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xmxxm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徜徉詩苑,含英咀華——那些攝人心魄的古詩詞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1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3 | 只看該作者
 精神是放逐不了的
  
  
  這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對蘇軾而言,這是被放逐黃州后的一個極普通的夜晚。

  黃州定惠院里,隱約地聽到漏壺裡的水不流了,大概是流盡了。時間也彷彿靜止了,有點「江水流春去欲盡」的樣子,只不過那是春天的,這是冬天的。

  冬夜顯得很漫長,整個世界都沉睡了——冬夜總是讓人們沉睡。

  在這個夜晚里,只有蘇軾這位不眠人,往來踱步於凄冷清曠的院落里,思考著什麼,尋找著什麼。
  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黑魆魆的天空,一地峭楞楞的樹影,似夢非夢的。對他而言,這恰是難尋的寂寞,難得的寧靜。
  一陣江風拂面,蘇軾打了個寒戰,他的心從剛才的朦朧之境中醒了過來。
  他本能地追索著流光之源,一抬眼,就看到了那輪明月,不過是殘月,是彎月,放在春夏秋都很美的月亮。
  可是,今天他卻用了「缺月」這個詞——「缺」字太能激發讀者的聯想了:
  因為蘇軾寫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佳句,曾慰藉了不知多少浪遊者孤苦的心。
  因為此時正被放逐,蘇軾的生活又變為殘缺的狀態,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安詳。
  難怪他選了一個「缺」字。
  蘇軾明曉,月雖缺,終有滿月之時,周而復始,周流自然。只要不執著於陰晴圓缺,不執著於榮辱興衰,無論何時何地,生活總能補償自己,當然也包括荒涼黃州的這個寒夜。

  即使是在今夜,那月下疏落堅挺的梧桐枝幹,不也彰顯著詩人秉持的倔強與自豪的精神嗎?那精神絲毫不遜於夏日的豐厚與崢嶸。現在,流放到黃州的,是東坡日益殘缺的軀體,但絕不是他的精神。

  他的精神永遠寄託於社稷蒼生,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不可流放!
  即使是在今夜,那飄渺的孤鴻,不也是如約而至地靜候著詩人嗎?雖為流放的「幽人」,蘇軾卻不改清高孤傲飄逸灑脫之趣,因為心中有孤鴻可做知音。此淵源頗為久遠,曾記否,青年時代的蘇軾,曾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驚艷之語?

  既得孤鴻見,又何需「誰人」做知音了?

  那驚鴻一瞥,不啻於對詩人傾心的安慰,對詩人堅定的信任!在這樣一個「無人」無俗的境界里,蘇軾與孤鴻互相溫暖著對方,支持著對方:同是天涯淪落放逐,但決不改自己的精神操守。「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良禽擇木而棲」,既然無良枝可依,無嘉木可棲,又何必攀援追逐呢?沙洲雖寒冷寂寞,但遠離塵俗,也可託付兩顆高傲的心靈。
  即使是在今夜,那清風明月,不也在陪伴著蘇軾嗎?詩人宦遊汴京,待罪黃州,時榮時衰,身不由己,最後被放逐出京,飽嘗世態炎涼,對他不離不棄的不正是這二位君子嗎?難怪蘇軾誇讚它們「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在看似冷漠實則親切的大自然中,蘇軾會尋得解脫與逍遙的:可以暢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由,可以體會「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可以回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妙趣。
  這樣,在放逐地寒冷的夜晚,雖有殘缺,有孤獨,有凄愴,但更有心靈的圓滿,堅強,溫暖。
  可以推想,在《卜運算元》的旋律里,蘇軾含蓄卻斬截地低唱著,精神是放逐不了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2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3 | 只看該作者
 朗月明燈映柳梢,凄情冷淚度元宵
    
  
  元宵節,是一個熱鬧歡樂的節日。人們張燈結綵,出門賞月,燃放煙花,舞龍舞獅,賞燈猜謎,扭秧歌,吃元宵,古代的詩人們有許多的精彩的描述,唐代的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如此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如是說「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元宵節,又是一個浪漫柔情的節日,對婦女和青年人尤其是這樣。封建社會裡,婦女是沒有獨立外出的權利的,但是,元宵節是可以出來遊玩的。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也起到了放鬆身心、愉悅情志的作用。街市賞燈,也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與情人相會的機會,他們會在火樹銀花前眉目傳情,在朦朧月光下傾吐心曲,在佛寺道觀里為愛許願。怪不得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的「情人節」。對於這一點,宋詞有名篇佳句展現。

  「詞別是一家」,婉約派主導的宋代詞壇,抒情為其「當行本色」,詞人更擅長刻畫深婉蘊籍、幽深細膩的情感世界,意境較詩更精美清幽,情感更坦率真摯,畫面更穠麗光艷。許多詞人寫下過情意綢繆的「元夕」詞。
  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意味雋永: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李白以降,歷花間、南唐詞派,直至兩宋,男性詞人多採用代言體,表現閨愁怨情,其抒情之哀婉纏綿,以至有甚於女詞人。歐陽修的《元夕》,模擬失意女子的口吻,以細膩的筆觸探入其幽深微妙的心靈底處,挖掘出積鬱已久的幽愁暗恨,言簡意賅,耐人尋味。
  這首詞通篇運用白描,章法上有似民歌的重章疊唱,上下兩片成今昔對比,所以,其境皆素淡清新,其意卻甘苦迥異。

  站在現實的立足點上,回思去年今日,是中國詩人懷舊的一種傳統的做法。他們的記憶永遠是選擇性的:崔護就將對城南舊事的無限思緒,定格於「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畫面上,令人想見往日那深摯熱烈的一幕幕;歐陽修則先取「花市燈如晝」作為背景,那火樹銀花,熙來攘往的元宵節圖景,是俗世狂歡的場面,是舊日中國難得的良辰美景。按尼採的話來說,它是日神阿波羅與酒神迪奧尼索斯的會合,有幻境,也有醉境,有對習慣乃至禮教的超越,更為有情人創設了相會的最佳時機——別人歡樂,他們可以鬧中取靜,見機行事,以遂平日之願——面孔看似古板冰冷的都市,也有其溫情脈脈開通的一面。
  讀者期待有那驚世駭俗的相見場面出現,然而,歐陽修卻把它化為一片「空白」,留給我們懸念,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這叫做「避實就虛」吧?他只寫了此前的兩個時辰:「月上柳梢頭」,那是日入的酉時,「他」和「她」,在都城的一東一西,共同仰望著東升的月亮,它緩緩爬上來,掛在了梢尖初嫩的楊柳之上。此刻,春風駘蕩,春機乍現,他們心旌搖蕩,兩情相悅,心有靈犀,隻言片語,即已暗寄款款深情,只待嬋娟高掛,早遂夙願。兩個人坐立不安,搔首踟躕,因為此前禁錮得越久,束縛得越苦,此時就更期盼自由之歡,相聚之樂;可是,必待黃昏戌時后,方可騰出空間和時間給兩位有情人,那時,他們才可借眾人的忘我的狂歡,掩蔽悅情的情偶相聚。但這一個時辰的等待,對他們而言是那麼的漫長,而心情又是那麼的激動,那麼的焦灼。

  作為讀者,我們也可據此推想,相聚后,兩人又該是如何的情意繾綣,難捨難分,陶醉在甜蜜的喜悅中——明月皎皎,楊柳裊裊,燈影幢幢,情語喃喃,真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至。而真正支撐美景的決定因素,是「人」,那個帶來青春活力、帶給「她」鮮活生命力的「他」,那個意中人。煦暖的節日氣氛,與有情人的熾烈的情感,一明一暗,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既有天公作美,亦有人力玉成,可謂妙不可言。

