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我愛北京天安門

[複製鏈接]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CENTER]說說我的家鄉[/SIZE]
[/CENTER]

[LIST]2 衚衕閑話;[/LIST]

[LIST]3 京味小吃;[/LIST]

[LIST]4 北京城為啥建成「凸」字形;[/LIST]

[LIST]5 舊中國彩票業--吸飽國人的血裝滿洋人的腰包;[/LIST]

[LIST]6 與北京住有關的俗語;[/LIST]

[LIST]7 北京春節民俗;[/LIST]
   
[LIST]10 北京的王府;[/LIST]

[LIST]13 北京的天橋;[/LIST]

[LIST]17 北京歷史上的鞋行;[/LIST]

[LIST]20 北京孔廟的石鼓;[/LIST]

[LIST]25 鹵煮小腸百年香;[/LIST]

[LIST]30 北京解放前的典當業;[/LIST]

[LIST]31 京城絕品麻豆腐;[/LIST]

[LIST]33 四合院里的住房分配;[/LIST]

[LIST]34 東安市場話舊;[/LIST]

[LIST]36 話說北京人喝牛奶[/LIST]

[LIST]37 話說德勝門[/LIST][/B][/SIZE]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沙發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34 | 只看該作者
胡 同 閑 話


「衚衕游」是「京味兒」十足的北京的旅遊項目之一。那麼在什麼時候衚衕成了街巷的代名詞了呢?在元雜曲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這樣的一句「殺出一條血衚衕來」,這是最早的見到的衚衕一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有如下對白,張羽問:「你家住哪裡?」梅香答:「我家住磚塔衚衕。」磚塔衚衕是在西四大街,而名稱至今未變。以此得知,在元代,人們就開始了以衚衕對街巷的稱謂。由此說來,衚衕作為北京城的文化特色已有了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拐彎最多的衚衕――九彎衚衕
九彎衚衕是北京拐彎最多的衚衕,雖然名字叫九彎衚衕,那只是形容它拐彎之多,其實它拐了十三道的彎。它的地址是崇文門前門。

最窄的衚衕――錢市衚衕
錢市衚衕是北京最窄的衚衕,東邊的入口為0.8米,最窄處只有0.4米。可以想象兩人交叉通過進的情景。它的地址是宣武區的大柵欄。

最長的衚衕被稱做了巷――東西交民巷
東西交民巷是由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組成,以前門為界,東側為東交民巷,西側為西交民巷,它的全長為6500千米,地址是前門的東西兩側。

最古老的衚衕――三廟街
據考證,三廟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衚衕,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地址是宣武區廣安門內。

昔日風情的衚衕――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指的是韓家衚衕、百順衚衕、陝西巷、石頭衚衕、五廣福斜街、朱家衚衕、胭脂衚衕和李紗幅衚衕。是大柵欄一帶昔日的「紅燈區」。它的地址是宣武區珠市口。

北京的衚衕達七千多條,其稱謂更是五花八門,有以寺廟命名的,有以曾住過的皇親國戚命名的,還有以人名、市集、衚衕的形狀、井水的味道等等命名,菊兒衚衕、鴿子衚衕、井兒衚衕、文章衚衕、大金絲衚衕、南宮房衚衕......每一個命名都有其典故,每一個稱謂都有其傳說,衚衕中的一磚一石浸染著深厚的人文色彩,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七千多條衚衕記錄著北京城七百年來的歷史,演繹著古老北京七百年來的文化。徜佯於其中,感觸著它們的古老,或許一個小小的門墩就能向你描述一段驚天動地的歷史,或許一個不起眼的院門就能向你傾訴一個令你動容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走進衚衕,讓我們走進北京的歷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3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34 | 只看該作者
京 味 小 吃


旅遊業的發展,使得人們有機會到全國各地以及全世界各地去體會異地風情,感受不同的文化??更可以品嘗當地不同風味的特色正宗小吃,來到了北京當然也少不了去品嘗京味小吃。

北京的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來源於對宮廷小吃效仿的,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來自民間的,製作簡單,味道醇美。

爆肚
清真風味小吃。把羊肚(或牛肚)按不同部位切成片或條,經沸水爆熟,蘸芝麻醬等調料食用。現爆現吃為最好。爆肚的主料,最好選用「餵羊」肚(即用酒糟、麻醬渣、豆皮、薯秧等餵養的草羊鮮肚)或「糟牛」肚(即加喂酒糟的草牛鮮肚)。以爆肚王、爆肚滿、爆肚宛等最出名。

炒肝
傳統北京小吃,也是北京人傳統的早點之一。其製作簡單,用料普遍。炒肝所用的主料是豬肥腸,配料為豬肝,調料有醬油、黃醬、生蒜泥、熟蒜泥、豬骨湯等,成品湯汁晶瑩透亮,腸肥肝嫩,清淡不膩,醇厚味美。前門的會仙居飯館和天興居飯館可以品嘗到正宗炒肚。

驢打滾
作為北京傳統的風味小吃,驢打滾的知名度頗高,它是用一層層的粘面加上紅糖和炒熟的黃豆面卷制而成,入口又粘又甜,還帶有一種桂花的香味,百吃不厭。

豌豆黃
以白豌豆、白糖、紅棗等為原料,先將白豌豆碾碎,加水煮一個半小時,然後製成豌豆泥,加入棗汁、白糖攪拌均勻,倒入鍋內,翻炒至起稠,倒入不鏽鋼盤子里,晾涼,用刀切成小塊即可食用。這樣做出的豌豆黃稱為糙豌豆黃,而細豌豆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改進而成的,其色橙、味清、質軟。可於北海公園漪瀾堂的仿膳飯莊品嘗到正宗的豌豆黃。

糖火燒
將紅糖、芝麻醬、桂花、香油等調拌均勻后,加入適量的麵粉和面鹼,平攤於擀薄的麵皮上,反覆卷折,最後團成餅狀,入爐烘烤。糖火燒的色澤深棕,質地鬆軟,香味濃郁,北京通縣大順齋的糖火燒負有盛名。

