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百法明門論簡義16-12》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問? 發表於 2018-4-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4-6 23:43 編輯

【百法明門簡義】若二十隨煩惱與心所相應時,如人導君,對現前逆境起憤怒,名忿。致君於忿后,懷怨不舍,名恨。遮飾君過,令不知改,名覆。使君於忿恨后,追觸暴熱,名惱。使君忌才妒能,名嫉,使君惜財不舍名慳。使君詭詐欺人,名誑。使君媚事他國,名諂。使君耽染富貴,傲睨一切,名憍,此之十種,各別自起,不得俱生,範圍狹小,故名小隨。
又若使君不知自羞,名無慚。或使君不恥不若人,名無愧。此二心所行,自類俱起,又能遍不善心,範圍較廣,故名中隨。
又若使君輕舉妄動,心不寂靜,名掉舉。使君蒙昧沉重,不堪任事,名昏沉。使君無有誠信,不崇正法,名不信。使君懶惰成性,荒棄政事,名懈怠。使君放蕩縱逸,不知檢束,名放逸。使君忘失正念,不能明記,名失念。使君馳心外緣,流蕩忘返,名散亂。使君知解誤謬,不達治理,名不正知。此八心所,得自類俱起,又遍不善及有覆無記二種染心,範圍更廣,故名大隨。
                          ┌ 忿………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 ┐
                          │ 恨………由忿為先,懷惡不舍。           │
                          │ 覆………恐失利譽,隱藏自惡。           │
                          │ 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           │
                          │ 嫉………不耐他榮,妒忌為性。           │
                          │ 慳………鄙吝財法,不能惠舍。           │(小隨煩惱十種)
                          │ 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           │   
                          │ 諂………矯設異儀,以罔冒他。           │
        隨煩惱二十 ┤ 害………損惱有情,心無悲愍。           │
                          │ 憍………於自盛事,染著醉傲。           ┘
                          │ 無慚……不知自短,輕拒賢善。          ┐
                          │ 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          ┘(中隨煩惱兩種)
                          │ 悼舉……令心於境不寂靜,能障止及行舍。 ┐
                          │ 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能障觀及輕安。 │
                          │ 不信……於實德業不忍樂欲,障凈信。        │
                          │ 懈怠……惰於修善斷惡,障精進。              │(大隨煩惱八種)
                          │ 放逸……不能防染修凈,障不放逸。           │
                          │ 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                  │
                          │ 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                  │
                          └ 不正知…於所觀境,起錯謬解。                  ┘

【百法明門論篡】五隨煩惱二十者。謂忿恨惱覆誑,謟憍害嫉慳(此十為小隨),無慚與無愧(此二為中隨),不信及懈怠,放逸並惛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為大隨)。

言隨煩惱者。以隨他根本煩惱而生故。言小中大者。以隨有三義。謂自類俱起。徧不善性。徧諸染心。具三名大。具二名中。俱無名小。以行相麤猛各自為主。然忿等十法。唯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故名為小。其無慚無愧。乃自類俱起。但遍不善性。不通有覆。但得名中。其不信等八。自類俱起。遍染二性。不可名小。染心皆遍。不得名中。二義既殊。故名為大也。
二十種隨煩惱裡面又分為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界線怎麼區分呢?小隨煩惱是各別而起,它單獨起現行,不會同時連帶別的煩惱起現行,這就叫小隨。中隨煩惱性質就不同了,它是自類俱起。自類就是同屬中隨的,無慚一定連著無愧,無愧一定連著無慚,不會單獨一個起現行,有連帶關係,這叫做自類俱起。同時呢,還有一個條件,遍不善心。一切不善心所,統統與它有連帶關係。不象小隨,小隨不會遍一切不善心所,也不會扯到其它小隨煩惱。至於大隨煩惱,範圍就更廣了。不但自類俱起,遍不善性,而且還能遍諸染心。就是不善和有覆無記兩種染心所。有覆就是有煩惱蓋覆,它還能遍到有覆無記,所以稱為大隨煩惱。大隨有八個,中隨有兩個,小隨有十個。

【百法明門論篡】一忿者。謂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
忿者。怒發也。謂依對目前不饒益境。憤怒發起。是其體性。執持器仗是其業用。謂忿怒多發暴惡。身表業故。瑜伽雲。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烈奮發。若
煩惱纏。能令發起執刀仗鬪訟違諍。故名憤發。瞋一分攝。
忿是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不饒益就是不如意的境界(逆境)。眼前看不慣的人,看不慣的事,心裏面不高興,這就叫忿。程度很微弱,並不強,就是心理不高興而已,這是很小很輕微的煩惱。


【百法明門論篡】二恨者。謂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恆熱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恨相用故。
恨者。由先有忿懷惡不捨。遂成冤結。每一思之身熱心惱。以結恨者。皆由不能含容忍耐。如火燒心。恆熱惱故。瞋一分攝。
忿的心繼續增長,就變成恨了。並不是忿恨彼此連帶,而是轉變了,由忿轉變為恨。恨是念念不忘,一想到心裡就不高興了。不象忿過去就沒有了,恨是懷恨在心,這個比忿稍微重一點。