  可是,良宵苦短,華燈熄滅之際,也是夢醒時分,「他」和「她」不可避免地要回歸慣常的生活,回歸於禮教束縛之下的環境,昨夜的美好也只能化作甜蜜又苦澀的回憶,這就有了下片愛情命運的陡轉。

  又是元宵佳節,景色依舊宜人,場面一樣熱鬧,但物是人非,缺少了「他」。環境的熱烈溫暖,卻反襯了「她」心中的凄涼孤苦。如今,她形單影隻,睹物思人,黯然神傷,悵惘不已。獨立柳下,無助地等待日落月出;遙望天際,痴情地期待舊夢重現。但奇迹沒有發生,那個「他」沒有如去年那樣依約而來,她心頭的幻景,不是薄薄輕霧浮起,白馬王子翩然而至,而是怒濤卷霜雪,要衝破「她」脆弱的心靈之堤——「淚濕春衫袖」就是那場風暴浪濤的結果。雖然是意料之中的,女主人公還是泣涕漣漣,淚若泉涌。「人」的缺位,可能是因為「他」已負心,可能是因為「他」遭受了巨大的壓力和強力的阻攔,可能是由於其他難以抗拒的原因。無情的現實是,她今天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遭受了「天」預設的鐵幕——如晝的燈市後面,那真相是無際的夜空,幻想借偶然的機遇點亮燈火來衝破黑幕,那點光明,最終是要被無底的黑暗吞噬的。在這種情況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永遠是徒勞的囈語。「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涵濃濃的苦情,預示了悲劇的結局。

  朗月明燈映柳梢,凄情冷淚度元宵,那個時代有情人的命運,也許就是這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3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4 | 只看該作者
 清秋,萬古同享 (一)
    
    
  一、屈原的清秋母題
  距今2300多年前,在一個合適的日子、合適的地點,一個合適的人物發動了一場在文學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生命事件。
  這一天,也許就是九月初九。
  發生的地點就在洞庭湖的南岸。
  發動者就是流放此地的楚國前左徒屈原。
  他息馬蘭皋,翹首而向北岸極目遠眺,急切,熱望,失落,又盤桓,他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他雙唇似乎微微地蠕動,不斷地跳出一個個富有柔性和磁性的音節,漸漸地有了抑揚頓挫,有了涓細的語流,有了奔放的詩情——楚辭《湘夫人》誕生了!
  辭中有蓬勃的內在動力,有乾淨的情,污濁的欲,還有說不清楚的其他心理因素。
  此刻,屈原扮演了雙重角色。
  你可以設想,他是湘水男神湘君,向對岸的湘水女神湘夫人娓娓道來自己的心曲。
  你也可以設想,他仍是楚國忠臣屈原,在向「靈君」懷王傾訴衷情。

  在湘君的幻覺中,湘夫人有天地之至美,正如愛神維納斯般的緩緩降臨,令人熱盼,令人喜悅。然而望眼欲穿中,他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總覺得影影綽綽,渺渺茫茫,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於是憂心忡忡,惴惴不安。求歡的帷帳早已搭就,生命的能量亦已儲備,只待今日相會,廝守天明,揮灑盡興。即便是神,各種慾望摻雜在一起,也會慾火中燒,難以自制。然而,熱望之下,失望更重,搔首踟躕,愁緒萬千。
  你問我愁情如何?清秋的景色可以證明。
  屈原用寥寥幾筆勾畫出秋風蕭索的意境來,「帝子降兮北豬,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予懷,洞庭波兮木葉下」,渲染了天人相隔的惆悵凄苦的悲劇氣氛。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思君心急如焚,然而流水無情緩緩流去,正是寫出「思公子兮未敢言」。
  相會和縱慾,早化作烏有;悵惘與失落,卻揮之不去。
  此時,他需要凈化,需要孤獨,需要傾訴,來超越當下的精神困境。
  他不像是受到了日神阿波羅的凈化而獲得理智,卻似聽了郭芙蓉的心法,而將情慾轉入了感性的領域加以消解和升華——「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愛恨情愁從秋而來,化解它們也需秋來助力。
  眼前的景物,給他造就了一個清麗、曠遠、寂寞的孤獨境界。於其中,他思接千載,情越關山。
  秋風裊裊,微拂飽經風霜的面龐,清涼也使人輕鬆;秋波漣漪,盪出溫柔的情曲,舒緩也讓人心安;秋葉則更有寓意:附著於枝幹春夏秋已達三個季節的樹葉,帶著對樹根、樹榦和樹枝的依戀,終於要告別母體。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自然界與人溝通了聯繫,萬物皆著「我」之情感顏色。木葉搖落,美人不至,同時同步,自己的痛苦也均攤給了大自然。而大自然正是自己的精神母體,心靈的歸宿,此時此刻,不向她傾訴還可向誰傾訴呢?蕭蕭而下的「無邊落木」,正承載了詩人的那顆心,讓它來個軟著陸。

  這是一個壯麗的時刻,沙沙作響的落葉聲伴隨了主人公,創設了偉大的孤獨境界。它蘊含著雙重的意義:享受孤獨,衝破孤獨。
  正如里克爾所言,「誰此刻孤獨,誰永遠孤獨」。
  孤獨,並非無聊人故作酷姿(cool pose),而是有情之人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的精神苦境。其起因大概是對話雙方信息交流的誤讀——越是渴望對方的理解,越就不擇語言誤傳信息。湘君與湘夫人的隔閡,有如寶玉和黛玉的種種感情糾葛和誤會,即屬此種情況。傾訴的對象,除了越傾訴就越被誤讀的對方外,真正能聽懂的,大概只能是大自然了——你有痛苦就向大自然,就向清秋的大自然訴說吧。

  清秋的大自然給了我們孤獨的背景,清秋的大自然給了我們消解孤獨的廣闊天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4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4 | 只看該作者
 清秋,萬古同享 (二)
  
  
  二、宋玉的主題拓展
  清人胡應麟稱《湘夫人》是「千古言秋之祖」,確實說到了關鍵處。屈原在此所創造的清秋母題,經過長久的傳播、繼承和積澱,已經化作了歷代詩人的集體無意識,形成了中國詩人特有的清秋情結,也標誌著中國詩人的自覺的文學意識的建立——秋季不僅意味著農耕生活的豐收,也暗示著文人家園的失落和回歸,從此後,惜春傷秋是中國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
  由於是屈原首創,清秋情結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有宏大敘事作為背景,這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人。
  在這個過程中,祖述屈原的宋玉起了重要的作用,《九辯》的意義尤為重要。
  宋玉在《九辯》中吟唱道: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悲憂貧蹙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壯懷激烈,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窮困潦倒,怎能不悲傷愁苦呢?
  「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社會黑暗,朝綱紊亂,千里馬蜷局,蹇驢得意——愁苦之因在此。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一如屈原,宋玉也不肯隨波逐流。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大自然看似公平,留給詩人的卻是悲涼的秋天!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穴廖兮,無高而氣清;寂廖兮,收潦水而清。」
  …………
  用這些密集的意象,宋玉一下子就給秋天定下了悲涼的基調,廓大而為悲秋的文學主題。
  宋玉將屈原的清秋情結更加地細緻化、微小化和情感化,讓秋天的一草一木,一雨一點,一鳴一噤,一熱一涼,都浸入了作者特有的生活感受,讓人隱約感受到這些與作者經歷的聯繫。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禽,秋魚,一切的秋色,都成了作者的情感外化,內在思想與外在世界有機融為一體,凄涼悲苦的心境找到了自然的對應物——蕭條肅殺的秋景,化而為詩。
  宋玉筆下秋景的意象畫面,更是感染了由同樣感受的古人,更久更遠地傳播擴大了悲秋的共鳴。
  漢武帝劉徹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中唐的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
  南唐的李煜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北宋的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元代的薩都剌說「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
       …………
  由清秋到悲秋,在文學母題的建立與拓展上,屈宋居功至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5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4 | 只看該作者
 清秋,萬古同享 (三)
  
