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福重:如何看明白政府預算?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6 09: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企業管理者和老闆看不懂財務報表,就不知道企業是否賺了錢,很可能被人忽悠。作為「國家的主人」,如果我們看不到、不關心、看不懂預算,也可能被忽悠,後果更嚴重!

  不容易看懂的中國預算

  預算,就是政府的收支表格(及說明),跟企業財務報表相對應,可稱為「國家財務報表」。不同之處是,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實際發生的數字,而政府財政預算是計劃的數字,不是實際發生的,實際結果表現為決算。

  如果企業管理者和老闆看不懂財務報表,就不知道企業是否賺了錢,很可能被人忽悠。作為「國家的主人」,如果我們看不到、不關心、看不懂預算,也可能被忽悠,後果更嚴重。

  中國寬口徑的稅負(包括收費和基金等)世界前茅,如果稅收(寬口徑的)真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則稅負重就不是了不得的問題。比如法國的「稅收痛苦指數」,比中國還高,但是,法國(以及英國等歐洲國家)為期居民提供了完善的,近乎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否則,難以想象,熱情洋溢,喜怒形於色,對政府百般挑剔的法國人,會做出怎樣的舉動來。

  遺憾的是,中國納稅人在承受幾乎世界最高水平的稅負的同時,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中國財政的公共屬性,並不顯著,或者說遠沒達到應該達到的水平。中國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基礎教育的支出水平,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是最低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納稅人是最冤枉的。

  何以見得?這需要仔細分析中國的預算。

  原來中國的預算,只是一個表,全部收支都包括在這個表裡。後來,實行「改革」,從一個表,改成三個表。分別是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以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公共財政預算,也就是普遍意義上的預算,基本用稅收支付。這個預算可以有赤字,靠發行政府債券彌補。2012財政年度(中國的財政年度,是每年的1月1日到 12月31日,不過,審查批准中央預算是在每年3月,按《預演演算法》人大批准前財政部門可以預先進行收支。全國人大隻批准中央預算,地方預算由各地方人大審議批准。)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3600億元,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24300億元,收支差額8000億元,其中,中央公共財政赤字5500億元。

  按照2012年的中央預算草案,公共財政預算的收入項目,主要是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實際上是支出,或者負的收入),以及非稅收入。主要支出項目有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住房保障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交通運輸支出等。注意這是按照財政部門負責人的預算草案的報告。

  預算草案報告里沒有,但實際上有的公共預算支出,還有「行政管理費支出」、「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和科技三項費用」、「增撥企業流動資金」、「地質勘探費」、「國有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支出」,除了行政管理費外,都是私人物品或者主要提供的是私人物品,這在市場經國家是難得見到的。以政策性虧損補貼來說,國企的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難以區分,常常是政策性虧損掩蓋了經營性虧損。

  預算是分級次的,一級政府一級預算,中國共有五級政府相應的,就有五級預算。按照預演演算法律規定,只有中央公共財政預算,可以有赤字,用發行國債彌補。地方政府的公共預算,不允許有赤字,相應的地方政府也不能發債。不過,最近幾年,部分經濟實力強大的地方,如廣東省、浙江省等,已經過批准,可以發行地方債。但是,是否全部用於彌補公共預算赤字,還不清楚。

