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教育是世界第一嗎?從PISA考試談起 (原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4-1-2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4-1-1 17:13 編輯

白露為霜註:我幾年前就想寫一篇有關PISA考試的文章,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拖到最近才匆匆收官。分析比較中美兩國教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經歷過這兩個非常不同的教育體系的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眾說紛紜,很難理出個頭緒來,但這個題目又非常重要,所以硬著頭皮寫下去,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正。





從PISA考試看中美教育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很多關注中美教育問題的人士來說,這句話太有道理了。中國人向來對自己的教育體制不滿,批評的聲音沒有斷過,近年來更是用腿來投票,把孩子送出國來讀高中大學。最受國人青睞的地點當然是美國。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美國人對自己的教育系統,特別是中小學,也頗有微詞。經過多年的改革,能試的基本上都試過了,效果甚微。美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眼光投向國外,看別人到底是怎麼做的。芬蘭,新加坡都曾經是取經的對象。這幾年一個新的名字出現在這個名單上–中國。

最近經合組織(OECD)每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或PISA)考試結果新鮮出爐。中國上海的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三項測試中均列全球第一。而美國排在36名,不進反退。不出所料,這個結果在某些圈子裡引起震動。也使這個已經很讓人不安的局面更加混亂。

國外的反應從懷疑到欽佩什麼都有。中國人自己的反應:「我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不是忽悠咱吧?」

中國的教育到底行不行?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點什麼?這篇文章試圖對這些問題加以回答。

  
  

PISA考試到底是什麼?

以改善各國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水平為目的,PISA考試是由OECD組織的一個全球性研究計劃,用來測試15歲學生(相當於中國的初三,美國的9年級)數學,閱讀和科學的能力。2000年第一次舉行,以後每三年一次,參加的國家也逐漸增加。

為了滿足經合組織PISA考試的要求,每個國家必須隨機抽取至少5,000名學生作為樣本。在冰島和盧森堡這樣的小國家,每次整個年齡組都要進行測試。學生需要進行兩個小時的手寫測試。測試一部分是選擇題,另一部分需要更全面的回答。考完後學生還要花近一個小時填寫他們的背景資料,包括學習習慣,學習動機和家庭情況等。另外校長填寫一份描述學校的人口資料,資金等情況的問卷。

因為每次的題目難度有所波動,考試成績需要進行校正才具有可比性。這種校準是通過一種叫作Rasch model的方法來完成,使經合組織在數學,閱讀和科學各個項目的平均水平保持為500分,標準偏差(standard deviation)為100。

中國高考成績不具有這樣的特性,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的考分是不能比較,比如1981年上海的450分與2013年上海的500分是無法比較的。美國有些考試比如SAT是經過同樣的SCALE的處理,因此不同年頭可以比較,比如爸爸SAT數學的800分比兒子的780好,雖然時間相隔了30年。分析PISA考試數據可以進行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以及不同年份之間的比較,這對於教育政策制訂者尤其有價值。

從樣題來看,PISA考試並不僅僅是解出方程式或答對選擇題,更多的是像解應用題。比如有一篇聰明法官斷案的故事,學生需要讀懂文章,做出答案並且能夠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光會死記硬背是考不好PISA考試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沙發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4-1-2 09:07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人對中國教育的認識誤區

2009年上海第一次參加考試就名列榜首,國外有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不少人暗中希望下次考試上海或中國考試成績下降,以證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可中國人考試有一套是擋不住的。果然3年以後上海再獲第一,而且領先第二名更多了。

美國人不是自高自大的人。他們對向新加坡,芬蘭學習沒有問題。但如果說要向中國學習,美國人卻會感到渾身不自在。美國知識界對中國教育有相當的認識誤區:


1)中國沒有民主,沒有新聞自由,教育怎可能好?

中國缺少民主,缺少獨立的新聞監督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能防止中國孩子解出一元二次方程,或看懂寓言故事,或者阻礙他們在中國事業成功。當然這些缺陷會影響到他們的思維方法,如果出國在西方公司里供職最終會限制他們上升的空間。


2)中國人愛欺騙,是不是做假的?