【百法明門論篡】三惱者。謂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狼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狼戾。多發囂暴凶鄙麤言。蛆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惱相用故。
惱者。由忿恨在先。於是追思往惡。觸現違緣。心發暴熱。兇狼乖戾。多出喧囂。暴惡麤。俗鄙陋之言。螫他人故。蛆謂蝍蛆。即蜈蚣也。螫謂奮毒傷人也。此亦瞋一分攝。
這是從忿恨心所繼續發展,熱惱的現象表現在外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發脾氣,面紅耳赤啊。脾氣發過了,心裡舒服多了,可見得還是小隨,它不連帶其它煩惱。

【百法明門論篡】四覆者。謂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此覆癡一分攝。
覆者。藏護也。謂平生所作過惡。恐失利養名譽。隱藏遮護。唯恐人知。是其
性也。若覆罪而發露。後時必自悔惱。不得安隱。故悔惱是業用。是以大人之心光風霽月。毫無藏護。有過則人人皆見。改過則人人皆仰。若為人隱惡。此覆不可無也。
覆是恐失利譽,隱藏自惡。自己做了罪業過失,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要把它掩飾蓋覆過去。為什麼不讓別人知道呢?怕自己的利益榮譽失掉了。為顧全自己的名聞利養,必須把自己的過失隱藏起來。佛法裡面講,常常這樣覆藏罪業,由小罪就變成大罪了。所以佛法裡面把懺悔叫發露懺悔。發露就是不隱藏,我所做的過失,所造的罪業,都擺在外面,讓大家都知道。大家知道,當然對你有不好的批評不好的責備,所造的罪業立刻就報掉了,這叫做發露懺悔。如果造了罪業藏起來不讓人知道,外面照樣恭敬讚歎你,這個罪業就越藏越重了。

所以對於德行要隱藏,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積陰德,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個德行越積越厚啊。如果做了好事,一點點好事馬上就表揚,別人恭維你。好事馬上就報掉了,報掉就沒有了。現在一般人迷惑顛倒,做一點點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想盡方法宣傳,追求眼前的果報。古代有智慧的人他把罪業在眼前報掉,把福報留在後面享受,這是聰明人啊。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個事情呢?

年輕的時候要覺悟啊,福報要留著晚年享。不要在年輕的時候把福享盡了,晚年受苦,那就很可憐了。多少人少年得志飛黃騰達
,把福報享光了,晚景凄涼。如果不趁著年輕修德,即使有福報也很難保持。惟有修德,才能把福報保持住。年輕的時候,要在品德學問上努力,萬不可以把光陰空過。世間人以為年輕的時候要多玩玩,把時間荒廢掉了,學業道業不能成就,到了晚年苦了。年輕的時候努力,到了自己學業道業成就之後,天天遊山玩水,這多自在呢,這才叫真正享福啊,福報要留到晚年去享。年輕時候有這個體力,能夠扛的過去。年歲老了沒有這個體力也沒有這個精神,很多苦難自己抗不過去。這些事實,只要諸位細心觀察,都擺在面前。有幾個人能覺察到呢?

【百法明門論篡】九嫉者。謂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謂嫉妬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安隱故。此亦瞋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嫉相用故。
嫉者。忌妬也。亡身從物曰殉。如俗說貪利貪名。命亦不顧。故曰亡身殉物。謂嫉妬之人。聞見他人榮貴。深裏常懷憂慼。不得安隱。故多方以害之。故曰女無妍醜。入宮見妬。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此亦瞋一分攝。


嫉是不耐他榮,妒忌為性。榮是講別人得到利益了,自己心裡放不下,看到難過,這就叫嫉妒心。嫉妒雖是小隨煩惱,可是感召的果報也相當重。嫉妒心重,能障礙自己道業上的成就。嫉妒別人,自己不肯發憤努力,有什麼用處?佛法講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修隨喜功德,可是一有嫉妒心,隨喜功德就修不成了。隨喜功德與修功德的人功德一樣大,這一點雖然經論裡頭說的很詳細,講的時候也常常講,而大多數人都當作耳邊風,沒有認真留意。我們自己不行別人行,只要我對他沒有嫉妒心,歡喜讚歎
,他做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心有餘而力不足那沒辦法,有力量應該盡全力去幫助他。如果只是心裡隨喜,有力量不幫忙,這不叫隨喜,這還是嫉妒在作祟,只是程度上強弱之別。如果嫉妒煩惱完全沒有的話,一定會盡全力去隨喜。

當年給孤獨長者第一次遇到釋迦牟尼佛,
那是在外國,他聞法心生歡喜。以後回到自己國家,想盡方法找一個場所把釋迦牟尼佛迎接過來,在他自己的國家弘法利生。沒有給孤獨長者,舍衛國的人聞不到佛法,是他請來的啊。雖然說法度生的是釋迦牟尼佛,給孤獨長者的隨喜功德跟佛一樣大,絲毫沒有欠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4: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