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在南海不必過於韜晦

[複製鏈接]

12

主題

461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2年5月18日 張立偉 FT中文網

雖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但很多中國人往往簡單地將國際衝突或戰爭看作政客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決定,這就像將美國在中東的行動視為純粹為了石油一樣滑稽。基於這種思維,也有人認為,中國在黃岩島問題上出人意料的強硬態度,也是為轉移國內視線。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中國結束此前在南海爭端上「動口不動手」的原則,主要是因為無路可退。中國一直堅持以雙邊談判解決南海糾紛,拒絕多邊化、國際化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即使相關國家加強了實際控制與侵佔活動,而且諸多地區以外的大國也想介入,中國仍保持「維穩」而非「維權」的態度,強調主權在我的原則。

中國態度逆轉的原因是在4月初,東盟峰會差點達成一項協議,即東盟成立專門的機構,以統一的立場與中國就南海問題進行談判。中國長期致力於與東盟建立更為密切的經濟關係,推進「10+1」自貿區建設,顯然中國的經濟懷柔與友善外交政策並沒有獲得回報,如果東盟統一立場與中國談判南海問題,中國將陷入外交麻煩。

中國在這場遊戲中已經不被尊重,甚至事實上已被視作失去話語權、任憑處置的一方,儘管南海本屬中國主權範圍。東盟以及想介入開發的美、日、印、俄想把南海問題國際化、巴爾幹化,而無視中國立場,在某種程度上,這構成對中國的羞辱,中國一味「維穩」的做法縱容了這一趨勢。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東盟峰會無功而返後派出軍艦騷擾中國漁民的做法,無疑給了中國一個表明態度的機會。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在黃岩島事件中的表現是值得稱讚的,表達了足夠的耐心和善意,準備窮盡一切外交手段和平結束對峙,這將獲得國際社會道義上的支持與戰略主動。但是,有些菲律賓政客顯然有點跳得太高,以至於把身後的梯子給踢掉了。據報道,菲律賓方面甚至稱,「永遠不會同意」中方對黃岩島的主權要求。

該是終結這場爭端的時候了,如果菲律賓不承認中國擁有該島礁主權,也無誠意通過外交途徑結束對峙,中國執法船就應該儘快驅逐或扣押菲律賓在該地區的船隻,打擊非法捕魚和侵犯主權行為。如果菲律賓武裝船隻騷擾或攻擊中國執法船,中國軍隊有必要予以回擊,並將菲律賓侵佔中國的九個島礁悉數奪回。

如果阿基諾三世真的一意孤行,送給中國以武力收復島礁的機會,中國應該為他頒發勳章。因為這是中國夢寐以求的機會,中國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收復被侵佔的島嶼,尤其是將南海視為國家核心利益之後。菲律賓拒不妥協的挑釁態度,給中國創造了一個止損求進的機會,南海相關各方也應停下腳步,認真傾聽中國的聲音。

然而,一些持傳統觀念的學者擔憂中美會因此爆發衝突,因為站在菲律賓背後的巨人是美國。這些人擔憂中國失去繼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或者美國直接介入構成對中國的安全威脅,等等。這種憂慮不無道理但沒有意義,以目前的形勢,美國一直製造機會重返東南亞,即使沒有中菲衝突也會有其他衝突。

中國應該將計就計先拿下島嶼,讓南海成為中美海上「冷戰」的前線,這既可以鍛煉想要成為「藍水艦隊」的中國海軍的力量,潛在的中美衝突也會讓東南亞國家冷靜下來——「選邊站」的外交策略只會讓該地區成為大國博弈的舞台,無益於穩定與發展。

中國堅守底線也是給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發出信號,不會容忍美國挑戰國家核心利益。事實上,美國重返亞洲的部署已經具備了某些軍事「冷戰」的色彩:加強了美日韓軍事同盟,並刺激普京優先武裝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美國也在重返東南亞並在澳洲駐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沒有必要自欺欺人仍然抱著所謂「戰略機遇期」不放。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機遇期是美國給的,它隨時可以收回去。如果想以持續的忍讓換取「機遇」,也許會變成更危險的「綏靖政策」。

中國外交領域長期佔主流的觀點是韜光養晦。在中國未強大之前,沒人太在意這種示弱的做法,但當中國崛起並被置於世界權力中心的舞台後,就不可能繼續「扮豬吃老虎」的遊戲。如果繼續隱忍只會被視作「卧薪嘗膽」式的謀略,因為時間對中國有利,這會增加世界大國與周邊國家的焦慮,從而越發遏制和刺激中國做出反應,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的綏靖政策最終可能使自身陷入無路可退的處境,從而更有可能引起衝突。

