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Servant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面對死亡》

[複製鏈接]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5 10:44 | 只看該作者
119# Servant

那麼我前面用非基督徒的方式來做替換練習的時候,你為什麼一定要我用基督徒的思維角度來做替換?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3-25 04:49

我沒有要你用基督徒的思維角度來作替換,只是說,你的替換,與聖經/基督徒的思維不符。。。僅此而已啊。。。。
(你不要因為我砸你,你覺得如何如何啊。。。因為與你熟悉了,才砸你,覺得好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122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3-25 21:33 | 只看該作者
121# Servant

我知道,你在做替換聯繫啊。。。
但是,一個小孩,向世上的父親要東西,這裡的父親,你就不能用桌子代替,是嗎?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3 00:05


你這裡斷言我不能用桌子替換你話里的神。而我使用非基督徒的角度來做了這個替換,就是為了說明,如果不按照基督教的特殊的、背離一般方式的那種思維,你的神完全是可有可無的。你為什麼一定要我「試著」站在基督徒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呢?基督徒的角度得出的荒唐結論,你自己演示的還不夠嗎?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5 22:08 | 只看該作者
122# 從不迷路

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如果把聖經上的神,與「桌子」等同,你的觀點完全正確。。。

那麽,你就可能得出一個結論,基督徒如何如何(的笨,傻,呆) 。。。

然而,你周圍的基督徒,真的如你所推論的那樣嗎?
如果不是,那麽,你的邏輯推理,是哪裡可能出了問題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124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3-25 22: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從不迷路 於 2009-3-25 22:41 編輯

123# Servant

謝謝你替我推出我的結論,但是以後請不要越趄代庖,自己的視角推出自己的結論,我還是希望由我本人來做比較好。

我並沒有推出基督徒傻、呆、痴的結論。我本人也沒有貶低討論對手的習慣。所以也煩請你不要把這些習慣強加於我。

我做替換練習的目的和可以推出的結論,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你也就不要隨意改動了。拜託了。

既然你提出的不過是你幫我替我推理的結論,那麼所謂的推理過程中的可能的出錯,還是你自己承擔吧。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5 23:17 | 只看該作者
124# 從不迷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6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3-27 21:45 | 只看該作者
  什麼是「主動的安樂死」?

  主動的安樂死是按委託行事,而不是略而不行。這是一種積極的仁慈行動,經考慮而作出的,目的是結束徒然的受苦,或一種無意義的生存。這包括了使用致命的藥物,或不供給營養。然而,基督徒應對這種觀點作出強烈的反應。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犯罪的行為,但並不常是這樣。以作家貝蒂羅連(Betty Rollin)為例,她揭露了她在幫助母親自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九八六年春季,這位紐約作家在婦女午餐會中告訴大家,她怎樣提供藥丸來結束她母親的性命。那位老婦人患上子宮癌,曾請求她的女兒幫助她死亡。「羅連和她丈夫跟全國各地數十位醫生通電話,後來採用阿姆斯特丹醫生提供的有毒但無痛的藥丸給予她母親。」[注六]

  在她談及她這次經歷的書中,貝蒂羅連論到她怎樣作出這個決定,和她怎樣處置因這樣做而引起的複雜後果。其後,記者報導說:「貝蒂平靜地說:『我知道最壞的可能就是我會被 捕,最樂觀的可能是我不會被 捕。』據我所知,她從來沒有被 捕,也沒有人劇烈反對她的行動。」

  我們從這裡得到什麼結論呢?我們是否到達對安樂死有求必應的地步呢?在美國及其他國家,都有些團體大聲疾呼支持這行動,把它說成是維護「人類尊嚴」和減少無謂受苦的方法。

  有案可稽的是,有些醫生也支持主動的安樂死。包納德醫生(Dr. Christiaan Barnard)因進行了第一次換心手術而聲名狼藉。幾年前,他在一本名為《活得好死得妙》的書中,說出他對安樂死和自殺的觀點。他寫下:「我並不真心相信一位有位格之神的存在,或一個有地理位置的實際天堂或地獄的存在。但我要加上一句,我並不排斥死後有生命的可能。」[注七]

  包納德醫生說,他永不再幫助人作主動的安樂死;因為在他的國家,這被視為謀殺,可被判處極刑。但在另一方面,他說:「我相信在臨床醫療上,主動的安樂死具有一定的地位。」[注八]

  根據醫學估計,美國目前有一萬名無可救冶、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美國醫學協會(AMA)的不繼續使用拖延生命治療的指南中,其中有一項是包括撤去醫藥、人工或機器維持的呼吸、營養、及水合作用。現在我們論到食物和水分了

