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汶川地震紀念:中國人在災難美學前,一點一點丟掉了良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3 0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林夕 有病要讀書1

  

  一,為了忘卻的紀念

  我永遠記得9年前,災難發生后,一個國家級的電視台主持人一臉興奮的向它的觀眾宣布:世界再次見證了中國救援的速度。

  這又一次把喪事辦成喜事的拙劣表演,用頌讚掩蓋痛苦、真相的視覺盛宴,自我懂事以來,已不知經歷過多少回。

  真的很和諧,地震的新聞撲面而來,我看不到更多的「雜音」。

  所有媒體似乎更願意將它看成是一場全民狂歡的盛宴,而不是一場帶來痛苦的人間悲劇。

  紙質媒體不惜版面成篇累贅地報道,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這次「大營救」的讚頌;

  而電台、電視台的主持人和記者們,則用了看足球賽才有的高昂而充滿激情的語調在一次次地呼喊著「這是生命的奇迹」「這是中國救援的奇迹」;

  網路媒體也不甘落後,它們利用自身優勢,以最快的速度發布獲救者人數,用最全面的信息勾勒出一幅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營救場面。

  以致於,我一聽到「奇迹」與「中國速度」就感到厭倦,就像之前「中國特色」這個詞給我的感覺,它們甚至令我產生了生理上的不適。

  信息的繁榮與泛濫,帶來了兩種後遺症:容易厭倦和容易遺忘。

  在小說《1984》中,奧威爾談到了老大哥通過刪減辭彙來控制人們的思想,辭彙的減少限制了所表達的深度與廣度。

  而現在,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傳播方式,可以高密度與高頻率地重複同一種思想、同一個辭彙,它的結果多少有點像王小波曾經描繪過的那個前蘇聯外交官,在連續看了兩百場《天鵝湖》后,每當聽到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他就煩躁不安。

  這樣的不適讓我開始有意地遠離媒體,遠離新聞,我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一樣,開始習慣於這塊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戲劇。

  這種漠不關心漸漸成了一種冷漠,它最終演變成一種道德上的恐懼。如今,我經常心生不安,它來源於一種面對災難時的無力感。

  我們這個民族是如此容易陷入集體的狂歡,就在50年前,一場瘋狂而愚昧的「革命」,讓這個國家深受其害,但到了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已經將它的災難性忘記了,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寫出各種回憶錄,各種小說,拍出各類電影來證明那個時代的「浪漫色彩」,他們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拋進一場思想的「狂歡盛宴」里。

  而我認為,這樣的狂歡是無恥的,是對歷史赤裸裸地的背叛。災難美學則是對遇難者的再一次褻瀆。

  那場奪走了十幾萬人的大地震,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因學校質量問題而死去的孩子,那些為了救出孩子而空手刨挖廢墟的父母,那些因憤怒而上訪討說法而無理被抓被判刑的家長們,我們還記得多少?

  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說:夜正長,路也正長,不如忘卻,是因為歷史太過慘痛,再說他們,是因為歷史不容忘卻。

  有病要讀書今日寫文紀念5.12,是因為有人想讓我們遺忘5.12。

  

  二,拒絕遺忘的紀念

  那場大地震令山河破碎,八萬多人罹難失蹤,連綿不絕的哀傷延續至今。

  哀傷是為同胞一去不還,五月就此成為悲哀的月份;

  哀傷也因為念及自身無力,不能抵擋決絕的離逝。

  他們不是冰冷的數字,他們也曾頂著百家姓活潑潑地存在過。他們用整整一生,走進五月的廢墟。

  他們開心地在世上生活過七年,抑或更長更短的歲月。他們是父母,是子女,是姐妹,是兄弟,是黃皮膚的人。他們是寨子里的居民和過客,是跋涉山川河流的人,看雲起雲落,他們是一切真情。

