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敩林子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注

[複製鏈接]

4

主題

55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6
41
 樓主| 敩林子 發表於 2006-10-31 10:45 | 只看該作者
事者。對理之稱。梵語曰迦他。不生不滅之無為法曰理性。一切生滅有為法。曰事相。堪者。可也。任也。哀者。悲也。哀愍眾生。悉令度脫也。界者。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慾。二者。色慾。三者。食慾。四者。淫慾。下極阿鼻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二。色界。色即色質。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仍有清凈之色也。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也。合欲界。色界。無色界。謂之三界。
梵語摩怛刺多。此雲唯。有三義。一。簡別。二。決定。三。顯勝。雲唯心者。一切諸法。惟有內心。無心外之法。亦云唯識。心有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云心。識有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云識。一心本具萬法。而能成立眾事。心性周?。虛澈靈通。散之則應萬事。斂之則成一念。若善若惡。若聖若凡。無不皆由此心。華嚴經曰。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是真心所現。法唯心現。全法是心。心既圓融。法亦無礙。故曰。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曰。統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就集起之義。而曰唯心。唯識論就了別之義。而曰唯識。其體則一。但亦稍有別。唯心之名。通於因果。唯識之稱。唯在因位。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
萬法者總?萬有事理之語。三界唯心萬法?者。謂一切法盡出於一心也。唐譯華嚴經三十一曰。三界所有。惟是一心。晉譯華嚴經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無造。大般若經五百六十八曰。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心地觀經八曰。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者。兼覆之義。咸也。備也。空者。盡也。虛也。謂了達諸法無實相。自性本空。無我及我所也。凈名經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兩執同空者。二空理顯也。既以般若觀照而滅幻有。幻有滅盡。五取蘊(五取蘊者。謂取以為身假集故。以此五種取境起業。集聚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種。為來世因故。補特伽羅數取趣故。又名五受陰。以是眾生所受報法故。此五受陰。亦可通名為想。通名為識。以受。想。行。三陰皆是識之心所。色陰即是識之相分故。亦可通名為行。以色。受。想。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亦可通名為色。以初是有對有表色。后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見楞嚴文句。)空。五取蘊空。則人執法執空。人執法執空。則諸相自泯。
諸相者。諸者。眾義。相即色相。三界一切品類。洪纖妍丑。情與無情。及根塵諸法。各有形狀。此諸差別之事物形相。名為諸相。凈名經曰。法常寂然。滅諸相故。即諸相泯義。釋詁。泯。滅盡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即一切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能知一切相皆是虛妄。即不逐妄。即可見性。四相皆由執我而起。故四相實即一相。有廣狹二義。從狹義言。執五蘊色身為我。即是我相。凡夫皆有此執。由現在而計未來。起種種妄想。現在為我相。未來為人相。因互相對待也。再由此身。起盛衰苦樂之象。是眾生相。計五蘊色身命根不斷。是壽者相。此就自己五蘊計度分別而生之四相。更就廣義言之。計我即我相。與我對待者即人相。對象不一。即眾生相。相續不斷。即壽者相。要知四相皆從我見開出。開即四相。合即我相。我相從五蘊色身起執。四相空即我執空。又名人空。更進言之。法相。從法上起執。兩執同空。則法相亦空。又名法空。窮空到底。即空亦空。是即般若遣執之效。了者。訖也。畢也。盡也。止也。終也。竭也。即者。就也。余均詳前注。