其它的小吃,如:切糕、艾窩窩、小窩頭、杏仁茶、豆豆昔糕、焦圈、豆汁、花糕等也是各具風味和特點,王府井東華門大街的王府井小吃城,西四小吃街,宣內小吃街及在節日舉辦的廟會上可以品嘗到多種京味小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38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城為啥建成「凸」字形

我國傳統的都城多是呈方形或矩形。如唐長安、元大都等。然而,唯獨北京城為「凸」字形。說起來,這與明代奸臣嚴嵩還有關係呢。
    明初,為防務需要將元大都北城牆廢棄后,在南五里新建一城牆。永樂時又將南城牆向南移了二里。中葉后,正陽門外市肆繁華,城南人口增多。為防止瓦剌、俺答等部落的侵擾,嘉靖二十一年(1542)掌都察院毛伯溫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土城故址「周可百二十餘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此言與中國古代城市「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興工修築。可是外城修築費用巨大,當時明廷財政拮据。嘉靖帝以工巨款艱,成功不易,責成嚴嵩等實地核查后提出一個妥善的辦法。嚴嵩到工地巡視后提出應先築南面城牆,待以後財力充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於是將北京城南已經築起的一面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北京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動工修築,十月完工,三面全長二十八里。於是北京城才形成了「凸」字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5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40 | 只看該作者
舊中國彩票業--吸飽國人的血裝滿洋人的腰包

早在15世紀,彩票就在歐洲流行。1880年左右,杭州一個叫劉學詢的人在北京會試時,發行一種「闈姓」,其法是將應試舉人的姓印在一張紙上,定價出售,由買者去猜。發榜后猜得最多的依次得頭、二、三等彩。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彩票。科舉未廢時,「闈姓」風行於廣東,無論貧富,大多相率為之。清光緒初年,且奏抽「闈姓」捐,以助軍餉。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批准發行的「湖北簽捐票」,這就是正式的彩票了。到1894年,上海還開始流行一種來自菲律賓的「呂宋發財票」。上海的彩票店號根據「呂宋發財票」的號碼,自己印行一種憑證,將彩票分條出售。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省督軍以「善後」、「濟實」、「慈善」為名,發行各種獎券收羅錢財,如「湖北軍事善後有獎義券」、「湘賑慈善救濟券」、「浙江紹蕭塘工券」、「山東興業票」等等。這些彩票中發行歷史最久,信用最好的是「湖北票」及「浙江紹蕭塘工券」,每期賣光。湖北、浙江塘工兩種彩票,在當時就採用了搖球中彩的辦法,以示公正。這三個球是:一個球搖前三位數,一個球搖后二位數,湊成五位數即為中獎號碼。另外一個小球搖幾等獎。「浙江紹蕭塘工券」是官辦的,以修造紹興、蕭山的海塘為名,發行過四五十期。

  到了民國初年,除少數彩票(如湖北票)在當地開彩外,其他均集中在上海開彩。於是各省督軍假救濟難民等名義,設立各省獎券局,如川邊、察哈爾、熱河、綏遠、湖南、河南等,均假救濟之名在上海發行彩票,所以上海幾乎每天都有一二種彩票開彩。當年上海彩票店號發售彩票的場面五花八門,有的門前張燈結綵,有的高搭牌樓。賣出過大彩的店家的店堂里紅燭高燒,使人們心甘情願把荷包里的錢掏出去。國民黨統治時期,還曾由政府出面,發行過一些全國性與地方性的獎券,如1929年浙江省政府為舉行西湖博覽會,發行了「西湖博覽會有獎游券」。抗戰勝利後上海市政府以恢復建設為名,發行了「珠寶獎券」,稍後又發行「房屋獎券」,等等。

  各省軍閥要在上海發行彩票,必先與上海護軍使打交道,互相討價還價,發行彩票的省拿多少,上海護軍使拿多少。當時的齊盧之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搶佔上海的彩票發行這塊肥肉(當然最大的收入還是鴉片煙)。盧永祥、楊善德均是上海的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的兒子盧小嘉,楊善德的兒子楊慶?都以包辦一些省的彩票而出名。除督軍外,一些有特殊勢力的人也常借各種名義開辦獎券,如「上海大亨」徐乾麟在江灣辦了個「遊民工廠」,便藉機發行「遊民慈善彩票」。五花八門的彩票在上海大量發行,引起了租界裡外國人的眼紅,他們不許中國人在租界內賣彩票,卻自己動手大搞彩票。法租界當局首先行動,以救助白俄難民為名,發行「俄僑難民救濟獎券」。因為是「空頭」,開了獎竟付不出獎金,在彩民的抗議下,只好由出售彩票的店家墊付。後來法租界內又辦「法商慈善獎券」,甚至於連天津法租界當局發行的「防盲獎券」也到上海來推銷。

  四大家族在壟斷了舊中國的經濟命脈后,利用官辦、商辦等不同手段,發行各種名目的獎券,並操縱獎金,大發橫財。1933年5月,由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航空公路建設獎券」就是其中之一。航空獎券發行之初,國民黨政府公布了《航空公路建設獎券條例》,規定:國民政府為籌集發展航空築路經費起見,每年發行不記名獎券四次,每次50萬張,每張售價計「國幣」10元。每次發行所收券款,由國民政府提取50%,其餘50%作獎金。以每年發行四次計算,單這項「航空公路建設獎券」,政府就得到1000萬元,佔1933年國民黨政府出口稅收2200萬元的45%強。到1935年8月,又改為每月發行一次,一年發行12次,真是大利之所在。為了年復一年地推行這種獎券,國民黨政府開動宣傳機器,報上登巨幅廣告,路邊有路牌廣告,還用中航公司的飛機到全國各地散發傳單,甚至連宋子文都出面為航空公路獎券貼金,說這是借鑒歐美各國的做法以補助國庫,滿足建設之需等等。其實,當時宋子文把大量發行的航空獎券交給「上海聞人」金廷蓀開設的大運公司包銷。金廷蓀將彩票批給江蘇、浙江、安徽幾個省,並通過投機套用頭寸發了大財。金廷蓀為了答謝杜月笙出力,讓他包銷的航空獎券得以順利發行,在杜美路(現東湖路)特地建造了一幢華麗的大洋房送給杜月笙。

