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文化的命運——張其成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講座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6-16 05: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易國學院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易學與中醫》、《全解周易》、《黃帝內經養生大道》、《老子大道之門》、《修心養生》和《中醫哲學基礎》(主編)。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好!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幸福」。強調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這是有重大意義的。中醫和民族醫藥事業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遭遇到什麼經歷,它具有什麼新的意義,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中醫及中醫的未來發展?今天,我們請著名的張其成教授以「中醫文化的命運」為題,談談自己的研究和認識。

挑戰與失語:百年中醫的坎坷歷程

  中醫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中醫的命運是中華傳統文化命運的一個縮影……是否廢止中醫已經不僅僅是中醫界本身的事,而是整個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重要環節。

  一百多年以來,中醫所走過的道路真是坎坷多艱,幾次險遇取締。當然中醫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中醫的命運是中華傳統文化命運的一個縮影。

  明末清初,公元16世紀,西醫開始傳入中國。西醫是隨著基督教的傳入而傳入的,來華的傳教士帶來了西醫,但早期影響不大。直到19世紀初,隨著西醫牛痘接種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這種影響才日益擴大,對中醫造成的衝擊也日益增強。1822年,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醫院廢除了針灸科。1835年,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Parker,1804-1888)在廣州創辦第一所教會醫院。鴉片戰爭以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內地,幾十年間在各地迅速興建。隨著西醫的傳入,國人開始對中醫的合理性產生了質疑甚至否定。

  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廢除中醫的人是俞樾。俞樾是一代經學大師,他在1879年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廢醫論」;之後又發表《醫藥說》,提出「醫可廢,葯不可盡廢」的觀點。第一次政府部門公然排斥中醫的行為發生在1912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這就是著名的「教育部漏列中醫案」事件。當時教育部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這個《法令》前後兩次頒布(1912 年11 月和1913 年1 月),都沒有把「中醫藥」列為教育學科,而是只列了西醫。這在當時引起中醫界強烈抗議,紛紛要求將中醫列入教育計劃,但被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明確拒絕。後來為了安撫中醫界的情緒,又辯稱「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也」。

  政府部門第一次明確提出廢除中醫是1929年2月國民黨政府衛生部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的「廢止中醫案」,這個提案是余雲岫提出來的,全稱是《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議案一公布,立即遭到中醫界的強烈反抗,這一次引起的震動遠遠超過了1912年。大批中醫藥人士紛紛抗議遊說,抗議高潮是3月17日,全國281名代表在上海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組成請願團,派5名代表到南京請願,要求立即取消議案。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撤銷這一法令。後來中醫界把「3·17」定為「國醫節」。

  伴隨著新文化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提出,傳統文化遭到猛烈的抨擊,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中醫藥學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是否廢止中醫已經不僅僅是中醫界本身的事,而是整個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重要環節。中醫藥學作為「舊傳統、舊文化」的一部分,也遭到了批判或否定。

  新中國建立初期,余雲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繼續提出「改造舊醫實施步驟」的草案。50年代初,衛生部副部長王斌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應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因為毛澤東主席大力扶持中醫,最終衛生部兩位副部長王斌和賀誠被撤職。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在政策層面上獲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憲法》中提出「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然而,對中醫藥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一刻也沒有停止。有人提出中醫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檢驗,所以「中醫是當今最大的偽科學」。
  百餘年來,中醫的命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捆綁在一起,風雨飄搖,一路走來。

國外「中醫熱」與國內「養生熱」



  現代科學發達的西方國家,經過了從排斥中醫到信中醫、看中醫的過程,並漸漸開始出現「中醫熱」。



  難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中醫藥學真的不堪一擊嗎?不!恰恰相反。面對西方科學文化的挑戰,中醫藥學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現代科學發達的西方國家經過了從排斥中醫到信中醫、看中醫的過程,並漸漸開始出現「中醫熱」。



  1973年4月,中醫針灸在國際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國第一個中醫法在內華達州誕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10年,中醫藥文化傳播範圍不斷擴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學習中醫藥。中醫藥文化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中醫藥作為合法的醫療保健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醫療保健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醫和針灸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有著不同程度的應用,並在一些國家具有合法醫學地位。國外中醫和針灸從業人員約有30萬—50萬人之眾,中醫醫療機構至少已達10萬多家。美國開始將中醫從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分離出來,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醫學體系對待。英國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經常使用中醫藥,每年在中醫等傳統醫療方面的消費開支達1.3億英鎊。一些國家還將中醫針灸納入醫療保險範疇。



  國外的中醫教育、科研勢頭很好,目前已有7所正規大學開設有中醫系或中醫專業,一些國家還批准了民辦中醫大學為正規教育機構,美國知名學府60%的醫學院開設「替代醫學」課程,其內容也涉及中醫。全美已有超過80所的中醫高等教育機構。國外一些權威科研機構開展了中醫藥、針灸研究項目,一些國家的政府也開始大規模資助中醫、針灸研究。中醫藥科技國際合作項目越來越多。中藥材及中藥產品國際銷量穩步增長,2006年出口中藥產品銷售額達到了8.3億美元。