如來者。修證之極果。雲無明了盡即如來者。亦猶楞嚴經。明極即如來之義。誠以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理性所具。初無有異。如青銅作鏡。本體無殊。經磨治者光明。受污染者昏闇。既了無明。即複本性。憨山大師雲。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相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諸佛悟之而為普光明智。名佛知見。眾生迷之而為無明業識。生死根株。一見此心。當下是佛。華嚴經曰。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法界。十如是。(不異名如。無非曰是。十法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始自地獄。終至佛界。是名如是相。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始自地獄。終至佛界。性各不同。是名如是性。三。如是體。體即體質。由性相所合成。始自地獄。終至佛界。俱以色身而為體質。是名如是體。四。如是力。由體所生之力。力即力用。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用。五。如是作。作即造作。由用所作之業。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能運為造作。是名如是作。六。如是因。因即習因。始自地獄。終至佛界。業惡業因。皆由自種而生。習續不斷。是名如是因。七。如是緣。緣即緣助。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是名如是緣。八。如是果。果即習果。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克獲於後。是名如是果。九。如是報。報即報果。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果。而感其報。是名如是報。十。如是本未究竟。以上種種合而為一。具於一界。初相為本。后報為末。本末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法。諸佛眾生。心元平等。是名心無差別。十方諸佛。了悟十法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是名佛無差別。九界眾生。各具十法界。十如是。等法。本心所具之法。與佛之所悟。其體不二。是名眾生無差別。故眾生與佛。僅有迷悟之殊。本覺心源。原來不二。眾生自無始以來。為無明由藉。輪迴生死。不能自脫。一旦證悟。惑盡障消。真如顯現。即心是佛。猶如明鏡蒙塵。一經拂拭。光明瑩然。與初無二。故曰無明了盡即如來。此土恆言。舜何人也。我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見賢思齊。事同一理固不可以凡濫聖。蹈大我慢。亦不可妄自菲薄。甘於暴棄。行者當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古德有言。一口氣不來更從何處安身立命。趁此色身未謝之時。精進修持。爭取向上一著。蓮邦不遠。相期共證。
複次。說偈迴向。
般若甚深微妙法。  我依聖教隨分釋。
回施功德利群生。  同證菩提登極樂。
【注】凡更端處曰複次。猶雲再者。般若。甚深。義均見前。微妙者。法體幽玄曰微。不可思議曰妙。法者。梵語達摩。軌持之義。為通於一切之語。小者。大者。有形。無形。真實。虛妄。事物。道理皆悉為法。唯識述記雲。軌謂軌範。令物生解。持謂任持。不舍自體。依此義釋之有二。一者。自體。二者。軌則。兼攝有體無體。總?萬有事理。蓋萬有事理。一一有自體。具軌則。故皆名法。乃至龜毛兔角。畢竟無者。亦名為法。以彼有無之自體與無之軌則也。萬法由因緣而生。為自然之法。因緣生之法。無有自性。無性故空。即以空為性也。萬法各有一空性。謂之一如。一者。不二義。如者。相似義。對萬而言曰一如。對妄而言曰真如。以大乘至極之義。說萬物之性相。則萬法是真如。真如是萬法。萬法指染凈諸法。真如指離染凈之實體。真如之體如水。萬法之相如波。波性即水。猶萬法之性即真如。水隨緣而現波相。猶真如之體。應緣而現萬法之相。凈名經曰。萬法即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我有主。宰。二義。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斷力。主是我體。宰是我所。或我用。主是俱生我。無分別故。屬第七識我。宰是分別我。有割斷故。屬第六識我。我有六種。一。執我。謂分別俱生。在於凡位。二。慢我。謂但俱生。在有學位。三。習氣我。謂二我余習。在無學位。四。隨世流布我。謂諸佛等隨世假稱。五。自在我。謂八自在等。如來后得智為性。六。真我。謂真如常。樂。我。凈。等。以真如為性。見宗鏡錄六十五。六十七。依。說文倚也。又從也。聖教。猶言正教。宗輪論述記雲。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為聖。又契理通神。名之為正。此所說教。名為聖教。圓覺經曰。聞此聖教。隨順開悟。解深密經一曰。已善奉行如來聖教是也。隨分者。隨應有之分限也。釋者。解釋開演之義。