  當年,在上海具有很大影響的另一種彩票是跑馬廳的香檳票。香檳票始發於1909年,掌管跑馬廳的洋人為了騙取錢財,每年春秋兩季舉行香檳賽大賽馬,同時發售香檳票(俗稱發財票),設頭彩、二彩、三彩和零彩等大小不等的彩金。香檳票每張售價10元,當時的彩金只有幾萬元,到後來買的人越來越多,彩金也越來越大,頭獎從10萬元,15萬元,逐步加碼到22.4萬元。香檳票搖彩,先用五個銅球搖出個、十、百、千、萬這五位數號碼的獲獎票,另外設若干個銅球搖出參賽的馬號。如果這個號碼的馬跑了第一,持有這個獲獎票者才能中頭獎。如未跑到第一,就中不到頭獎。由此可見,要想中頭獎,猶如大海撈針。當時上海灘流傳過這樣一首歌謠:「香檳票,到處銷,吸飽中國人的血,裝滿洋人的腰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6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42 | 只看該作者
與北京住有關的俗語

北京的四合院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北京民俗文化之一的俗語也極為豐富,戲曲說唱、民間雜藝、市井習俗、風味小吃多有京味的俗語、諺語、歇後語。
    僅將幾條與《老北京的居住》有關的俗語記於後:
    (1)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
    「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這句俗語是老北京住戶從自己數十年數十輩居住而得出來的經驗。短短的十幾個字,真實、形象、簡練地概括了北京大雜院中的情況。
    舊時,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多為平房,包括中小四合院,三合院,小院,大雜院。
    上句北京俗語主要是從大雜院中產生出來的,因為大雜院的住戶多為不同姓氏,不同血緣關係的人家租住,而中小四合院,小院的住戶多為同宗同族或獨家居住,不存在著租房付金的問題。
    住在大雜院里的租房住戶,一般都是按月、按季、按年來向房東交納房租。在四合院里,北房為正房,一般高大寬敞,日光常年照射。採光好,房屋內自然明亮、冬天也暖和,既然北房條件好,優點多,房屋租金也就會高一些。大雜院中的好房屋多由房東自己居住。
    東廂房坐東朝西,早晨不見日光,屋內顯得特別暗。可是到了下午,太陽西斜,毒陽正曬,特別是到了夏天,日照時間長,使得住在東廂房內的住戶炎熱難擋。稍有點錢的人家,窗下、門前多掛葦簾、竹簾御熱。不富餘的人家只好在窗下、門前栽種一些爬蔓植物。如絲瓜、小葫蘆、喇叭花等,種花的結果是,遮住了毒曬,但使屋內的光線更差了。
    西廂房在四合院中應數於第二等。早晨,陽光明媚,屋內光線極佳,給人們一種清晰感。中午和下午太陽都不能自射屋內。西房比不上北房的主要原因是房屋的大小,地勢的高低,廁所的遠近,採光時間的長短。
    四合院中最為難住的是南房,南房一年四季都見不到太陽,北京的夏秋兩季,天熱多雨,南房熱氣散發不出去,雨季屋內特別潮濕,無論是書籍、衣服,還是器物,在潮濕的溫度下多長白毛。人們也因在潮濕和陰暗中,身體不適而得病。而到冬季,西北寒風往屋裡灌,凍得房客苦不堪言。
    (2)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是形容生活在北京四合院里小康人家生活的最好寫照。前半句說的是四合院的環境和建築,多為固定之物。而後半句說的是四合院中的各種生物。給人感到院內個個富態、笨拙,有強大的生命力。
    先說天棚:北京的夏天,並不十分好過,太陽直曬,熱氣襲人,熱得人們無處躲藏。然住在四合院里的大戶人家就不同了。他們可以在院子裡面搭個天棚,用以遮陽消暑。因此天棚在這句俗語中佔了第一位。
    一進五月五,端午節過後,大戶人家便開始與棚鋪商量,要在天熱之前搭好涼棚。搭天棚的目的是遮陽取涼,故京人多稱天棚為涼棚。
    搭四合院的涼棚常用的材料有杉蒿、葦席、粗細麻繩和撥棍。這些搭涼棚的物件,多是向棚鋪租賃的。這些物件的價格,無統一收費標準,用者可貨比三家,最後應讓主顧滿意。因為搭涼棚利潤少,蘆葦席經過夏天三個月的雨淋日晒,多因糟朽而不能再用,這些廢席只能當柴禾燒。麻繩剁碎后,賣給泥瓦匠,做麻刀和泥用。
    用於搭涼棚的主顧房地產固定,所以棚鋪行也不十分刻求四合院的主顧。有的棚鋪為一個老主顧的活常常要搭上十多天的工夫。
    北京四合院里的天棚棚頂要比正屋屋檐高出四尺的樣子,其目的是不但遮陽,而且通風。北京的棚匠個個身體靈活,他們用一隻手和肩不停地向上遙10多米的高度也不算回事,更有的棚匠能在杉蒿搭的架子上舞獅子,耍雜技,如鑽天猴一樣,一會兒扯旗,一會兒粘糖人,可見架子工的功夫十分了得。
    另外,棚匠們在為主顧搭涼棚時,很動腦筋,他們將棚頂上的葦席做成活動的,人們可以在地面上用繩索來控制棚頂上葦席的卷與舒。在酷熱的夏天,人們可以把天棚捲起,上看天上星斗,下品香茶小飲,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涼棚除了遮陽避暑外,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在烏雲翻滾,急風驟雨來臨之時,儘管豆大的雨點和雹子打得屋瓦亂響,聲勢怕人,涼棚能保院中的石榴樹、花草、魚缸不受任何損壞。
    由於四合院的涼棚多是熟識的主客關係,所以,拆時多不用主顧通知,棚鋪掌柜的會根據天氣的冷熱,主人的愛好來拆裝。拆早了,棚鋪還要補給主顧點錢。拆晚了影響主顧的使用光線,棚鋪也會給主顧賠些損失。反之主顧對棚匠也十分照顧,每當工作完畢,在結算工錢時,會多加一些酒錢,以融洽主客關係,討個吉利。
    由於棚匠在北京住宅方面的影響,在北京的地名里有棚匠衚衕,棚鋪夾道,棚鋪衚衕等。
    再說金魚,北京四合院內主人的消遣娛樂方式甚多,如養鳥、養鴿子、斗秋蟲等。在諸多項中,養金魚堪稱是富戶人家最為風雅的一種。因為斗蛐蛐兒總是要打出個勝負,而養鴿子不但毀房,還會與左右鄰里發生爭執,所以北京人稱鴿子為「氣蟲」,不似現在,養鴿子是體育競賽項目之一,有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活動。
    在安靜而自成皇帝的四合院里養幾盆金魚是老北京人生活標準之一。試想,四合院中如果沒有「天棚、魚缸、石榴樹」,這個院子能稱為四合院嗎?舊時住四合院中的人家多為滿洲旗人,養魚講究品種,院中大缸十餘盆,魚兒在水草中遊動,使人心曠神怡,主人之所以廣養金魚一是陶冶情操,二為以示侈富。
    金魚種類甚多,有望天、鴨蛋、龍睛等,細分起來,龍睛又以顏色來分蘭龍睛、紅龍睛、白龍睛、黑龍睛、紫龍睛等。望天又有蘭望天、鳳尾望天、絨球望天等。選魚種首先要看眼、身、尾、頭幾個必要條件。
    魚盆講究大八套、小八套、大瓦套、直邊等。魚盆與花盆的使用要求正好相反,花盆要求要新,便於通氣。魚盆要求要舊,多年的陳盆裡面常常掛上厚厚的一層綠苔。注入水時,大宗泡沫浮起才算好盆,盆中種有茨菇,紅色的魚在其間遊動,煞為好看。
    石榴樹 四合院里的石榴樹在秋天時季,格外引人注目,那灼灼欲燃的紅石榴給四合院帶來了勃勃生機。傳說北京的石榴是從西域傳來的。
    北京四合院里的老住戶所種的石榴果大、皮薄、汁甜、飽滿、色鮮、品種多、營養豐富、渣滓少。當然,在北京也種有酸類石榴,其果皮鮮紅而厚,籽粒肥大而軟,汁多味酸,但別有一番口味,一般三個石榴能重達一斤。
    北京院內石榴以「三白」石榴為最佳,此種石榴與其它品種不同。因為這種石榴的花瓣、果皮和籽粒都是白色的,故名為「三白」。因為「三白」石榴味道特別純甜,品質最好,北京人又稱之為「冰糖石榴」。
    石榴除果實含糖量高供人們食用外,其石榴皮和石榴葉內含有大量單寧,是鞣皮工作的重要原料。舊時在北京的外省縣籍會館里,專門有人收集石榴皮。這座會館在宣武區大保吉巷西頭路北,為三進四合院,由山東棗強人所辦,對外稱「老羊皮局會館」。
    石榴也是多子多福和團結的象徵,因為石榴千籽同居一房,它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這大概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的拳拳愛國之心吧?
    明朝徐渭有詩:
    石榴花發街疑焚,攀枝屈朵皆崩雲。
    千門萬戶買不盡,勝似女兒染紅裙。
    石榴樹是北京四合院內不可缺少的點綴。夕陽下,一家人在院中擺上小桌或茶几,沏上香茶,看著榴開百子,眼前膝下孫兒環繞,老北京人可謂享盡天倫之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7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3 16:43 | 只看該作者
北京春節民俗

