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衝動是魔鬼,努爾哈赤向血親舉起了屠刀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8-23 1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由大連返回瀋陽,我在遼陽下了火車,遼陽是一座歷史古城,其建城歷史遠遠早於瀋陽,在遼代時期這裡就是契丹的東京,努爾哈赤與明朝爭奪東北的時期,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曾將都城從新賓搬到遼陽。努爾哈赤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新賓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不利於對轄區的控制。而遼陽地處遼東,與明朝駐軍的遼西北鎮遙相對峙,遼陽附近有太子河,而且是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正是建功立業的用武之地。

  遼陽市內原來廟宇眾多,歷年的戰火和文革中多被破壞。現在保留下來的著名景點只有白塔了。

  遼陽白塔座落在中華大街北側,塔高七十米,呈八角形狀,據說是東北最高的磚塔。白塔共十三層,塔身四周雕刻著各種佛像,因其周身塗著白色,所以稱為白塔。

  此塔建於遼代,努爾哈赤在此建都,此塔是存在的,它曾經俯瞰著滿族人的興衰。

  努爾哈赤來到遼陽,由於提防漢族人的反抗,就擇地重新建築一座新城,歷史上稱為東京城。此城地點在遼陽太子河右岸的新城村,努爾哈赤修築時周長有四公里,城高十米,共有八座城門,城內的宮殿、衙署、營房一應俱全,當初努爾哈赤是想在此長久紮根的,只是由於明朝的節節敗退,軍隊撤到錦州和山海關,為了平衡遼東的安全和遼西的進攻,更是為了鎮住蒙古和明朝歷史重鎮開原、鐵嶺等地,努爾哈赤才又移師瀋陽,放棄了遼陽的東京城。

  在東京城已經淹沒在歷史硝煙中,地上的建築物蕩然無存,只有天佑門一帶還有城門和城牆的殘跡,現在遼陽市政府利用原來的殘跡修復了天佑門的原形,但也僅此而已,只有這樣一座城門能憑弔古今了。

  在清朝的歷史上關外有兩處陵地,一處在瀋陽,一處在新賓,但實際上清朝在關外還有一處陵地,這就是遼陽的東京陵。

  此陵位於遼陽東郊的陽魯山上,其實說是山由於遼陽地處平原,所謂的山實際就是個崗地。

  陵園中最大的墓園安葬的是舒爾哈齊,努爾哈赤的親弟弟。陵園面積約有上千米,院內二進位,前院的建築只有一座碑亭,後院也只有一座孤墳,清朝皇室陵墓通常配備的享殿等建築根本就不存在。

  在舒爾哈齊的左側后還有一處陵墓,這裡埋葬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他的陵園比舒爾哈齊的還慘,只有一座孤墳。

  一個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叔侄倆孤苦伶仃,相依相伴百年。按照常理,生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家庭,好一點的流芳千古,次一點的也是安度晚年,再不濟一生驕奢淫逸,總比窮途潦倒好多了。殊不知皇族身富貴,途險惡,有時生逢其時,反被所誤,還不如平常百姓家,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生活得安穩,這叔侄倆就是最好的例證。

  舒爾哈齊同努爾哈赤為一奶同胞,努爾哈赤老大,舒爾哈齊排行老三。6歲時生母去世,家事由心地不善良的繼母主持,繼母「撫育寡恩」,努爾哈赤只能同舒爾哈齊相依為命。兩個孩子為了生存曾一同進山挖采人蔘;曾共住一個躲寒窩棚;曾共同被後母所訓斥;曾共同流浪到天涯。可以說年輕的努爾哈赤身邊最親的親人就是弟弟舒爾哈齊。

   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集眾三十多人起兵,當時他沒有多少號召力,死心塌地跟著他玩命乾的這夥人中間就有他的弟弟舒爾哈齊。

  經過多年的打拚,到了萬曆二十三年(1595),努爾哈赤已經擁兵萬人,舒爾哈齊也擁兵五千,兩人成為建州女真最有實力的派系。那個年代哥倆的感情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對建州的發展經常相互溝通,戰場上相互支持,這是舒爾哈齊最風光的時代,但也埋下哥倆分歧的伏筆。

