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oakleaf000
你的本意, 是想說明, 中國的政治現狀, 還如同文革. 是的, 中國現在還是一黨集權. 但相比文革, 卻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 領導人終身制己被打破, 權力交接也是和平方式. 比起文革時你死我活的黨內 ...
老法師 發表於 2010-1-12 16:46 
中國共產黨原來以革命的名義,用及其殘暴的手段消滅了整整一代的有產者,把所有的資產包括農民的被分的那點土地全部收回來變成所謂全民的公產,然後共產黨發現這種社會主義搞不通,搞不好,要進行改革,然後又以改革的名義,把所有全民的公產首先變成你中共官員自己的私產。那麼這種做法完全就是傷天害理,完全是前後矛盾的。像東歐在民主之後進行經濟改革,要把公產私有化,必然大家都來參與,參與的結果就是原來全民將名下的資產平分,分的當然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辦法,也是唯一一種能讓大家都接受的辦法。但是這種辦法呢又把原來龐大的資產切割得過於零碎。因此它對於經濟效益來說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一種相反的效果。而中國倒來的簡單,黨委書記,廠長一步到位自己就成資本家,所以不存在把原來龐大的資產分解割碎的問題。當然又由於共產黨自己就成為資本家了,那當然就可以按照資本主義的那種行為去行事。再加上他的高壓,造成了在中國勞工沒有任何方式能夠捍衛自己的基本權益,造成中國極度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情況。在全球化的形式之下呢,中國反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造成經濟比較迅速的發展。但是整個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一種極度的傷天害理、不公不義之上的。這首先就是對人們公正概念的一種公然的踐踏。
-------------------------------------
有些人認為中國大陸現階段專制是必要的,還以台灣,韓國早期經濟騰飛時的威權政府為例,認為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自然會民主化。
但是中共今日對社會的控制,對所有權力的壟斷性質和 60-70年代的台灣,韓國是不同的。
1989年以來中共有意識、有步驟地重建了對社會的控制。
比如說"三個代表"實質是中共要重建對經濟實體單位的控制。資本家可以入黨之後就要求僱工一百人以上的企業全部建立黨支部,包括私營企業、三資企業。法人代表是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是副書記。
當年台灣經濟騰飛時台灣民眾就擁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很大自由。
而目前中國根本就沒有結社權,還是個極權國家,只不過是有私有制的極權國家。
由於公安部門對遊行申請基本上不批准,使得絕大部分遊行示威活動都在不合法狀態下。
五十年代初,台灣當局雖然制定了《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但實際上黨外報刊雜誌仍然存在。《自由中國》、《文星雜誌》、《大學雜誌》及《台灣政論》等刊物的思想筆觸,都完全獨立於國民黨之外。其中最老的《自由中國》於四九年十一月創刊,一向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腐敗發出尖銳的批評,甚至敢於反對蔣介石連任總統,對這一切,國民黨政權都予以容忍.七十年代中期之後,查禁報刊的尺度更有相當的放鬆。一般批評國民黨政權和其官員的文章常見於報端。
在當今中國大陸,媒體是掌握在中國共產黨與政府手裡,被喻為當局的「喉舌」,通訊社僅有新華社和中新社兩家。個人與獨立組織辦媒體的門檻極高,幾乎不可能。
中華民國台北政權於一九五零年即頒布了「台灣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同時辦理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和鄉、鎮、縣、轄市市民代表的選舉,並均以平等、普通、直接與無記名投票等最為民主的方式進行之。誠如一位大陸學者在他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早在五十年代,就有非黨人士高玉樹在台北市的競選中擊敗國民黨人王名寧。非黨人士黃順興當選為台東縣議員。六十年代,更多的非黨人士當上了縣市行政長官,如台北高玉樹、台南葉廷桂、高雄余登發、台東黃順興。到了七十年代,黨外勢力有了更大發展。七二年三月國民黨政府公布了《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辦法》。同年,增選出國大代表五十三人,增額立法委員三十一人。其中就有非黨人士。在七七年的『地方選舉』中,非黨人士成立了『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舉辦民主餐會,匯聚一堂,發表演說,抨擊政局,聲勢相當浩大,終於在二十個縣市中拿下四個,七十七席省議員中佔據了二十一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民黨在權力上一向是開放的。
中國大陸經濟和社會的性質、目的及國家角色和日本台灣韓國差異很大。
日本、韓國和台灣經濟體成功的關鍵在於發展活躍的組織、競爭以及私營企業起飛所需要的條件。儘管是國家指引下的資本主義,而且犯過錯,但政府最終幫忙為未來私企及資本主義活動奠定基礎,特別是提供廣泛且開放的經濟機會、法治、財產權以及社會和政治穩定。