  
  三、帝王的悲秋情結
      
      
      
  封建帝王,他們將世間的一切都變為自己所有,甚至獨霸了「朕」「寡人」等詞語的專利權和專用權,天下無敵,舉世無雙,卻會倍感孤獨和孤立,更敏感於生命短促與權欲無限的張力,每逢清秋也總有寂寥惆悵之感。曹孟德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明證。而帝王發出的哀婉動情的悲秋輓歌,最有名的大概當屬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過,後主是亡國之君,其詞未免兒女情長,風雲氣少,不足反映帝王悲秋情結的全貌。
   帝王的悲秋情結中,也有兒女情長,但它要服從自身皇權的需要。
  漢武帝劉徹,一生功業卓著,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是,他的楚詞體的《秋風辭》就表現了高處不勝寒時的真實心境。故事選擇在這樣一個清秋時節,劉徹巡幸到了汾陽,立了後土祠來祭祠大地,天朗氣清,境界開闊,定然有好心情,然而,總有外物要刺激這位年高的天子。「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中,明顯可以看出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和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影子——劉邦的志氣,劉邦的慷慨悲涼;宋玉的溫情,宋玉的凄苦痛楚,又加入了一個後人常用的意象「雁」。秋風颯颯,白雲淡淡,草木凋零,雁陣驚寒,讓人頓感肅殺之氣降臨。這個感情基調,不同於一般文人作品。「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化用了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不敢言」的詩句,沿用美人香草意象,賦予了新的含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蘭菊芬芳嫵媚,卻已值深秋;美人嬌美可人,卻化作一簾幽夢。位極天下,自己擁有了一切空間形式的財富,卻控制不了時間,任春花秋月逝去,任絕代佳人凋殞,任豐功偉業化為昨日夢痕,佔有了天下,卻沒有真正的幸福,甚至沒有一個有感情的正常的家。人到晚年,真成了一位孤家寡人!你看,「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樓船高大威猛,即使浮海北征朝鮮,沿江南討閩越,也完全勝任,區區汾河,又何足掛齒;禮儀儀仗熱鬧非凡,簫鼓追隨,棹歌高揚,可使人暫忘愁苦和孤獨,但樂極生悲是人之常情啊!對人生的戒懼怵惕之感又油然而生:「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人最難駕馭的就是人生,準確地說就是人生的時間。人生不就是在渡那一條河嗎?但別忘了兩位哲人的隱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赫拉克利特:兩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6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5 | 只看該作者
 清秋,萬古同享 (四)
  
  
  
  四、杜甫的主題深化
    
    
  到了杜甫的筆下,「悲秋」題材,在秋景、時局和詩人命運三個維度上,被不斷地擴展深化,蔚為大觀。
  杜甫的貢獻是,視野更開闊了,心胸更寬廣了,憂患更深刻了。這尤其體現在他晚年的詩歌,尤其是流落夔州之後的律詩中。
  為避戰亂,杜甫曾越蜀道,入四川,在成都築草堂居住,也頗過了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寫下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樣明快溫馨的詩句。但好景不長,自己的靠山嚴武病逝,杜甫又成了孤家寡人,離開錦城。此後,他也曾有幻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回中原,歸故里。然而,命運總是捉弄這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北方依然戰事頻頻,蜀中又不斷軍閥混戰。於是,病魔纏身的杜甫,又不得不滯留在夔州。這段時間,他的詩歌創作以律詩為主,其中七言律詩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將其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了關心國運,憂慮民生,效忠朝廷,盼望統一的強烈願望。他的許多作品,就把背景放在了冷落的清秋時節。
  他的組詩《秋興》創作於大曆元年(766)。第一首可說是組詩的龍頭,王嗣奭在《杜臆》中說:「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極為中肯。
  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組詩起興之端,給人以奇崛之感。佇立江邊,但見,晶瑩如玉的白露,煞是可愛;紅似酡顏的楓葉,悅目爽心,它們本是可以同時出現相輔相成的美好事物。然而,今天卻是前者「凋傷」後者,豈不意味著美好的事物被美好的事物毀滅嗎?悲劇,是無情的,是詩人不忍心看到卻必須面對的——起句即奠定了全詩的悲秋基調。有了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情緒,詩人對環境的感覺就很特別了。次句所寫秋景,不是故鄉的秋高氣爽,而是他鄉的雲氣蕭森,令人壓抑。
  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夔門壁立千仞,谷中江風浩蕩,江面波浪滔天,要塞上陰雲匝地,濃霧漫天,濕氣撲面,一派陰晦荒涼,自然可使人聯想到大唐的局勢,亦如此動蕩,國家個人的前景,亦如此陰暗渺茫。詩歌的前半部分的景物景象描寫,確實極富震撼力,是驚心動魄的。作者要寫自己,卻偏寫景,重在暗示杜甫排解不掉的苦悶,與日俱增的絕望,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颯颯西風中,凌霜不凋的秋菊,熠熠生輝,該是給人希望和熱情的。今年花似去年,依然鮮艷明亮,但是,家難回,國難報,令今年淚如去年涌,還鄉的期望值越降越低,人也更加憔悴老弱了。但杜甫沒有倒下,杜甫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回歸鄉!繫於柳岸的那葉扁舟,拴著的不正是他那顆執著堅定的故園之心嗎?此後,懷著不變的信念,詩人與小舟相伴,相伴到人生的終點。你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小舟上還可托起孤獨的杜甫;到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舟卻難以承載詩人那顆沉重的鄉心了。

  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錢謙益說,此聯「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很有見識。至夜晚,江風更急,更冷,吹寒了詩人的軀體,吹涼了他思鄉心。偏在此時,高高的白帝城上,傳來急促的搗衣聲,詩人猛然意識到,馬上又秋去冬來,自己也該準備冬衣了。看來只得讓希望再次埋藏心頭,盤桓他鄉又一冬!詩人以景結情,將無限的傷感無奈,都注入這無盡的夜空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7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5 | 只看該作者
 清秋,萬古同享 (五)
  
  
  
