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 魏峰:台海「政冷經熱」何時休

[複製鏈接]

12

主題

461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忍受逆差就能拉近台灣?
近日,海關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972.81億美元。其中台灣向大陸的出口佔了1566.37億美元,同比增加18.5%,貿易順差更猛增了21.6%,達到116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造成這種巨額逆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台灣專門針對大陸的貿易歧視政策,它甚至至今禁止或限制2000多種大陸商品進口,在WTO體制下絕無僅有。同時,根據台灣「經濟部」的數據,台灣2013年出口總額達3032.2億美元,進口2700.7億美元,全年出超為331.4億美元。也就是說,現今對大陸的出口已佔台灣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貿易順差更是徹底依賴於兩岸貿易。
作為一個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體,2012年度台灣GDP是14035億新台幣,約合4740億美元,對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超過了100%。2013年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不到2%,同時新台幣又對美元走貶,因此可以預估,現在僅對大陸的出口就相當於其GDP總額的三分之一。基本上,以上這幾個數字和比例關係清楚地告訴所有人,台灣經濟對兩岸貿易,或者更確切地說,對向大陸出口的依賴程度之深,已經達到了一日不可或缺的地步。
許多人士一直期望通過兩岸經濟的密切往來與合作,加深兩岸人民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從而最終推動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看到以上數據,這些人大概心情會更加放鬆。
不過,近日還有一則新聞卻讓人放鬆不起來: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在台陸生抗議無法納入健保,希望台灣官方把陸生當人看。在陸台歧視依然存在的情況下,以為靠每年忍受幾百上千億美元的逆差,就能一步步拉近,最終把台灣拉回祖國的懷抱,這種樂觀似乎還是太早了。
陸生抗議無法享有健康保險
近日,在台陸生抗議無法享有健康保險
眾所周知,如今至少有百萬台灣民眾實際定居在大陸,他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都能獲得平等的待遇,如果不是享受到超國民待遇的話。而從2010年8月台灣通過「陸生三法」,2011年首批正式陸生(2008年開始有交換生赴台)入學開始,陸生在台也已有近三年的歷史、數千人的規模,卻始終受到「三限六不」(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續留台灣就業);不能獲得健保(外籍生卻能在居留4個月後自動獲得);不得參與導師的研究計劃等等嚴格限制。這種長期持續的全面性歧視,終於讓陸生們喊出了「把陸生當人看」的悲鳴。
正常來說,所有社會對於正在求學的學子們都是比較寬容的。出於培養親善自己的未來精英等考慮,對於留學生往往更有優待,或至少是同等對待。台灣對待其他留學生的態度、給予的待遇就很正常。對比之下,唯獨針對陸生的苛刻,更加凸顯出台灣對於大陸難以自遏的歧視和抵觸。一葉而知秋,認為經濟聯繫的緊密就會自動推動兩岸走向統一的看法,在台灣社會頑固堅持默認「大陸人最靠後」的事實面前,顯得非常蒼白無力。
「只予不取」反讓台灣更加離心
關於陸生,還有一個故事。2011年首批陸生赴台時,有位求學台師大的陸生獲得機會面見時任台灣「高教司司長」的何卓飛,曾抱怨過與現今同樣的問題,何卓飛當時回答的頗為動人,「陸生要取得健保就先要修法,修法就意味著還要打架。但即便打架也要爭取,這是對人權的尊重!」而台師大時任校長張國恩也幫腔說,「你來到我們學校,就是我師大的學生,哪分大陸學生、外籍生」,表態會以學校名義幫陸生爭取基本的權益,不需他們自己辛苦。這位學生於是欣然「期待在讀書的兩年中,見證這些隔閡的消失」。然而三年過去了,期待早已落空。
其實大陸所顧慮的,可能無非是擔心過於「強硬」,會讓台灣民眾覺得大陸「以大欺小」,造成抵觸情緒而疏遠大陸。不過,就是完全不考慮長期「以貧濟富」的不合理性;也不顧及這麼做給大陸自己內部造成了「鬧分裂受優待」的印象,深遠影響極其惡劣;還有一個最諷刺的現實擺在面前——對岸顯然已經看穿了我們急於「招安」的心理,主流人群比沒得到優惠前更抵觸跨向統一了。