  伊利莎白包維亞(Elizabeth Bouvia)是一位因大腦中風而四肢麻痹的病人。因她爭取容許絕食而死,被全國報紙用頭條新聞報導。開始時,法官拒絕她的請求,她成為法律的焦點;當醫院當局和美國公民自由聯會(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表達他們的看法后,民眾公開地辯論。最後,加州的上訴法庭下令切除她的餵食管道;但直到寫這本書時,她仍因她自己的選擇而生存。

  但在這裡有一個比人生命更重要的原則。有些人說,除去病人的食物和營養液,令人想起可怕的德國納粹時代;那時的策略是不喂無用的口。身為戰犯輔導主任辦公室顧問的李奧亞歷山大醫生(Dr. Leo Alexander),寫下了有關德國醫生在戰爭開始前已雷厲風行此事,導致二十七萬五千人安樂死。

  開始時是接納—種基本的安樂死運動。這運動認為有些人的生命是不值得生存的。這種態度在起初的階段,只是對那些嚴重和長期患病的病人而言。逐漸這類人的範圍擴大到包括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意識形態上不需要,和種族上不中用的人;最後擴展至所有非德意志民族的人。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整個思想的趨勢,起源於對無法康復之病人的態度。 [注九]

  我不敢肯定這種情況會否重演。就是因有這種可能,我們當提高警惕,反對鼓勵或提倡安樂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69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127
蒔萜 發表於 2009-3-29 19:05 | 只看該作者
沒聽說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8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3 22:53 | 只看該作者
  神的旨意不能逃避

  贊成主動安樂死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常聽到名醫說「拖延壽命是可咒詛的」。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基於憐憫病人的受苦。但其中牽涉到重要的聖經標準,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必須考慮。

  從聖經的立場看,我們知道死亡是免不了的,但也不應急於去死。每個人的性命是神所賜,是寶貴的。「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篇一三九:14) 神能夠且有可能幹預一個被斷定是患上絕症的病人,使他康復。「……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並無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申命記卅二:39下)

  「是啊,讓我死吧!」這是歷世歷代以來,不少人對神的禱告和祈求。摩西並沒有患病,但對神交付他的重擔感到不能勝任。摩西看見眾百姓埋怨糧食不足,生活環境不好,以致他忍無可忍。他已受夠了,因此對神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禰立時將我殺了。」(民數記十一:15)

  但摩西尚未完成神交給他的工作!他要繼續帶領神的百姓渡過曠野到達應許之地的邊界。

  以利亞殺了那些拜巴力的先知。但當邪惡的耶洗別王后發誓要報仇時,這位本來無所畏懼的以利亞逃到曠野,坐在一棵羅騰樹下大聲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列王紀上十九:4)

  但神差派天使來供應糧食和水,給他這兩種生命的必需品。

  神仍要使用以利亞哩!

  試想一想約伯。他渾身生瘡,他的肉被蟲子咬,他的皮膚流血,像爛了的蘿蔔那樣衰殘。他瘦骨伶仃,痛徹肺腑,惡夢連連。在這情況下,我們之中大部分人會像約伯那樣大呼:「願神把我壓碎,伸手將我剪除!」(約伯記六:9)

  但同樣地,神也尚未完成他在約伯身上的工作。

  如果我們看見約伯痛入心脾的凄慘境況,我們會拿去他的食物和水,讓他飢餓乾渴嗎?

  聖經沒有斬釘截鐵地清楚告訴我們,怎樣對待「植物人」;但聖經很清楚地要我們關心軟弱和無助之人。「把電流切斷」可能不會導致死亡,但不供應病人食物和飲水,豈非讓他餓死和缺水而亡?

  大衛修得曼爾醫生(Dr.David Schiedermayer)是在芝加哥大學普賴澤醫學院的臨床倫理學中心(Center for Clinical Ethics,Pritzer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hicago)工作的。他說:「我們的法院和社會輿論,快速地移向同意不提供糧食和飲水給病人。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和基督徒,我和很多人都很關注這個問題,覺得這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如果現在沉默不語,以後就再沒有機會了。我們要爭取病人有食物吃和有水喝的權利。」 [注十]

  我們固然要同情人類的苦楚,但藉使用致命的藥物,或不供應病人飲食以施行「主動的安樂死」,乃違背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道德行為標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11 02:38 | 只看該作者
  自殺是可行之道嗎?