  
  五、柳永的清秋別情
    
  到了北宋時期,清秋題材發揚光大,柳永作用至大。
  其一,在內容方面,在寫清秋時,他將曹丕開創的對思婦情懷的抒寫,擴展而為兩情相思、羈旅行役的苦訴。
  其二,在形式方面,他大量創作慢詞。慢詞字多句長,韻腳少,跳躍空間大,節奏較為舒緩,句法結構也不同於詩的那一套。慢詞是一種有內容的形式,與小令相比,它的最大特點是長於鋪敘和細節描寫,有助於抒發細膩委婉的情感。
  這兩個特點,很好地體現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鈴》中。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首推之 「蟬」意,既不同於駱賓王筆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仕進無望的凄愴,也不同於王維的「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閑適優雅的禪意。秋之將去,蟬鳴之音,凄苦悲寒,令人心寒,它奠定此詞的感情基調。「對」字尤佳,將面對天、面對地、面對戀人、面對別景,面對生活苦難時的無奈,壓縮其中,寄寓其中,令人三嘆。夕陽西斜,驟雨初歇,涼意盡存,心亦凄愴。李白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早就讓人唏噓不止,更何況此時擺在眼前的,是去程的長亭!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原來是要離別。古人頗憂前路莫測,因而,要祖道,要祈禱,要飲酒送行,要設置繁瑣的儀式。可這一切只能讓一對戀人心煩意亂——美酒佳肴無味,悅耳仙樂無韻,戀人無心留意在別人看來有意義的任何細節。因為此時,他們在無奈地等待著他們最不想聽的聲音——「催發」的喊叫聲。你看,平日里寄託相悅兩情的蘭舟,今天卻無情地要讓他們天各一方。這種心情,今人毛潤之詞句形容得好:「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這裡,時間凝固了,空氣窒悶了。柳永道前人所未道,創造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偉大的特寫鏡頭:「留戀」 讓位於「催發」,戀情屈從於命運,總有千言萬語,也難訴心中繾綣之情,卻只能熱淚縱橫、哽咽無語。這個無聲的鏡頭,無情地戲弄了那些痴望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當事者和好心的旁觀者,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以女子的口吻,預想此後的對方。這一去,湖湘大地,楚天千里,碧波萬頃,煙濤沉沉,一片渺茫,「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世界之大,早晚會將你吞噬掉的——越想越怕啊。你留給我的是什麼?是凄涼,是絕望,這讓我怎能不憂心忡忡呢?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過片,是詞眼,是激發千古共鳴之處。「多情」是兩人生離死別的感情基礎,然而,「多情總被無情惱」,命運總叫你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選擇離別,所以,江淹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的慨嘆,令千古同悲,使任何人對此也不能忘情。更不幸的是,又趕上這樣一個萬物蕭條冷落的清秋,你還能做到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的灑脫和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自我寬慰了嗎?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男主人公又自問自答,今日道別,借酒澆愁,卻壓不住心中的憂傷,此刻還有你的雙手溫暖著我的心,可漸行漸遠后的今夜,我又會如何呢?苦不堪言啊!「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但今夜,那是他鄉的楊柳,他鄉的河岸,他鄉的殘月,離開了你,他鄉習習春風也會吹寒我這顆脆弱的心!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這是議論,這是虛想。這裡又換成了女子的口氣。年年月月花相似,可以後再有花朝秋夜、良辰好景也無緒賞玩,因為沒有你!「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是反問,這是抒情。相別後,彼此陷入無邊的寂寞和極度的孤獨,此種孤獨無處傾訴,也無法自己解脫,期待著你,盼望著你,來拯救彼此,可你能有玉谿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自信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8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6 | 只看該作者
 註定飄泊
  
  ————《旅夜書懷》詩意欣賞
  
  入夜,大江依然如白日一樣湯湯東流,兩岸的原野幽深寧靜。江灣里,掛滿征塵的烏篷小船靜靜地系纜於岸邊的柳樹下,環繞小船的是粼粼的波光——那是撕碎的的月光——輕輕地搖蕩著。
  杜甫佇立在船頭,此時他已是頭髮花白,後背有些佝僂的老者。雖然是背對著月亮,仍可現出他炯炯的目光,矍鑠的精神,依稀聽得到他喃喃的自語。晚風吹來,清冷替代了白天的煦暖,杜甫也打了一個寒噤。然而,窸窸窣窣的聲響,吸引了他,他屏氣凝神地傾聽,注視。哦,那是一株株小草,白天里也不顯眼的那種。它們在風中不由自主地搖動摩擦,然後又竭力地挺直腰桿,顯出一種倔強來。杜甫似乎破譯出了小草的語言,也更真切地感受了自己的存在——是啊,春天裡,廣袤的天宇下,就連弱小的生命也在努力追求,更何況血肉之軀呢。
  征帆早已落下,桅杆直刺蒼穹,妻兒老小也早已酣眠入夢境。天高地迥,小船就顯得孤孤單單的了。它一直無休無止地飄泊,靠岸,可是總不能靠泊終點。杜甫也許在問自己,有沒有終點啊?終點在哪裡呢?然而,沒有答案的,因為杜甫只能聽憑命運的擺布。
  點點明星垂掛天際,似用脈脈的目光觀照著杜甫;溶溶的月光靜灑江面,在為詩人營造了遐想的空間。蜀地江岸,土地遠非曠遠,卻是杜甫心中的無限江山;川江流水,波浪滾滾,激發詩人今夜澎湃的的激情。
  今生雖然註定漂泊,但「孤舟一系故園心」,因它飄泊,為它飄泊。飄泊中的杜甫,效忠的始終是北極朝廷,憂患的始終是蒼生黎民,挂念的始終是災亂頻仍的中原,可是,自己有種隱隱約約的感覺,命運之舟與它們漸行漸遠。
  月光最能催發詩人的聯想和想像的。
  今夜漂泊於此,並沒有逃出人生的定數。回首十年生死,往事歷歷在目,杜甫不免傷逝,長吁短嘆,冥冥之中,他感到,總是有種使命在召喚自己,而自己又屢屢為它所戲弄——命運如此,註定飄泊。
  十年前,「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爆發了。統治者荒淫腐敗帶來的災禍卻要由人民來承受,杜甫也加入了逃亡流浪的隊伍,不幸落入了胡人的魔爪。如此艱難境地下,他牽掛的是國運,以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牽掛的是皇室,祈福「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牽掛的是平亂,痛心「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他義無反顧尋找朝廷,投奔朝廷,可最後統治者還是無情地把他驅趕出朝廷。
  六年前,衣食難安,饑寒交迫,自顧不暇,可杜甫仍不改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最艱苦的一年,他寫下了最光輝的詩篇「三吏」「三別」。命運驅遣他飄泊到成都浣花溪畔。他該享受一段寧靜的生活,可他痴心不改,仰慕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偉業,希圖自己建功立業的幻夢成真。可蜀地的動亂和人事變遷又讓他飄泊流浪。
  兩年前,嚴武去世了,杜甫失去了憑依,他萬分悲傷:「一哀三峽暮,遺后見君情。」此時,他經濟上精神上曾有的寄託大都失去了:李白早就走了,房琯也走了,高適剛剛離去!杜甫再也承受不了如此的打擊了,他失魂落魄,黯然神傷地離開了成都草堂,繼續自己的飄泊。
  回想往事,杜甫更感世事無情,更感無奈,只得自我解嘲。
  自己總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立德立功壯志凌雲,可是只做的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和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微不足道的小官,反差太大了。自己年過五旬,本該靠功業揚名九州,可如今自己的名望卻來自詩歌,那是常人眼中的雕蟲小技啊!
  做官者年老病休才是正常的事兒,而當年自己卻是因為房琯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罷官的!即使是現在,自己也有報效朝廷的才能,但是,不但沒有機會,反倒一天天地遠離長安,遠離政壇,只能任時光流逝,飄泊江湖………
  杜甫無法為自己的人生方程式求解,因為它不可能有答案!
  月色朦朧,天地迷濛,遠方只有一隻沙鷗在飛翔。它時遠時近,時出時沒,棲止不定,往返徘徊,在杜甫的注視下,它渺小的身軀漸漸隱沒在濃黑的遠景中。
  杜甫又一次長長地嘆氣,人如沙鷗,羈旅行役,註定飄泊!
  月亮西斜了,一切都歸於闃靜了,就在此時,杜甫用緩慢悠長而又不失鏗鏘節奏的語調吟誦出了一曲《旅夜書懷》——一曲蒼涼悲壯的偉大的生命旋律誕生了!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29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6 | 只看該作者
 「胡馬窺江」與姜夔的「黍離之悲」
    
    ——《揚州慢》賞析
      
   南宋詞人姜夔的《揚州慢》,是宋詞名篇,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一天。夜雪初霽,寒風凜冽,名城揚州,一片斷壁頹垣,荒煙蔓草,怵目驚心,令詞人撫今追昔,發出了深沉悲切的感慨。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詞的序文與正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把握《揚州慢》,知人論世是前提,而小序之「黍離之悲」與上片的「胡馬窺江」是關鍵的典故,內含豐富深刻的文化密碼,需要讀者解讀。
  兩個典故,暗含因果關係。《揚州慢》正文追憶的歷史事實,就是此前金國兩次南侵的「胡馬窺江」,它們給南宋君臣帶來的嚴重的心靈創傷,就是詞中所言之「黍離之悲」。
  中國古人有鑒往知來的傳統,姜夔以凄愴沉重的格調,將相距近2000年的歷史事件聯繫起來,使詞作更有歷史縱深感、滄桑感,情感更加深沉豐富。