春節即舊曆新年,是我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北京是元代以來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使北京傳統的春節習俗源遠流長,更加豐富多彩。《光緒順天府志》、《康熙大興縣誌》、《宛平縣誌》、《日下舊聞考》等古籍之中,頗多有關記載。除文獻之外,北京的傳統春節行事亦見於民謠之中。"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到大年初一人們忙忙碌碌過節的情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擔夢騫仍恿賦浼:筧宋湍釧諉磕昀霸魯醢艘燦枚嘀置住⒍拱局喙┓稹G宕本┯漢凸謐ū敢豢諼適搖⒘形煌豕蟪己凸誒鋨糾鞍酥嗨玫拇笸T諉竇洌嗣前競美鞍酥嗪螅⑷朧澈校子嚴嗷ダ≡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過去多數人家廚房的北牆或東牆上都設一神龕,常年供奉灶君爺像。據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君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供玉皇賞罰。送灶時,人們在灶君像前擺設桌案,上供關東糖、清水和秣草。古時祭灶用黃羊、魚和豬頭等物。明清時才改用關東糖。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溫熱,使其融化,塗於灶君嘴上。唐代文獻《輦下歲時記》記載民間以酒糟塗於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見此類風俗由來已久。二十三祭灶與正月有密切關連,傳說七天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與諸神同來人間過年,因之要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此後方可過節。
    灶祭之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髮洗澡,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髮師傅們這時也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忙於為人理髮。
    春節前夕,人們把居處內外整飾得特別有節日氣氛。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裡掛起大紅燈籠。牆上要貼年畫、福字。
    《山海經》記載,古時有神荼、鬱壘兩兄弟善捉鬼。後人將其像繪於桃木板,掛在門上,以驅鬼避邪,故稱桃符。以後改木為紙,像也改畫唐朝大將秦瓊、尉遲恭。五代十國時,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考證此為最早的春聯。明初由於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聯逐漸普及,並改桃符為紅紙。年畫是由門神演變而來的。北京出售的年畫以天津楊柳青出品為主,亦有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的出品。
    舊日的戲班差不多天天都演出。只在臘月下旬有幾天不演。每年演出的最後一場戲叫封箱戲。封箱戲多演雙出或反串。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演封箱戲不收戲份,一時成為梨園美談。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於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後,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並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並說"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
    初二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傳說早年有五個綠林好漢,殺富濟貧,百姓因之在此建廟祭祀。人們燒香后,還帶紙糊的元寶回家,用布或紅紙包好放在床下,祈望發財。
    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後,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但仍很有節日氣氛。
    初八稱"順星日",傳說眾星神於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閃現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桿上燒掉。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綵。入夜後,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舊時,一般婦女要遵守許多森嚴的清規戒律,平常很少出門,大家閨秀更是如此。但在元宵之夜,她們亦有"一ㄒ幌"的自由,可以逛街觀燈。
    據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寺廟。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北京的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更是盛極一時。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原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曾在這裡居住,死後葬於此。白雲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開廟。傳說十九日邱處機下界超渡有緣者,稱"會神仙",開廟時遊人如雲,各路民間花會多來此表演。大鐘寺正名覺生寺。廟內的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聞名中外。開廟時,廟中住持在其懸鈕兩側孔下,系一小銅鑼,遊人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傳說擊中者可得福。宣武門外琉璃廠會從初一到十六開市,人稱"廠甸"。此處遼代為海王村,明代為琉璃窯廠,清乾隆時始成市肆。開市之日,商販雲集,凡文物、古書、首飾、珠寶、玩具、食品,應有盡有,為舊時北京春節最熱鬧的去處,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廠甸出售的各種民間玩具。逛廠甸的孩子,一般都要買風車和空竹,再買上一串春節才上市的大糖葫蘆,捧在手裡,走在街頭,為節日增色不少。此外,還有風箏、毽子、泥人、鬃人等等。傳統木版年畫"新正逛廠甸"反映了這種節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雍和宮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舉行"跳布札"活動,俗稱"打鬼"。雍和宮"打鬼"之後,北京的全部傳統春節活動就結束了。
    從前的勞動大眾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休息幾天,因此,花會這種民間文娛活動在春節期間便顯得極為活躍。特別在城郊鄉下,幾乎村村有會。例如京西蘇家坨一村就有十八檔會。民間花會一般的表演項目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蓮花落、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等。有些村中還要搭起大棚、懸掛宮燈、畫幅、入夜後在大棚附近演出各種節目。熱鬧非常。京東東壩北門村藏有一對製做於明末清初的太獅,工藝精湛、造型古樸,保存至今,甚是珍貴。地處京城北方門戶的延慶的民間花會活動別具特色。民間花會使用的旱船一般為三隻,而這裡的旱船有時多達九隻。本縣永寧南關的竹馬老會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演齣節目為《昭君出塞》。過去,在有花會活動的村裡,一般都選舉德高望重者為會頭,一入臘月便組織村民排練。正月里各處花會互相邀請,你來他往,鑼鼓喧天,男女老幼爭相觀看,煞是熱鬧。
    解放前的舊中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過個春節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那時,臘月里生意最興隆的是當鋪。窮人為還債,被逼無奈,常在數九寒天把身上的棉衣送進當鋪。春節前後,是北京最冷的季節,街頭啼飢號寒的乞丐成千上萬,凍餓倒斃之事日必數起。
    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黨和人民政府很重視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每逢新春佳節,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與人民群眾座談聯歡、舉行團拜會。各地軍民在春節期間大力開展擁軍愛民、慰問軍烈屬的活動。那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陳習陋俗早已革除;花會、燈會等民間傳統娛樂形式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具有社會主義時代特色的各種新風俗,新習慣,正使傳統的春節活動愈來愈豐富多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8
ぜ射手の天秤い 發表於 2005-1-14 07:37 | 只看該作者
[B][CENTER]旅遊天地歡迎您――豬肉點心,
願您在這裡玩得開心,
祝您新年快樂,新春大吉!