  愛斯基摩的老人在患病,知道自己危在旦夕時,會走到外面肅殺凜烈的寒冷世界,倒下進入凍結的睡眠中。他的家人並沒有遺棄他,他們支持這種自殺的行動,這是他們生存與死亡的方式。

  對地球上很多人來說,死亡與全族人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冰島、格陵蘭、和西伯利亞人的傳說告訴我們,當活下去已沒有意思時,自殺是相當平常的事。

  昔日在非洲和南美洲人盛行自殺的禮儀;君主去世后,他的妻子、僕人和宮中成員,會集體自殺。在世上的主要宗教中,日本的神道教、佛教、和印度教都容許自殺;但天主教和猶太教則定這為有罪。

  今天,用自殺來了斷年輕有為的生命,青少年人的數目非常驚人。成年的男女自取性命,以逃避生活的問題和職責。在很多個案中,也包含嚴重的情緒因素在內,由於自殺者失去理性,所以他不能替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比例較小的是一些患重病,離死期不遠的人,他們藉此尋求逃避的途徑。

  在美國,自殺和企圖自殺都是一種罪行;助人自殺等於謀殺。但有些人卻遊說,希望自殺能合法,並把它看成是可接納的行為。

  好幾年前,《時代雜誌》刊登了—則消息。一個英國社團印製了一份名為《如何自殺》的單張,其中列舉了自殺的方法和使用的特殊藥物。他們反對槍殺、剖腹、或跳樓。

  很多失意和絕望之人,會面對這痛苦的選擇。雖然聖經在這方面沒有給我們詳盡的指引,但它是堅定地站在生命和希望這一邊的。當我們考慮這個和許多相關論題時,應想到這一點。

  在很多情況下,自殺的真正重擔,是由自殺者的後人來承擔的。安娜舒蓮(Anne-Grace Scheinin)曾是一位多次企圖自殺的人,她寫下一篇強烈反對自殺理由的文章。她從自己的經歷說起,以她自己自殺而死的母親作例子:「儘管為了逃避痛苦的絕症而自殺,這人仍是絕對的失敗,毫無尊嚴和自傲之可言。生命雖然太沉重、力不能勝,但因自殺而得到的解脫,並不是生命的勝利,不是自我對命運的最終跨越,而是對希望的悲慘否定,是人類靈性的失敗。」

  這位加州女子寫道:「不管痛苦如何厲害,它永不會厲害到一個程度,使自殺成為唯一的解脫……自殺並不能終止苦楚,而只是放在遺屬受傷的肩膀上。」她用以下的說話來結束她的故事:「但是,我要對所有在我不想活下去的時候,強迫我活下去的醫生、護土、和心理治療師說:『謝謝你們!你們讓我的肺可以呼吸,心臟可以跳動。在我絕望時鼓勵我,使我懷抱希望。』」[注十一]

  如果我們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我們有損毀自己身體的人權嗎?每天我們的身體逐漸衰殘,但這並不是一種公開的自取性命行為。

  一出在百老匯和倫敦很賣座的話劇,名叫《究竟這是誰的生命?》劇作者以同情的手法來對待自殺和因憐憫而產生的謀殺(Mercy Killing)。 [注十二]

  這是一場在以弗所書六章12節所描述的「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爭戰。生命的神聖,逐漸被磨損了。是否適者生存成為時髦的哲理呢?我祈求不致淪落到這個地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69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130
蒔萜 發表於 2009-4-12 04:24 | 只看該作者
胡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131
sumw 發表於 2009-4-12 05:00 | 只看該作者
130# 蒔萜

他  真是 越 描 越 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2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12 09:49 | 只看該作者
 要問的問題

  約翰謝里夫(John Sherrill)在他措詞動人,名為《母親之歌》一書中,談到他要決定他母親的生死。當她的死期似乎迫近眉睫,而他無法忍受看見母親受苦時,他問醫生如果把靜脈注射管挪走後,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謝里夫說他很緊張,因他以為醫生會憤怒地回答他;但醫生卻溫和地告訴他一些衡量的標準。在他全家人經過禱告一致贊成,並經醫生同意后,他最後要求把拖延他母親生命的儀器挪走。他歸納起一些當我們仍健康和清醒時,我們要問自己的重要問題:

  一、如果醫生可以幫助一個老人渡過健康危機后,他會變得怎樣?是一個病情尚可忍受的人,還是病情急轉直下,身體衰殘和痛苦加深的人呢?

  二、那病人自己要怎樣?他是否表示要儘可能地活得長壽?抑或他期望死亡,不希望用今天可以得到的人工方法和器械作輔助,使生命延長呢?