  一、黍離之悲

  公元前772年,秦中大地上,發生了一件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事,周幽王姬宮湦被犬戎殺於驪山。

  周幽王之死,是他咎由自取。他在位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導致國內矛盾激化,天怒人怨:地震,山崩,河干;任用奸臣虢石父,國人敢怒不敢言—— 早見一派亡國之象。尤其是為博褒姒一笑,他竟荒唐地演出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更是徹底喪失了人心。

  周王有罪,周民無辜,可是,周民卻遭受了不盡的禍患。申侯聯合類屬蠻夷的犬戎,不僅殺掉了姬宮湦,徹底顛覆了西周王朝,也毀掉了西周君臣辛勤經營了近300年的都城鎬京,毀掉了周民引以為榮的燦爛的文明成果,造成了巨大的歷史災難。

  各路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繼位,即周平王。周平王眼見周都鎬京殘破,又憂懼犬戎的襲擾,決定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新都,王宮官府盡移至那裡,一個新王朝——東周誕生了,不過這個過程也有太多的苦難了。

  此後不久,一位周朝的大夫舊地重遊,但見當年繁華的宮殿,早已夷為平地,廢墟上長滿了茂盛的黍稷。慘敗的景象令他潸然淚下,悲憤之中吟唱成篇而為《黍離》,詩中所吟之「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後人稱為「黍離之悲」: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採取了重章疊唱的方式,由眼前所見推想黍稷生長的三個階段,出苗,抽穗,結實。然而,這黍稷不是生長在往日的田野里,卻是廣佈於昔日宮殿的廢墟上。黍稷的繁茂,反襯了故宮之殘敗荒涼,勾起了作者對不幸往事的回憶——那是不堪回首的,令人痛苦的,詩人走起路來,神情恍惚,心事重重,步履蹣跚。
  戎狄,總是扮演著文明破壞者的角色,具有極大的毀滅能力,是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但引狼入室者更可恥,更可怕。面對慘象,作者如此憂患,如此憤慨,不但無處傾訴,反而擔心此舉會使人生疑,無奈之中,他必須做出辯解,他要證明,自己是清白的,自己的心靈是高尚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要發出抗議,歷史責任是需要追究的——「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兩千多年後,我們讀這首詩,會感到它很消沉,很悲觀,讓人很壓抑,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國家衰敗而導致整體或局部的覆亡,帶給每個民族成員的痛苦,就是「黍離之悲」。


  二、胡馬窺江

  揚州,亦稱廣陵,位於長江北岸,大運河畔,是古代長江下游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它地處南北要衝,農桑紡織業發達,商賈雲集,唐代曾有「揚一益二」之說,可見其經濟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唐代詩人有詩句描寫揚州當年的繁華,令人嘆為觀止:張祜《縱游揚州》中的「十里長街市井連」,王建《夜看揚州市》的「夜市千燈照碧雲」,杜牧《贈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

  但是,揚州也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國家分裂的時期尤其如此,夷夏之爭時期尤其如此。六朝之際,揚州即屢遭兵燹,幾度興廢,南朝詩人鮑照曾寫過《蕪城賦》,內中有這樣的句子,「澤葵依井,荒葛羒塗。壇羅虺蜮,階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一派肅殺陰森的景象。後世,滿清也在此地展開了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大屠殺。

  然而,對南宋人而言,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和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軍兩次南下,直搗江岸,燒殺掠搶,使揚州壁斷垣殘,荒草森森,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座蕪城,讓他們飽嘗「黍離之悲」。兩次「胡馬窺江」在民族心理上印下了重重的陰影,揮之不去。

  靖康之變后,康王趙構趙構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是為南宋。他設御營使司以「總齊行在軍中之政」,統一指揮各路軍馬,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懲治叛徒,曾一度讓人看到了光復失地的希望。但後來,他罷免了任職僅七十五天的宰相李綱,啟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放棄了黃河一帶的防線,步步南撤,狂奔至江淮一帶,抗戰形勢急轉直下。

  建炎元年冬,金軍大舉南下,佔領了華北和山東大部,妄圖畢其功於一役,活捉宋高宗,摧毀南宋小朝廷。趙構則放棄了還都汴京的念頭,於建炎元年十月南遷至揚州,而這兩年裡敵人的追擊一刻也沒有放鬆。建炎三年正月,粘罕率兵攻佔徐州,同時又派五千輕騎突襲揚州,企圖藉此活捉宋高宗。不久,金兵逼近揚州。二月三日,宋高宗倉皇出逃,身邊僅帶幾位侍衛。群龍無首,城中大亂,被宋高宗拋棄的軍民紛紛出逃至長江邊,慌亂擁擠中,死者有數萬之多。金兵進城,燒殺搶掠,百姓血流成河,橫屍遍野,北撤前,金兵又縱火焚城,百姓劫後餘生者僅幾千人,揚州又一次毀於蠻夷之手——這是姜夔所說的「胡馬窺江」,這一次發生在姜夔出生之前。

  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顏亮親自率兵南侵,後人戲稱他是讀了柳永的《望海潮》后,垂涎於詞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畫境而決意發兵,但他真正覬覦的是長江中下游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當然還有君臨華夏、一統天下的桂冠。這一次,敵寇的攻勢依然是勢如破竹。雖有名將劉錡指揮,宋軍還是節節敗退,軍民們被迫撤出揚州,揚州又一次毀於戰火,此次毀掉的是20多年恢複發展休養生息的果實——這也是姜夔所說的「胡馬窺江」,這一次發生於姜夔出生以後。

  這兩次「胡馬窺江」,是民族的災難,是恥辱的歷史回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30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8 | 只看該作者
  三、姜夔與揚州之行

  姜夔用類比聯想將「鎬京遺址」與「揚州廢墟」聯繫起來,從而導出「胡馬窺江」與「黍離之悲」的因果關係。由此,我們會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是毀滅者亦即文明的破壞者,都是由外部的夷狄扮演的,一個是來自西北的犬戎,一個是來自東北的女真。他們貪婪,殘暴,肆無忌憚,燒殺搶掠,帶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可怕的後果。然而,這股力量趁虛而入,銳不可當。

  二是過失者都是災難發生時當朝的君王,但他們在詩人追述歷史時又都已辭世,一個是昏庸無恥的周幽王,一個是貪生怕死的宋高宗。他們置國人利益於不顧,不能及時地阻擋抵禦入侵者,給臣民帶來滅頂之災。

  三是災難的承受者都是華夏民眾,而兩首詩的作者,都是災難後果的目擊者和敘述人,並試圖扮演民間話語的代言人角色。他們都對廢墟的過去存有美好的回憶,都感慨今昔巨變而又無可奈何。他們心中的苦衷恰恰是全民族災難后的隱痛——黍離之悲就是歷史的傷疤。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聯繫作者姜夔的生平來鑒賞《揚州慢》。

  姜夔生於書宦門第,但早年喪父,孤苦伶仃。他出生時,北宋已滅亡近30年了,但亡國之恨早沉澱於民族心理中,但由於南宋各個帝王無心北伐,消極抗戰,沉迷於西湖歌舞的安逸生活,也極大地影響了民風民氣,舉國上下陷入頹靡沮喪的精神氛圍中。姜夔雖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但終未及第,因而,轉徙江湖,終生布衣,卒於杭州,竟至窮得無以為殮的境地,可謂其生慘淡,其心孤苦。曾與范成大、辛棄疾等人交往,於關心時政軍事方面有所補益,但身為請客,不在其位,難謀其政,終不可有力拯時弊匡複國運的志向和能力,其詩詞更多流露出感傷身世慘淡,感傷情場失意,與同期豪放派詞人志在恢復的旨趣相距甚遠,其表現出清雅空靈的風格也很難使人振作。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個人境遇和思想水平等條件下,他能寫出《揚州慢》這樣的寄寓家國之恨的作品,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淳熙丙申年(1176年),姜夔22歲,按說正值風華正茂的大好時光,他也像許多前輩一樣,遠足遍訪神州,必至維揚。但此時揚州已接近他此行的北限了,因為不遠處就是金人的佔領區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來到了夢牽魂繞的揚州城,眼前景象震撼了他的心靈,痛苦凄愴之情不能自已。痛定思痛,他選擇了最能展現其九曲迴腸的慢詞作為情感載體,哭訴自己的感受——因為任何一種現有的體式都無法承載他的悲情,於是他創製了揚州慢的詞牌。