  萬曆十五年(1587)開始努爾哈赤稱王,但舒爾哈齊可以同兄長平起平坐,史稱舒爾哈齊「有戰功,得眾心」 明朝稱讚舒爾哈齊「多智習兵」,「驍勇雄部落中」。在與建州比鄰的朝鮮眼裡建州的首領有「二王」。

  明朝的制度,少數民族的部落要經常到京城接受再教育,明朝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讓少數民族親身體驗到明朝的偉大,產生震撼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另一個是考察首領的忠誠度。但進京要有個名義,這就是少數民族的「朝貢」制度。但中國的封建王朝死要面子,為了表示王朝的富有,往往賞賜的財富要比進貢的多上許多倍。這種進貢制度實際不是皇朝在斂財,而是變相在撒錢,用錢買平安。

  努爾哈赤開始表面還沒有同明朝徹底決裂,也要執行這條制度,於是在萬曆二十三年、萬曆二十五年、萬曆三十四年三次進京朝貢。但努爾哈赤可能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自己並沒有去,而清朝又規定朝貢必須是首領帶隊,所以舒爾哈齊就是唯一人選。

  朝貢對明朝最大的意義,就是使朝貢者受到震懾,受到感化,接受中華文明的熏陶。舒爾哈齊的三次進京確實產生了效果。京城的繁華、朝廷的盛情接待、豐厚的賞賜、以及一路的見聞使舒爾哈齊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臣服明朝的好處,在對待明朝的態度上同努爾哈赤開始產生差異。

  努爾哈赤哥倆各自對明朝的態度朝廷也是心知肚明,出於分化也好,出於離間也好,出於真心也好,反正明朝對舒爾哈齊的厚愛開始多於努爾哈赤。明朝在東北的最高指揮官、遼東總兵李成梁指使自己的兒子納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兩人成了兒女親家。萬曆三十三年舒爾哈齊的妻子病逝,李成梁更是派人隆重弔唁。

  此後數年,哥倆的步調開始不一致,萬曆二十七年攻哈達部,舒爾哈齊逗留不進,努爾哈赤北征,舒爾哈齊出工不出力。

  在哥倆的分歧中,有人總結說舒爾哈齊阻擋了哥哥的統一事業,也有人說舒爾哈齊為了同哥哥爭權,開始搞分裂活動,而清史上更是異口同聲譴責舒爾哈齊是擁權自重,那舒爾哈齊同努爾哈赤分歧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萬曆年間的努爾哈赤還只是遼寧一隅的一個部落長,他的目的就是繼續佔有更多的土地和財富,掠奪成為努爾哈赤的原動力,在他的頭腦里還沒有那麼高的境界,統一女真那還是遙遠的事情,更談不上公開同明朝抗衡,那個時代的定義就是同室操戈,只有勝利者才能自誇是為了民族的解放和部落的統一。

  而舒爾哈齊多次進京,對明朝有了更深的印象,吸納漢族文明遠要比努爾哈赤多,所以舒爾哈齊已經厭倦了長年的殺戮,只想保住現有的地盤,而且明朝也不贊成努爾哈赤這種掠奪,所以對女真族的征服他採取了消極的態度。

  對於舒爾哈齊這種消極與不配合,努爾哈赤萬分憤怒,萬曆三十五年努爾哈赤奪取了舒爾哈齊的兵權。多年馳騁疆場的舒爾哈齊面對強勢的哥哥,抱著打不起躲得起的態度,背地裡與數子偷偷的在現在的鐵嶺附近的黑扯木開始秘密的建立基地,舒爾哈齊所以要選擇這裡是因為這裡是當時努爾哈赤勢力的邊緣,背靠蒙古和明朝的勢力範圍,實際是想由明朝勢力照著,做一個明朝的順民。