  三、那人現在的態度如何?當死亡臨近時,我們的態度有可能改變。儘管那時我們可能無法說話,我們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表達我們的願望。

  四、家人的態度如何?

  五、什麼是神的時刻呢?我們發覺甚至在痛苦和憂傷之中,他的印證仍是美麗的。在母親辭世時,我們遇到接二連三之神印證的例子(巧合的仁慈、和不尋常的事情)。我們現在相信,我們正確地解釋了這些從神而來的啟示,知道這就是他接家母回天家之時的印證。

  死亡是終結嗎?這當然是個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大問題。面對死亡對於那些相信有來生的人與那些不相信有來生的人,反應截然不同。 [注十三]

  是的,我們須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離世。我們需要儘可能智慧地使用神交給我們的時間。神賜給我們健全的頭腦,我們一定要在頭腦功能正常時使用它們。這不是一種病態,而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大挑戰。

  當死亡來臨時,
  是靜悄悄地——
  可以算是潛行進來。
  正如在辛勞了一整天之後,
  一個人要躺下睡覺一樣——
  結束年老和憂愁,
  或年輕和痛苦?
  
  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
  除了得到一切外——
  還有一個美麗的明天!
  為何哭泣呢?
  死亡可能是殘酷的。
  
  我們不明白:
  為何敬畏神之人被害,
  作惡之人仍生存;
  不論死亡怎樣擊打,
  或打擊了誰,
  認識復活之主的人,
  也知道祂的墳墓是空的。

  葛培理夫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264

帖子

6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5
133
MstPrfdcm 發表於 2009-4-12 10:00 | 只看該作者
132# Servant

基督徒死亡是上天堂,是最大的喜事,高興都來不及,有什麼害怕的?有什麼需要面對的?這是多此一舉。基督徒祈禱早日死亡,應該天天盼望死亡,彼此互相鼓勵死亡。害怕死亡的基督徒都是假的基督徒。句號。
盡信書不如無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4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12 10:25 | 只看該作者
132# Servant

基督徒死亡是上天堂,是最大的喜事,高興都來不及,有什麼害怕的?有什麼需要面對的?這是多此一舉。基督徒祈禱早日死亡,應該天天盼望死亡,彼此互相鼓勵死亡。害怕死亡的基督徒都是假的基督徒。 ...
MstPrfdcm 發表於 2009-4-12 10:00


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基督徒,既然已經得到了救恩,為什麽還要去乞求「延長自己的生命」呢?

為什麽不早早的回天家呢?那樣不是更好一些嗎?

簡單的回答,是的,基督徒早日回天家,對於基督徒來說,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實,過世,對當事人,可能是一種解脫,而對家人,親人,是留下了痛苦)。

那麽,基督徒到底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

所以,才會有大師,專門為這個「深奧」的問題,專門寫書。

如果你有時間,誠懇的邀請你,讀一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21 22:49 | 只看該作者
7 生死的選擇

 「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有一種潛意識的渴望,要帶著一定程度的尊嚴離開這個世界……要快速、安詳、且很容易地離去。但生命並不依循我們如此笨拙地設計的模式……死亡有不同的面貌和聲音。」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一:5)

  生時作聰明的選擇,在臨終時也要如此;我們多麼需要神的智慧啊!舉例來說,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有一種潛意識的渴望,要帶著一定程度的尊嚴離開這個世界……或者在九十三歲時,在火爐前坐安樂椅的一剎那,轉眼之間,就進入了永生。快速、安詳、且很容易地離去。

  但生命並不依循我們如此笨拙地設計的模式。「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四:14)

  我們大部分人也喜歡說一些可以使我們家人引用的佳言雋語,希望留下美好的形像。但如果疾病或歲月侵蝕我們的身體,鏡中人跟全家福相片的人殊不相似,又如何呢?能否以某種程度的尊嚴來對塵世生命說聲再見呢?

