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大道廢有仁義,國家昏亂有忠臣 [列印本頁]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7 03:23
標題: 大道廢有仁義,國家昏亂有忠臣
昨天跟chico還有鄉兄搗漿糊,不小心搗出來,今天搗個我以前的舊貼。因為關於這兩個字,我還是欣賞老子說的,反對chico和鄉兄說的。

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聊天,話題是宋朝的歷史。我就說宋朝是個很有趣的朝代,名將如雲,卻個個都沒什麼好下場,先抗遼、再抗金、最後滅於蒙。名將那麼多,卻整天想著以夷制夷。然後就引出了我朋友一段比較深刻的話,他說:宋朝之所以名將多,就是因為宋朝是個很萎靡的朝代,你想你說得出什麼唐朝的名將么?有,都不怎麼有名,因為唐朝的時候資源多,隨便派個小萎萎(呵呵,他的原話)出去,就可以打勝仗了,只有在國家萎掉的時候才會出來這麼多名將嘛。說實話,我真是佩服他,幾句話,就把「國家昏亂有忠臣」的道理講明白了。

老子的這段原話就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段話其實對許多社會現象的描述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有很多人寫文章就大罵什麼「中國人素質差,不講文明禮貌」,要是有人面對面跟我這麼說:我就會問:「你看過馬克•吐溫小說改的電影《百萬英磅》么?你說說看為什麼一個要飯的會變成紳士?」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個幼時看過的電影,記得格里高里派克是從嬰兒車裡偷東西吃的,可是就是這麼個乞丐,因為一張百萬大鈔成了紳士,為什麼?因為在社會裡錢就是資源,有了資源,人自然就會講風度、講禮貌了。(我知道有人一定會問,為什麼這麼多暴發戶素質還是差,我想我只會回問一句,這個暴發戶會不會送他的兒女上大學,為什麼?)中國人有錢的時候,素質可比誰都不差,吃頓飯講究可是多了去了,為啥很多都失傳了?不是大家不想傳,是沒錢傳。我到現在還記得奶奶告訴我,她小時候吃飯,吃飯不可以說話,小孩子的筷子絕對不可以越過一個菜去夾另一個菜的,只有等大人或者傭人夾給你。到了我的小時候,那怎麼還可以,桌上就那麼幾個菜,我一個人恨不能都吃完了,哪裡還管得了這麼多。我唯一需要遵守的,就是等爺爺、奶奶、老爸、老媽全部開吃了,才可以吃,窮得就只剩下這規矩了。其實我也知道,要是我的飯桌上有二十個菜,吃吃我面前的四、五個菜也就夠了,可問題是桌上就四個菜,那還不著急吃么?哪裡還管得了那麼多。要是我奶奶說我素質差,我肯定要她放個十幾二十個菜來再說。殊不知那紳士的國度,不也是海盜出身么?搶了錢才變紳士的。禮儀之邦的禮儀哪裡去了?不是失傳了,是被搶走了。

如果一個小村莊,資源豐盛,家家過得幸福安寧,大家客客氣氣的,那誰用得著對誰講仁義啊?不用。什麼時候要講仁呢?比如有人窮到要來飯了,你給他就是仁,不給就是不仁;什麼時候要講義呢?有人偷盜無信了是不義,剩下遵守道義的就是義,這就是「大道廢有仁義」。
作者: 雨中栽花    時間: 2007-10-27 03:43
嗯,俺也小雞肚腸一把,研究一下你的實質內容。

老子說的是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大道廢有仁義,道德比仁義重要多了,你呢什麼飯啊錢的,給人家老子的內容降級了,也沒有 什麼新東西。

智慧出有大偽,這個可就是說某些人了。本來有智慧是好事情,但是老子認為這樣反而有問題。我的理解,自作聰明,大偽啊。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10-27 04:11
標題: 回復 #1 王劍 的帖子
漿糊成清水了
我就說個孝吧。孝本來是天性,人人應該盡的本分。大家都孝敬父母,就無所謂孝與不孝了。就是不孝的多了,或者不知道孝的多了才有了孝的教育。出現這種教育就說明,人心不古,「隊伍不好帶了」,是墮落了。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7 04:14
標題: 回復 #1 王劍 的帖子
你的論述,只能部分同意,或者說,你只說了問題的一半兒。老子的話,是從「先天」境界來說的:一個國家是不是治理好了,資源是不是豐富,這是「先天」境界,「先天」條件好,就講不到仁義忠孝,不好,就出現分化,就出仁義忠孝。而孔子是從「後天」境界來看人與社會,而且只看了亂的一面,所以他要從「後天」的角度出發來教育人,使人和社會進入某種理想的狀態。

