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國元年中國四大軍事力量實力對比!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民國元年,在中國大地上主要有四股軍事勢力,當然,本文只說主要的,剩下那幾百上千,登場的沒登場的以後有時間慢慢說。這四股力量分別是:一、是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二、是吃這滿清飯,拿著滿清錢,做著滿清官,擁兵自重袁世凱的北洋派。三、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造反派,也是革命派。四、是各個國家的在華的租借地的外國駐軍。

  

  滿清政府

  歷史上清朝曾經有過兩支著名的軍團,八旗兵和綠營兵,可到了宣統四年,這些軍團似乎是從地球上蒸發了一般,我沒有去仔細地去研究滿清的兵役制度,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間,確實已經是漢人在保衛大清朝,管理大清朝了。

  八旗兵制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歷史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和原來的八旗稱滿洲八旗,合共為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稱為八旗。全盛時期八旗兵的數量接近過二十餘萬人。

  綠營兵是代軍制。是招募漢人組成的雇傭軍,因用綠色旗而名約綠旗兵,又因為是以營為主要基層編製又稱綠營兵。綠營兵除在京師五城戍衛以外,絕大部綠營兵分駐全國各省。

  綠營兵直轄於兵部,將官的銓敘也屬於兵部。綠營兵初期作為清王朝的輔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駐守京師與全國各地,並受到八旗兵的監視和控制,滿中葉以後變為主力,其兵額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 60 多萬。

  上邊指的是滿清國力和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期,這後面雖然曾經有過著名的湘軍和淮軍,也都是漢人武裝,到了1912年這那支曾經強大八旗軍和綠營兵是似乎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事實八旗軍並沒有消失,在滿清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裝,牢固控制全國一千七百餘府廳州縣,從多爾滾開始,世祖、聖祖、世宗、高宗均陸續遣派八旗軍在一些重要城市駐防,稱之為駐防八旗。清代的駐防八旗,大體上可分為畿輔駐防、東三省駐防、各省駐防和新疆駐防四大系統。

  全國一千七百餘府廳州縣需要多少滿清國自己的軍事武裝看管?沒有詳細資料,在乾隆後期曾有記載:良鄉、昌平、水平、保定等二十五處,駐有八旗兵八千餘名。東三省駐防又分為盛京、吉林、黑龍江駐防。盛京駐防八旗兵一萬六千餘名,總轄於盛京將軍,分駐盛京、遼陽、開原等四十座城池邊門。吉林駐防八旗兵九千餘名,統轄于吉林將軍,黑龍江駐防八旗兵和索倫達呼爾等共七千餘名,轄於黑龍江將軍。東三省共有駐防八旗兵三萬五千餘名。

  乾隆後期: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浙江、四川、福建、廣東、湖北、陝西、甘肅等十一省的二十座城市,有駐防八旗兵四萬五千餘名,分由各城所設將軍或副都統管轄。江寧駐防將軍轄八旗兵三千餘名,京口駐防副都統轄一千三百餘名。新疆駐防旗兵,又稱為 「西域兵」,共有兵士一萬五千餘名,統轄於伊犁將軍。

  滿清的軍隊就象一張大而薄的麵餅,攤在中國的廣大地區,到了1912年前後,這些曾經八旗兵的後代就象城管隊員一樣,管理這些城市的吃喝,估計他們的數量應該在二十萬左右,他們已經不能夠象一支具有戰鬥力軍團那樣,能夠及時的收攏出拳了,而是更多具有城市管理經驗了。

  可以看出,1912年前的清朝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應該並不虛弱,只是分佈太廣。

  在北京滿清還有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拱衛北京的禁衛軍。

  禁衛軍建於光緒三十三(1907)年三月,始於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成軍於宣統三(1911)年七月。相當於一個師的編製,清政府建立禁衛軍的目的是:仿照日本近衛師團,建立一支完全被滿洲貴族掌握的皇室親軍,接替原來守衛京師的已經北洋化了的陸軍第一鎮宿衛宮禁軍。