  政府性基金預算。2012年(預算非決算數)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34,796億元,收入項目有鐵路建設基金、港口建設費、彩票公益金、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中央農網還貸資金、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地方教育附加。2012年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35,614億元(支出大於收入的部分由上年剩餘結轉下來的資金彌補),支出項目有鐵路建設支出,港口建設支出,彩票公益金的社會福利、體育、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支出,中央農網還貸資金支出,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征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農業土地開發整理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補助農民等支出,教育支出,農田水利建設支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城市建設支出。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政府為特定目的而徵收的資金,專款專用,不能挪作他用。部分基金的實質是稅,只是名字不叫稅罷了,如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其餘的是收費性質的。無論是稅,還是費,徵收的理由現在看,都值得推敲。政府為了做某些事情,而一般性的收入不夠。就採取基金的方式。這些事情,並不在財政支出的範圍之內,可以通過市場提供,如鐵路建設、港口建設等。很多基金徵收的目的,是臨時性的,可是到期又捨不得取消,就一直順延下來,如民航部門的機場建設費。一些基金是附著在商品的價格中的,如中央農網還貸資金就加在城市居民的電費中。而社會福利、教育、體育,本來就是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應該由公共財政預算足額支付,加征基金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缺乏足夠的合理性。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有企業與財政之間的收支關係。以中央預算為例,中央預算只有中央企業的資本收益收支。按照2011年決算數,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765億元,包括利潤收入和利潤收入和產權轉讓收入。加上2010年結轉收入35億元,使用的收入總量為800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769億元,支出項目包括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支出,中央企業改革脫困補助支出,重大科技創新支出,重大節能減排支出,境外投資支出,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支出,兼并重組支出,新興產業等發展支出,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等支出。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沙發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6 09:54 | 只看該作者
 2011 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9000多億元,這些利潤,只上交中央財政700多億元,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全部留在企業內部。按照央企的性質,央企的全部利潤,都該上交中央財政,至於會不會返還企業,返還多少,要根據整個財政情況,由人大會決定。央企2011年對全社會的貢獻實際只有40多億元,也就是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的部分。還不到0.5%!央企佔有社會最寶貴的資源,從金融資產,到土地、礦產等等,最後只是上交了40個億回報社會。中央國有資本預算支出的所有其餘部分,都是在提供私人物品。如果央企和國企能獲得財政的支持,那為什麼私人企業就不能呢?這在邏輯上就說不通。

  央企以及國企的利潤,首先要全部護著大部分上交財政,一旦成為財政收入,就與稅收一樣,用於公共需要,除非國企和央企的需要,有公共需要的性質,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否則,不該再返還。如果國企和央企能把大部分利潤上交財政,在當前的體制下,把更多的國有資本收益用於補充社會保障,則公共財政預算的赤字就會大為減少,可以少發國債。國債的發行過多,會出現經濟學上的「擠出效應」,抬高利率,加劇資本稀缺,對資本市場和社會投資都有不利影響。

  財政的功能或者存在的必要性是,政府通過財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解決私人市場部門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市場失靈」亦即不足,促進社會公平。經常說,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主要表現就是通過財政提供公共服務。如果財政的公共屬性差,政府為人民服務就大為失色了。

  財政提供公共物品是個悖論,如果財政也提供公共物品,財政就沒必要存在。但是,在中國卻有某種合理性。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消滅了私人部門,幾乎消滅了市場,財政收入也幾乎全部來自國企,財政是市場的替代物,提供從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的全系列服務。所以,財政提供私人物品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中國財政預算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在這部著名的文獻中,馬克思為未來社會,也就是社會主義國家,提出了「社會產品扣除」設想,按照這個設想,整個社會的產品,在分配到個人之前,要由「共同體」,也就是政府扣除六大部分,這就是那個時候財政的所為了。這些扣除,既包括用於公共需要的部分,更多的還是私人物品屬性扣除。那個時候,還批判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是「吃飯財政」,而社會主義的財政是「建設財政」,所謂建設財政,就是搞經濟建設,前邊提到的 「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和科技三項費用」、「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是建設財政的主要標誌。其實,所謂財政,本質就是「吃飯」,而不是建設。吃飯,即政府運行、社會保障。那個時候,真的把事情的本質恰好搞反了,還自鳴得意。這個爭論,一直持續到本世紀之初。現在,爭論平息了,但是,作為後遺症,財政還在大量提供私人物品。把預算分門別類,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或者混淆了財政的性質。

  改革是搞市場經濟,政府和市場作用範圍開始分離,政府通過財政體公共物品,私人物品通過市場提供。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最終完成,還在轉軌的過程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國企,特別是央企。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說過著名的一段話,他說,不要爭論姓社姓資。那是針對傳統上被認為是自資本主義的東西,如股市、股份制、私人企業等,這些東西,社會主義也可以搞。但是,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肆虐,國企趁機做大做強,國進民退。這是現在,跟深刻反思的。國企實力如此強大,卻不為公眾服務,主要為自己賺錢。這是中國特色的財政之難。須知,對於公眾來說,無論怎樣分類,財政終究還是財政,財政對所有企業該一視同仁,沒有例外。國企,也終究是國企,不是一般企業,賺錢不是國企的目標,國企的本職是財政,不能過分強調國企也是具有獨立利益的市場主體。一旦收入進入財政預算,就具有公共屬性,就不再是企業和私人事務了。