    
  四、《揚州慢》鑒賞

  整首詞中,姜夔都陷於今昔對比的悲愴中,難以自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前兩句對仗,繁華如夢,那是歷史回憶,而如今,名都、佳處俱為往事,只存留於美好的遐想中,但正是那遐想驅使作者來到揚州,一了夙願。此前,為趕行程,詞人必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遠遠地望到了揚州,他要解鞍下馬,就是要放慢行進的速度,用舒緩的節奏邊走邊看邊回味前人有關揚州的名句佳作,此時所見若非戰爭帶來的殘破景象,漫步本該是件愜意的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兩句是虛實結合來總寫揚州。揚州是什麼樣子的?姜夔只有間接的印象,那主要來自於杜牧,後者寫過「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膾炙人口的佳句,詩里的揚州是繁華之都、風流之地、青春之城,令人神往。可眼見方為實,如今,這裡竟然是一片廢墟!準確地說,揚州的廢墟上長滿了自生自長的小麥,在那冬日的寒風裡瑟瑟發抖——這不是姜夔心中的揚州!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曾是個大都會,高樓林立,會館遍地,商賈雲集,士庶眾多,可如今人都哪裡去了?映入姜夔眼帘的是,被毀的城池和孤零零的喬木,它們經歷了「胡馬窺江」的災難。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借無生命的外物道出了對金人的厭憎——金軍暴行令人髮指,憤恨之情難以言表,但詞人面對此景也徒嘆重整河山卻回天無力。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南北通衢之處,往日里每逢至日,這裡當時人聲鼎沸,管弦嘔呀,熱鬧非凡。可今天,一夜寒雪初晴,清寒徹骨,恰又有駐軍清寒的號角回蕩在揚州大地,凸現了它是一座「空城」:物質上的空,無人民,無房屋,無繁華;精神上的空,無活力,無熱情,無希望!這一切,讓人心寒,讓人窒息,讓人絕望。

  以上是上片,重在通過描繪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景物,抒寫詞人初到揚州的痛苦的個人感受。

  過片是「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最愛揚州的人是杜牧,因為他愛揚州的山水街市,愛揚州的如花美女,愛揚州的燈紅酒綠,還用最美的詩篇將最美的畫面定格,留給後人華美溫潤的回憶。可是,設想一下,讓這位最愛揚州的人重返揚州,耳聞目睹揚州劫后慘狀,那該是多麼凄慘的場面,多情多才多藝的杜牧承受不了心靈的重創。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的「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都是寫揚州、愛揚州的佳句,也都印證了揚州往日的繁華,對揚州的似水柔情也深埋在他心頭。但是,若在今日,他目睹此景,只會有凄愴,難有脈脈詩情,因為揚州已沒有能激發他美好回憶的景色了。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血肉之軀的人,走死逃亡,所剩無幾;土木結構的房舍,煙熏火燒,夷為平地。剩下水體的運河、瘦西湖和燒不掉的二十四橋,橋下雖仍水波蕩漾,卻是毫無生機——那可是杜牧一往情深的,他曾為此寫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今夜與詞人相伴眷顧空城的,只有天上那一輪孤月了!「冷月無聲」調動了觸覺、視覺和聽覺,抒寫出姜夔凄寒、孤苦、無奈的心理感受。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料想來年春天,天下聞名的揚州芍藥還會綻放如初,燦爛熱烈,映紅大地,可賞花人在哪裡呢?是大宋的書生百姓,還是金國的胡虜賊寇?美,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戰爭,帶來的豈止是一座視覺中的空城,也造成了心理上的空城——人們美好的心靈世界也被摧毀了,沒有希望,沒有了追求,沒有了情趣。蘊含之意與「悠悠蒼天,彼何人哉?」略同,暗暗地把矛頭指向了悲劇的製造者。

  下片重在運用典故,虛想杜牧重遊揚州的景象,進一步抒發作者的「黍離之悲」。

  《揚州慢》這首詞,感情九曲迴腸,細膩深沉,鮮明地表現出婉約派詞風。整首詞中,姜夔運用今昔對比、虛實結合的手法,藉助於和諧的韻律和嚴整的章法,將慢詞這種有內容的形式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31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8 | 只看該作者
  愁腸百結是秋思
        
    
  閨中女子的「秋思」,是古代詩歌的重要題材之一,更被花間、婉約等派詞人發揮到了極致。秋思,源於「秋別」,卻有別於「秋別」,後者的解讀以柳永的《雨霖鈴》最佳——「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是雙方情感在離別時刻的瞬時強烈而集中的爆發,因為有「留戀處,蘭舟催發」作梗;而「秋思」,則是此後女主人公獨自一人的感情生活,那愁思真是無邊無際、無可奈何、百無聊賴、剪不斷理還亂的,還有一點,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這種情感很強烈又很抽象,很豐富又很複雜,唯有大家方能將其表現得真切自然,活龍活現。
  晚唐的溫庭筠寫過一首《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這首詞,可以說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玉爐飄起香煙,那裊裊依依的煙縷,多似此刻的秋思啊;紅蠟流下燭淚,正是別後的眷戀。一個「偏」字,是主人公此時空守空房的相思無奈苦情的暗示——秋思躲都躲不掉。峨眉懶畫,雲鬢殘亂,只因為預期這一個耿耿長夜又是一人枯守,而無心無緒。恰在此刻,淅淅瀝瀝的秋雨,又打在三更的梧桐葉上,萬般孤苦又加上凄寒,一個弱女子難以禁受,可又不得不禁受。「他」的離去,「我」左右不了;別後的空虛,「我」填補不了;別後的重逢,「我」預測不了,所以,日復一日,任憑秋雨吹寒,任憑離情正苦——這就是溫庭筠的「秋思」。

  北宋柳永的《甘草子》也寫秋思: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雨打殘荷,雨珠滾滾,月光之下,真有「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樣子——人思念,天落淚——大概因為天下有情人都有同感。流光徘徊,灑在江浦上,卻是種寒光;即便光不寒,人心也寒,鴛鴦雙棲地,如今是「寂寞沙洲冷」!雨如此,月如此,大地如此,憑欄遠望亦如此!思念是什麼?思念就是越是思念,就越思念不到!向前看,很無奈,只能去尋舊時相識,去尋那鸚鵡,它是那場戀情的見證人,可是他只會學舌,道不來情郎俊朗的容顏和脈脈的柔情!這就是柳永的「秋思」。

  巾幗不讓鬚眉,李清照要在這本應女子獨領風騷的領域一展身手,她寫下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的詞,盡顯了女性的細膩深沉,更長於環境描寫。環境的特點是,很沉悶,很壓抑,瑞腦香燃終日,燃而復熄,熄而復燃,無休無止,夜以繼日,陪伴著難遣的秋思——已入深秋,炎夏的玉枕紗櫥還未撤去,一任它們與秋風共添寒意。古人云「每逢佳節倍思親」,她偏選今天重陽來思念丈夫趙明誠。若在往年,今天也許是夫妻采黃菊,插茱萸,賞菊花酒,極盡雙飛雙棲之趣,不亦樂乎 ;現如今,相距千里,相會無緣,更怕見舊時景物:那令夫妻銷魂沉醉的菊香,讓她黯然神傷。秋風吹簾,又見風中秋菊,她也將成為明日黃花。此時,可不是「人面桃花相映紅」了,孤獨的情感世界,花容也要早早凋謝!這就是李清照的「秋思」。

