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中國科學家:探測原初引力波我們有機會爭頭彩
[列印本頁]
作者:
新鮮人
時間:
2017-3-13 04:51
標題:
中國科學家:探測原初引力波我們有機會爭頭彩
2017-03-11 13:23:18 來源: 中國新聞網(北京)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阿里計劃」首席科學家:我們有機會爭頭彩
中新社記者 張素
曾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引發熱議的引力波,今年有些「降溫」。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並不擔心這會否影響到「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以下簡稱「阿里計劃」)的進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要『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相當於給我們這些科學家吃了一顆定心丸。」張新民10日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大會間隙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張新民是「阿里計劃」首席科學家。不同於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合作組發現的、由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原初引力波蘊含著宇宙起源的奧秘,探索原初引力波可為檢驗早期宇宙理論提供依據。但因原初引力波極其微弱,科學家們苦尋而不得。
「目前人類還沒有探測到原初引力波,在這件事上,我們有機會爭得頭彩。」張新民說。
全球有4個地方適宜探測原初引力波,分別是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南極、格陵蘭島和中國西藏阿里。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學術機構已在南極架起了BICEP系列望遠鏡,對準宇宙「初啼」。中國科學家考慮到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已在阿里設有觀測站,水電等配套設施較齊全,相較於智利和南極基於柴油發電機運行,在阿里開展科學實驗的後勤條件要優越許多,因而將視線投向於此。
2016年年底,隨著1.3億元人民幣科研經費到位,「阿里計劃」正式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張新民說,今年2月評審了觀測艙設計方案,望遠鏡建設方案也已進入評審階段,計劃在5月前後全面施工。
「今年計劃完成觀測艙基礎建設,明年做好望遠鏡機架,2020年時把望遠鏡放入觀測艙,開始科學觀測。」張新民說。
按計劃,中國將在海拔5250米處架起「阿里一號」望遠鏡,其探測器數目及探測能力將是「BICEP3」望遠鏡的3至5倍。
科學家的雄心不止於此。張新民對中新社記者透露,今年夏天將聯合台灣大學的同行到海拔6000米處選址,「探測微弱的引力波需要乾燥的大氣環境,所以海拔越高,水汽越少,探測到的幾率越大。」待後續經費到位,他們打算在升級「阿里一號」的同時建造一台「阿里二號」,使兩台望遠鏡組成陣列。
張新民解釋說,中美合作研製「阿里一號」也將提高中國自主研發能力。「儘管目前技術上以美國為主,但在實驗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將逐步做到以我為主,鼓勵國內單位研發新儀器。」他說。
「引力波有什麼用處?」則是科學家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沒有電磁波,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手機通話。」張新民指著放在一旁的手機說,若干年後,引力波或許也會像電磁波一樣深入日常生活。「電磁波技術的源頭一直由西方發達國家統治著。而如今,我們與他們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他說。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