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如實洞悉四聖諦趣向無為法涅磐

[複製鏈接]

13

主題

63

帖子

8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bratiger 發表於 2012-6-30 1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親見四聖諦的方法,是修學戒、定、慧,勤習止、觀禪,也即精勤於八聖道。



戒,包含了八聖道里的正語、正業與正命,這三個道支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也是一切佛教修行的基礎。



佛陀在《增支部.十集.什麼目的經》說:「阿難,可見戒的目的與利益是無悔;無悔的目的與利益是喜;喜的目的與利益是悅;悅的目的與利益是輕安;



輕安的目的與利益是樂;樂的目的與利益是定;定的目的與利益是如實知見諸法;如實知見諸法的目的與利益是厭離和離欲;厭離和離欲的目的與利益是知見。阿難,可見戒能夠次第地導向頂峰。」



戒,是透過善的言語、善的行為來清凈自己。戒的行持可分為四個部分,名為四遍清凈戒。



一、防護行為(正語和正業):上座部比丘持守別解脫律儀的兩百二十七戒;沙彌持守十戒與七十五眾學戒;上座部戒女持守八戒或十戒。



二、防護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三、活命清凈(正命):符合戒律的活命。四、省思食、住、衣、葯這四種資具的用途。



對於在家眾來說,應嚴格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與不服食麻醉品。



若想更加精進,則可以持守八戒,即在五戒的基礎上,守持過午不食,不邪淫改為不淫。



守持不跳舞、不唱歌、不聽音樂、不觀看錶演、不用香水、不用裝飾品、不用化妝品。守持不使用高大、豪華的床。



關於持戒的各種功德與利益,《清凈道論》里說:「有誰敢為戒所帶來的利益設限?若無戒,善男子便無法在佛教里找到立足處。



在此世間的眾生的垢穢,不是恆河、夜摩那河…的流水所能洗得清凈的,唯有戒水能清凈有情的塵垢。



不是帶雨之雲的涼風,亦非黃色的旃檀、首飾或寶石,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輝,能使這世間的眾生的熱惱變得安寧、清涼,唯有至上清涼的善護聖戒能清除熱惱。



戒香不但能順風吹送,也能輕易地逆風吹送,哪裡還找得到能跟它比擬的香呢?戒是升天的階梯,戒是入涅槃城之門,哪裡還找得到其他入涅槃城之門呢?



諸王雖然盛飾珠寶,不如行者以戒莊嚴的光輝。戒能摧毀自責等的怖畏,戒之美譽常為具戒者帶來喜樂。依此對諸戒的略說即可知,戒如何帶來利益,及此諸德之本如何破壞一切罪惡。」



定,包含了八聖道里的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正精進有四種:精勤於阻止還未生起的不善心生起。精勤於去除已生起的不善心。精勤於激起還未生起的善心。精勤於令已生起的善心增長。



正念也有四種——身念處:入出息念、四界分別、三十二身分,坐、立、行、卧四威儀等。



受念處:樂受、苦受、舍受。心念處:任何心識,善、不善或無記。法念處:色法與名法,包括四聖諦、五蘊、五蓋等。



關於正定的定義,佛陀在《長部.大念處經》里說:「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



平息了尋、伺之後,藉著獲得內在的清凈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於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禪。



舍離了喜之後,他保持舍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於舍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於第三禪。



由於舍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於超越苦樂及由舍與正念凈化的第四禪。諸比丘,這稱為正定。」



除了這四禪,《清凈道論》還提到另一種近行定,它是在四種禪那每一者之前生起的極深定力。然而,在近行定里的禪支比不上禪那裡時那麼顯著,心也偶而會受到干擾。



這兩種定,是透過修行佛陀所教的四十種止禪業處的任何一種來達到。在這些業處當中,有些只能修到較低層次的禪那,有些能夠修到所有四種禪那,有些則只能修到近行定。



禪修者可以選自己喜愛的止禪業處來開始禪修。然而,多數的禪修者都受鼓勵,選修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作為入門的禪修業處。