回施者。以此功德平等共有迴向施與一切眾生也。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功德。大乘義章雲。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雲。施物名功。歸己名德。勝鬘經曰。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利者。利益。法華文句六雲。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群者。眾也。群生即眾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無量壽經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利益有情。拔苦與樂。菩薩利他之行也。
同者。共同。以無漏正智。契合於所緣之真理曰證。二乘極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覺。為分證。妙覺為滿證。菩提義亦見前。極樂。即西方凈土之極樂國。阿彌陀佛之國土也。又作贍養。安樂。無量清凈土。無量光明土。無量壽佛土。蓮華藏世界。密嚴國。清泰國等。梵語須摩提。此雲妙樂。諸事具足圓滿。惟有樂而無苦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士。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曰。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稱讚凈土經曰。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鼓音聲經曰。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其國號曰清泰。觀音授記經曰。西方過此億百千剎。有世界名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秘藏記雲。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所。密嚴經曰。依自難思定。現於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是知華嚴之華藏世界。密教之密嚴國。皆極樂國之異名。登詳前注。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與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亡過諸先靈。 世琪及永洪。 仗此勝妙因。 超生極樂國。
【注】梵語尼坻。此雲願。志求滿足也。法界次第雲。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有總願。別願。總願。如四弘誓。別願。如藥師佛之十二願。千手觀世音之六願。十願。普賢之十願。阿彌陀佛之二十四願。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之五百願。
普。博也。大也。?也。及。逮也。至也。普及。猶雲?至也。於。語辭。與於通。於。在也。指定之辭。
一切。?羅事物之稱。亥應音義雲。說文雲。一切。普也。普即?具之義。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義。與。及也。偕也。梵語薩埵。此雲有情。有情識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舊譯作眾生。
皆。俱也。同也。統括之辭。共。同也。皆也。合也。公也。成。就也。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佛道者。通於佛之道路。梵語菩提。新譯曰覺。舊譯為道。道者。通義。圓通無礙也。在因則到於佛之萬行。在果則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方便品曰。是諸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亡。失也。過。往也。已往曰過。先靈。先世祖先之神識也。
世琪。姓許氏。為止庵原配。賦性貞毅。言行不苟。逝世時年六十二。怛然奄化。無諸痛苦。越四日大斂。四體柔軟。面含笑容。余以願力。助其往生。
永洪。為止庵次子。生而岐嶷。性不好弄。童稚即如成人。聰穎好學。自小學至大學。考試皆列前茅。性慈善。乘車遇御者老弱。即給資遣之去。而步行到校。生平不作妄語。待朋友尤誠懇。一日遇同學與相戲。出不意推墮路軌中。傷手部大出血。醫者以釘釘之。始可縫合。痛苦劇甚。面不改容。其母詢推者姓名。堅不肯告。曰。知之徒多怨。不必道也。其堅忍能容如此。事親孝。其母患?。強起侍疾日久無倦意。至臨歿前夕猶然。其卒也。以肺部及胃出血死。得疾之由。則以應當時政府強迫軍訓。受不合理之劇烈勞動。得病回來。正值倭寇內侵。隨余奔走道途。失於調理。終至不起。余有詩八絕悼之雲。一生行事率天真。三育無慚智勇仁。跖壽顏夭天夢夢。更從何處說前因。福虛吾憶仲任語。(善人之命不長。惡人之命不短。見王充論衡。)至孝如何不永年。熱血滿腔含淚逝。臨危辭母祝安全。巍科高第神明瘁。(先考味仁公於清光緒癸卯以第一人成進士。入詞林。不久以腦溢血逝世。)