長期以來,中國倡導通過多邊行動限制美國的單極霸權,但是,當自己崛起為全球第二大國后,中國本身也被視為潛在的霸權威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多邊戰略不再有效。反而美國運用多邊外交對中國實施包圍。因此,中國必須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外交做出相應調整。

毫無疑問,權力在擴散,越來越多的地區大國想要在本地區或國際問題上擁有發言權,這又讓處於地緣戰略位置的小國的重要性增加,出現複雜的合縱連橫局面,世界秩序陷入混亂並面臨重新調整,中國的對外政策既不能激進,也不可一味被動,應堅守原則而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也不能以中美經濟上的緊密聯繫與相互依存而斷定兩國不會發生軍事衝突,過於樂觀對中國而言是極其危險的。中美之間是否發生「新冷戰」,主動權並不在中國手中,儘管中國的態度是一個關鍵因素。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與挑戰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外部主要決定因素,也決定了中國崛起的代價和成本。

在過去的五百多年中,七次新興國家對霸權的挑戰中有六次以戰爭形式爆發。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十年前就發出了「大國悲劇」的結論,他預言「全球力量結構的巨大變化,將主導大國安全競爭的加劇,最有可能的衝突將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同樣也是美國學者的羅伯特•吉爾平認為,衰退的霸權國家,可能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排除新興國家的經濟挑戰和軍事威脅,或者以貿易保護削弱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

美國的精英長期致力于思考如何防止霸權衰敗,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不過是小布希執政初期遏制中國政策的繼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接觸」政策中,現在「遏制」開始高於「接觸」,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儘管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但霸權國家總是將權力視為「零和遊戲」。

想要防止中美由新冷戰發展到軍事衝突,中國必須擁有 「有效威懾」的能力,強化自己的遠程打擊與核威懾力量。美國在東亞地區打造反導體系以及推出「空海一體戰」戰略,大大削減了中國數量有限的導彈的威脅,從而獲取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這種武力失衡可能會讓美國在軍事遏制中國方面更加激進,從而增加了危險性。

中國若能與美國構成「恐怖平衡」,可以阻止潛在的中美衝突。因為中國獨自面對一個軍事聯盟不可能獲得軍事優勢,常規軍備競賽也是愚蠢的,同樣,將國家安全寄托在與俄羅斯結盟的基礎上更不靠譜。

但是,中國必須在政治與經濟上繼續推動開放和透明的進程,以「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身份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國承擔全球責任,中國軍事威懾力的目的不是對抗而是確保平等的對話,是「以戈止武」的戰略,而不是主動地尋求冷戰。

目前,中國應該防止在美國對中國發動「新冷戰」的刺激下,國內出現強硬保守派干擾改革開放戰略的趨勢。這種結果最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並將中國置於最危險的處境,在國際上成為眾矢之的,而國內發展出現倒退。因此,必須警惕民族主義與政治保守勢力,不允許軍人干預政治與外交,推動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與社會法治化的改革,這也可避免美國國內試圖將中國渲染成前蘇聯的勢力成為對華關係的主導力量。

中國應該承認,是自身的崛起帶來了世界權力的變化並引起了一系列複雜而嚴峻的挑戰。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中美需要攜手穿越這樣一個未知的門檻。戰爭對任何一方都是災難。中國不太穩定的自信心也必須考慮到國際社會的反應,盡量避免造成世界秩序的結構性緊張。

中國也應該反省外交上一系列自負行為。自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之後,一些中國官僚認定美國處於衰落之中,而且有求於作為最大債主的中國。這種突然逆轉的優越感與莫名其妙的底氣刺激中方在外交上做出了一些不夠理性的行為。過於草率地拒絕「G2」已經是一個錯誤,在哥本哈根會議等一些外交場合對待美國總統的方式,也讓一些美國人懷疑,中國對改變現有秩序懷有野心。

隨著全球經濟面臨新一輪的調整,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更深的和長期的蕭條之中。歐元區有可能瓦解,中東動蕩在加劇,東亞也有了「冷戰」跡象,中國必須對局勢惡化做好準備。但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仍然在國內,改革長期停滯積累下來的矛盾有隨時爆發的危險,這也是「維穩」政策即將失敗的徵兆,中國必須儘快啟動改革以緩和社會矛盾與經濟衰退的壓力。

黃岩島事件的處理或將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也許會意味著中國外交「維穩」政策的失敗,而國內也面臨維而不穩的危險。大國崛起與國家轉型是中國面臨的兩個生死攸關的重大挑戰,他們同時降臨是「求穩而無為」政策的惡果。中國該是結束「鴕鳥政策」的時候了,應該有勇氣主動擁抱國家的未來,而不將命運交給時間判決,尤其是那些麻木的民眾更應該醒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0: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