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
1萬
7532
四級貝殼核心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3749
1226
二星貝殼精英
517
4041
1373
新手上路(初級)
766
7879
2077
有過貢獻的斑竹
664
2萬
6771
離去道別間
11
338
82
貝殼新手上路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16 10:32 發表 我就得到了一個結論,勸人,要有智慧,不然就閉嘴, 免得好心不得好報。
原帖由 他花 於 2007-5-16 16:49 發表 人的一切(身體與精神)無不由這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而這五蘊又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無常)之中,沒有一種是恆常的,而自我(我執)的建立正是由於把這無常當做了恆常。 打個比方:要多種因緣的聚合才能剛好煮熟這個雞蛋,缺少了任何一環都不可能是一個熟雞蛋,同樣的,有煮熟了的破殼雞蛋,有煮熟了的壞雞蛋,可以把這三種雞蛋看成三種結果,都是多種因素和合的結果,如果自我只接受好雞蛋而不接受壞雞蛋,煩惱就產生了,而其實這三種結果的本質是一樣的,正因為有了分別心,無窮盡的煩惱就隨之而來了。 恐懼的背後是對於確定性的不停期求,而對確定性的不停期求正是源於對無常的恐懼,當我們認識並了解了無常后,才可以變得無畏,才可以承受最大的痛苦,才可以享受最大的快樂,才會變得高貴而莊嚴,才可以明知道在下一個拐彎處有什麼等著我們,也可以傲然前行,有了面對的勇氣。 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我們,形成我們的感受、意識,但只有極少數的部分我們應用到了生活中(有意識),而真正影響到我們的是無意識,如海洋里的暗礁,密布叢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而我們並未察覺,而無意識我個人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所有的逃避、未解決的問題、不堪回首的負性事件形成。 寫到這裡要陳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佛教的思想並不是消極,不是遁世的,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不是說發生的都是必然的,不如聽之任之,不是這樣的,應該這樣理解,一件事過了某個時間點,就必然會發生,必然會有那樣的一個結果,而這個時間點以前若這件事情的多種和合因素之一發生了變化,這件事就很可能是另一個結果,而能帶來這種改變的只有一樣東西:了解。 還是前面那個煮熟的壞雞蛋,如果你在煮之前用燈光透視了一下,裡面是黑乎乎的,就知道它壞掉了,它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煮熟的壞雞蛋,而一旦這個雞蛋已經放進了沸騰的水裡,就已經無法避免成為一個煮熟的壞雞蛋了。 這裡說到了了解,它就是那把生命之門的鑰匙,我們在黑暗的小屋四處摸索、敲打離開黑暗的那扇門,也許費勁所有力氣也徒勞無功,而消沉下去,其實只要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小屋,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無明就是那黑暗,覺知帶來的了解就是那縷曙光。因為了解我們可以避免婚外戀、吸毒等等等等,而不是依靠毅力,如果你是靠毅力來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將很難得到解決。 想著那些讓我夜不能寐的事情早已變得寡然無味,我只有遙遙頭輕笑而已。 另:這只是我通過閱讀及生活感受付諸文字而寫到這裡的,裡面的思想很多都是那些先行者們留下的。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5-16 12:02 發表 他花,人象一個信息加工機器, 外界刺激--本體接收--信息加工(包括篩選)--存儲--行動(包括動與不動)--反饋到外界,然後又會基於前面的行動有了新的外界刺激。 這真象一個環。如果這麼看,很容易理由CHICO講經里的因果。 可是,外界刺激相同,本體接收相同,信息加工的這個環節就不盡相同了。 因為「想定」不同,對信息的篩選和處理就不同,隨後的行為也可能不同。 這樣一看,不跳出那個「想定」,就總是一個死循環的怪圈。 可這個「想定」,又是由無數行動后的反饋不斷加強的。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后跳轉到最後一頁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