一般都建議初學者修行安般念,以便證得四禪及它們的五自在。對於想要在還未獲得禪那作為基礎便直接修行觀禪的禪修者,則建議他們修行四界分別觀。



然而,修行四界分別觀的禪修者,可以在還未轉修觀禪之前選擇修行其他的止禪。為了要獲得能夠證入安止的定力,持續不斷的修行是必要的。



修行安般念以打坐為主,禪坐時坐姿應當舒適、正直,閉上眼睛。在禪坐之間的空檔時段,建議修習行禪。為了更好地培育定力,禪修者受鼓勵盡量少談話。



安般念可以修到所有四種禪那,掌握四種禪的五自在,對修行其他止業處及接下來的色業處與名業處有很大的幫助。



修行安般念時,你應該專註在接觸鼻孔或人中的氣息。自然地呼吸,嘗試保持這樣的正念。每次起妄念時,你必須把心帶回到氣息。



定力提升時,你的氣息便會越來越寧靜。這時候,你可能也會開始體驗止禪的一些利益,例如心更加平靜、心專註於一境及身體舒暢。



定力提升的其中一個初期現象是出現光明,當這種光明和鼻孔上的氣息結合為一時,它稱為禪相。



在開始階段,禪相可能是灰色的,不穩定也不清晰。這時候,如果你嘗試把注意力轉移到禪相,它便可能會消失。然而,如果你繼續專註於氣息,禪相最終會變得穩定。



一旦禪相變得穩定,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禪相。憑藉持續不斷的正念,你將能夠專註於禪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或更長久的時間。



如果你繼續這樣的修行,最終禪相會變得既明亮且透徹。這是因為有定的心能夠產生光明,佛陀稱這種光明為『智慧之光』。



當你的定力從近行定提升到安止定,逐一地證入所有四種禪定,此光明將會變得越來越明亮。便是這種光明,使你能夠在接下來的禪修階段辨明五蘊及修行觀禪。



在掌握了四種禪的五自在後,你可以進而轉修其餘的止禪業處。完全掌握了一種業處的五自在後,便能夠很輕易地修好其他止禪業處,甚至一天便能修好一種業處。



這些業處包括:三十二身分——透視自己的內臟及其他身體部分;透視其他眾生的三十二身分。



十遍處:這些禪修業處採用一些色法,例如地、水、火、風、光明、虛空及名種顏色。



四無色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四梵住:慈心禪、悲心禪、喜心禪、舍心禪。



四護衛禪:慈心禪(用以克服瞋恨)、佛隨念(用以培育信心)、不凈觀(用以克服貪慾)、死隨念(用以培育悚懼感)。



無論你是想要修完這一切或某些止禪業處,或完全不想修它們,這都是個人的喜好。



掌握這些修行能夠增強你的定力,強化你的智慧之光、協助培育其他良好的素質,例如信心、精進、輕安、悲、離欲與舍,而成為修行觀禪的堅強基礎。



以止禪修行作為堅強的基礎,你將能夠在修行觀禪時獲得迅速的進展。當你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止禪業處種類,你就可以進而轉修觀禪。你可以從修行四界分別觀開始。