卅載思親淚未乾。太息斯兒同一轍。(兒高中畢業后。應會考列甲等。)有才無命我心酸。同時達者多先逝。后死原知業未消。蕙折可憐嗟短命。不堪身世日蕭條。國危自合教民戰。絕臏何能成士材。(九一八后。政府勵行軍訓。以下級軍官任教。不諳教育方法。但以軍隊劇烈動作。令學生作苦。體弱者多被折磨以死。)我為宗邦重嘆息。不應戕賊好人才。清寒省識衰親苦。儉讀尤難秉性真。今日只余書劍在。每展遺掛倍傷神。生死相逢一日中。(兒生於戊午十二月十七日巳時。歿於戊寅十二月十七日酉時。在世適滿二十歲。)廿年光景太??。劇憐生小岐嶷甚。一現曇華萬事空。轉劫似聞已入仙。(己卯冬至前夕。夢中聞豐隆聲。見天際雲開。兒飄然御風冉冉上。旁一人告余曰。此轉劫也。汝行亦往耳。方欲有語。已瞿然醒矣。餘音猶在耳也。)九原待我共升天。傷心莫說人間事。說到人間總黯然。兒平日不好茹葷。出於自然。歿日適為先母忌日。以素菜祭。兒強起與祭。最後一飯。亦未近葷辛。觀其去來之?。非有夙根者不能。吾所以詳述之者。以兒之夭亡。頓起余諸行無常之感。為詮注本經發起因緣。可謂以鳩摩羅浮多(鳩摩羅。此雲童。八歲以上乃至未娶者之總名。浮多。此雲真。見玄應音義。)導我於善道者也。
仗。憑依也。此。斯也。指定之辭。勝因。殊勝之善因也。妙因。絕妙之行因也。
超。越也。不囿於常格也。生。往生也。去娑婆世界往阿彌陀如來之極樂凈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余均詳前注。
謹以至心。發大誓願。
【注】謹。說文。慎也。玉篇。敬也。廣韻。絜也。增韻。毖也。專也。重也。易乾卦。庸行之謹。至。猶極也。至心。至誠之心也。金光明經文句二雲。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言至心。發。廣韻。起也。大。猶弘也。梵語僧那。此雲誓。尼坻。此雲願。天台雲。廣普之緣謂之弘。自製其心謂之誓。志求滿足乃稱願。萬善同歸集四雲。發大願者。萬行之因。能長慈悲。不斷佛種。大事成辦。作所克終。成道利生。皆因弘誓。
我於娑婆無所戀。 求成佛道度眾生。
盡化煩惱作菩提。 ?虛空界成凈土。
止庵居士發願竟。
【注】於者。在也。指定之辭。
娑婆。梵語。新作索訶。此雲能忍。堪忍之義。此土眾生堪忍眾苦不肯出離也。法華文句雲。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法華玄贊雲。梵雲索訶。此雲堪忍。諸菩薩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悲華經曰。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西域記雲。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
無。不有也。所指示事物之辭。戀。慕也。心所繫念而不釋也。戀慕執著諸可意境而不舍離也。
因為一見鍾情,我拋棄了一切,厭倦逼仄的時間,就如同那心如止水的愛情,如果不能燃燒驚艷的漣漪,那就拋棄吧,在輕啜一杯綠茶的瞬間.在純潔或澄清的淡綠色中,滋養一份與茶無關的情愫,好茶就如這杯中淡清的液體,愈迷醉......愈迷戀......品味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55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6
42
 樓主| 敩林子 發表於 2006-10-31 10:50 | 只看該作者
求。取也。索也。度。與渡通。過也。自此岸達彼岸也。
梵語仆呼繕那。或薩多婆。此雲眾生。摩訶衍雲。意及意識。一切眾染合集而生。故名眾生。同性經曰。佛言。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楞伽經曰。此眾生者。無明為本。依愛而住。以業(身。口。意。)為因。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大乘義章雲。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又雲。多生相續。名曰眾生。般若燈論雲。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法華文句四雲。處處受生。故名眾生。
盡。終也。竭也。達於極也。化。自然之變易也。荀子正名。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注。化者。改舊形之名。
梵語吉隸舍。此雲煩惱。貪慾。瞋恚。愚痴。等諸惑。煩心惱身也。智度論雲。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大乘義章雲。勞亂之義。名曰煩惱。唯識述記雲。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又名蓋。覆蓋之義。覆蓋行者清凈信心。不得開發也。又名漏。煩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也。作。為也。