中國學術界做假,欺詐的事件很多,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上海學生考分是靠做假得來的。考試參加者由OECD的官員監督從所有在校學生中隨機挑選,作假的可能性不大。PISA的考試方法同中國其他考試差別很大,事前有很多準備也不大可能。但事關國家榮譽,學生會認真地考是肯定的。


3)上海不代表中國,其他地方肯定差很多

2012年OECD在中國9個省都有進行PISA考試,包括中小城市和農村,但中國政府要求上海以外其他地方的成績不公布。這種做法很讓人費解,難怪有外媒認為中國人是在欺詐。但有看到數據的OECD官員表示,中國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成績也很好。中國教育出人意料的平等,中國落後地區的學校儘管資源很少,但學生並不比上海差多遠 [注1]。


4)中國出不了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教育怎可能好?

中國人對到現在還沒有本土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一直耿耿於懷[注2]。出不了頂級的科學家,教育世界第一說出來也沒人信。當然這個事實並不能用來否認中國中小學教育的成功。中國的教育機器培養出數量眾多的各類人才,活躍在學術,科技,工程等領域。出不了諾貝爾獎在很大程度上與同文化有關(服從權威,講求實用,輕視理論等)。另外中國大學的問題也很多,原來可當棟樑的苗子到他們那裡給折騰成燒火的料了。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4-1-2 09:08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應該向中國學習什麼?

美國人有句俗語:「Give credit when credit is due」。意思是:該肯定的時候還是要肯定。中國教育體制,教育文化有種種的問題,但還是有值得美國學習的地方。


1)個人努力

江蘇的北方比較貧困,南方比較富裕,省會南京更是高校雲集。你可能認為江蘇高考最好的是蘇南各市特別是南京了吧?事實 並不是這樣,江蘇最好的學生常常來自蘇北的一些縣中。那裡學校的「魔鬼訓練」以及學生的用功程度讓南方的考生聞風喪膽。數理化考不過,只能靠文科,外語抵擋。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到達一定程度后教育並不是把錢堆上去就有用的。個人努力(work ethic)還是很重要的,這一點美國學生特別應該向中國學生學習。

美國每年花在每個學生身上花費用高達$12,000,居世界第一,效果卻不理想。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強調教師培訓,課堂大小,學校設施等,很少有人堅持學生應該更加用功。其實如果孩子自己不努力,不想要,學校再漂亮,老師再有經驗都不會有效果的。我認為美國中小學生不但上課的時間(instruction  time)應該加長,作業的數量和難度也應該適當增加。在課外活動上也應該向學習方面轉移。學校里的「明星」應該是學習最好的學生而不是橄欖球隊員或啦啦隊員。美國學生如果能每天增加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成績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2)吸引最好的老師,特別是數理化老師

曾幾何時,教師並不是中國受歡迎的職業,現在情況卻很不同。教師因其工作穩定,福利好,受人尊敬成為很多人的選擇。不但在大城市,尊師重教的態度在許多小地方也很流行。很多溫州人沒上過大學。但他們卻認識到教育是財富能長久的關鍵,出大價錢從南京,杭州等地挖來好老師補強自己的學校。

這一點也值得美國學習。我家大寶小寶在美國上的中小學都是公立學校。一路走來遇上了好幾位優秀的英文老師,對她們寫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然而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則是另外一回事。當大寶在初中成立MATHCOUNTS小組(一種全國性數學比賽)的時候,曾請學校最好的數學老師當指導。老師明確地說,我可以掛個名,但我教不了MATHCOUNTS。大寶她們靠的是自己跌跌撞撞向前走。後來居然獲得地區第一,殺入加州總決賽。到了高中,因為中學沒有合適的AP微積分可上,只能去周圍的社區學院。在物理化學方面也是一樣,AP物理老師教的很差,小寶抱怨老師不知道在說點啥。

美國公立高中初中缺少合格的數學和科學老師是相當普遍現象(私立學校情況好一些)。這其實很好理解,這類人很容易找的更好的工作。沒有好老師是美國學生在數理化上偏弱的重要原因。我認為要想吸引到最好老師就必須付相應的專業人士的工資,並且通過嚴格的考核評估措施淘汰不稱制的老師。但要做到這並不容易,這兩點都遭到美國教師工會的反對。


3)家庭的高期望高投資

中國中小學的教育成功是與家庭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與美國相比,中國在每個學生身上花的錢相當少(每年不到$2,000,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但這一數字掩蓋了一個重要事實,中國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資巨大,在很大程度上補償了國家投資較少的問題。