修行四界分別觀這個止禪業處,只能夠達到近行定。然而,它有項特點,那就是它是通向觀禪的門徑,因為在四十種止禪業處當中,唯有它能夠用來分析色法。



於此業處,你專註於組成你色身的四界:地、水、火、風。每一界都有某些特相,這是你必須學習辨明的。



一共有十二種特相——地界:硬、粗、重、軟、滑、輕。水界:流動、黏結。火界:熱、冷。風界:支持、推動。



開始時,你各別辨明每一種特相,即從推動開始,接下來是硬、粗、重等等。最終你將能夠同時辨明所有十二種特相。這時候,你將會只見到諸界,既沒有人,也沒有自我。



當定力提升時,你便會開始見到灰煙般的光明。如果你繼續專註於四界,此光明將會變得越來越白,也越明亮,直到你的整個身體看來就像是一塊透明的冰塊。



繼續專註於該『冰塊』里的四界,你就會見到它開始閃爍及發亮。當你能夠專註於該發亮體中的四界至少半個小時,你便已經達到近行定。



以這光明,你能夠透視身體,看到它化為數以億計稱為『色聚』的微小粒子。你會見到這些微粒以極其迅速的速度生滅,這時候便完成了以四界分別觀作為止禪業處的修行。



現在你可以繼續修行下一個階段的禪修,即透過分析這些色聚來修行色業處。當然,你也可以轉修其他止禪業處,然後再回來修行四界分別觀,以及進而修行色業處和名業處。


慧,包含了八聖道里的正見與正思惟。正見是對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的正確知見。正思惟是正確地把心投入目標以獲得正見。



培育智慧便是以正見取代邪見,以及以正思惟取代邪思惟。擁有邪見的人就像盲人在陸地上四處走,一時走對路,一時走錯路,一時遇到高地,一時遇到低洼,一時遇到平地,一時遇到不平的地。



所以《清凈道論》里說:「正如天生的瞎子,沒人引導地摸索著走,生死輪迴中的愚人,沒人引導地追求的時候,一時選擇造福業,一時選擇造惡業。然而當他知見了法,以及透視諸諦時,無明已被驅走了。最後,他終於達到寂靜。」



通過修行四界分別觀,你將進入到下一個禪修階段:分析究竟色法與究竟名法。



如何分析究竟色法?由於色聚非常迅速地生滅,開始時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分析它們。它們呈現為極其微小的粒子,有固定的體積與形狀,這只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破除密集的錯覺。



若要破除這種錯覺,你應當無視色聚的生滅,而只是專註於每一粒色聚中的四界。一旦能夠辨明四界,你就能夠分析其他色法。



每一粒色聚,至少由八種色法組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有些色聚擁有第九種色法:命根。有些則擁有第十種色法:凈色、心色、男根色或女根色。


每一粒色聚里的這八種到十種是色法的最小單位,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單位,它們是你身體的究竟色法。完成了分析自己身體的色法后,接下來你以同樣的方式分析外在的色法:其他眾生與無生命體。



如何分析名法?若要分析名法,首先你應該進入初禪,或是如果你只修行四界分別觀這一種止禪業處,則應再次修它達到近行定。



從近行定或禪那出定之後,你分析與該定相應的五禪支。在分析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時,也採取同樣的步驟。在分析之下,你將會見到心只是一連串的,比色聚生滅得更加迅速的心識而已。



每一個心連同至少七個乃至最多三十四個心所同時生起。一旦分析了組成四種禪那或近行定的各種心識與相應心所,你就必須分析其他種類的心及其相應心所,例如看見東西、聽到聲音等時生起的心。



透過修行,你將能夠根據自己的禪修層次,辨明與分析最多八十九種心和五十二種心所。每一種心都歸納在三大類心的其中一個: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這些心與心所,就是究竟名法。



完成了分析自己的心之後,接下來你以同樣的方式分析其他眾生的名法。這種方法並不能讓你個別地辨識其他眾生的心,而只能夠整體地辨識。



透視與了知其他眾生的心的能力,是屬於五種世間神通之一。你應該不斷地重複這兩種分析法,一時觀照內在名法,一時觀照外在名法,同時把你的觀照範圍,漸次地擴大到無邊的世界。



最後,你應該同時分析色法與名法,包括內在與外在等。在這個階段,你不會見到在任何地方,有任何的有情或人存在,而只是見到究竟色法與究竟名法。



如此,知見到名色法,就是知見到了五取蘊。而知見到五取蘊,就是知見到第一項聖諦:苦聖諦

13

主題

63

帖子

8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6
沙發
 樓主| Libratiger 發表於 2012-6-30 12:27 | 只看該作者
在親見四聖諦的第三項——滅聖諦之前,你不單隻需要知見到第一項苦聖諦,而且也需要知見到第二項聖諦——苦集聖諦。因此,我們先了解如何親見集聖諦。



佛陀在《增支部.立處經》里說:「諸比丘,什麼是苦集聖諦?緣於無明,行生起;緣於行,識生起;緣於識,名色生起;緣於名色,六處生起;緣於六處,觸生起;