  秋思是什麼樣子的?三位詞人做了很形象的回答。我們也可找到一些共性的東西來。秋思,它發生於一個清秋的傍晚或傍晚到深夜的時間裡,一個相對封閉的閨房或庭院里,它的女主人公本是情感豐富但此時卻愁情萬種,而她思念的人總是不在場的,「杳不知其所之也」。她的秋思,要藉助特有的側面描寫和意象來傳達。室外空曠,殘留著夏秋的綠意,彰顯著情思的無限;室內空蕩,虛設著豪華的傢具,蘊含著生活的無聊。秋風,秋月,梧桐,細雨,哪一個都帶來冰涼的質感,刺激她敏感的心靈。與此相呼應的是,主人公總是愁眉不展,長吁短嘆的,總是無所事事,無心理妝。舊景重訪,往事再憶,本為解除愁緒,不料卻愁上更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32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9 | 只看該作者
 竹之愛,來自那遙遠的淇水邊 
    
  
  如今的北方之人,很少能在自己的居處看到成片的竹林了,也就無福消受那幽雅的竹之愛了——氣候變遷使然,人為改變使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一種無奈。然而,在那遙遠的春秋時期,在那衛國的淇水岸邊,常常傳來的竹的愛樂,卻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想。

  淇水,至今仍是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遙想當年,它穿行於崇山峻岭、高岸深谷中,時而湯湯,時而悠悠,時而默默,時而竊竊,用清澈、甘甜的語言與大地對話,與山林對話,與人類對話,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妙不可言的故事。淇水滋潤了蒼松翠竹,養育了能讀懂它們的人們,使水畔之人在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和諧世界里,心有靈犀地感悟大自然發來的神秘而親切的信息。

  那時的詩人,對大自然最敏感,也最易被大自然感動。衛地的歌者,用自己的慧眼,從萬千的草木花卉中發現並選中了竹,聯類取譬,譜寫了一曲優美的詩篇《詩經·衛風·淇澳》,讚美那位佐周平戎、和集百姓的國君衛武公。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人讓凝澀的琴弦歡暢起來,在重章疊唱中,重複展示著一個經典的動作「瞻彼淇奧」:凝視淇水那清且漣漪的河灣處,因為那裡生長著蒼翠茂密的竹林。那景象好像一幅潑墨的畫卷,濃墨重彩中寄託了厚重的情意。綠竹猗猗,枝幹挺拔,竹葉茂盛,高擎著強健向上的希望;那綠竹青青,色彩蒼翠,格調濃郁,彰顯著深沉含蓄的性格;那綠竹如簀,青春鬱積,活力積澱,安頓著生生不息的生命。竹影倒映水中,在波光里閃動,似無聲的旋律,蘊涵著萬般風情,太能催人產生豐富而美好的聯想了。這種人與自然的默默契合,終於激發起是詩人的激情,他們不由自主地引吭高歌,讚頌性如綠竹的「君子」。

  君子的品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斐」(「匪」通「斐」),有文采,有風采,有親和力,所以他威武高大,他莊嚴顯赫,他闊綽豐滿,所以他可敬可畏,可親可近,令人難以忘懷他的豐功偉績,他的恩情美德,他的音容笑貌。卻原來是,人如其竹,竹如其人的了。

  祖先的多情也感染了迂訥古板的儒生,使後者從詩中感悟了「詩教」,在講經佈道中借「竹」來「比德」喻人,闡釋奧義。《禮記·大學》就從《淇澳》悟出道理「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毛詩序》也說「有文章,又能聽其規勸,以禮自防」;兩者雖不無偏解,倒也有一番理趣,總不離竹的本性。

  來自那遙遠時空的《詩經》,作為軸心時代的原典,許多次地精心描繪了竹的意象,也為後世留下了規定性的、原創性的意義,賦予竹以陽剛的品質、文雅的氣質,因此,後人沿著這樣的路徑,將竹豐富發展為「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33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19 | 只看該作者
 酒神眷顧 謫仙詩狂
  ——讀《將進酒》
  
  八年前,李白離開長安,此舉唐玄宗名之曰「賜金放還」,實際是將李白逐出朝廷,這給正做兼濟天下夢的李白當頭一棒,令他痛苦不已,又無可奈何。從此後,他便浪遊天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看似瀟灑,他內心的痛苦卻鮮有人知,他還「人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始終是在出處的矛盾中躑躅徘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遊歷嵩山,與元丹丘、岑勛痛飲狂歌之時,這一年是天寶十二年。

  就文學創作而言,李白生活遭際方面的不幸,也恰是中國詩歌的大幸。日神和酒神競相垂青於李白,為他在凄苦的人生中提供了不同的宣洩方式,讓他佳作連連,傳之千古。

  這八年,李白總是屢屢受惠於兩個文藝之神。日神以陽光引導,促使詩人創造歡樂愉悅的夢幻世界,一個有秩序、有規範的美的世界。於是,李白的「洞天」仙境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誕生了,它充溢著光明、自由和友善的精神,讓李白無限依戀,只可惜「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偉大的理性世界被黑暗的現實無情地粉碎了。於是,酒神接力日神,又一次為遊歷八年、一無所獲、失魂落魄的李白送上醉境,賜予謫仙以狂野恣肆的精神,讓他無拘無束地釋放狂飆突進的能量,使其得以不事雕琢、一氣呵成,創作出一篇篇精美的詩作。

  酒神賜酒,酒為何物?蘇軾說它是「釣詩鉤」,辛棄疾說「醉時拈筆越精神」。酒,可以使人不拘禮法羈絆,推心置腹,坦露真言;酒,可以使人擺脫生活常態,狂放不羈蔑視權貴,超越苦難;酒,可以使人穿越時空而入幻境,與諸神遨遊仙界,盡享超越的快樂。

  《將進酒》就是李白在酒神眷顧之下盡情揮灑宣洩而作的名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兩句作為開篇,境界開闊,氣勢磅礴,震撼心靈。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詩句已盡現黃河悠遠飛動的氣勢,而李白更凸顯了它撲面而來、不可阻遏、一瀉萬里的奔放,賦予黃河不可馴服的野性與力量之美,這與李白的精神世界是吻合的。詩人敞開博大胸懷,發揮超凡的想像力,心騖八極,將視域外蜿蜒萬里的大河收入眼底,並以此起興,脫口而出「天上來」,驚呼它的雄偉壯觀,讚歎它的永恆長存,同時,想像流水「奔流到海」一去不返,也會暗暗失落悵惘於「逝者如斯」。詩人繼之以對人生的對比聯想,「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用黃河的永恆反襯自己人生的有限,用黃河的雄渾壯闊反襯自我的蒼涼渺小。兩幅畫面反差之大,令李白為生命短暫而自慚形穢,為滿頭白髮而悲愁。前四句中,詩人反覆使用「君不見」呼告友人,親切熱情,因為酒逢知己千杯少,可一吐心中的真言。寫黃河,寫白髮,運用誇張形成對照,耐人尋味。前者是擴大式誇張,極言黃河空間的雄偉壯觀,居然想像它會從天而降,真乃突兀之筆;後者是縮小式的誇張,將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生凝縮於一朝一暮,顯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飈塵」,苦嘆歲月流逝,功業無成,於是悲從中來,難以自抑。乙醇誘發了詩人的狂性,他的情緒漸漸進入巔峰狀態,率真之情如飛瀑一般噴涌奔瀉,悲傷愁苦也需一吐為快。
  因為酒神眷顧,李白的很快就緩解了理想與現實的張力,醉境中不再執著於往事而不能自拔,轉「悲」為「歡」——「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重返中原,也是為心靈療傷。幽深靜謐的嵩山叢林中,有好友相聚,親密無間,有知心的勸慰,溫暖無比,此刻是李白八年來最得意最幸福的時刻,他唯一要做的是盡情盡興地開懷暢飲,讓金樽美酒不辜負良辰美景。詩人道出心曲,道出自信:自己積極用世報效朝廷的理想不變,只要恪守信念,理想總會實現。與崇高的理想追求相比,任何物質的東西都算不了什麼,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為精神的盛宴,烹羊宰牛,豪飲三百杯也不會頹倒。李白故態復萌,顛倒主客,重現當年「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場面,叫嚷疾呼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真是率性之至、豪放之至啊!