家庭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部分源於中國一胎的政策。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不管男孩女孩,行還是不行,就是他了,所有的資源都投在他身上。家長不但負擔正常的幼兒園,中小學的費用,而且時常要付額外的贊助費,擇校費,更不用說各種課外活動的費用。很多家庭里用在孩子身上的錢可以輕易地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

美國教育改革一直把重點放在學校上,很少有人提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沒有家庭的配合,學習成功很難持久。公平地說美國家長也不是不管孩子。美國四大族裔中至少白人和亞裔對子女的教育還是很投入的,但側重點有所不同。美國孩子花很多時間在體育類,藝術類活動上,到了高中很緊張的時期也不會中斷。家庭在這類活動的花銷也相當可觀。但美國孩子在學習方面時間和金錢的投資不足,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如果學校教的不好,原本有一系列的方法可以補救,比如補習功課,請家教,到大學修課等,但這些做法並不是很普遍(少數地區除外)。美國家長應該認識到全球一體化已經迫使他們的孩子同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競爭,僅僅是「過得去」是絕對不夠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4-1-2 09:10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不應該向中國學什麼?

病急了常常會亂投醫,又有哪些東西美國人不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呢?


1)考試為導向

中國的教育是圍繞著高考的。高考考什麼,老師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如果比較中美高中生,中國學生數理化平均水平可能稍高。但如果比較最頂尖的學生,則美國學生更強。到了高中畢業,不少美國學生上過微積分,多元微積分,線性代數等大學的課程。從英特爾,西門子科學獎的水平就可以看出在中學階段美國尖子生科研能力遠超中國最好的學生。到了大學以後差距就更大了。

這當然不全是中國學生的錯,問題出在考試製度上。並不是微積分不重要或中國學生學不了微積分 - 高考不考,於是學生就不學。同樣原創性的研究幫助不了高考,自然沒有人去做,以後出不了頂尖的研究人才也是順理成章的。

「為考試而教」(Teaching to the test)是中國教育的頑疾,美國絕對不應該學這個。


2)中學分科

中國中學就分文理科做法是很短視的。分科雖然可以集中精力在少數幾個科目上學的比較深,但代價是文科生缺少理科素養,而理科生讀寫很差,對文史哲了解甚少。相比之下,美國不但中學不分科,大學的開頭一二年也是學習共同科目。大寶大學主時修的是純數學,可她上過邏輯,歷史,寫作,俄語,經濟,計算機等非專業課程。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有40-45年,而知識更新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如果只學一門技能比如網路編程,幾年後這個行業不存在了怎麼辦?應對這種不斷變化的世界,學生應該做的是夯實自己的基本技能(讀,寫,數學是一切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能在一二個專業上學有精專。

分科過早導致的視野和適應性較窄的問題剛畢業時還不能體現出來,但時間一長後勁不足就變得很明顯。中國學生來美工作以後在專業上還是稱職的,這點有目共睹,但出了專業常常連話都插不上。讀寫不行,Presentation不行,拙嘴笨腮,社交技能也很差,只能當「碼工」難道還奇怪嗎?



結束

PISA測試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窗口使得中國的教育能同世界各國橫向進行比較。結果讓中國人吃了一驚,更讓世界吃了一驚。我們看出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還是相當成功的,不但大城市成績突出,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該驕傲時就該當仁不讓,中國人可以為取得的成績而自豪。

美國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如果改進教育體制的時候把目光投向中國是自然而且是應該的。中國同美國的教育方式各有優缺點,但兩者並不是相互排斥的。美國不應該學習中國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文化,也不應該學習文理分科過早等短視的做法,但在學習態度,重視教育,以及家庭對學習的投入方面都有值得美國學習的地方。

我心目中完美的中小學教育是以美國教育體製為本,並輔以中式的尊師重教,學生的個人努力,以及家庭與學校的一體合作。這可能嗎?其實這種完美的結合併不是一個幻想,許多在美的華人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做著這些,並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不信?你去問蔡美兒。[注3]




[注1]:參見BBC文章「China: The world's cleverest country?」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7585201

[注2]: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的華人都是出國深造然後留在國外工作的。因為是利用國外的資源獲獎的,所以功勞記不到中國頭上。

[注3]:蔡美兒是美籍華人作家,其著作「虎媽的戰歌「曾經轟動一時。

相關閱讀:PISA test 網站

http://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htm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4

