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民族主義的積極的一面,是它正面的政治與社會功能。在受到他者的威脅時,民族主義會凝聚該民族成員的向心力,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民族主義可以為弱小的文化群體在民族國家林立的世界中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見Anthony D. Smith,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pp. 153-60)。人們可以利用民族主義進行政治動員,維護自己群內的團結,保護自己的文化。在自然災害面前,民族主義或者愛國主義也可以讓大家更好地團結互助,轉危為安。
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首先要定義什麼叫民族主義。其實,民族主義有兩個含義。第一,它是一個意識形態,認為政治單位和民族單位是一體的,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見Ernest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3)。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比如中國。第二,它是一個運動,即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的運動。而愛國主義則是一個價值觀,即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國家和人民的感情。這和打砸日系汽車或者抵制美國快餐店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那麼,這個民族國家的性質是什麼呢,比如是專制獨裁的、威權的,還是自由民主的呢?這就是建國的宗旨問題,或者說是民族主義的內涵問題。我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Whither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National Identities, the State, and Intellectual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中總結了民族主義和國家的幾個理想型分類,請看下錶。
上述第6種民族主義,即集體公民民族主義(6),是有點自相矛盾,因為集體和公民個人兩者是可以相互抵觸的。在制度設計上如何既能夠保證集體利益又能夠保障個人利益,對制度設計者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也是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列文森所提出來的「儒家中國的現代命運」(Joseph R.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這也是另一位有名的漢學家白魯恂所提出的「中國民族主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的問題(Lucian W. Pye, 「How China』s Nationalism Was Shanghaied,」 pp. 86-112 in Chinese Nationalism, edited by Jonathan Unger,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6)。也就是說,中國人到底想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國家?答案其實不是很清楚,挑戰是很明顯的,儘管集體公民民族主義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也並不是不可能的。這是民主社會主義,或者社會民主主義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