  禁衛軍開始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第一、二、三期士兵均來自八旗的精壯子弟,「正副目兵擬由第一鎮擇優選充」,軍官則「不分滿漢,由各軍隊衙署軍官軍佐內,則其兵學優長、操法嫻熟者,揀選調派。」其騎兵第三營「專練蒙古馬隊」

  在裝備上,有毛瑟槍、快利槍和部分馬梯尼步槍,這都是中國乃至世界當時最好的輕型武器。(有些是仿製的)

  炮兵,禁衛軍裝備有當時全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

  禁衛軍還編有一個機槍營有大約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從裝備上可以看出這是當時國內裝備最好的陸軍師。(相當於)約有一萬五千人。

  這樣到了1911年11月前,滿清政府掌握的滿人自己的武裝力量,分佈在府、廳、州、縣的估計不下三十餘萬人。但是他們基本已經不具備野戰軍的能力。這股力量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被革命黨和起義軍和群眾消滅,或趕出了屬地。

  北洋新軍

  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野戰軍團,說北洋新軍,就得說袁世凱,說袁世凱就得先說小站練兵,那我們就先說小站,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稻米還比較少,優良品種就更少,北方人能吃到一種頂級大米,叫「小站米」味道顏色都是上乘好的,這種米就是出自天津平原南部,一個叫小站的地方。為什麼叫「站」?這就又得說它的地理位置,從靜海、河北接壤處的馬廠到海河岸邊的新城相距140多華里,那時的鹹水沽又叫南大窪,老百姓叫這裡為「潘家墳」,在《周武壯公遺書》中稱其為「潦水套」,「套」多用於地名,河套指「指河流或山勢彎曲的地方」。可見這地方不缺少水源,所以稻子才長的好,水網地帶陸路交通就不太方便。

  由於潘家墳附近地勢較高,周圍陸地面積較大,逐步顯示出便於安營紮寨的優勢,周盛傳的部隊1875年移師潘家墳附近,以潘家墳為中心星羅棋布地修建了18個營盤,與東面不遠處的新城炮台相互照應,南可以扼守岐口,東邊可以控制大沽,潘家墳地成為軍事要地。

  部隊駐防後來往兩地視察軍情或是傳遞消息十分不便,就修建了貫通馬廠與新城兩地的公路,解決了陸路交通,公路沿途5公里設小站,10公里設大站,為來往辦理軍務的人員和商旅提供吃飯和休息的場所,久而久之小站成為這個地方的代名詞。

  這裡完整的名字應該叫「潘家墳小站」後來人們覺得太費口舌,老是把老潘家墳地掛前面也不吉利,就小站小站的叫了下來。

  小站練兵的大老闆應該是李鴻章,李鴻章1867年4月開辦的天津機器局,製造的是洋槍炮,天津成為了最早的也是最新式的軍工業重鎮,當時是周盛傳的部隊駐紮天津擔負海防任務,它又是李鴻章淮軍舊部,所以剛出爐還燙手的這些最先進的武器就裝備了給他們。

  這些工廠的設備大都是德國的產品,製造出來的是德國武器,中國人還比較陌生,在這些工廠里有些來負責指導技術的德國人,他們中就有退伍軍人,李鴻章請他們來指導訓練士兵對新式武器的使用,後來索性專門請來德國的軍事教官進行現場指導訓練,這就開創了小站為清軍訓兵基地的雛形。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周盛傳的部隊奉令調往丹東前線,李鴻章苦心經營的淮軍及北洋水師在甲午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至此宣告了周盛傳小站練兵的結束。

  1894年11月,清政府成立「督辦軍務處」,由恭親王奕訢及軍機大臣翁同和、李鴻藻、榮祿等人編練軍隊,新軍稱為「定武軍」。

  這年冬季正當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正忙活著在小站重新收拾淮軍殘部在小站編練新兵,朝廷下令讓胡燏棻去督辦鐵路事務,督練新軍的將領位置出現空缺。

  12月朝廷頒布上諭,正式委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為什麼會想到阿袁那?人家練過兵,當年在朝鮮。