梵語菩提。此雲道。肇師雲。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後代諸師。皆譯為道。以大論翻為佛道故。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曰。善男子。欲知菩提。當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與菩提真實之相。畢竟推求俱不可得。同於虛空。故菩提相。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無所證相。無能證相。亦無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畢竟無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虛空相。是故菩提畢竟無相。又曰。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華嚴經曰。若能善用其心。即獲一切勝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隨妄念。能於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化煩惱作菩提者。如昔人云。觀淫怒痴。相同水月。了染凈體。性如虛空。遇順無著。遇違不瞋。於惡境界。得解脫門。
?。市也。周也。入楞伽經曰。梵語剎尼迦。名之為空。或呿提。秦雲虛空。涅盤經明虛空喻。立三義。一。無變易。亘古騰今。時移俗化。惟此虛空。常無變易。二。無邊際。物分表裡。空無內外。故無邊際。三。無罣礙。物體質礙。空性虛通。釋摩訶衍論。虛空十義。一。無障礙義。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二。周?義。無所不至故。三。平等義。無簡擇故。四。廣大義。無分際故。五。無相義。絕色相故。六。清凈義。無塵累故。七。不動義無成壞故。八。有空義。滅有量故。(為有之空。)九。空空義。離空著故。(為空之空。)十。無得義。不能執取故。大乘義章雲。虛空有體有相。體則周?。相則隨色彼此別異。虛空界者。謂眼所見之大空也。中阿含經曰。譬如月無垢。游於虛空界。智度論雲。虛空界無量諸佛土。楞嚴經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欲知凈土為何。應先明性土相土。法性之理。非穢非凈。非廣非狹。猶如虛空。?滿於一切處。是曰性土。如常寂光土是也。凈土對於穢土而言。二者均屬相土。隨眾生心量所現而有凈穢差別。凈土為金銀琉璃所成。種種莊嚴。且無四趣(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是名五濁。亦名五滓。亦名五渾。劫濁為總。餘四濁為別。劫。梵語具雲劫波。此雲分別時節。住劫中人壽二萬歲時為始。初時濁輕。末法澆薄。眾生競造惡業。濁遂增長。至減劫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謂之劫濁。劫濁無別體。但約四濁立此假名。見濁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之五利使為體。迷於四諦理性而起。其性銳利。故名利使。眾生迷於見惑。不修善道也。煩惱濁以貪。瞋。痴。慢。疑。之五鈍使為體。迷於世間事物而起。其性闇鈍。故名鈍使。眾生緣諸愛欲。慳貪?諍。惱亂心神也。眾生濁亦無別體。攬五鈍。五利。之十使所應受果報。假立此名。眾生造作惡業。自受其果也。命濁以連持色心為體。人生壽命。由增而減。以惡業故。摧年促壽也。楞嚴經四。以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為劫濁。故色陰破即超劫濁。以無色則無空。無空則見無所織也。以身搏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為見濁。故受陰破即超見濁。以無受即無搏。無搏則性大不織也。以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為煩惱濁。故想陰破則超煩惱濁。以無想則六識無用。惟根與塵。不生煩惱也。以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為眾生濁。故行陰破即超眾生濁。以無行則無生滅。無生滅則識想盡而輪轉息也。以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為命濁。故識陰破即超命濁。以此濁以第八識體用相織為體。識陰破則色心不能連持。命根即斷也。與余經所說五濁不同。)等之濁穢者。如西方之極樂世界。穢土為瓦礫土石所成。充滿雜穢。如娑婆世界。凈。穢。二土皆有報土化土之別。諸佛如來。歷無數劫。修習無量善根。以自己修因所感。自在無礙。稱性受用者。為自受用報土。對初地以上所現。由他機所感者。為他受用報土。應化身所居曰化土。佛菩薩為度凡夫二乘而變現之國土也。極樂世界為報土。抑為化土。人異其說。天台。凈影。謂為化土。道綽。善導。謂為報土。慈恩謂兼報化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土。若地前便見化土。化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報土者。隨眾生現而有差別。