  必須說明一下,在中國所謂的財政收入,僅僅只預算收入。按照國際可比口徑,政府收取的全部收入,都是財政收入,而財政收入也是政府掌握的全部收入。在中國,政府掌握的收入除了預算收入,還有預算外收入。預算外收入沒有統計,最低的估計有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如大量的政府性收費,而央企的利潤,大部分也遊離在預算外。

  值得一提的還有地方債。追求GDP,而是不是公共服務,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投資搞大項目,是資方政府的最愛。財政的窘境,不能阻擋他們的熱情。經營城市,是最新的理念。中國正在經歷城市化,地方政府利用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建立融資平台,據說全國有三千多種這樣的平台,典型如城市投資公司等。一般的運作模式是,先用土地收入,購買土地,然後再以增值了的土地資產作抵押,獲得更多的貸款,比如1,000億的資金,最後可以放大到5,000億甚至10,000億的規模。截至2011年底,全國的地方債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而且三分之一在2012年到期。所以,雖然中國的銀行財務報表很靚麗,但是,投資者並不買賬,2011年市盈率在幾倍徘徊,有的還跌破了發行價。就是因為銀行是地方債的主要債權人,而壞賬不在少數,從長期看,是巨大的風險。儘管少數的地方債投資會形成優質資產,將來會盈利,也為地方經濟增長有基礎性貢獻。但是,其中蘊含的腐敗、濫用、劣質資產更驚人。所以,有人把中國地方債的的風險,與2012年接近破產地帶的希臘相提並論,這不是沒有一些道理的。這些債務,如何償還,如何結局,會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泰坦尼克,需要仔細關注。

  除了地方債,還有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進出口銀行的貸款、鐵道部債券,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華融、東方、長城、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貸款,這些政府性貸款和債券,加起來,2011年就有接近30萬億,占當年GDP的比重是74%。如果再加上,在養老保險上的欠賬,這個隱形債務,這些需要政府最終買單的債務佔GDP的比重恐怕已經接近100%。

  「三公」及其他

  腐敗有多種表現,如制度性的審批(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曾說,如果中國取消審批,GDP可年增長30%)、貪污、司法不公,但是,中國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腐敗,是「三公」。如果要問,中國預算支出中,哪一項增長最快?答案始終是:行政管理費。「三公」即是行政管理費的一部分。

  三公分別是:政府部門(含部分事業單位)的公務接待消費、公務車輛購置和運行經費(如修理、用油等)、政府部門人員因公出國(出境)經費。老百姓說的更清楚,三公分別是:公款吃喝、公款購車、公款旅遊。

  過去們這些數字是保密的,公眾無從知曉。最近一些年,因為媒體的報道,也因為公眾的眼界漸寬,納稅人的意識覺醒,要求公開三公的呼聲不斷高漲。終於,2011年5月,國務院決定,2011年6月前,中央所屬的98個部門必須公開其2010年的三公決算數字。但是,到7月底,還有10個部門在拖延,到最後,還是有幾個部門沒有公布,原因解釋是涉及保密等。

  按照公布的情況,中央各部門在2010年,三公支出合計94.7億元,其中公務接待15.28億元,公款購車61.69億元,因公出國17.73億元。總排行榜上,國家稅務總局名列第一,共花費21.66億元,海關總署第二名,5.03億元;國家質檢總局第三,4.19億元。分項看:公務接待,國家稅務總局以6.67億元,名列第一,每天平均吃喝267萬元;國家質檢總局第二,1.13億元;中國科學院第三,8,043萬元。公款購車:國家稅務總局第一,14.86億元,海關總署第二名,4.58億元,中國科學院第三,2.87億元。公款出國,國家體育總局第一,1.54億元;中國科學院第二,1.13億元,公款購車國家稅務總局也是第一,21.66億元,海關總署第二名,4.58億元。這些公開的三公支出,還只是在財政預算撥款之內的花費,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各部門都有自利另外的三公渠道,包括小金庫,具體有多少,就無從知曉了。