  努爾哈赤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第二年,努爾哈赤又第四次派舒爾哈齊出使明朝朝貢,但這實際上是調虎離山之計,舒爾哈齊離開東北,努爾哈赤就將舒爾哈齊的策劃調查得清清楚楚。當舒爾哈齊回來時,努爾哈赤舉起了屠刀。殘忍的殺害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和札薩克圖,並將舒爾哈齊最親信的部將武爾坤吊到樹上用火活活燒死。此後努爾哈赤又將自己的親兄弟舒爾哈齊囚禁起來,牢房中僅有「通飲食,出便溺」兩個出口,三年後舒爾哈齊被囚禁而死,據後人考證也是被害而死,時年四十八歲。

  努爾哈赤為了一己之利,於手足之不顧,當他舉起砍向舒爾哈齊屠刀的時候,他忘記了兒時的相依為命,他忘記了深山蝸居的土窩棚,他忘記那是自己的一奶同胞,這是政治家必須具備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並沒有到此結束,當一個人被政治所左右,就如同吸鴉片上癮一樣,他已經不能自制,為了榮譽和妄想,政治家可以拋棄一切。努爾哈赤也沒有脫離這個怪圈,殘害弟弟還不夠,又將屠刀砍向自己親生的兒子。

  努爾哈赤共有十六個兒子,其中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十四子多爾袞等受其寵愛。其長子又是稱為元妃的佟佳氏所生,其嫡且長的身份成為努爾哈赤當然的繼承人。

  褚英生於萬曆八年,他三歲時努爾哈赤起兵,為了躲避敵人的迫害,他跟隨著母親經常生活在刀光劍影中。萬曆二十六年十九歲的褚英開始橫刀躍馬,廝殺在戰場上,並屢建功勛。其中與烏拉部的戰鬥,褚英帶兵二千,而對陣的烏拉部有一萬人,褚英在劣勢的情況下,最終以少勝多,斬敵三千,打敗敵軍。

                     

  那麼褚英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犯的錯誤呢?清史記載褚英一條罪狀是凌辱努爾哈赤最親信的五大臣,另一條是召集諸弟要求忠於自己,由此褚英被廢。巨大的失落感使褚英產生怨恨,在努爾哈赤出征時在家中進行賭咒,努爾哈赤將其監禁,並在兩年後處死,時年36歲。

  我們分析一下,清史上記載的理由就不堪一擊,褚英再沒有政治頭腦,自己已經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了,五大臣以後要繼續為自己服務,沒有道理將五個重臣都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褚英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在生活中也不能是各弱智,這種巨大的反差於理說不通。按照推理最大的可能是褚英以太子的身份有時對五大臣指手畫腳。在清朝的歷史上,即使是重臣對皇室都自稱為奴才,沒有哪個主子不指手畫腳的,不單太子有此權力,諸位阿哥同樣有此權力。這件事不在褚英對五大臣的態度,而是諸有野心的兄弟為哥哥挖的一個陷阱,對於努爾哈赤來說要收拾褚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后一件是同前一件有著相同的理由,唐朝時期李世民同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這時諸位大臣有個站隊表態的問題,也就有了向誰表忠心的問題。但褚英當太子的時候,是板上定釘的了,並沒有明確的對立面,諸弟弟們還不敢公開同褚英爭權,所以褚英沒有必要要每個兄弟都表態忠於自己。如果說是提防父親也於理不通,因為太子的位子以定,早晚是自己的,如果說是要搶班奪權,一個是褚英知道沒有這個實力,借他個膽他也不敢,況且史書上更沒有這個記載。與事實最近的推測是褚英以哥哥的身份對兄弟進行過規勸,但被有窺測之心的弟弟們將事情無限擴大化了。

  清朝已經煙消灰滅,只有這可憐的叔侄在此相依為伴,幾百年來叔侄倆在地下是否溝通過,是否明白政治的屠刀是不避親情的。

  咳!當一個人為政治而衝動時,這個人就會成為了魔鬼,親兄弟和兒子都不惜成為他成功路上的犧牲品,這叔侄倆就是一例。政治太殘酷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2: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