而給中國大陸增長貢獻更大的,實際上是國內固定投資,在2008年,這種投資佔GDP的比例超過50%,在這方面,中國大陸是出格的。以台灣為例,在增長率為8%的高速增長時期,資本投資從來沒有超過GDP的30%。
資本的流向也十分重要。中國大陸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銀行貸款(來自公民流入國有銀行的存款)構成全國投資活動的大約80%。
國家控制的企業生成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國家產出,但拿到超過75%的資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上升。中國大陸國有行業擁有全國近三分之二的固定資產。這和韓國、台灣及日本的情況相反。在六七十年代,這些地區的私營行業拿到超過四分之三的資本。
如此看來,中國大陸整體資本應用效率較印度低一倍。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國有企業最近的投資為零回報或者負回報。儘管國企可以鞏固執政地位,但對國家而言代價沉重。
不良貸款的經濟代價超過一萬億美元,而且與日俱增。但社會代價及影響更大。一個導致經濟機會及財富聚攏在少數人手中的經濟制度,造就不安全不穩定的政治經濟。
難怪中國大陸的基尼係數從八十年代的0.25左右上升到九十年代的0.38。如今的基尼係數大約為0.5,為亞洲最高。而從六十到九十年代,處於快速增長期的韓國和台灣的基尼係數分別在0.34和0.29左右。
因此,中國大陸的發展模式顯然不是日本、台灣和韓國那樣。
------------------------------
如果按照世界上公認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屬赤貧的標準,中國目前還有2億赤貧人口
參考於:
More than 200 million Chinese live on less than one dollar a day
http://merln.ndu.edu/archivepdf/china/State/64718.pdf
據聯合國的數據: 上十年當中,有4億中國人的凈收入下降了。
According to UN statistics, in the past decade 400 million Chinese have seen their net income decline.
參考於:
http://opinion.globaltimes.cn/foreign-view/2009-11/485287.html
中國行政開支,僅公款吃喝、公費出國考察、公車的「三公」費就接近9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佔總行政開支的30%。
參考於: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1/cnpol081209b.shtml
也就是說遠遠超過中國全國教育經費和醫療經費之和。
按照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調查 ,以2008年在全中國範圍計算,民工的平均工資為850元 一 月。 2009年全中國民工的平均工資為765元 一月 , 幾乎下降了10 %。
For China as a whole, that meant a fall from about 850 yuan ($125) per month average off-farm wages in 2008 to about 765 yuan per month in 2009,
參考華爾街日報:
http://online.wsj.com/article/BT-CO-20091016-713886.html
----------------------
中國占人口80%左右的底層群體收入低下,購買力嚴重不足。而中產階級因房地產與股市導致其資產嚴重縮水,失業的隱憂也使他們看緊自己的錢袋。所以那"內需"是無論怎樣努力也難以拉動多少。
中國的失業問題歷來就非常嚴重,失業率多少也是個誰也無法弄清的謎。這裡援引 一個數據:2008 年7月奧運召開之前,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對媒體透露,中國失業人數估計高達2.5億,其中農村2億,城市高達5000萬。因此高達2.5億的失業人口幾乎沒有什麼購買力。
中國工人的工資多年來不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沒有獨立的工會,中國工會一直是中共國家政權的一種輔助性、依附性機構,而不是工人權益團體。它被完全納入國家政權體制內,而成為政權結構的組成部份。在中共領導和控制下,工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工人,阻止工人維護自身的權益。中共各級政府總是把吸引外資放在最重要的工作日程上。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吸引外資,各級政府總是設法降低工人工資,阻止工人的任何反抗,並鎮壓工人要組織起來的任何企圖。除此之外,中國政府以及各級政府一直強調把經濟增長擺在第一位,一旦發生勞資糾紛,中國的工會總是替資方說話,因為平息工人的抗爭,是中國改善軟環境以吸引外資的"大局"。當然 , 民工還有戶籍問題,等等 。
所以,中國的發展是不同於其他東亞工業國的。
在中國經濟增長在每年兩位數的情況下,社會不公在加劇,貧富兩極分化,工資佔GDP的比例每年下降, 物價飛漲,民生愈加艱難,這樣的中國將會走向何處,本人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