緣於觸,受生起;緣於受,愛生起;緣於愛,取生起;緣於取,有生起;緣於有,生生起;緣於生,老、死、愁、悲、苦、惱、憂生起。這就是整個苦蘊的集起。」



以上十二個緣起支組成緣起輪轉,這教法解釋名色法,如何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里互相成為因緣。佛陀視緣起為其關鍵性的重要教法之一,沒有它便不可能正確地了知四聖諦。



所謂:「見緣起者見法,見法者見緣起。」透過採用一種以緣起為原則的禪修法來修行,你便能夠分析名色法的因果關係。這種分析法並非神通的成就,而是在之前,分析究竟名色法所產生的觀智的成果。



配合深厚而堅強的定力,佛法觀智能知見到每一個緣起支,以及知見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分析讓你準確地了知,整個苦蘊,如何是、以及為什麼是無明與貪愛無可避免的結果。



在開始修行緣起時,你選擇一個剛剛過去的時刻,以便分析自己的過去名色法。以這個作為起點,你往過去追查種種因緣環節,直到未出生前,乃至投生時的第一個心識。



透過修行止禪所培育的定力,你將能夠繼續往過去世觀察,觀察到你前世臨終時的心。這時候,你會清楚地見到,你這一世會投生為人,是因為過去業在前世臨終時成熟所結成的果報。



以同樣的方法,你能夠觀到導致你前世投生,以及再前一世投生的因緣。以同樣的方法,盡量觀察你所能夠觀到的過去世。



當你繼續這樣修行時,某些比較顯著的因果關係會顯現出來。你將會見到:你過去世造作的業,如何受到無明與愛的驅使,而在今世體驗到了果報。或者於今世造的業,會在你的下一世及更遠的未來世產生果報。



你將會見到:善的意業、語業、身業,只能夠產生出善報。不善的意業、語業、身業,只能夠產生出不善報。



你將會見到:某個業的業力,如何潛存許多世、甚至許多大劫,直到它最終產生了它的善報或不善報。



現在,你已經能夠明白,避免造作不善業能防止未來的痛苦,以及造作善業能導致投生善道,甚至投生到更高的生命界。



然而,即使持守完美的戒律一千世,造作無數的善業,以及培育各種禪那,僅只是這樣並不足以滅除苦的根源——無明與貪愛。唯有智慧,才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若要培育智慧,你就必須修行佛法觀禪。當你的觀禪完全成熟時,你就會證悟初果乃至阿羅漢果。那時候,你所有的身行、語行、意行,都將變得完全清凈,不再產生出任何新的業。



這項成就導致死亡時五蘊滅盡無餘,解脫了生死輪迴,滅盡了一切苦!所以佛陀說:「諸比丘,什麼是苦滅聖諦?緣於無明滅盡,行滅盡;緣於行滅盡,識滅盡;緣於識滅盡,名色滅盡;緣於名色滅盡,六處滅盡;



緣於六處滅盡,觸滅盡;緣於觸滅盡,受滅盡;緣於受滅盡,愛滅盡;緣於愛滅盡,取滅盡;緣於取滅盡,有滅盡;緣於有滅盡,生滅盡;緣於生滅盡,老、死、愁、悲、苦、憂、惱滅盡。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盡。」



在還未證悟阿羅漢道果之前,你都可以透過分析名色法,追溯未來世,知見未來無明滅盡,乃至你的般涅槃時刻。這種知見,是透過運用和觀照過去世相同的方法,來觀照未來世所成就的。



你應該繼續觀照未來世,直到知見身心五蘊滅盡無餘。根據你在修行止觀禪時,所造下的各種善因緣,你那未來的般涅槃可能會在今世發生,或者在下一世發生,或在其中一個未來世發生。



