德國人知道自己必須趕在上百萬美國陸軍投入戰場前打贏戰爭。法國人和英國人則必須想辦法將德國人趕出其佔領的法國和比利時領土。法國和英國的辦法是投入更多火力以及首批坦克。

相比之下,德國更依賴人而非機器。他們的新式滲透戰術(在1917年對付俄國人和義大利人的行動中取得了驚人成功)將突擊進攻重新帶回靜止的戰場。德國人沒有用持續一周的炮火來預告攻勢的到來,而是悄悄集結炮兵,開啟「軍鼓火力」(連續不斷的爆炸聲聽起來像是在敲軍鼓)。然後,德國人會派出突擊隊(受過訓練的突擊師)「擁抱」火力網,直接打擊敵軍戰壕乃至更後方的目標。

1918年初,德國人在索姆河老戰場對英法軍隊採取「滲透戰術」,險些將後者擊潰。從小山頂上觀察德軍猛烈攻勢的英軍上校富勒(機械化戰爭的早期倡導者)指出,假如德國人使用坦克而非容易疲勞的步兵發動進攻,他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富勒認為那樣的話,德國人肯定會贏得戰爭,德國的「滲透戰術」能夠給予崩潰的協約國部隊「致命一擊」。

這一軍事思想包含了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採取的閃電戰戰術的種子:在摩托化步兵與炮兵、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傘兵的支持下發動裝甲攻勢。這樣的進攻能夠引發恐慌情緒,使敵軍在被實際摧毀前就已經陷入崩潰。海因茨·古德里安、埃爾溫·隆美爾、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等等成長為二戰重要指揮官的一戰德國老兵將此類攻勢(指首先在敵軍中間製造恐懼和混亂)視為取勝的秘訣,推動速度與決斷重新回到戰場上。

法國人則吸取了相反的經驗教訓。他們曾在1918年德軍的攻勢下瀕於崩潰,但最終利用自己的聯合作戰戰術,即所謂的「定向戰場」戰術,擊潰了德軍。協約國軍隊挫敗德軍攻勢的方法是將預備隊隱藏在「軍鼓火力」範圍之外,迫使德軍突擊隊穿越空無一人的戰場。在疲勞與協約國炮火的作用下,德軍人數大為減少。然後,以逸待勞的協約國軍隊發起反擊,一舉掃清德軍殘餘部隊。

「大縱深」已萌芽 「閃電戰」受觸發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領導法國軍隊的菲利普·貝當元帥將馬其諾防線(這個在上世紀30年代建成的防禦體系由無數堡壘和掩體組成,耗資巨大,相當於封鎖了280英里法德邊界)設想為能夠阻止德國人的「現成戰場」。假如德國人通過防線上唯一的缺口(比利時邊界)發動進攻,法國軍隊就會挺進比利時,像1918年時那樣投入作戰——以炮火痛擊德軍進攻部隊,然後法國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謹慎發起反擊。

這一戰略在法國人當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批評。法國國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比例最高,再也不想走到馬其諾防線外面冒險。有位直言不諱的反對者是老兵夏爾·戴高樂。他主張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通過積極的機動能力打擊德軍,並且能夠迅速採取干預行動,支持捷克人、波蘭人等距離遙遠但至關重要的法國盟友。但是,戴高樂的觀點被壓制了,主要因為其想法威脅到法國軍隊的結構和體制。

1917年,仍是上尉的戴高樂被關進德國戰俘營,與一位名叫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的俄國中尉共用一間牢房。俄國人逃出戰俘營投身布爾什維克革命,最終成為1920至1921年蘇聯入侵波蘭時的指揮官。在曾經挫敗拿破崙以及一戰德奧軍隊的同一片土地上,圖哈切夫斯基發展了「大縱深作戰」理論,呼應了英國人富勒的先見之明,並且影響了德國閃電戰的發展。他一路沖向華沙,忽略後勤和側翼,把一切賭注押在了垂直攻勢對波蘭陣地的瓦解效果上。在1937年被斯大林清洗之前,圖哈切夫斯基將「大縱深作戰」理論變成蘇聯的軍事思想。這一理論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擊潰了東線戰場的德國人。

如今的現代軍隊運用了改頭換面的同類戰法,旨在通過「震懾行動」摧垮敵軍抵抗,哪怕雙方主力部隊還沒有交上火。1918年首次閃現的這一理論在1940年對法國人和英國人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後被運用得越來越熟練。

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個世紀后,各國將領和戰略家仍在吸取那場戰爭的經驗教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4: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