  阿袁將一整套全新的建軍思想和可行性報告呈送五大臣。其方案馬上得到了榮祿領銜的軍務處的贊同,五大臣隨後上疏光緒: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因令詳擬改練洋隊辦法,旋據擬呈聘請洋員合同及新建陸軍營制餉章,臣等復加詳核,甚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救亡心切的光緒皇帝登時降旨批准。

  從此,小站成了袁世凱大展身手的舞台。他接管了胡某留下的四千七百多人,又新募得二千五百餘人,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請德國軍事顧問按全套德式建制與裝備訓練起了這支國內最現代化的軍隊。

  以後「新建陸軍」為基礎,創建了「北洋常備軍」,人稱「北洋軍」。

  練兵數年,終於一支國內最具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出世了,「北洋軍」一個後來獨霸中央政權十餘載的政治軍事集團也就此走上歷史舞台,他們中間出現了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張勳……後來在中國都成為呼風喚雨的軍政巨頭。

  小站練兵期間袁世凱不僅狠抓軍事訓練,而且也做周密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

  袁世凱在編練新建陸軍時認為新軍應該已西式操典練兵,就「必須採用西式軍制」。因此,他仿照德國陸軍編製,制定新建陸軍編製,對舊的清軍軍制採取了大膽改革。

  新軍初期編製如下:

  軍(總統)左翼(統領)(分統2)步隊營(統帶)

  -右翼(統領)-(分統2)-步隊營(統帶)

  -(分統)炮隊營(統帶)

  -(分統)-馬隊營(統帶)

  -工程隊營(統帶)

  這破玩意我看這都亂,又不是打麻將什麼統子餅子的,咱們簡單的說,也不會太簡單,老袁他仿照德國陸軍編可那時間德國的編製我們也是不摸門,我們還是套用現在的軍隊編製說,可能有的不太準確,那您也將就著去理解吧,北洋新軍的一鎮,相當於現在一個師大約12500人左右,

  每鎮轄步兵2旅,每旅轄2團,每團3營,每營4連,每連3排,每排3班,每班14人。

  炮兵1團下轄3營,每營3連,每連3排,每排3班,每班14人。

  騎兵1團下轄4營,每營4連,每連2排,每排2班,每班14人。

  工程兵1營下轄4連,每隊3排,每排3班,每班14人。

  輜重兵1營下轄4連,每連2排,每排3班,每班14人。

  我扭吧了半天也沒把人數湊齊,但資料是這樣的,全鎮(師)計官長及司書人等748名,弁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名。

  當然人家不是這麼叫法,

  北洋常備軍中最早成軍的是第三鎮。到光緒三十年六月初七日(1904年7月1日)北洋常備軍共編成三鎮(這就是常說的北洋三鎮。到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初四(1905年7月6日)又續編成第四鎮、第五鎮和京旗常備軍(滿人武裝)

  駐防情況:

  北洋常備軍第一鎮光緒三十年七月(1904年)北洋常備軍(又叫左鎮)駐永平及山海關附近。

  北洋常備軍第二鎮光緒三十年七月(1904年)北洋常備軍(又叫右鎮)新兵17營駐天津府附近小站、馬廠一帶,其實這些士兵還都在訓練營中。

  北洋常備軍第三鎮光緒三十年四月(1904年)駐保定。

  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駐軍南苑等地。

  北洋常備軍第五鎮光緒三十一年五月陸軍第二鎮一部、武衛右軍先鋒隊、山東新兵(1905年)駐山東濟南府、濰縣一帶

  進入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軍隊迅速擴軍,六鎮、20鎮、23鎮等8個鎮改成了8個師,番號不變。又增建1、27、28師,到11個師。大約15萬人。

  同時北洋常備軍又形成混成旅的編製:

  混成旅是比較特殊的編製。因沒有法定編製,混成旅的編製也各有不同。一般旅下轄有步兵2至3個團,騎兵1個連至1個營,炮兵1個連至1個營,工兵、輜重兵1個連。也有編製三千兵馬的混成旅,也有多的則逾萬人的混成旅,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就一萬兩千餘人。