這時候,你已經完成了分析過去世與未來世。你已經明白到,名色法只是過去世因的果報,而本身又會成為未來世果報的因。



你明白到,除了這些種種的因果之外,並沒有所謂的人或有情。在清凈了心對過去世與未來世的真實性,及業力運作的疑惑之後,你可以進而轉修下一層次的清凈,繼續修行觀禪。



觀禪的正式修行,始於觀照四十九種類別的行法之無常、苦、無我三相:名色,五蘊,十二緣起支,六內處與六外處,六根、六塵、六識。



在《相應部.泡沫譬喻經》里,佛陀解釋應該如何觀照五蘊:「同樣地,諸比丘,無論是哪一種色蘊…無論是哪一種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的,內在或外在的,粗或細的,低劣或殊勝的,遠或近的,比丘應觀照它、思惟它、細心地審查它。」



這是你在修行觀禪『細心地審查』每一種類別的行法時,所應該採取的標準。舉例而言,在審查名色這兩種類別時,你不單隻是觀照你現在世的名色法,而是也應觀照過去世與未來世的名色法,而且把觀照的範圍擴大到無邊世界。



徹照所有的四十九種類別之後,你將會清楚地知見到,一切名色法連同它們的種種因緣,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時候,你便會明白佛陀說這三相是『穩固的緣、不變的事實、定律』的含義。



在這個階段,當你運用這些方法時,你的觀智將變得更加強大,這時候十種觀之染(隨煩惱)可能會生起。這十種污染是:光明、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念)、舍、欲(執著)。



除了欲之外,這些境界本身並非污染。然而,當它們生起時,禪修者可能會想:「這樣強烈的光明…殊勝的智慧…無比的喜…樂…輕安等,之前不曾在我的身上生起。現在,我肯定已經達到道,達到果(涅槃)。」於是,他取非道為正道,非果為果。



如果這發生在你身上,你的禪修進展將會中斷,你將會『捨棄基本的業處,只是坐著享受光明、智、喜、輕安等。」



這時候,有經驗的禪修導師,能夠給與你幫助,在污染生起時指出它們,鼓勵你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來克服這些執著。



當你已經把心,從這十種觀之染中,凈化出來之後,這稱為『道非道智見清凈』。所以說:「由光明、智、喜、輕安等組成的這些境界非道,而解脫污染、堅守行道的觀智,才是道。」



你必須繼續努力,次第地培育十六種觀智,以便知見到涅槃。前三個觀智在你之前的止觀禪修里已經培育了,你的心已經受到這三個觀智的凈化。



現在,你應該能夠培育以下八種觀智: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舍智。



這八種觀智的第一個,即是生滅隨觀智,事實上包含了兩個觀智:因緣生滅智與剎那生滅智。因緣生滅智,是依靠之前所修的緣起法來培育。剎那生滅智,則依靠之前對名色法的分析來培育。



在修行時,你應該再次把諸行法分成各種類別,然後根據適當的觀照法,因緣生滅或剎那生滅來觀照每一個類別。就跟之前一樣,必須觀照現在、過去與未來,並且把觀照的範圍,擴大到無邊世界。



成就了生滅智,下一步是進修壞滅智。在培育這個觀智時,你不去注意諸行法的生起,而只是注意諸行法的剎那壞滅。



一旦熟練於這項修行,你不再見到女人、男人、動物或任何可以稱為有情的東西。你甚至見不到色聚,而只是見到持續不斷壞滅的究竟名色法。



當你的修行提升,經歷了接下來的每一個觀智,你對有為法的苦性與怖畏性,會逐漸地了解與成熟。你會對生死輪迴產生厭離感及想要解脫它,心也會轉向無為界——涅槃。



在這個時候,你的任務便是培育最後五個觀智,其巔峰便是親自知見涅槃。這五個觀智是: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即使你第一次體驗這五個觀智只是一秒鐘的時間,你的生命也都已經完全改變了。在無數輪迴世里纏住你的疑問與迷惑,在一剎那間都消失了。把你束縛於黑暗、痛苦之界的枷鎖突然間被解除了,你會體驗到從未經歷過的自在與喜悅。



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每個禪修者必須經歷,以達到終極目標阿羅漢果的四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在這四個層次的每一個層次,你對四聖諦的了知將越來越清晰,漸次地驅除在許多世里,把你困在輪迴黑暗中的無明。