  一位醫生告訴我兩名,我認為無尊嚴去世者的事實。他用以下的話來描述第一個:

  「在急救室內昏迷不醒;利用呼吸器幫助身驅無限期地活下去;幾個心電圖儀不穩定地閃爍,卻一直維持下去;身旁有兩三個靜脈注射管,也有幾根管子通到鼻孔和膀胱;多位專家每天調整儀器,保持數目平衡;醫療費用,每天以兩千美元累積下去,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一幅多麼灰暗的圖畫!但卻屢見不鮮,其數不斷遞增。艾倫就是個例子。幾個月來,艾倫就是這樣維持性命。他的保險賠款已用完,他的錢包已空空如也,他的妻子也祈求他早日死去,最後完全不來看他了。艾倫死時,留給妻子的遺產只是苦澀和懊悔

  在醫院的檔案中,這類的個案不勝枚舉。死亡之毒鉤可能是殘酷的、長期性的、和費用寵大的。

  第二個無尊嚴死亡的描述,可能在安老院看見。病人經年累月依賴院內員工的幫助。員工可能關懷他的安舒,也可能不關懷;他的周圍只是一張床,和床邊的小桌子;從別的房間或鄰床傳來的呻吟或嘮嘮叨叨的聲音;消毒劑的氣味企圖遮掩令人噁心的臭氣;當死亡終於來臨時,一位遠房親戚獲告知這事;然後,他語帶愁意,在電話里吩咐辦理後事。

  不幸的是,上文所述的事實已是司空見慣的了。你試問任何一位安老院的主任,他會告訴你湯太太或李先生是安老院的長期住客,只是偶然有關心他的人來探訪他們。很多人在他們的身體死亡前,已長久被社會遺忘了。

  安老院對那些不可能在家獲照顧的老人或病人來說,是一個大的祝福。但家人和病人應小心地調查,該院是否經常待住客以禮。一位友人告訴我,他的母親在一「療養之家」死去。當他去收拾她的遺物時,管理員把他帶到貯物室。那裡有—袋用垃圾袋裝載的他母親的照片和衣物。管理員這種愚蠢的做法,使他更加悲痛。

  我不能一概而論。大部分安老院的管理良好,並由悲天憫人的員工負責。我曾拜訪過著名的聖經傳講者萬士哈拿(Vance Havner),他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是住在一間很好的養老院里。

  然而,與被遺棄和不人道地對待相反的,是舒適的住處,風光如畫的環境,親友就住在附近,個人事務安排妥善,對未來確信有位慈愛之神永遠同在。

  在內子露芙的父親離世后,她母親覺得越來越難自己照料自己。她因一次中風而部分癱瘓,需要人照料她身體的需求。內子把她接到我們在山區的家中;但當住了一段時期后,她喜歡有個她自己的家,因此她重回舊居。

  露芙說:「母親一生很喜歡音樂——喜歡彈琴和唱聖詩,也喜歡聽別人彈唱聖詩。」

  在她臨終前,我們突然發覺到身體健康的人所喜歡的聖詩,不一定是垂死之人所喜歡的。露芙檢查她所喜歡的唱片,從中找出她認為她母親喜歡的聖詩。我們本地電台的員工慷概地把它們灌成錄音帶。露芙回顧那些日子說:「母親有一個簡單的錄音機,能隨意扭開。那錄音帶在她與我們同在一起的最後幾星期,播放美妙的古代聖詩給她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443

帖子

1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7
136
龍蟋蟀 發表於 2009-4-21 23:45 | 只看該作者
如何面對死亡?呵,只有怕死的人才擔心這個。不然的話,面對死亡不過是面對今天的午餐一般,何來如何面對的一整套理論和方法論?
歌唱著的蟲蟲蟀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22 01:55 | 只看該作者
如何面對死亡?呵,只有怕死的人才擔心這個。不然的話,面對死亡不過是面對今天的午餐一般,何來如何面對的一整套理論和方法論?
龍蟋蟀 發表於 2009-4-21 23:45

你的觀點,非常有代表性,也有一些道理。
其實,對於死亡的看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的;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想法的,比如說,有了小孩以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443

帖子

1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7
138
龍蟋蟀 發表於 2009-4-22 02:22 | 只看該作者
137# Servant

有了老婆再有了小孩,保險買買好就是了,預備好loved ones的生活,該如何面對死亡,也不會變的。
歌唱著的蟲蟲蟀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9-4-22 02:41 | 只看該作者
137# Servant

有了老婆再有了小孩,保險買買好就是了,預備好loved ones的生活,該如何面對死亡,也不會變的。
龍蟋蟀 發表於 2009-4-22 02:22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的哥哥(在國內)有殘疾,他父母一直照顧他。。。
以後,怎麽辦呢?
(她父母,希望她自己能夠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但是,她自己,把照顧她哥哥,當成自己的責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140
溫和寶 發表於 2009-4-22 03:39 | 只看該作者
135# Servant


你想說什麼?會有醫生因為患者是基督徒而不搶救嗎?基督徒願意自己有病不做治療直接等死嗎?如果不是,則你的帖子所說的全是廢話。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