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歸來》:控訴過去不如反思當前 (ZT)
[列印本頁]
作者:
霜天紅葉
時間:
2014-5-28 21:44
標題:
《歸來》:控訴過去不如反思當前 (ZT)
《歸來》:控訴過去不如反思當前 (ZT)
據百度百科介紹:《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部分。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情感變遷故事。該片首次採用了4K素材轉制IMAX版本的先進技術,欲打造首部國產IMAX文藝大片。
看張藝謀的新片《歸來》,我有一種與某媒體在提前觀影后吐槽該片用「苦難勾兌出的廉價眼淚」的「相似」的感覺,不過原因卻截然不同:就目前的主流公知而言,控訴過往,體現所謂人文關懷,早已成為內中潛識。所以但凡有「紅衛兵道歉」,「陳某某鞠躬」新聞事件,不免有人趨之若鶩。故這次「歸來」的歸來,讓有些人實在覺得「控訴力度」不夠。反之,對我而言,與其控訴過去,不如反思現在,或許更有歸來之意。
得出如此結論,並非對老謀子等不敬,然以小民之見,當下中國困局重重,可聊可嘆之事太多。倘如婆媽一般翻閱一些舊有黃曆,不抱寬容體察之心,恨過往之事,固然可能讓某些觀眾哭得聲淚聚下,然藝術已走小小小徑,何來大路可為? 更何況,這其實更難掩一小撮偽知識分子的狹隘胸襟,更讓人實在地感到一種如鯁在喉的不爽。
豈止如此。若深究下去,則不難發現,近年來此類文藝片更常多有語焉不詳,雞尾續局之感。譬如:《山楂樹之戀》。其劇中人物的最後命運同樣是草草結束。在山楂樹之戀中,老三掛了,小姑娘選擇出國,離去了,命運無交代。
而《歸來》中,以丹丹為例,影片結束時,她還是毛紡廠女工,後續無招了。結果,無論是作者還是導演,無論是《歸來》還是《楂樹》,都沒法實在給出一條「明晰的尾巴」,都沒法通過時代的轉變,通過謳歌當下,來達到繼續控訴過去的目的。
不是不想,而是早應想到:出國的顯然不能回來了,都奔著向洋奴的命去了。而至於丹丹,如果她不抓緊在父親的幫助下求得一文憑,恐怕連離去的資格都沒有。可以說,人物在」新時代"的後續,將毫無疑問地單薄乏力,這是因為:除了這兩條路以外,在改革的今天,都是死路一條了。更準確地說,這兩條路也快死了,如果你到現在還是一平頭老百姓的話。
因此,陸焉識的歸來根本是「歸來的未歸」,反倒是高中生靜秋的離去是「離去的永遠」。張大導演或許想借"一離"+"一歸"達成對過去控訴的徹底圓滿,不過真實的情況可能是也應該是:該離去的從未離去,不該歸來的卻歸來了。借老師一句話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今天中國的困局。故請諸位還是多反思反思現在罷。
PS:
1.關於離去這一說,讓人想到了《蝸居》中的海藻,這小姑娘不是最後出國了嗎?這種對當下中國的無賴逃避,本人隱隱覺得不是丟了什麼,反而像是賺了一筆又急著出去忽悠了。從這個角度上來理解出走,或許更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反諷意義。
2.控訴過去真不如反思現在,想想《山楂樹之戀》影片中靜秋背負右派分子之女所挨的一番痛罵,不就是「政治」被不合格了嗎?
而在今天,當你交不上學費的時候,「老師們」何嘗又不是同樣對你一陣痛罵:「有理(想)無錢莫進來」,算不算「經濟」被不合格的後果?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