從哪種角度來看社會,這其實是兩位老祖宗的根本區別。看起來是老子治本、孔子修標,好像相矛盾,實際上二位老祖宗的說法是互補的。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7 04:19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0-26 12:11 發表
漿糊成清水了
我就說個孝吧。孝本來是天性,人人應該盡的本分。大家都孝敬父母,就無所謂孝與不孝了。就是不孝的多了,或者不知道孝的多了才有了孝的教育。出現這種教育就說明,人心不古,「隊伍不好帶了」 ...


我覺得人心是自古至今,沒有什麼大變化的,不會因為時代的變更而變得越來越好或者差,社會現象只不過是資源掌握程度的反應。所以我覺得文化的根本還是在於生存和發展,而不在於某些特定時代的特定觀點。我們的大方向是一樣的,只是有些不同意見罷了。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7 04:21
標題: 回復 #4 鄉下人進城 的帖子
其實鄉兄,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老子是戰略性思維,而孔子思維則是限定在某些方面的。儒教的範圍則比儒家更狹隘,只能限於時代。所以我們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從而也說明了,中國文化的根本,並不在於某一到兩個字。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7 04:35
標題: 回復 #6 王劍 的帖子
對,孔子的思維與老子的思維相比確實不在同一個層面,所以也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實踐,而老子往往就曲高和寡了。對儒教我就不說什麼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10-27 04:40
標題: 回復 #5 王劍 的帖子
人心在變是肯定的。朝什麼方向發展,取決於後天的境緣和薰習。聖人的教育無非都是讓人回歸本來面目而已,但使用的方法因人而異。所以就有了諸子百家。我認為這裡沒有矛盾的地方。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7 04:43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0-26 12:40 發表
人心在變是肯定的。朝什麼方向發展,取決於後天的境緣和薰習。聖人的教育無非都是讓人回歸本來面目而已,但使用的方法因人而異。所以就有了諸子百家。我認為這裡沒有矛盾的地方。


風沒動,而是你的心在動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7 04:52
標題: 回復 #9 王劍 的帖子
人的心智還是在變的,而且總體上越變越聰慧,不過是不容易察覺罷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07-10-27 04:54
標題: 回復 #9 王劍 的帖子
幡動,風動,心也動。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7 04:54
標題: 回復 #10 鄉下人進城 的帖子
那是當然,人是在進化的嘛,象我同學的小孩,看著都比父母聰明 很容易察覺的
作者: iamcaibird    時間: 2007-10-27 08:36
好呀,我是支持王劍的看法。樸素的說法,物質文明豐富了,精神文明才能發展。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0-27 13:52
我覺得老子的思想是哲學,而孔子的思想是政治學和倫理學。二者的領域和對象都不同。這也決定了二者的概括程度有高低。

再從二人的社會實踐角度看,老子是出世,孔子是入世,所以對後代的影響也不同。

中國文化的三教融合,其實是有點各取所長的實際主義。
作者: Crossing    時間: 2007-10-27 14:21
標題: 回復 #14 追求永生 的帖子
弟兄說的很對,老子和孔子領域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作者: 大寫的蚊子    時間: 2007-10-27 14:41
標題: 回復 #15 Crossing 的帖子
狗熊:
回你的帖子去!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溫和寶 於 2007-10-28 00:21 編輯 ]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7 17:00
標題: 回復 #14 追求永生 的帖子
老子的學說不僅僅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只出不入,枉談大道。所以他有針對他那個時代的弊端提出的具體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顯然不能適應今天的世界,但是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依然值得今人學習。
還有,老子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家。老子那一套,那是通過修、證得來的,不是看了幾個自然現象就開始形而上的結果。

[ 本帖最後由 鄉下人進城 於 2007-10-27 17:34 編輯 ]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7-10-27 22:19
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8 01:23
原帖由 鄉下人進城 於 2007-10-27 01:00 發表
老子的學說不僅僅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只出不入,枉談大道。所以他有針對他那個時代的弊端提出的具體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顯然不能適應今天的世界,但是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依然值得今人學習。
還有,老 ...


