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蘆笛 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扮演的真實角色(四)

[複製鏈接]

681

主題

2678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08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ght12 發表於 2010-4-22 1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light12 於 2010-4-22 19:03 編輯

時間: 10 11 2007 03:17   


2) 天津閱兵之謎

兩造都提到擬在九月份舉行的天津閱兵,但說法完全不同,康梁的說法是,那是榮祿策劃的政變陰謀,準備借皇帝去閱兵之機廢黜甚至殺害皇帝,而老袁的說法則是那是他用來搪塞老譚的。老譚逼他在初五請訓時以死威脅皇帝,換來一道硃諭,再持此趕回天津發動兵變,殺害頂頭上司榮祿,攻佔鐵路和電報局,部隊再星夜趕回北京,一半守衛皇宮,一半包圍頤和園,再由譚負責把慈禧殺掉。如此驚天動地的政變陰謀,譚卻逼他當時就要表態同意,甚至以和他同歸於盡來威逼。他被逼無奈,又不知道老譚是否傳達皇帝的真實意圖,只好推搪說他需要時間準備,而且皇帝可能反倒會因為他在外作亂而被害。不如趁皇帝到天津閱兵時再舉事,那時皇帝近在咫尺,他很容易保護,而且皇帝發話號令全軍,誰敢不服?這計劃說服了老譚,老袁這才總算擺脫了那匪夷所思的瘋子。

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不難判斷何方說的才是真話。我已經在前文指出,康梁之說乃是智力含量為負值的謊言:第一,這是標準的犯上作亂,榮祿若無慈禧同意絕對不敢發動。但慈禧絕對不可能批准這種大逆不道的謀逆,更不會蠢到演成儒家所謂「倫常慘變」,讓天下人群起指責她為貪戀權位不惜殘害養子。即使在後來得知譚嗣同「圍園殺后」密謀后,她也始終未對光緒下毒手,可見她完全明白「虎再毒也不能吃兒,否則身敗名裂」的傳統倫常的威力。第二,要發動政變,慈禧根本就沒有必要離開最容易下手、最可控、最安全的深宮,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地跑到天津去,在諸軍雲集、最容易引起混亂、誤會甚至武裝衝突的軍事演習場合去發動兵變。皇宮乃是她經營了幾十年的最可靠的權力基地,光緒乃是在她淫威下長大的柔弱怯懦的陽痿青年(光緒爺不能人道,以致無後,還如《紅樓》上的瑞大叔一樣,時時遺精盜汗,最後竟然「癆」死了。這在今天已經不再是什麼秘密了)。要廢黜光緒,她只需發句話就夠了。光緒不但毫無抵抗的實力,就連起碼的反抗意志都沒有。

由此可見,所謂「榮祿欲趁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完全是康梁虛構出來的。既然如此,那老袁說的必是真話,亦即「趁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殺了榮祿保衛皇帝」乃是為維新派接受的暴亂計劃。康梁不過是倒打一耙,把這栽到榮祿頭上去,籍此把政敵誣為亂臣賊子罷了。

老袁想到以此替代方案去搪塞老譚其實很自然。皇帝九月到天津閱兵乃是他的事業高峰之一,如同《紅樓》之賈府在家裡接駕似的。他必然一直在全力以赴地籌措,以致在初一「面聖」時還跟皇帝說起此事,說皇上若沒有別的事垂詢,則他就要忙回去籌措去了。既然在日夜盤算此事,在被老譚逼得走投無路之時當然就會想起它來,用作緩兵之計。

老譚接受這替代建議也是必然的。的確,如果譚瘋子還有三分神志,就會意識到那是讓光緒逃出牢籠,讓他們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唯一可行之策。他煽動袁武力介入政爭,無非是想擺脫慈禧對改革的壓制。但正如老袁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在已經有了電報的時代,若以外軍奔襲京城,則鞭長不及馬腹,弄不好皇帝先掉腦袋,他們手上唯一的王牌也就喪失了,更不用說雙方實力對比根本不成比例。因此,唯一的可行之策還是先讓皇帝跑到袁營去,再借皇帝的絕對權威殺了榮祿,把他手下的全部軍隊奪過來。這不但是保護皇帝的最佳決策,而且是充分利用皇帝權威擊敗政敵,取得權力鬥爭完勝的唯一機會。