[:494:] [:494:] [:494:] [:494:][/CENTER][/B][/COLOR][/SIZE]
http://pujun.chinacv.net/ 如果有砩 我c你YJ檣幔萆楹, 檳匾攸S滕素酒, c你和一曲《高山流水》的pd 如果有砩 我c你站在一起, 站成煽洌а露 共餐L露,同耕N月, 相依相伴,qq年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9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4 10:1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斑竹的鼓勵,這個板塊很讓人著迷,你的回帖煥發了我的熱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10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4 10:12 | 只看該作者
北京的王府


元世祖問鼎中原,定都北京后,並沒有採用唐、宋時的"有名號而無國邑,空樹官僚而無蒞事"的分封制度,而是將宗室子弟散置各行省,鎮守一方,賜建王府,設置陪臣。基本與周、漢時的封建置藩制度相同。所以,當時北京城內沒有王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中書省制定分封宗室制度,"居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以封王爵。"制爵八等。諸宗室列爵派駐邊疆以拒外患、衛王室。洪武三年封朱棣為燕王,改元大都內殿為燕山府,洪武十二年燕王府營造完畢。這是明朝北京最早的王府建築。

  朱棣發"靖難之變"后,登上皇位,逐步將一些邊塞親王遷封內地。王府建築的規制有詳細規定,在《明會典》中有具體記述。但在京城裡沒有這類王府。永樂十五年在北京建造十王府,是為召諸王來京師朝見的臨時住所。府址即今天的王府井南段。它無論是從基本功能還是從建築形制上來看,與各地的王府均不相同。

  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明朝一樣都是中央集權制。為了使權力集中於中央,因此清代遵循明代"封而不建"的原則,認為明代的"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是長治久安的良策。

  基於這種想法,清代將明代表面上存在的郡國形式也給取消了,而僅給諸王以封爵的美名。由於清代諸王爵無"國"可就,因此,諸王在分府後,只能呆在京城建邸,於是王府便集中於北京了。北京現存的王府建築大多是在清朝順治至乾隆年間建造的。