是的,老子哲學非但入世,而且大大地入世。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10-28 03:11
標題: 回復 #1 王劍 的帖子
你吃漿糊時就不用講仁義, 吃魚蝦時才講忠孝?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8 03:12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10-27 11:11 發表
你吃漿糊時就不用講仁義, 吃魚蝦時才講忠孝?


老子他就是認識我了以後,才這麼說的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10-28 03:16
標題: 回復 #21 王劍 的帖子
我現在吃漿糊, 叫你二獃子, 怎麼樣?
作者: 王劍    時間: 2007-10-28 03:21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10-27 11:16 發表
我現在吃漿糊, 叫你二獃子, 怎麼樣?


那應該叫你二獃子才對啊
作者: 柏桐    時間: 2007-10-28 03:24
標題: 回復 #23 王劍 的帖子
你看不吃漿糊, 結果還是你不仁, 我不義.

[ 本帖最後由 柏桐 於 2007-10-28 03:38 編輯 ]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8 03:25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10-28 01:23 發表
是的,老子哲學非但入世,而且大大地入世。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7-10-28 05:31
原帖由 鄉下人進城 於 2007-10-28 03:25 發表



當然也可以理解老子思想是大大的入世,因為他的哲學對社會有指導意義。但因為他的方法是形而上為道,也就是從具體的現象抽象總結成了高度概括的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得出了道是本原的結論。在道的基礎上,老子的德的思想就是應用在世界上的指導總綱。

而孔子的治世思想,大體上是從德開始,漸趨具體的措施,所以是形而下為器的。
作者: 鄉下人進城    時間: 2007-10-28 07:04
原帖由 追求永生 於 2007-10-28 05:31 發表
當然也可以理解老子思想是大大的入世,因為他的哲學對社會有指導意義。但因為他的方法是形而上為道,也就是從具體的現象抽象總結成了高度概括的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得出了道是本原的結論。在道的基礎上,老子的德的思想就是應用在世界上的指導總綱。

而孔子的治世思想,大體上是從德開始,漸趨具體的措施,所以是形而下為器的。

老子的思想不是「從具體的現象抽象總結成了高度概括的對世界的認識」,而是通過自身修鍊悟證而達到「有物混成」的境界的。他走的這條路只有釋迦佛祖所走的路可比,西方哲學界或許只有古希臘的 Parmenides 能跟他走上一半兒的路。用西方哲學由形而上的 思維 方式達不到他那種高度。

老子思想之所以同時也是入世的,不僅僅在於對社會有指導意義,而更多的是在於,他走的路不僅僅是出俗入道的單程路,而是還有以道返俗的回程路。道德經八十一章實際上是對這兩條路的反覆交叉的描述。

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完全是另外一個,他循行的是人之道、社會之道,而不是老子的 「自然「/「天」 之道,並試圖以此入道、得道,也可以說試圖以德入道,所以才會有「朝聞道夕死可也」的感嘆。所以,說孔子「從德開始,漸趨具體」,可以說是對孔子的誤解。
作者: 老李    時間: 2007-10-28 09:44
老子的治國方略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使之「見素抱樸」,讓人保持其淳樸的天性,以致貪慾妄為的「熾情」無有滋生的土壤,從而達到長治久安。
    孔子的治國方略是:在人的淳樸天性已潰敗的情況下,用仁義禮智逐步來「制馭其熾情」,並用其作為洛克所謂的「神律」來達到國泰民安。
    所以,孔子治理國家,提倡仁義禮智,此乃是在社會風氣已遭潰敗之後的無奈之舉,是用其為跳板以致於道。故而孔子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所謂:「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作者: 大象無形    時間: 2007-10-28 09:51
老子太NB了
作者: 王劍    時間: 2012-3-1 04:31
上來找個收藏貼,么想到看到一個置頂,還在想怎麼這麼久么來還有置頂,原來這版主換人了,文章還是老舊老舊的。

順便問候一下:同學們好呀
作者: 自由之靈    時間: 2012-3-1 10:41
回復 王劍 30樓 的帖子

還真給頂回來啦,哈哈。。。好久木來了,也不報告一下行蹤。你的問候貌似太高高在上了,所以同學們都沒有看到。
作者: 王劍    時間: 2012-3-2 03:17
回復 自由之靈 31樓 的帖子

是吧,么關係,我也就是打個醬油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