  然而,這場酒到底為何而飲?難道只是為了借酒消愁嗎?不是的,因為那樣只會「愁更愁」的。李白要化狂歡的力量為鞭撻的動能,一瀉久郁心中的憤激。「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此六句看似平心靜氣、娓娓道來,實則強壓著滿腔的怒火。李白把矛頭指向了哪裡?還是那些人!「鐘鼓饌玉」代指達官貴人的奢侈生活,正是這些人嫉賢妒能,禍亂朝政,毀掉了李白的政治前程,也正在毀掉大唐江山,所以他們的生活怎值得羨慕呢!與其跟他們同流合污,不如學阮籍長眠不醒,以示決裂,可見,李白的「會有用」是有前提的。憤怒的能量釋放了,李白的心裡也就寬慰得多了。因為古今的聖賢都與自己一樣,個個自身純潔高尚,卻反遭厄運,終生落寞不得志,鮑照不是說過嗎?「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這些聖賢當中,只有那些豪飲者留下了名聲,但絕不是「立德、立功、立言」,以酒留名,這種黑色幽默是讓人多麼心酸而尷尬的事情啊!但回首歷史,曹植如此,阮籍如此,陶淵明如此……李白推想自己也會如此。命運多舛,身不由己,苦情難訴,何不學一下陳思王,斗酒十千,盡情歡謔,以化愁緒。否則,李白的情緒又要回到原點。看來,日神的理性很難解決現實的問題,唯有酒神尚可一慰心靈。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李白已不止是一個孤獨的漫遊者,他身上承載了古往今來聖賢們無限的寂寞悲愁,作為代言人,他需要美酒助燃心中的烈火,用衝天豪氣來消融掉萬古之愁。所以,一切有限之物都該讓路給心靈的自由,身外之物何足掛齒,五花馬、千金裘,轉化為酒資,才能化腐朽為神奇,才有價值。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李白為什麼喧賓奪主以求一醉方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34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14 03:20 | 只看該作者
  躑躅在「不朽」「不遇」間的痛苦心靈
  
  
  中國傳統士大夫都有種「三不朽」情懷——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家都明白,在精神文化領域,莫說樹立孔孟那樣的歷史豐碑,就連踵武董仲舒、鄭玄等前賢也是難上加難,所以,都卯足了勁,立足當世,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即便退而求其次,也許是由於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也許是由於當事人志大才疏、能量有限,也許是各方面兼而有之,歷史上也少見功蓋當世、名垂千古的文人。機遇相近,這些人就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徵,為生不逢時,滿腹牢騷,好像整個世界都對不起自己,非要宣洩一番不可,於是,他們不自覺地成了「立言」之人,以文章來表現「不朽」的理想高度,來排遣「不遇」的現實痛苦,不經意給我們留下了千古佳作,也可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司馬遷寫過一篇《悲士不遇賦》,一上來就是「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生不逢時,孤獨無助,因而,德行再美,才能再高,自律再嚴,也無濟於事,不得已顧影自憐,寫下不平則鳴的詩文。

  「不遇」的病症,超越時空,也傳染給了李白,因為他也追求「不朽」。

  李白進長安前後,也曾以「楚狂」自居,也自誇「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取向頗高,「立德」「立功」,似乎已是囊中之物。在長安,他也曾受隆遇,太宗擢拔,貴妃研墨,力士脫靴,這一切都曾讓李白飄飄然,以為身逢其時,大有可為,也更狂放不羈,「長安市上酒家眠」,連小兄弟杜甫也不無嫉妒地說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可是,好景不長,李白被「賜金放還」,看似體面實則狼狽地離開了都城。箇中原因,當然有時政方面的,大唐由盛轉衰,奸臣當道,朝綱紊亂,不過肯定也有李白的主觀因素,只是李白從來不提罷了。
  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李白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昨夜還「不朽」在握,今晨卻「不遇」煩心,於是,他就「立言」,為情造文,一會兒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會兒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一會兒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人生大志難以忘懷,憤激之情溢於言表,痛苦的心靈躑躅於「不朽」「不遇」之間。 就在這一階段,他寫下了《古風·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鵷鸞。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前四句抒寫了詩人壯闊的胸懷,奠定了本詩悲涼的感情基調。普濟蒼生之志難酬,天地之大又無容身之處。「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兩句頗有象徵意義,風霜凄厲,萬物凋零,如此廣大範圍之政治氣候,令人不寒而慄。

  五、六兩句與《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意旨相近,表現了詩人對世事難測、江湖險惡的無奈,任憑理想付諸東流。「雲」與「日」,是李白常用的意象,早年的《送友人》中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往情深,依依惜別,蘊含著青春的瀟灑熱情,而本詩中則是夕陽黃昏沉淪,浮雲漂泊不定,人生的疲態可見。是什麼外因使志向高遠、熱情奔放的詩人,如此落拓,如此抑鬱,讓他由「不朽」的巔峰落入「不遇」的深淵?原來是「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鵷鸞」,黑白混淆,本末倒置,對比鮮明,所謂「野無遺賢」的時代,竟也是小人當道橫行,賢者無由進身,李白的憤慨之情有甚於左思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黑暗勢力超強,反照出詩人自己的弱小與無助,使他絕望於仕途,絕情於群醜,卻不能讓他絕意於「不朽」的追求。然而,痛定思痛,還是無路可走,於是,做出了近期的也是短期的規劃——「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且」字說明白了,下面的選擇是暫時的;「復」字告訴讀者下面選擇不是第一次了;「歸去來」是在宣言,要學五柳先生「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但僅僅是學學樣子,意在向當權者示威:我沒有屈服。「劍歌」當是取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太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之意:遭受重創,也絕不妥協,依然不改戰鬥的精神。而「行路難」則是兼采了鮑照《擬行路難》和詩人自己的《行路難》的意蘊:「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的,身處「不遇」,不忘「不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守者道,所待者時。而此後,大自然是會慰藉他那顆受傷的心,讓他品味「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閑適愉悅的。

  但是,李白的「不朽」之志不變,他的「不遇」之境就不會改變,他的痛苦也就一定要伴隨終生了,也因此造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主題

3407

帖子

6065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65
35
pengl 發表於 2012-4-15 11:10 | 只看該作者
好文!大頂!加精!
順便問一下,為何不分篇發呢?那樣更讓人有掩卷遐思的片刻?
哥倫布與鄭和,荷法「圈地運動」的趣聞,東方天體海灘,世界最不可思議的海水 -- 加勒比海行之四:聖馬丁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主題

1156

帖子

65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無出其右者

Rank: 5Rank: 5

積分
6521
36
我們的元首 發表於 2012-4-15 15:27 | 只看該作者
好辛苦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540

帖子

58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3
37
禪心如月 發表於 2012-4-15 21:24 | 只看該作者
九龍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56

帖子

7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9
38
ruoyexi 發表於 2012-4-30 00:25 | 只看該作者

   精品!讀了幾次尚未讀完,下載慢慢品學!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8: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