涅盤經曰。一切善業。皆凈土因。一。修戒為因。遠離十惡。修行十善。自持凈戒。二。修施為因。施病醫藥。造立僧房。造像立塔。與持戒人及說法者種種供養。三。修慧為因。書寫經卷。乃至一偈。所受讀誦。為他演說。四。護法為因。守護正法。不謗方等。凈名經。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凈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皆有凈土。而獨宗西方者。法藏願力。攝引往生故。娑婆教主。金口親宣故。華藏。密嚴。名異實同故。十方諸佛。同所護念故。極樂蓮邦。非三界攝故。(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故云非三界攝。)阿彌陀佛。於此界眾生。偏有因緣故。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故。十方佛國。境寬則心昧。專志西方。境狹則願切故。
吾既發願竟檢王日休居士龍舒凈土文四雲。祝變吾國。以至十方濁惡世界。皆為清凈極樂世界。喜古德已先我發願。願盡未來際。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咸同斯願。
止庵者。居士自號。幼讀時名祖恩。求學時名祖琛。伯澄。表字也。沙羅門多伽。吾師貢噶呼圖克圖所命也。名者。實之賓也。賓固非實。實亦非有。分別妄想。眾緣和合。依世俗義。假與施設。時政尚質。則留止庵一名以行世而已。恆沙劫來。吾之入胎出胎。不知凡幾。吾名亦不知凡幾。四大皆空。五蘊非實。即此止庵二字。他日者亦同歸於煙消雲滅。不應執著。亦無可執著也。
止者。已也。息也。廣韻。止。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惟止能止眾止。庚桑楚。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居士一生行事。避熱就冷。辭尊處卑。與世無爭。與人無忤。就世間法論。藉止以藏名拙。就出世法論。藉止以斷煩惱。梵語奢摩他此雲止。靜息動心。止心於一處也。佛地論雲。止謂三摩地。僧伽摩羅言。止者。諸結永盡。起信論雲。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圓覺經曰。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庵。亦作庵。隱遁者所居之茅屋也。廣韻雲。庵。小草舍也。劉熙釋名雲。草圓屋曰蒲。又謂之庵。庵。奄也。所以自奄覆也。釋氏要覽曰。西天僧俗修行者多居庵。
居士之名。始見於禮玉藻。居士錦帶。鄭康成注。道藝處士也。梵語迦羅越。此雲居士。凈名經慧遠疏雲。在家修道。名為居士。法華玄贊雲。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在印度除王及王臣婆羅門種。其餘在家白衣。皆為居士。白衣者。在俗未出家之人。涅盤經疏十四雲。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凈名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是也。
發願發起誓願也。竟。終也。余均詳前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注卷三下終

三世諸佛所說護法陀羅尼  磧砂藏第五十八冊珍字。句讀另據一切經音義八校正。
三世諸佛。為護正法。說陀羅尼。擁護天王及人王等。令護正法久住世間。與諸有情作大饒益。陀羅尼曰。
咀侄他。一阿虎洛。二屈洛罰底。三虎剌拏莎窶荼。四者遮者遮折尼。五阿奔若剎多剎多。六剎筵多剎也莎訶。七陝末尼羯洛。八鄔魯鄔魯罰底。九迦邏跋底迦。十阿鞞奢底尼莎剌尼。十一袪闍袪闍末底。十二阿罰始尼罰屍。十三罰多罰多奴娑理尼。十四部多奴悉沒栗底。十五提罰多奴悉沒栗底莎訶。十六天王當知。此大神咒。能令一切天。龍。葯叉。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有情。皆得安樂。此大神咒。三世諸佛。為護正法。及護天王及人王等。令得安樂。以方便力而宣說之。是故天王及人王等。為令正法久住世故。自身眷屬得安樂故。國土有情無災難故。各應精勤至誠誦念。如是。則令怨敵。災難。魔事。法障。皆悉消滅。由斯正法久住世間。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注】以上陀羅尼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百七十一卷。第六分。無所得品第九。恭錄。
因為一見鍾情,我拋棄了一切,厭倦逼仄的時間,就如同那心如止水的愛情,如果不能燃燒驚艷的漣漪,那就拋棄吧,在輕啜一杯綠茶的瞬間.在純潔或澄清的淡綠色中,滋養一份與茶無關的情愫,好茶就如這杯中淡清的液體,愈迷醉......愈迷戀......品味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284

帖子

7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71
43
teyee 發表於 2006-11-2 09:45 | 只看該作者
善哉,正在拜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4: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