帖子

11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7
5
standingOC 發表於 2014-1-8 10:2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你的傾心之作。
現在美國公立K-12教育是「no one left behind"。所以基本教育在數理知識上要求不高。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積極尋找資源深入發展。大多數家長也積極配合。
有天分的學生會在大學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其他基本上在大學畢業時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並具有入門知識。記得十多年前在學校時,系裡分管本科教學的dean就自豪地說,美國的本科教學是成功的,能在四年裡把學生培養成才。從解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17歲開始心理承受能力成熟,可以承受外界壓力。大腦的成長在21歲停止。所以11年級和大學2,3年級課程較重。
普通孩子的能力培養重點應在於積極尋找利用公共資源為自己的興趣服務。我而喜歡教書,所以二年級就做助教,教本系專業課,學生大部分是同年級的,還有高年級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學會花錢買別人的時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4

帖子

11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7
6
standingOC 發表於 2014-1-8 10:26 | 只看該作者
你家大寶自己積極尋找可利用的資源,這是終生受益的教育。而這個教育不存在於任何書本上,教育結果也沒有標準考試來直接評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

帖子

23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9
7
Serena2015 發表於 2014-8-16 22:47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詳細分析比較兩種教育制度,得益甚大。我經歷過內地的基本教育、接受過英式的高中和大學教育,而子女均在美、加兩國進修至博士學位。我覺得中國內地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政治條條框框太多,扼殺了創意教育。以常見小學作文題"我的志願"為例,我當年志願是要作"旅行家",結果得分極高100分,"惡評"甚多,因為比對其他同學的工農兵志願,我的的志願是成名成家,只專不紅...而美、加教育則自少鼓勵而且重視創意,例如作業presentation就有創意加分。創意教育影響日後高等教育和研究成效的例子之多,不勝枚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主題

569

帖子

4006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06
8
泥馬 發表於 2014-8-17 15: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泥馬 於 2014-8-17 15:47 編輯

真下工夫研究了,欣賞原創研究成果。
中國學生在PISA考試成績好應該有教育本身外的原因,比如:傳統讀書為上的理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還有現實生活前途的壓力和牽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還有顏如玉)。這些傳統與現實的激勵和壓力,促使中國學生和家長付出超常努力投入學習。相比之下,美國學生似乎沒有這樣的傳統與現實壓力,成功的榜樣不是來自讀書高,反而是退學創業的,比如Bill Gates和Mark Zuckerberg. 偶像人物也多是文體明星,影響對孩子培養投資牽引的方向。一般人的生活就業出路也比較寬廣,當管子工不一定比讀書人收入差多少,讀書壓力或動力相對弱。

從方法論上看,如版主所言應試教育是個缺點,但造就了方法論上的特點,即應試練習範圍的寬廣和對各類題型的總結歸納解析以及應試針對性練習。美國學生經歷這種訓練的較少。這種應試方法訓練對於提高考試成績有效果,但也有部分高分低能的弊端。

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集體主義。中國學校奉行的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班級人員固定,統一上同樣的課,同樣的訓練和練習。這樣有利於整體水平的均值提升。美國學校是individualism, 發揮個人潛力,天高任鳥飛。但容易拉大差距,可能會影響考試均值。

版主談到中學分科問題,其實中國的中學分科是在歐美兩種體系之間的折中。西歐國家在分的方面做得最徹底,不僅在中學(初中畢業后)分科,而且在中學後分類上學。比如,英國有A-Level和O-Level;德國分類更細緻分為主幹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即學習差的上主幹學校(相當於職業技工學校-藍領),中不溜的上實科學校(文員白領),學習最好要考大學的上文法高中。中國的中學分文理科屬於學習內容分類,但還不影響未來的前途或職業分類。美國的通才教育不分科對於培養頂級人才肯定是最好的,因為不論將來職業為何,通才教育都會make him or her a better person. 不至於此,美國高中的AP課程教育還可以讓有天賦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充分挖掘學習潛力,其AP成績帶到大學{大多數大學)還可以計入學分,起到學習更多大學課程(如雙學位或增加minor)或者提前畢業的作用。但是,拖著處於學習光譜低端的學生群體統一進行通才教育的缺點是浪費教育資源和時間,這就是西歐國家中學教育分類分校的原因。No one left behind是政治口號,不是教育現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