  已公布的還僅僅是2010年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公布歷年的數字,特別是公車的存量,某一年可能花費不多,那是因為原來買的太多,今年暫時沒有再購而已。

  難怪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考試,就是中國的公務員開始。不管失望多麼渺茫,概率多低,但是一旦成功,收益太大太誘人了,只要入了門,好事自然來!過去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是「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成本-收益理性比較的結果,自然是考。而稅務部門和海關又是熱門中的熱門,因為福利實在太好。

  先論公務接待費。公務接待不是不能有,比如國事訪問,就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所有的官方活動,都要公款吃喝一番,更不用說大吃大喝了。公款吃喝的邏輯前提是,不是公務活動,就不用吃飯。如果這個邏輯不存在,就不該有大部分的公款吃喝。公務活動是一回事,吃飯是另一回事,吃飯是私事,人總歸是要吃飯的。才去過多種辦法,治理大吃大喝,比如規定什麼級別的幹部吃什麼水平的餐食,幾菜幾湯等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國人尤其是官員的拿手好戲。公款吃喝從來就是大吃大喝,大吃大喝從來沒有停止過。

  再說公款購車。公車比公款吃喝的必要性要大,某些情況下,沒有車,事情做不來。但是,在小汽車早已進入普通人家的時候,再專門花錢購置公車,合理性明顯不足。普通人能自己開車或者乘公交上班,憑什麼號稱人民公僕的公務員反倒不能?非要先天下之樂而樂,每天「屁股下面坐著一座樓」才能上班「為人民服務」?何況,公車私用,是私車的替代品,甚至不是官員而是差不多成了司機的專車,早就見怪不怪了。

  大部分出國考察是沒必要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大部分官員,不需要有什麼國際化視野,走遍世界才知道怎麼為中國人民服務。多少出國探親,出國旅遊,假出國考察之名而行。四川市的副市長已經公款考察了60多個國家,這簡直是開玩笑了。

  所以,三公支出,大部分是比必要,本不應該有的。但是,信息嚴重不透明,就顯得冠冕堂皇,重要而必要了。

  儘管三公支出已經公開,不再是「國家機密」,值得歡呼。但是,公開的目的,不是公開本身,而是約束和減少它們。現在的公開,沒有達到這個目的。

  三公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是:第一,籠統而無具體內容。要公開,就要詳細,不具體詳細,等於沒公開。比如公款吃喝,如果不說明吃喝的原因、參加的人數、吃喝的標準,公眾就無從判斷是否大吃大喝,是否合理和必要。公款購車,如果不說購買的品牌、價格、實際乘坐人、是否符合購買規定,每年的維護費用幾何,都該公開。出國考察,誰出國,是否有搭車的,去了那些國家,必要性如何,有何收穫,是否重複出去,都該交代。第二,缺乏審計監督,真實性不高。單單幾個總和的數字,掩蓋了其中的貓膩。比如表面看,大部分部門的公款吃喝不多,與人們的印象相反。2010年商務部的公務招待費只有108萬元,科技部只有191萬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更只有16萬元!這值得高度懷疑。其實,大量的吃喝招待費,隱瞞在會議費、培訓費、住宿費裡邊,有的上級下來視察,下級豈能讓上級自掏腰包?購車和出國,可能是企業或者私人贊助的等等。三公的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有無虛報瞞報,必須有專門的審計,才能令人信服,起到監督和約束作用。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機制。以出國考慮為例,有的部門公開的出國費用,只有幾十萬,是因為現在的會計科目中,沒有出國考察這個具體的科目,出國考察的實際花費,可能隱藏在其他的科目中。不是專業的審計人員,根本發現不了問題。

  制定嚴格的公款吃喝條件,規定具體的公款宴請標準;拍賣現有大部分公車,在剩餘的公車上粘貼明顯的公務車標誌,防止私用;我們在國內很少簡單外國政府代表團,除非是國事訪問級別的,憑什麼中國官員那麼頻繁出國,規定出國的具體資格,次數,公示,取消大部分出國考察。

