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大智若愚 [列印本頁]

作者: melanni    時間: 2012-1-12 09:47
標題: 大智若愚
      七年前,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到仙游縣園庄鎮的一座山上玩,山裡有座尼姑庵——清峰閣,早聽說那裡有個傳奇色彩的尼姑,聽說早年是因為逃婚而在那座山上的一個小山洞裡結廬修行。從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香火旺盛,建築宏偉,帶著好奇,那天我問了她三個問題,至今記憶猶新。
   一問:「老人家,你現在這寺院的規模這麼大,可我發現就你一尼?為什麼不收小尼?」她答:「山門盡開,歡迎八方香客,但若收小尼,恐勾心鬥角。」是啊,其實自古以來,何處不黨爭?釋迦牟尼佛只是傳播一種思想,而後才慢慢形成了佛教,再然後是佛教組織,現今為佛教協會,一旦形成組織,就會類似與政*府的組織了,就少不了勾心鬥角了,與其紛紛,不如昏昏,不收小尼,何來紛爭?
   二問:「老人家,你多大年紀了?」她答:「不知道,你多大,我就多大。」都說,靈魂不滅,無始無終,而人們眼裡的年紀大小,大概是指肉體而言吧。就象一個人一樣,人還是那個人,但衣服有新舊,年紀的大或小,就象是衣服的新或舊一樣,而人還是那個人。所以論衣服有新舊,年紀有大小,而靈魂就沒有那樣的區別了,都一樣大一樣小。
   三問:「老人家,當年你一個人在這荒山野嶺里修行,你不怕?不孤單?」她答:「白天是很孤單,晚上卻非常熱鬧。」史上有名的「莊周夢蝶」,莊子有天晚上夢見自己是一隻美麗的蝴蝶,醒來后,懊惱不已,心想自己或許本來就是一隻自由飛翔的蝴蝶,而夢見自己變成了人,自己寧願是那隻自由的蝴蝶也不想成為濁世中的人。人都生活在白天黑夜的時空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忙於工作,應酬,白天很精彩,以至於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黑夜裡的生活就顯得很乏味,單調了。那些現實中,比較寧靜,比較清閑的人,諸如修行的人,在家的居士,退休的老人,白天很乏味,而夜晚卻很精彩,印度智者奧修說,走進你的內心,一切俱足矣。是人,都會做夢,年輕人的夢,很模糊,許多時候,僅僅是個旁觀者一樣,象看電影。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清晰度增強了,漸漸覺醒了,以至於可以處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理想狀態,這可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狀態了。所以從這點上看,上天還是公平的。
   如此三問三答,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真是「大智若愚」,或許是我「過度解讀」?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