  根據清朝定製:"太宗以下支派稱宗室,用黃帶;其疏者,稱覺羅,用紅帶。"凡皇帝所生子均稱為皇子,待賜名后才開始按位次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長至十五歲就由宗人府題請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欽定。清宗室爵位,崇德元年定為九等,順治六年定為十二等級,據《大清會典》記載,最高一級稱和碩親王,以下為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其中鎮國將軍至奉國將軍又各分為三等。再往下,則為閑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典章規定,一般爵位均為降級世襲。而在乾隆四十三年,高宗為了褒揚八家入關有功的王爵,恢復禮 、肅、鄭、睿、豫、承澤六親王,克勤、順承兩郡王的原封號,並決定其子孫可以"世襲罔替",俗稱"八家鐵帽子王"。

  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清中後期,乾隆封康熙十三子怡賢親王允祥,同治封恭親王奕D,光緒封醇親王奕X和慶親王奕粒轡"世襲罔替"。所以清朝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

  清代分封爵位方式有:一功封,宗室中因勛勞顯著而受封,如太祖、太宗諸子中大部分人。二恩封,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即皇帝兄弟子侄。三襲封,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病故或因罪革爵,由宗人府從其子嗣中,選拔一人承襲。四考封,親王以下,至輔國將軍中,除有一子襲爵外,其餘諸子年及二十歲經期考後,亦可減等授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設和碩親王、多羅郡王等九等爵位的時候,對親王的府第就作了明確的規定:"正屋一座,廂房兩座,台基高十尺。內門一重,兩層樓一座,及其餘房屋,均於平地建造。樓、大門用筒瓦,余屋用板瓦;但是當時清統治者正忙於戰爭,這些規定,不可能實現。

  在進入北京之後,滿洲貴族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府第,有的人甚至置定製於不顧,隨心所欲。清統治者不得不宣布:"王府營建,悉遵定製。如基過高,或多蓋房屋者,皆治以罪。"順治九年(1652年)對親王王府的規制又作了修改。其餘世子府、貝勒府、貝子府等規制在《大清會典》中也有詳細記載。 清朝對宗室的封爵和府第建築有嚴格的等級差別,並且作了詳細明確的規定。如果逾制是會受到制裁的。所以大多數的府第在建造時都有一處或數處低於規制。

  在京城中有一"標準王府",即是裕親王府。此王府的修建時間為康熙六年,距離新頒布的分封制度不久,所以有意建成王府建築的範例。 清朝從入關前的努爾哈赤算起,至末代宣統溥儀為止,有十四代帝王,其中十代帝王之子封了王位。有親王、郡王封號的約70位,而王府僅有五、六十處,究其原因,大概如下: 一是未入關前的王爵,北京城內當然無王府,如穎毅親王等。

  二是歷史變遷,朝代更替,勛貴無常,府邸也隨之遞續相沿,若王爵無嗣或被廢黜,朝廷則將府邸收繳,再賜於別的王爵,從而出現多王一府的現象。如恭親王府,是清晚期咸豐六弟恭親王奕 的府邸,其前為慶親王府及和孝公主府,再前則是乾隆年間大學士和 的宅第。

  三是被追封的王爵。由於封號是死後封的,當然無自己的王府,如隱志郡王奕偉,禮親王錫春等。

  四是有的皇子早殤,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取名字就死了,在死後追封王爵,沒有府邸。如順治皇帝追封董鄂妃所生的尚不滿周歲就夭折的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雍正帝追封八歲去世的長子弘暉為和碩端親王等。

  五是有的王府地名早在晚清時就沒有了,如直郡王府,據《京師坊巷志稿》載:"在丁家井"。可是據《燕都叢考》載:"此處左近已無丁家井之地名"。可見王府早已不存在了。 清朝除宗室王府之外,在北京的王府中還有少數蒙古王府。一般來說,蒙古王爺自"內蒙"、"外蒙"地區的本旗領地,京城不賜府第,只有極少數例外。

  如超勇親王策凌府,僧忠親王僧格林沁府等,但這些王府是不能按照宗室王府的規制修建的,只不過是幾個規模較大,質量較高的四合院組成而已。

  1644年十月初十日(甲子),順治帝於皇極門(太和門),頒即位詔於全國,定鼎燕京。並提出"合行條例",共五十五款。其中有滿漢分內外城而居,內城由八旗分據,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統稱"旗人",不一定僅限滿洲人。正黃旗,在德勝門內;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漢民及回民則遷居外城,並因遷徙之勞,將其田地租賦蠲免三年。

  因此,北京王府的座落位置,差不多都在內城,外城幾乎沒有。特殊的是康熙的兒子中有一位理密親王,其府第居然在德外鄭家莊。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他的子嗣襲爵后才遷進城裡來。

  到目前為止,北京城內王府大部分已不是原貌了,有的只留有殿堂或院落,有不少做為民房或改作他用。只有少部分保存尚好,有個別的王府甚至具備開放遊覽的條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1

主題

542

帖子

29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9
11
小渝mm 發表於 2005-1-14 11:32 | 只看該作者
[c]你介紹的真詳細。喜歡你的貼。
送給「豬肉點心」――來吃點水果。[/c]



[c]等著看你更多的貼喲……[/c]
每一個女孩都曾經是一個無淚的天使, 當她遇上心愛的男孩時便有了淚, 天使落淚, 墜落人間。 所以,每一個男孩都不能辜負她的女孩, 因為她曾經為了你, 放棄了整個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348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97
12
slowslow 發表於 2005-1-15 20:21 | 只看該作者
我愛北京天安門^^^呵呵,帶我回到了那首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13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17 11:26 | 只看該作者
北京的天橋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橋。「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顧順鼎在《天橋曲》寫下了如此膾炙人口的詩句。

  天橋,準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資料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民國二十三年,展寬路時被夷為平地。至於它的名稱來源,有人說時因為天子常過此橋去祭天,所以命名為天橋。

