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家寶家人財富風波:調查與反調查令人眼花繚亂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2-10-28 0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家寶家人財富風波:調查與反調查令人眼花繚亂





文章來源: RFI 於 2012-10-27 09:47:2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列印本新聞(被閱讀 3613 次)


  2012年中國的政治生活可謂波瀾迭起,而紐約時報關於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家人聚斂財富的調查報道,更在距離中共18大召開只有兩周之際,使得中國當局全力保證政權換屆接班順利的努力再次陷入被動。儘管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言人已經以一句「抹黑中國,別有用心」來駁斥相關報道,中國網路也增添新的敏感詞,在中國網路上將民間輿論強制於無聲,但由此引發的風波卻在海外輿論平台上繼續發酵。

  處在風波中心的話題首先這則消息的真實性。就在紐約時報發表調查報道之前,多家海外華文媒體和多家英美主流媒體都收到了於溫家寶不利的揭發材料。但鑒於今年中國政權高層權力鬥爭激烈的形勢,大部分媒體都採取了謹慎而行的做法。但紐約時報的報道源自該報的調查,該報在國際獨立媒體間的公信力使得此前被認為是缺乏依據的傳聞有了更多的說服力,在輿論中引發更多的關注。

  就在紐約時報調查報道發表后的第二天,以披露中國政壇內幕見長的海外中文媒體明鏡出版就以獨家專訪對紐約時報的報道提出質疑。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稱,在查閱了1992年至2012年有關公司和監管機構的記錄以及有關公司資產資料之後,發現溫家寶的家人,包括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弟弟,在溫家寶任總理期間變得相當富有,至少累積了27億美元財富;而該項調查所核查的27億美元資產中,大約80%是由溫家寶的母親、弟弟、弟媳、溫家寶妻子的兩名兄弟、溫家寶的兒媳及親家等人持有。

  但明鏡網獨家專訪了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中提到的一個關鍵人物:段偉紅。段偉紅泰鴻公司的創始人,而紐約時報認為泰鴻公司是溫家寶家人持股的投資平台之一。

  根據明鏡新聞周五晚發布的新聞稿,段偉紅向明鏡網表示,紐約時報的報道斷章取義,溫家寶的家人其實只是相關股權的代持人,而且,自2008年以後,所有股份都最後回到了她個人名下,溫家寶的家人實際上沒有從中獲得過任何利益。段偉紅解釋說,她創立的泰鴻公司,註冊地是溫家寶的故鄉,而她個人當初不想在媒體上出名,因此,請公司的人委託一些其他人代持她自己的股份,以便隱藏自己的持股規模。段偉紅向明鏡新聞重複了紐約時報報道中的說法,那就是她個人只是在紐約時報的調查過程中,才知道公司找到的代持人與溫家寶有親屬關係。而她本人也在2008年以後,認為敏感期已過,將所有股份收回自己持有。

  在紐約時報的調查中,段偉紅承認她與溫家寶的夫人張培莉是朋友,但她向明鏡新聞表示,她不認為張培莉像紐約時報報道所說的那樣,是「在丈夫步入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后,她那些利潤豐厚的鑽石生意才變得異常成功」。她還向明鏡新聞表示,據她所知,溫家寶的夫人根本不做珠寶生意,根本不是個生意人,她就是做鑒定,是鑒定專家,屬於專業技術的。而溫家寶對夫人的事業也不知道。對於是否有人會在珠寶生意上特別找張蓓莉幫忙,段偉紅對明鏡網的回答是:「不可能」。

  在明鏡新聞之外,海外中文媒體《網》周六也發表未署名文章,稱駐北京記者為此進行查證后,發現紐約時報報道中關於溫家寶家人擁有財富的27億美元中,有22億美元(81%)存重大疑點。這22億美元恰恰是來自段偉紅的泰鴻公司的資產。網這則報道指出,疑點在於段偉紅到底有沒有為溫家寶家族代持股份。這篇文章認為,「泰鴻公司的22億美元的價值,和溫家寶家屬並無關係,至少是無法核實的。」網這則報道還由此及彼,指出「如果這22億美元存疑的話,另外的5億美元是否也有疑點呢?」

  如果說此前不少媒體針對有關溫家寶家人斂財致富的傳聞,懷疑是幕後的政治權力爭鬥的話,紐約時報的調查與迅速尾隨而至的反調查目前也仍然讓人難以理出頭緒。但圍繞相關的媒體報道,卻也再次暴露出中國當局與獨立媒體間的矛盾。

  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發表之後,中國網路再起屏蔽城牆。不僅紐約時報網站已無法登陸,紐約時報4個字成為敏感詞,而且,就連仍然身為一國之總理的溫家寶的名字,如果在新浪微博上輸入搜索,也會不無諷刺地出現「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的字樣。

  紐約時報的發言人周五已經對其中英文網頁在中國大陸遭到屏蔽做出反應,希望中方儘快恢復網站瀏覽運作。紐約時報一名著重與讀者互動的評論員當天發表長篇文章,透露,事實上,紐約時報記者在發表相關報道之前,花了一年的時間調查。對於紐約時報網站因此發表這篇敏感報道而在中國遭到屏蔽,並由此而使該報的廣告生意遭受損失,這篇評論文章寫到,這一事件凸現出媒體面對的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新聞工作與商業利益並不總是手牽手。這位評論員為此採訪了紐約時報發行人,詢問他網站遭屏蔽以及由此對紐約時報全球發行的影響,這名發行人表示,他對紐約時報地相關報道感到自豪。他表示,在發表前,報社聽取了中方的關注,但報社還是做出了發表的決定。紐約時報一名國際新聞編輯也向這位評論員表示,他知道調查在一年前就開始,他希望藉此徠試探中國對外國媒體的容忍度。他說,對紐約時報來說,這只是該報調查報道的傳統做法。是記者的工作。他同時相信,這一事件正在中國繼續發酵,而這對紐約時報的聲譽沒有任何影響。

  隨著信息傳遞手段的增多與發展,中國權力機關也正意識到媒體的作用,利用媒體傳播消息的做法也逐漸增多,權力鬥爭也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媒體而延伸。繼紐約時報的報道之後,反調查結果也出現在海外中文媒體,難免讓人眼花繚亂。但是,中國官方通訊社當晚宣布對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採取強制措施的消息,顯然並沒能真正轉移民眾對紐約時報調查報告的關注,也很難說民眾對相關報道的真實性確實產生了懷疑。事實上,中國政府每當風浪來臨就封鎖消息的傳統做法,也讓已經習慣於這種封鎖的讀者和網民慣性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一名網友就在推特微博上針對外交部發言人反駁紐約時報報道的發言寫到:看來是真的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