  混成旅可以獨立承擔作戰任務。在1912年後期共出現20個混成旅。它們分別是:

  第1混成旅, 駐地:山東濟寧。

  第2混成旅,駐地:湖北武漢。

  第3混成旅,駐地河南

  第4混成旅,駐湖南長沙、

  第5混成旅,駐軍淮安。

  第6混成旅駐湖北。

  第7混成旅駐京后師北苑移駐河南。

  第8混成旅,駐保定第。

  第9混成旅駐軍江西贛縣。

  第10混成旅駐福建。

  第11混成旅駐軍福建。

  第12混成旅,駐山西。

  第13混成旅駐四川。

  第14混成旅,駐福建。

  第15混成旅,駐陝西。

  第16混成旅,駐陝西。

  第35混成旅駐 新疆。

  第3?混成旅陝西。

  第47混成旅,駐濟南。

  第75混成旅駐江蘇。

  這些混成旅後來有的移防,有的撤消,有的擴大了編製,大多是後來各地軍閥的重要實力。(說明:這其中有些在1912年並沒有成軍)

  騎兵編製

  北洋常備軍騎兵編製採用的是屬於大團(標)小連(隊)的編製。

  炮兵編製

  北洋常備軍炮兵與採用18門炮的炮兵營編製。3連每連6門。

  北洋常備軍每鎮編製1個機槍營24挺重機槍,主要是哈奇開斯氣冷式重機槍,日本38式重機槍和 少量馬克沁式重機槍。

  1911年北洋常備軍應該在15萬人左右,到了1912年末應該有二十萬人,這應該是當時中國最好的野戰軍團,但是前期是人家滿清的,雖然滿清人調動不太靈咣,但還是人家的。

  孫中山為首的造反派,或者叫革命派

  實話這股力量是最難統計的,聚為兵,散為民的一幫人,出入太大,兄弟們別罵啊,可以共同研究。

  起參加義的新軍有多少?

  參加起義的革命黨有多少?

  參加起義的工人,農民有多少?

  我們應該清楚這股力量,在消滅滿清政府在各個府廳州縣的清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2年前後有多少清朝軍隊在起義中被消滅,或者被趕跑?估計在十萬人左右,這極大的削弱了滿清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這也是導致清朝滅亡是重要因素。

  所以估計這股起義力量應該在一百五十萬人左右,起義參與者可能在千萬,中堅力量的估計在15萬左右,

  革命黨能夠控制的軍隊或者准軍事力量(民軍)估計在七到八萬之間,但是力量很分散。

  孫中山革命政府掌握在手裡的新軍也就在二三萬之間,武器裝備遠不如北洋新軍。這也就是孫中山為什麼會把臨時大總統讓出去的重要原因。如果孫中山能夠把滿洲委託給日本,孫中山有了那一千五百萬他是不會把,臨時大總統讓出去的?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沙發
 樓主| 酷愛到碗里來 發表於 2015-3-24 09:50 | 只看該作者
 各個國家的在華的租借地和外國駐軍

  這批軍隊還是讓人一頭霧水,在1912年的歷史中很難找到它們的痕迹,我們只能從滿清政府和這些國家簽定的一些條約中回憶那階不堪回首的歷史。從1845年英國在上海建立第一個租界,到l904年列強在華已建立了43處租界。可分為單一國家管理和多國共同管理兩種。列強在租界內設立司法、審判、警察、監獄、市政管理機關和稅收機關等殖民統治機構,使租界變成「國中之國」,成為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據點。從1919年起中國政府開始陸續收回租界地。

  在1912年前後有多少外國軍隊在中國駐有軍隊?詳細的數字沒有記載。

  在《中日馬關新約》中有這樣的記錄:第八款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條款,聽允日本軍隊暫行占守山東省威海衛;又於中國將本約所訂第一第二兩次賠款交清、通商行船約章亦經批准互換之後,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周全妥善辦法,將通商口岸關稅作為剩款並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軍隊。倘中國政府不即確定抵押辦法,則未經文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應不允撤回軍隊:但通商行船約章未經批准互換以前,雖交清賠款,日本仍不撤回軍隊。