  香港的經驗可資借鑒。2012年初,香港有大約16萬公務員,稱得上廉潔高效的團隊。2008-2010年,三年裡公款的宴請只有600萬港幣,每餐的主人和客人是誰,花費了多少錢,都必須列明。全港公寓7,000部公車,只有20多位高級官員有專車,除非高官本人在車內,否則家屬不能搭車。公務員出差的住宿、吃飯、交通燈,不是事後報銷,而是直接從已領取的膳宿津貼中自行支付。甚至公務員出差坐飛機的積分,也不屬於個人所有而要上交充公。香港打破了華人社會必定貪腐的魔咒,值得華人驕傲。這樣的清譽,跟香港有個廉政公署功勞甚大,這個機構天不怕地不怕,即使是特首也照查不誤,並且再細小的違法行為也不放過。

  公開「三公」當然十分必要,起碼可以平息公眾的怨氣。但是,所有政府部門的支出,都應該曝露在陽光下,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比如會議費,國內的考察訪問費、形形色色的研討會、評審會、鑒定會等等。除了三公可能混跡其中,本身的合理性也大可懷疑。機關的會議多,開會已成公害,盡人皆知,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開會很多時候只是習慣,官員多了,本身產生開會的需求,上級開了會,下級就得跟著開會貫徹落實會議精神。而所謂的貫徹,也就是用會議貫徹會議,文件貫徹文件,太多的會議,取得的唯一成果,就是確定了下一下開會的時間,當然表面上還得說,取得了圓滿成功云云。

  如果美國加州州長率領一個官員代表團,去比如德克薩斯州進行「友好訪問」,後者的州長親切會見了代表團,並熱情宴請,過幾天德州代表團禮尚往來回訪,加州同樣熱情接待,美國的輿論恐怕會嘩然。而在中國,這似乎很稀鬆平常。一個地方的官員,搞好自己地方就夠了,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訪問,所為何來,真有什麼值得借鑒的么?私事和公事無法分得清楚,徒徒浪費納稅人的錢,道理何在?

  各國都有公務接待,公款購車,公款出國,但是,未聞有無我們如此大規模,如此不受約束的。當官員們坐著豪華車,吃著美味珍饈,包攬世界美景之時,心裡偶爾可曾有些內疚乎?

  預算中的民主

  預算是1640年英國資產革命的重要遺產。預算的初衷,是限制國王和王室的權利,資產階級認為,財富是他們而不是貴族和王室創造的,所以,國王沒有權利亂花錢,必須徵得他們同意才動用。

  中國從清朝最後幾年開始有預算,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預算是法律性的文件,具有最硬性的約束力。所以,預算的審核、批准,是國是,國家大事,而且是最大的國是之一。

  為什麼要限制政府的權利?原來的政治學理論認為,政府是利他的,政府中的人,包括政治家、官員與市場中自利的「經濟人」相反,兩群完全不同的人,他們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他們可以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公眾服務,根本用不著限制政府的作為,他們會自我約束,不必監督。

  這樣的假設,完全不靠譜,事實根本不是如此。與其完全信賴政府里的人,還不如認為「洪洞縣裡沒好人」更可靠,對的概率更大。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 「把權威賦予人,等於引狼入室,因為慾望具有獸性,縱然是最優秀的政治家,一旦大權在握,也會在慾望的誘惑中難免被腐蝕」。美國建國之初,就訂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因為開國元勛們,深刻認識到,阿克頓(1834—1902勛爵的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我們自然不照搬三權分立,但是其中蘊含的制衡思想,是可以思考的。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主要成果是「公共選擇理論」,也就是現代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一詞的含義,在今天主要指代政治學,而不是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研究公共物品的決策機制,特別是投票的理論。私人物品的決策機制,是個人在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指引下,在市場上由個人獨立做出產量和價格決策。公共物品的決策,不是個人決策,而是集體決策。比如財政預算,就不是個人說了算,而是通過集體協商過程,即政治過程決定的,具體方式就是投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