即使大陸已經儘力「以大事小」,儘可能避免任何與台灣的矛盾激化,盡量送利到台灣各個階層、各個地方,甚至很多時候不惜犧牲自身利益,然而多數台灣媒體和民眾總是表示還不滿意、還不放心。重要的是藉助這種理由,國民黨這樣的「統」派可以向大陸要求更多的讓利,而民進黨那樣的「獨」派則可以抵制對大陸應有的回饋,台灣所謂「統」「獨」二派看似水火不容,實際上卻合作無間地為台灣從大陸爭取到了利益的最大化。
台灣的好時光還能有多久
當然,儘管大陸基本未加利用,但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度奇高,本身仍然是其在兩岸關係中無法遮蔽的最大弱點。台灣比較清醒的精英也一再提醒島內民眾,如果支持切香腸式的「漸進台獨」切過頭,真把大陸逼入牆角憤然反擊的話,完全無需動武,台灣就根本受不了。所以儘管馬英九在首個任期里,除了向大陸討要讓利外幾乎毫無建樹,但憑著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絕對優勢,還是獲得了連任。以馬英九優柔寡斷、推脫責任的個性,在2016年前兩岸關係不會有實質性突破,但急轉直下的可能性也不大,由此預估,台灣再在大陸的讓利上多躺兩年倒也不難。
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台灣卻像是傳說中被溫水煮著的青蛙,正在慢慢失去已經不多的銳氣和動力。在去年全球貿易都有所恢復的背景下,台灣對美、日、歐出口卻出現了全面下降(分別減少了1.5%、0.3%和3.8%),這是很難簡單用台灣產業轉向大陸市場來解釋的。尤其是曾長期是台灣主要市場的美國,去年東亞另外三個主要經濟體中日韓,對其出口還都有了顯著增長(日本因為日元貶值,名義出口額下降,但實物出口量是大增的),這主要是由於台灣原有的優勢產業在不斷受到地區競爭對手的侵蝕。
例如與台灣一直有激烈產業競爭關係的韓國,原來發展水平還略差於台灣。但這幾年來利用台灣的固步自封,在經濟各方面都完成對其的全面超越。不僅在汽車、船舶等台灣原本薄弱的行業上,而且在雙方都極為重視的IT、硅晶、面板等產業的直接交鋒上,韓企從經營模式到行業地位全都取得了對台企的壓倒性優勢。台灣引以為傲的第一高科技企業台積電,與韓國三星公司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盈利水平,更早就不在同一個級別之上了。
原本,台灣有很好的機會與大陸在幾個關鍵產業上實現聯合,進而在未來世界最大的市場里佔據幾乎主場之利。作為後發者,大陸在重視這些產業的同時,也希望能引入兩家戰略合作者。而為了同一血脈,曾經選擇的對象便是台企。但是從台灣當局到台企共同的偏見加短視,不但以法規形式嚴格限制相關產業技術向大陸轉移,而且還與日韓企業暗中組織卡特爾向大陸下流企業勒索高價。而在此同時,大陸官方還專門組織過多次赴台大採購,每次採購規模都達數十億美元之巨。這種兩面派行徑即使對於以盈利為目的商界來說,也是極不光彩的。
結果2011年液晶面板壟斷案東窗事發后,不僅參與的台企受到了美歐中等國監管機構的重罰,更重要的是大陸終於失去了對台企整個的信任,堅定了靠自己發展的決心。後果就是台企在產業新版圖中不但更加孤立,而且還受到新崛起的陸企在背後猛烈夾擊。對此,台灣前「副總統」,長期主管經濟產業發展的蕭萬長去年末在大陸參加論壇活動時公開抱怨,「兩岸產業協調不夠,分工漸漸競爭大於互補,造成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這一方面是矯情,似乎真覺得台企劃定了自留地,陸企便去不得;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危機感加重,看到台企面對中日韓幾國各自整合的「國家隊」,勝算越來越小,希望能重新拉回大陸的信任與配合。當然,蕭萬長的抱怨被禮貌但堅決地駁回了,怪誰呢?
可從近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談判與簽署過程看,少數精英的清醒卻說服不了台灣主流民眾,用理性的眼光重新看待大陸。在大陸對台政策已經有了微妙變化,不再無條件地有求必應后,他們還是習慣以往對大陸只拿不予,對任何一點向大陸的對等回饋都極不情願,甚至上綱到「賣台」。導致這份台灣佔了大便宜的協議,卻在台灣自己的立法機構中卡殼至今。民粹到了這種地步,大概也只能用「作繭自縛」來形容了。
再看得遠些,馬英九政府自上台以來,朝令夕改,奇葩不斷,最終在第二任期才開始一年左右,就創下了支持率僅有9.2%的「奇迹」,一舉打破陳水扁在第二任期末才創下的10%記錄。如果不出意外,在馬英九的主持下,今年末的台「七合一」選舉,國民黨極有可能慘敗。而其影響延續之下,2016年民進黨捲土重來的可能性已經相當高了。考慮屆時周邊和國際大形勢應該仍然不適合痛下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並不能排除新台灣當局利令智昏進行一些冒險活動。那時手上握有一根夠粗的經濟大棒,並敢於真的動用,便更有必要了。

觀察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