佛陀根據所斷除的煩惱和最多還會有多少個來世,才會達到最終的解脫,來說明七清凈的次第。他稱這些煩惱為『結』,因為它們把眾生綁在『有輪』。



一共有十種結,各別在某個證悟層次被斷除。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見、欲貪、嗔恨。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我慢、掉舉、無明。



從無始輪迴以來,這十種結都是你的主人。當你成就每一個層次的證悟時,跟該層次相關的結便會被斷除,使得你解脫了那些煩惱。



每一個證悟層次的經歷,基本上是一樣的:一、隨順智為禪修者,在接下來的種姓智和道智這兩個剎那裡的轉變做好準備。



二、種姓智是從凡夫變成聖者的轉折點,這是第一個取涅槃為目標的觀智。



三、道智在禪修者的心,安止於無為界涅槃時生起。其力量猶如打雷,道智『刺穿及爆破以前不曾刺穿及爆破的貪嗔痴。』結,便是在這剎那被斷除。



四、果智生起為道智的直接果報,這時候禪修者體驗該道智所達到的解脫程度,享受出世間安止定的寂樂。



正如一桶水在滅了火之後,還能夠令到餘燼冷卻;同樣地,果智透過令心寧靜輕安,而完成了斷除結的任務。



五、在果智結束,有分心生起之後,省察智接著會生起。此時,禪修者省察五件事:(1)道、(2)果、(3)涅槃、(4)已斷除的結、(5)還未斷除的結。這是證悟過程的概述。



證悟過程的四個層次如下:一、須陀洹(入流)道果:在這個層次,三個最粗的結完全被斷除,即身見、疑、戒禁取見。身見被斷除即邪見被斷除。



斷除了戒禁取見,須陀洹聖者明白這樣的修行不能達到凈化,能夠達到凈化的是八聖道。斷除了疑,他對佛、法、僧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再投生到四惡道里,也不可能造作任何能導致這類投生的惡業。



舉例而言,須陀洹聖者不可能故意殺生、偷盜或說謊。已經達到這個層次的證悟的人,最多再有七世輪迴,便會證得最終的解脫。



二、斯陀含(一還)道果:在這個層次,欲欲和嗔恨這兩個結被大幅度地減弱,但還沒有完全斷除。已經達到這個層次的證悟的人,在證悟最終的解脫之前,最多只會再投生到人間一次。



三、阿那含(不來)道果:在這個層次,欲欲和嗔恨這兩個結被完全斷除。已經達到這個層次的證悟的人,不會再受到五下分結束縛於欲界。



斷除了欲欲,阿那含聖者心中不會再對五欲的對象生起貪愛。斷除了嗔恨,他不會再生氣或有任何恐懼的反應。這樣的人將會投生到色界梵天,在那裡證悟最終的涅槃,不再回來人間。



四、阿羅漢道果:在這個層次,剩餘的五上分結也完全被斷除,即色貪、無色貪、我慢、掉舉、無明。徹底斷除了十結,阿羅漢達到完全清凈,不再受束縛於三十一界,從殘餘的無明與貪愛中凈化出來。



透過證悟阿羅漢果,緣起輪已經結束。對於這樣的人:「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做已做,不受後有。」若說有某項成就能體現四聖諦的要義,那肯定便是證悟阿羅漢道果。



事實上,佛陀在四十五年當中所教導的一切,都是朝向這唯一的目標:「諸比丘!梵行的利益並非利養、恭敬和名譽,也不是戒的成就,也不是定的成就,也不是智見。此梵行的目標是不動搖的心解脫。」



在證悟阿羅漢道果后,佛陀說了這些欣喜的話:「在生死輪迴當中,我尋找了許多世,卻找不到造屋者。一再投生的確苦,見到你了造屋者!你已不能再建屋,你所有的椽已斷,你的橫樑已粉碎。我心已證無為法,已經達到愛的滅盡。」

選摘於摩尼亞尊者《教法與修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