  天橋地區大致範圍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東臨天壇,西瀕先農壇。

  昔日的天橋熱鬧非凡,遊人如蚊。天橋是窮苦人的世界,天橋又是窮苦人的樂園,可以說:「滿眼哀鴻自歌舞,聽歌人亦是哀鴻。」

  過去的天橋做買賣的攤販行商比比皆是。在天橋的各種商販中,賣估衣的可以說是最多的。估衣,就是舊衣服,大部分是來自當鋪。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橋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創造了皇家貴族的北京。

    到天橋逛的人,一個是象買點日用百貨;一個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種民間藝術;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

  在天橋的零星食物中,「豆汁兒」可算是個大買賣了。說起豆汁兒,可是咱北京的一個特產了。豆子上磨碾,隨碾隨兌水,碾完后,細的成了豆漿,粗的做麻豆腐。而稀的就是豆汁兒了。

  汁兒之妙:一在酸,酸里有種餿豆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灌;三在鹹菜的辣,辣的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

  雖說豆汁兒是極具北京特色的小吃,但現在絕大多數北京人是喝不慣它的了。而爆肚卻是深受歡迎的小吃之一。

  天橋的爆肚攤子大致喝豆汁兒攤差不多。不過灶上不是煮豆汁的大沙鍋,而是小鐵鍋。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兒。有散蛋、麻肚、肚仁等區別。爆肚的作料有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等。把爆肚擱開水裡過一下馬上就撈出來,風味獨特。關鍵是火候,火大了再撈出來,就成猴皮筋兒了。

  還有扒糕和涼粉,這兩種東西常在一起賣。扒糕是白薯面做的,涼粉是綠豆做的,把原料熬成液體,曬在碗里,那涼水一鎮就成坨了。涼粉是成塊的,扒糕是圓坨的,吃時打成碎塊,外加醋、青醬、椒油、咸胡蘿蔔一拌,嘿,這味道就別提了。

    天橋賣酸梅湯的可是一家挨一家,大約有幾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家的酸梅湯。講究的做法是鍋里用開水泡酸梅,加黃冰糖渣,用大瓷罐盛上。放在冰桶里,罐外頭鎮著冰塊,早晨擺在攤子上,再加桂花。但是天橋的大部分賣酸梅湯的不這樣做,因為又費錢又費力。甚至有人就擔挑涼水泡酸梅,加點紅塘就買了,也十分不衛生。有時候喝一碗,能在家躺上半個月,怎麼了?――鬧肚子了。

  天橋的糖攤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糖攤包括吹糖人的和盤花糖的。吹糖人的是小吃和手藝相結合的行業,用的糖是麥芽糖,用銅鍋把糖加熱。兩種吹法:一是有模子,按模子吹;一種是邊吹邊捏,吹個小狗呀、大公雞呀什麽的。吹壞了不要緊,弄碎了放在鍋里化成糖再接著吹,糟蹋不了。別的行業不行,您多怎見過饅頭的鹼大了,杵碎了,重新蒸的?

  盤花糖的主要工具是一個熬糖的鍋、一把勺子、一塊石板,石板上抹上油,用勺子舀上糖再石板上畫畫,然後沾在竹籤上,小孩兒們拿著玩兒。干這行得有美術的功底畫出來得象呀,外行可不行。

  天橋的「蒸了炸」也是一種風味食品,據說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獨創的品種,把西葫蘆餡餃子蒸熟后晾涼后,放在油鍋里煎了,再蘸上醋蒜吃。味道與眾不同的原因是一:餡里有胡椒粉,二是餡里放的羊油。名字起的好,但如果反過來就壞了――「炸了蒸」。炸的是挺脆,再上鍋一蒸,嘿,好,全軟了,沒人吃了。

感覺怎麼樣,進老北京網侃山論壇嘮嗑嘮嗑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14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17 15:2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豬肉點心朋友,您介紹得真詳細!我們都非常喜歡您的作品!常來坐坐!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15
ぜ射手の天秤い 發表於 2005-1-18 00:15 | 只看該作者
呵呵,點心,小鬼可是你的老鄉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16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1 10:27 | 只看該作者
一定,一定,謝謝兩位大斑竹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17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1 10:30 | 只看該作者
北京歷史上的鞋行