那麼,這計劃會不會是老譚自己想出來,老袁把它竊為己有了?不可能,因為那並非什麼光彩勾當,老袁犯不上去掠人之丑,陷自身於嫌疑之地。而且,老譚性格急躁,乃是個「只爭朝夕」、急功近利的憤青,沒那耐心等那麼久。據老袁說,譚開頭反對的理由就是怕還沒熬到閱兵皇帝就給廢黜了(其實他也沒猜錯,果然如此),這話極度可信。如果老譚不是萬分焦急,也就不至於竟然深夜去煽動素昧平生的將領舉兵作亂了。他怎麼還會有那心思,想出這種緩不濟急的辦法來?再說他乃文官,對閱兵之事絕不會如老袁那樣日夜操心,不大可能想到那上頭去。

3) 圍園殺后之謎

這是老袁對老譚最嚴重的指控,而康梁對此不置一詞,諱莫如深。那麼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近年國內研究已經徹底揭開了謎底。著名近現代史專家楊天石教授介紹:

「維新派擔心榮祿先動手,設計了武力奪權的計劃。一群書生奪權要靠軍隊,他們找到了正在天津訓練的袁世凱,讓他奪榮祿兵權,然後帶兵進京,圍住頤和園,請湖南的一位好漢畢永年領100名敢死隊員,殺進園中將西太后捕殺,這就是康有為的『圍園殺后』之計。史學界不相信這個說法,1985年我到日本訪問,查閱了有關檔案,看到了畢永年寫的日記,才證實了以上說法。」

從考證的角度來看,楊教授找到的乃是過硬證據,反對者至此應該無話可說了。其實如果史學界不是那麼弱智,稍知邏輯推理的話,用不著等到刨出這過硬證據來,光看袁、梁兩造的證詞就可以推出老袁並未說謊。老譚 遊說煽動老袁以武力介入政爭,究竟是要老袁解決什麼難題?當然只會是去除他們心目中的改革的最大障礙慈禧。光殺榮祿非但無助於強行推動改革,而且只會適得其反——誰都知道榮祿被慈禧倚為干城,改革派擅殺方面大員,必然要引起老佛爺震怒。她一翻臉,則改革派立即死無葬身之地。維新派當然是傻子與瘋子集群,但再傻再瘋也不至於不懂「擒賊先擒王」。

因此,維新派給老袁派定的任務,必然是「圍園殺后」。殺榮祿不過是為了奪其軍,解除慈禧的反擊武力而已。當然,他們也充分照顧到老袁的心理障礙,請老袁只負責圍園,殺后則由老譚那瘋子率死士們進行。這夥人未免太小看了老袁,以為以此掩耳盜鈴的廉價花招,即能解除老袁的顧慮!

4) 老袁隱瞞未說的事

從兩造的證詞中甚至還可以推出老袁隱瞞未說的事來。

第一件就是,老袁曾給老譚獻計把慈禧也弄去閱兵,讓亂黨趁亂殺卻。

其實老譚後來被老袁提出的「不如趁閱兵起事」的替代計劃徹底說服了,那的確比他和老康制定的瘋子小兒科計劃高明到不可勝計——那伙爛仔日夜苦思,竟然笨到看不見「外兵一動,光緒在內先掉腦袋,暴亂者立刻輸光當盡」那明擺著的結局,還需要老袁在片刻之間便為他們指出來!

但老袁提的替代方案有個缺陷,那就是彼時慈禧已然「歸政」給光緒,「退休」在頤和園「養老」,按理不會再與「親政」的皇帝共同出席閱兵大典,因此,趁閱兵發動兵變,雖然能把皇帝從牢籠里解放出來,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但無法除去太后。若太后在北京下詔聲討武力劫持皇帝的叛軍,號召諸侯「勤王」,則叛軍立即土崩瓦解。譚瘋子必然也想到了這點,當時就一定會向老袁指出,而老袁一不小心說漏了嘴,把他寬慰譚瘋子的話寫下來了:

「譚云:『如九月不出巡幸,將奈之何?』予謂:『現已預備妥當,計費數十萬金。我可請榮相力求慈聖,必將出巡,保可不至中止。此事有我,你可放心。』」

從袁回答的第二句話中可以看出,老譚問話中略去的主語其實是「太后」而非「皇上」,他問的其實是「如太后九月不出巡,將奈之何?」老袁這才會回答:「我可請榮祿力求太后,她一定會出巡的。」

既然袁答應的只是保護皇帝,在得到皇帝指示后再殺榮祿,那太后出巡與否何以如此重要?譚瘋子何來此問?可見此前老譚必曾指出此策無法除去「老朽」,而袁答可在閱兵時除去,老譚才會接著問若太后不出巡該怎麼辦,老袁又進一步主動承擔了說動太后參加閱兵的重任,老譚才最終接受了他的替代方案。