  《中日馬關新約》另 約中是這樣記錄的

  第一款遵和約第八款所訂暫為駐守威海衛之日本國軍隊應不越一旅團之多:所有暫行駐守需費,中國白本約批准互換之日起,每一周年屆滿,貼交四分之一——庫平銀五十萬兩。駐軍的費用滿清政府還要給。

  第二款在威海衛,應將劉公島及威海衛口灣沿岸照日本國里法五里以內地方,約台中國四十里以內,為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區。

  《辛丑條約》中規定

  在北京強行劃定的「使館區」,由各國派兵保護。

  將大沽炮台和從大沽到北京的沿線炮台「一律削平」。准許各國派兵駐紮在北京和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戰略要地。

  . 五口通商。《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在五口有權駐領事等官員,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進行貿易的限制。

  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

  美國人可以到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貿易或居住,並且淮許美國兵艦進入中國海港。

  在中英法俄天津條約中規定

  外國公使駐北京

  開放牛庄(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人往內地遊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

  中英法俄北京條約中

  開天津為商埠

  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中俄璦琿條約中

  中、俄兩國以黑龍江及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北屬俄國,以南屬中國。

  黑龍江下游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直至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地,由原屬中國所有改為中、俄兩國共管。

  俄國船隻在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上擁有通航權。

  中日馬關條約中規定

  中國完全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中國開放江南的蘇州、杭州,以至長江中上游的重慶、沙市,對日通商,日本並享有通至此等口岸的內河航行權。

  中國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有設廠權,並享最惠國待遇。

  中俄膠澳租界條約規定

  租借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及其鐵路權給德國

  旅大租地條約中規定

  旅順「租借」給俄國作為軍港,大連「租借」給俄國作為商港,均以二十五年為期,但「可以延長」。

  在「租借期」內,中國軍隊不得駐在旅大地區。

  東三省善後協約

  日、俄分別於中國東北撤軍后,清廷開東北三省之十六處城鎮作為商埠對外開放(盛京省之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吉林省之長春、吉林、哈爾潰、寧古塔、琿春、三姓,黑龍江省之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

  日本取得東北南部之安奉鐵路之管理經營權。

  從上述條約中可以看出,當時一些國在中國確實享有駐兵權。

  所以一些國家在華有少量駐兵。

  在台灣及澎湖列島日本人有較多的駐軍。

  在香港英國有駐兵。

  在旅順和山東的青島都有俄國和德國駐軍,從而演變成為在中國的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的「日德戰爭。

  1904年的「日俄戰爭」戰場遼東半島

  日軍投入兵力五個軍約27萬人,俄軍則集中了約30萬人。由於俄軍主帥庫羅帕特金胸無韜略,分散使用兵力,主要作戰方向判斷失誤,於3月9日棄城敗逃。日俄戰爭,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傷亡約7萬人。

  又說: 俄方:115000人陣亡,146519人受傷,80000人被俘。

  日方:88000人陣亡,173425人受傷 。

  數字有些出入。

  更有數十萬中國百姓殘遭不幸。

  在1914年的「日德戰爭」戰場膠東半島

  日軍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內的火炮和多架飛機,從陸地進攻青島。日本海軍出動了第二艦隊的60餘艘軍艦,

  德軍總兵力達4.5萬餘,戰至1904年11月,人德軍戰死數百人,被俘4000餘人;日軍死亡1000餘人。

  外國駐軍這一股軍事力量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逐漸的被削弱。

  但是日本國,中國的近鄰,佔據當時亞洲第一的軍事力量,今後三十餘年的時間裡它將緊緊咬住中國不放。

  1912年的中國,即將迎來她另一場災難。

  這樣加上香港和台灣估計在1912年外國駐軍應該在兩到三萬人左右,中國大陸應該在四到五千人左右。

  這些就是1912年民國元年,宣統四年中國的軍事力量,所以實力決定了一切,軍事實力也決定了1912年後中國的政治勢力的走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