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親戚把我拉黑了,為了孩子我從不後悔這樣做
[列印本頁]
作者:
天地一笑
時間:
2016-6-7 23:25
標題:
親戚把我拉黑了,為了孩子我從不後悔這樣做
2016-06-05 正能量
孩子之間搶東西,你會強迫孩子分享,還是幫孩子奪回玩具?我們通過以下2個例子,看到這兩種情況會對孩子和家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1.
一個親戚把我拉黑了,起因在於熊孩子之間搶玩具。
上周末,親戚帶著他們家4歲的兒子來玩。2歲8個月的兒子喆同學很喜歡這大哥哥,基本所有的玩具都拿出來和他分享。
這一點,讓我挺欣慰。男孩子嘛,大氣一些更像男子漢。
晚飯前這個4歲的孩子尿尿,上完廁所突然腦洞大開直接衝進卧室,大模大樣參觀了一圈。拿拿這個拿拿那個,最後看上了喆同學的藍色小海馬。
這個小海馬,喆同學出生那天開始就聽著睡覺,是最愛的玩具,沒有之一。
看到小海馬在哥哥手裡,喆同學有些不樂意,說了句:「這是我的。」
哥哥不理,哥哥的爸媽也沒理。
我趕緊拿了喆同學喜歡的小機器人,讓他轉移注意力。他把機器人接過來,但眼睛還是盯著自己的小海馬。
過了幾分鐘,哥哥把小海馬隨後扔沙發上了,喆同學喜出望外,衝上去把海馬拿了回來。那失而復得的驚喜表情,是最原始的滿足。
接著,他小跑著把小海馬放回卧室自己的小床上,並且放在了它應該在的枕頭旁邊。
吃完飯,4歲的哥哥要走了,突然又衝到卧室,把小海馬又拿了出來,拎著它的小尾巴甩啊甩。
喆同學看著自己的好朋友在哥哥手裡,大聲說:「這是我的小海馬。」
親戚兩口子象徵性說了句:「把玩具還給弟弟吧。」
哥哥耍賴:「我還沒玩夠,我想拿回家玩。」
聽完這話,親戚兩口子看看我。
作為一個大人,我必須在這時候做出姿態,但我不想違背兒子的心,蹲下來問喆同學:「哥哥想拿回去玩兩天,行嗎?」
他拒絕得很乾脆:「我還得聽著睡覺呢。」
我沒有強迫喆同學「分享」,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他最希望得到媽媽支持的時候背叛他。
我轉過頭對親戚家的孩子說:「弟弟得抱著小海馬睡覺,你先還給弟弟,回頭嬸嬸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好不好?」
我是真心要給他買一個的,親戚可能當成了客套話,有些怒惱地把玩具搶過來塞到我手裡。孩子哇的一下大哭,親戚哄都沒哄,連拉帶扯地把孩子拉走了。
我和他們說再見,喆同學和他們說再見都假裝沒聽見。
等孩子睡了,我打開電腦選購小海馬,想微信問問親戚詳細收貨地址時,發現我的信息被拒收。
尼瑪,親戚把我拉黑了。
後來,無意中從別的親戚那裡看到了這親戚當天在朋友圈發的信息:這世道,孩子不懂事,大人也越來越混蛋了。
到此,我只能呵呵了。
一件小事看清一個人,再無交集也罷,但我從不後悔,幫喆同學捍衛了他的小海馬。
2.
家長們自以為是,喜歡強迫孩子分享。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怕自己沒面子,怕被人說「你看孩子被她嬌慣成什麼樣子了」!
別說讓一個孩子做到這麼高的道德水準,大人自己也根本做不到好么?
你最喜歡的限量版大衣終於買到,我也喜歡,你先別穿,借給我穿幾天行吧!你同意嗎?
你盯著電腦搶了一天票,好不容易買了個下鋪,別人說我和你換換行嗎?你會換嗎?
你家房子南北通透黃金樓層,我家戶型不好還是頂層,咱倆換換行嗎?你會換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孩子的世界,所有的玩具和用品,都是有生命的,是他們的好朋友,而不是大人的世界,用價值來衡量,然後用來作人情的。
在你眼裡,一個小車等於百十來塊錢,而在孩子心裡,有可能和一套房子的價值無二。
不可否認,分享意識對孩子至關重要。捨得是社交能力的基本法則。
但是,再捨得,也得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去引導。
是引導,不是強迫。
強迫分享,輕則造成孩子對分享產生恐懼感,重則不敢保護自己的東西,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更無法在長大后建立責任感。
只有孩子得到了充分尊重,才會去尊重別人。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