  他們是你遇見或未見的人類,是住在大地上的靈魂。

  生是偶然的,死亡才是必然。

  9年前的今天,同個時刻,下午黃昏黑夜如朽木,紛紛落下,壅塞時間的河流。

  紅色是血,灰色是揚塵,白色是眩暈,黑色是死神的衣袂,他們在顏色橫流中倒下,像是不幸的莊稼,被銳利的刀鋒殺害。

  他們失去了所有,他們的老年中年青年或童年時代結束得太早太快。他們成了各種各樣碎片,使用尖銳的邊緣,把日子割出眼淚,將故鄉拋棄。

  他們從四方而來,往八方而去。我們悔恨,他們本該有更好的死亡方式,譬如從容悼念,並且允許淚飛成雨。

  匆匆復匆匆,他們永遠離開傷感的村莊和城市,他們現在石頭長有新綠的山坡上,他們仍在學校,在路上,在地下,在無名之處。

  他們和他們在一起,就像麥子與麥子長在一起。

  在夏天,在他們最後的黃昏去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是生者唯一的痛楚,唯一的安慰。

  我們在心裡為他們降過半旗,我們在哀悼日為他們招魂請安,我們搜集過他們一世為人的證據,我們一起念出過他們的名字。我們答應過要念念不忘,要生生不息。我們做了很多,又做得太少。

  迷途不返的人,你們在哪裡?

  我們點燃的光能否照亮你們的路?

  我們無法做得更多,只好擺上鐵做的十二生肖,敬上瓷做的瓜子,象徵且祭奠你們凝固了的生命。

  我們知道,死亡已經發生,而遺忘等候一旁,覬覦他們的再一次死亡。

  如果不懷念,遺忘就會越來越強大。今天的紀念就是為了拒絕遺忘,拒絕再次失去他們。

  以後的紀念,目的無他,也是一遍遍證明給他們看:我們從未遠離,我們一直在一起,哪怕是遇到死亡和恐懼。

  這是一種要被記取的承諾,人千古,人又永遠在。這是我們對整座村落、整座城市、良知國民的交代。

  起於塵土而又歸於塵土,可有一種責任無法推卸。

  這就是我們對他們的紀念,是校園對學生的紀念,山野對農夫的紀念,黃泥雕群對凝視者的紀念,是家庭對逝者的紀念,是鮮花對墳墓的紀念,是生命對生命的紀念。

  我們始終不忘,始終向著他們的方向眺望,為了拒絕遺忘的紀念。

  

  

  


  三,災難美學

  在他們走後,沒有一個夜晚能讓我們安睡。

  強大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中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戲棚,一切都只是布景板,短時間內用完就算了。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那些世界最長大橋、最高大樓、最快高鐵、最大劇院等,光彩奪目。

  但大地震、暴雨等過後,豆腐渣學校、豆腐渣大堤、豆腐渣公路就原形畢露,還有舟曲泥石流、湖南鳳凰大橋,以及樓倒倒、樓歪歪,而北京、濟南、廣州、武漢、長沙、南京、成都、重慶等到處是水浸,這些都是被強行『卸妝』后露出的可怕真面目。

  在如夢如幻的戲棚里,災難是夢魘般的污點。

  為了淡化污點,發明了溫情脈脈的災難美學,災難的殘酷性被救災的好人好事取代,救災者成為主角,遇難者成為配角,災難美學代替了災難反思。

  慶典和災難互相衝突,但是慶典美學和災難美學在這裡并行不悖,反而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在災難美學前,牢籠是順滑的,地獄是體面的,犧牲是高尚的,愚蠢是真誠的,反思是大逆不道的,人性是可有可無的。

  在災難美學前,礦難見證了奇迹,地溝油鍛煉了身體,地震凝聚了精神 ,毒疫苗提高了免疫力。

  就這樣,中國人在災難美學前,一點一點丟掉了良心。

  可災難美學無法迴避常識。

  因為災難就是災難,就像一就是一。

  因為我們知道,一旦有人犧牲,必有人獲得犧牲品。

  一旦有人服務,必有人享受服務。

  和你談犧牲的人,不是在談別的,是在和你談奴隸和主子,而他正準備當那個主子。

  --------------------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5-14 22:18 | 只看該作者
丟掉良心的不是汶川地震,是文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