鞋是人們生活當中的必需品,這種行業在北京起源很早。清代已有不少人從事於這種行業,而且有了比較細的分工。
    鞋業在當時基本分為五行,即:縫、緔、切、圈、排。各行經營的形式不同,都有一些作坊和個體勞動者,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種是店鋪附設作坊,即前櫃是鞋鋪,后櫃是作坊,不過這種作坊並不全部承擔製鞋任務,只負責幾道主要工序。納底、緔鞋縫臉、緝鞋口等,則由其它小作坊或個體勞動者來做。當時的天成齋、步瀛齋、內連升等鞋鋪即如此。這些鞋鋪附設的作坊當初規模很小,只有幾個工人,隨著商業門市的擴大,工人逐漸增加,並作出了自己的特點。
    在北京歷史上,出售靴鞋比較著名的鞋鋪,明代即有。據《燕京雜記》記載:明代著名貨物,其中有「東江米巷黨家鞋,大柵欄宋家靴」。不過年代已久,無從考證。開業於清咸豐年間的靴鞋鋪「內聯升」,至今尚存。這個鞋鋪開業於咸豐三年(1853年),已有一百三十年歷史。在清代時,專為皇室京官和外任官員作朝靴,因為他們的服務對象是那些上層統治階級人物,因此生產經營工藝精湛,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嚴格。製作的朝靴,保證那些大人物們穿之滿意。除質量之外,經營這家鞋鋪的店主也很善於投皇親國戚,顯赫官員之所好,在店內長期積累了一本《履中備載》,記錄了滿朝文武官員靴子的尺碼、樣式和愛好,供那些上層人物自做朝靴或送禮之用,他們可以不必親臨店坊,即可解決。
    清亡以後,內聯升以製作千層底布鞋為主,為了維護老店的聲譽,仍然保持了過去做工精細,獨具一格的好傳統。尤其他們納出的千層底,針腳工整,堅固耐穿,與眾不同。北京某些老年人評價內聯升生產的鞋,穿壞兩雙幫穿不壞一雙底。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第二種是專為鞋鋪加工的作坊。這一類作坊沒有門市,一般都是一個小業主帶領四、五個工人和徒弟的小作坊。他們的活路主要是緔鞋、縫臉和緝鞋口。備有簡單的生產工具,本錢很少,舊時也叫「賣活作坊」。
    第三種是零星加工的作坊,即北京舊時大街小巷僅有一間門面的緔鞋鋪。他們除緔鞋外,也代配鞋幫和鞋底。主要服務對象是市民。這一類作坊一般也只有四、五個人。舊時也叫「門活屋子」。
    第四種是為鞋鋪加工的個體勞動者,又叫「外帶加工活」。這種個體勞動者,都具備一定的手藝,有的是在鞋鋪包活;有的是憑鞋鋪發給的摺子,每天到鞋鋪去取活送活,一般都是在家做,然後領取加工費。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修鞋業,過去也叫「單夾板行」,老北京俗稱「皮匠挑子」,以修舊鞋為主。其所做之活除縫綻外,還有釘前後掌、打皮虎頭、釘扁掌,以及新鞋卦彎子等等。
    舊時的鞋行,也有不少頗具風趣的行話。如緔鞋業也叫「雙線行」或「雙夾板行」。他們所用的工具,針叫引路侯,錐叫鋒刃,錘名小開山,釘拐子叫獨角蛟,楦鞋的楦子叫窩囊,也叫一宅分兩院,刀子叫大山,刷子名混水魚,剪子叫成樣。
    鞋行由於分工不同,當時都各有行會,縫、緔行會叫作「合美會」;排鞋行會叫作「信義會」。參加行會的成員包括工人,也包括作坊的業主,行會的大權一般都掌握在「精明能幹」的作坊主手中。清康熙年間,一些修鞋的個體勞動者也成立了縫綻老會,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參加的有五百餘人,每到農曆三月初三,這個縫綻老會的成員都要挑著皮匠挑子到妙峰山去聚會。
    當時這些行會,名義上是為了「互為觀摩,共同扶助」,能夠角逐於當時的商業市場,實際上除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動,以及每年定期的吃喝一頓或唱次「行戲」之外,並沒有給從事勞動的工人真正謀多少福利。當然,在那個時期,行會組織也曾領導工人進行過一些小的鬥爭。舊時專售靴鞋的鞋鋪也有行會組織,名叫「靴鞋行財神會」,與「合美會」、「信義會」處於對立狀態。清光緒年間,「合美會」的縫緔工人為增加工價,曾向「財神會」的一些商號進行過一次罷工鬥爭。但因「合美會」沒有堅強的領導,團結性又差,併兼「財神會」當時有官府後台,因此,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舊時在鞋行作坊里從事勞動的工人,收入極其微薄,生活十分清苦。一年四季,除年節之外,沒有休息。那些為鞋鋪加工的個體勞動者收入更加微薄,一雙鞋只得手工費六個銅子(當時可買一斤棒子麵)。這種狀況,直到解放后才逐步有了變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18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21 14:08 | 只看該作者
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誰不說俺家鄉好呀~~~~~!期待下文~~~~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19
ぜ射手の天秤い 發表於 2005-1-21 22:10 | 只看該作者
在北京,好象什麼都有一段歷史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61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41
20
 樓主| 豬肉點心 發表於 2005-1-24 09:47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孔廟的石鼓

北京成賢街國子監孔廟大成門兩側各有五枚石鼓,共計「十鼓」,兩壁有石鼓文拓片,並附譯文、釋文。迎面大成門旁醒目處樹一石碑,鐫刻清代張照書寫的韓愈《石鼓歌》詩,緊鄰其側解說牌引韓愈詩,說明石鼓文為周宣王時物。
    孔廟中現存石鼓是清高宗(乾隆)年間複製品(見《國子監志》),石鼓文又稱清高宗重摹本。這個複製品外形上和先秦珍貴文物――石鼓,並無相似之處。
    真石鼓出土於唐朝初年,歷經宋、元、明、清,抗戰初期遷徒西南,現存故宮,堪稱國寶。因外形有些似鼓,《後漢書》又有「石鼓」一詞,故名曰「石鼓」,四周文字叫「石鼓文」。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序中說「石鼓呈饅頭 形」,「它所象徵的是天幕,就如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廬,今人所謂蒙古包」。石鼓因文字內容又名「獵碣」。馬衡認為應叫「秦刻石」。所以,石鼓並不真如鼓形。
    孔廟的石鼓,太像鼓形,反失石鼓本來面目。
    大成門側旁韓愈《石鼓歌》詩碑,說明從唐至清石鼓文是西周宣王時代文字之說,一直佔據著優勢。詩人杜甫、韓愈、韋應物紛紛歌詠,以韓愈《石鼓歌》影響最大。當時以為石鼓文為周宣王太史籀書,韓詩今日看來,很有些「想當然」,並無科學依據。清高宗也深受韓愈影響,一代風雅天子乾隆對石鼓為周宣王時物說,深信不疑。宋代鄭樵是位了不起的學者,他主張石鼓為秦器。後來證明鄭樵之說是對的。
    1929年,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發表了著名的《石鼓為秦刻石考》(收入《凡將齋金石叢稿》)標誌著舊金石學時代結束,近代考古科學興起。
    1939年,郭沫若先生《石鼓文研究》問世,此書一版再版,最後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唐蘭先生對石鼓文的見解有新舊兩說,1958年唐蘭先生新說《石鼓年代考》發表。(《故宮博物院院刊》58年1期)
    儘管石鼓文有作於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獻公諸說。但是,石鼓為東周秦國刻石(我國最早的刻石)已成定論。否定了石鼓作為周宣王時之說。
    石鼓文較小篆字體古拙,而又比商周金文工整。石鼓文字不僅具有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在書法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我國出了幾位擅寫石鼓文的大家,以吳昌碩最出名。石鼓文四言一名,共十鼓,很象《詩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