雖然這不過是老袁的緩兵之計,但這畢竟犯了大不敬罪,與答應奉旨殺榮祿本質完全不同,所以老袁不敢把這段對話寫進日記,卻不慎露出馬腳,讓百年後的蘆某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

大頭隱瞞的第二件事,乃是對老譚第二次激將的反應。

根據老梁的揭發材料,老譚對袁兩次使用了激將法,而袁不愧是做戲天才,兩次都立即順竿爬,還裝出怒不可遏、慷慨壯烈的樣子來。大頭自己承認,就是這做戲哄信了譚瘋子與獃子:「譚似信,起為揖,稱予為奇男子。」

第一次激將雙方都有報道,大同小異。老袁記錄的是:

「譚云:『報君恩,救君難,立奇功大業,天下事入公掌握,在於公;如貪圖富貴,告變封侯,害及天子,亦在公;惟公自裁。』予謂:『你以我為何如人?我三世受國恩深重,斷不至喪心病狂,貽誤大局,但能有益於君國,必當死生以之。』」

老梁則揭發:

「(譚)又以手自撫其頸曰:『苟不欲救,請至頤和園首仆而殺仆,可以得富貴也。』袁正色厲聲曰:『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聖主乃吾輩所共事之主,仆與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仆固願聞也。』」

第二次激將只有老梁的揭發材料,老袁則隻字未提:

「(譚)君乃曰:『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視曰:『若皇上在仆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

以常理度之,老梁的揭發不像是向壁虛構。老譚擔心的無非是兩件事:第一怕大頭去告密;第二怕他不敢或不忍殺榮祿,於是便用反話激他。第一次老袁的答話「政治上正確」,當然可以寫在日記里。但要讓大頭殺他的頂頭上司,老譚必定要試探其對榮祿的感情和勇氣,這是保證兵變成功的前提,在勢不能不查個明白。由此看來,老袁因為對頂頭上司出言不遜,所以蓄意隱瞞了這段對話,儘管他的回話不過是演戲的台詞而已。

大頭的表演實在是太出色了。我深信譚瘋子離開法華寺之時,一定被這「奇男子」徹底征服了:刀鋸加身、危言撼魄之際仍臨危不亂,正所謂「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謀事深沉睿智周密,與他那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憤青同志相比判若雲泥;更難得的是慷慨豪邁,一如他在《戰國策》、《史記》上看熟了並信以為真的豪傑之士。以他極有限的閱歷見識,大概還從未見過這種智勇雙全、豪氣干雲的英雄好漢。我深信他那「奇男子」的稱讚是由衷的(瘋子本來也就不懂做戲),那深深一揖更是發自心底、不表不快的由衷折服。

可憐他臨走都沒想到自己露了馬腳:大頭說他倆一是近臣,一是帶兵武將,來往最招嫌疑,要他回去后趕快裝病,不要再進宮去,也不要再來。他竟然「甚以為然」,大概還嘆服大頭思慮之周密(可見瘋子連官場ABC都不懂,就這點水平還要當改革尖兵),更沒想到這一來就暴露了原來所說的「上意甚急,我有硃諭在手,必須即刻定準一個辦法,方可復命」,「今晚必須定議,我即詣宮請旨辦理」等等,全TMD鬼話,讓大頭「更知其挾制捏造,不足與辯」。雙方智力對比如此懸殊,哪還有弱智威嚇、教唆、煽動、領導強智的絲毫希望?

26

主題

1650

帖子

139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90
沙發
marnifan 發表於 2010-4-22 1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4-22 14:50
回復 2# marnifan

袁士凱是俄國收買的間諜,因此很受變態的慈禧賞識。同治和光緒年輕氣盛不可能去給俄國人當間諜,所以輸給了袁世凱。外國和租借的報紙當時就有定論。變態的慈禧拒絕聽取。
4
匿名  發表於 2010-4-22 14:51
回復 3# Guest from 172.17.36.x

袁世凱很善於偽造文件和照片。
5
匿名  發表於 2010-4-22 16:17
回復 4# Guest from 172.17.36.x

俄國有什麼樣的偽造文件和照片的技術,袁士凱就能得到什麼樣的技術支持。
6
匿名  發表於 2010-5-11 04:36
估計是這麼回事, 慈禧是不會重用賣主求榮的人的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7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5-13 18:03 | 只看該作者
蘆笛的文章不論觀點怎麼樣,至少是有趣可讀的,希樓主多發他的大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