  去年北京奧運會上,奧運村裡開設中醫門診,提供中草藥治療,外國運動員排隊嘗試古老中醫療法,中醫、針灸、推拿等療法受到極大歡迎。



  再看國內,民眾對於中醫的熱情持續高漲,電視媒體的中醫養生講座受到民眾歡迎,養生圖書持續熱銷。民間學中醫呈現熱潮,一些名人也拜師學醫。



中醫養生熱背後的原因



  第一,中醫有明顯、確切的療效;第二,中醫藥的簡便、低廉;第三,中醫符合健康總體需求,符合大生態的醫學模式;第四,中醫吸取了中華文化的精華,符合國人的文化傳統,貼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為什麼在現代科學高度進步、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物質生活高度富裕的西方國家掀起中醫熱?為什麼中醫養生在我國反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我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醫有明顯、確切的療效。療效才是硬道理。我參加過一個「關於中醫藥學特色與優勢的調查和研究」項目,調查表明,中醫藥治療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優勢,通過辨證論治原則組成的復方,具有比單味葯更優越的整體調節功能,從而更有力地糾正機體的各種不平衡狀態,為有效地治療複雜疾病奠定了基礎。中醫非藥物治療使用器械或手法,發揮著整體功能綜合調節和協助人體自然康復的作用,強調因人施用、辨證施用,注重醫患雙方的互動性和方法的實用性、有效性。通過臨床調查,結合文獻研究,發現中醫擅長診治多系統、多器官、多組織的綜合病變,擅長治療經西醫化驗、透視、拍片卻無法診斷的疾病,如頭暈目眩、疲倦無力、四肢倦怠,或心悸、失眠、健忘、無名發熱等;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男性病如陽痿、精少,婦科病如痛經、閉經、不孕症、月經少、經期延長等;對病後調理、體質虛弱、氣血兩虧的人、服西藥有過敏反應及副作用者採用中醫治療往往能有滿意的療效,對長期服西藥不見療效的人,改服中藥往往速見療效。針灸治療偏頭痛、腰腿痛比西醫具有更好的療效。許多疾病西醫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這是西方國家發展中醫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中醫藥的簡便、低廉。這是經濟的原因。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要發展中醫呢?除了中醫的療效以外,其主要原因就是醫療費用低廉。WHO西太平洋區傳統醫學官員曾說過:「使用中醫比西醫在某些程度上性價比更高。」海外中醫發展迅速就是考慮到降低醫療保健成本。因為政府在公民醫療保健方面的財政負擔過重,為了省錢,為了用較低的投入獲得較好的醫療保健效益,所以選擇中醫藥、針灸。



  第三,中醫符合健康總體需求,符合大生態的醫學模式,符合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當代社會疾病譜發生變化,人們健康觀念有所改變,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模式轉變,現代醫學理念由治癒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調整,全球崇尚天然、回歸自然、綠色環保的潮流進一步發展。中醫藥恰恰符合這種社會需求,因為中藥大都是以植物、動物等為原料,污染少,副作用小。而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更符合這一潮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人們害怕生病,也生不起病,所以開始越來越重視養生,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符合普通百姓這一基本願望。



  第四,中醫吸取了中華文化的精華,符合國人的文化傳統,貼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醫養生是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的。當老百姓從「春捂秋凍」、「冬吃蘿蔔夏吃薑」等諺語中感受到這裡面含有中醫養生的道理時,就不僅對中醫是親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對它就有了高度的認同感。



  養生其實很簡單,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與日常生活無關的事,養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WHO——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有一項數據:由生活方式引發的健康問題佔60%,環境和社會因素佔17%,遺傳因素佔15%,醫療干預僅佔到8%。養生說到底就是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並且把它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尋根求源:中醫文化的魅力



  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和」……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中醫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華,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果用一張圖來表示那就是「太極圖」。「太極圖」集中體現了陰陽和諧的價值理念,體現了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的規律。漢代以後,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佛三足鼎立。如果用太極圖來說明三家,那麼白的部分是儒家,儒家崇尚的是陽——剛健堅毅、自強不息的精神,道家崇尚的是陰——柔弱居下、清靜無為的精神。當然儒和道不是截然兩分的,而是像太極圖陰陽魚一樣交互在一起。再看從古印度傳來的佛家,如果用這張太極圖來說明,在什麼位置呢?我問過很多人,有人說在兩個點,有人說在中間,也有人說在外面一圈,可能都對。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從不同角度來理解佛家的。這裡不多討論。我要說的是儒、道、佛三家都是講「中」,都講「和」。



  其實,傳統文化裡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漢以後的中醫還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華,除了儒道佛共有的中和觀念、儒道共有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以外,中醫從孔孟儒家那裡還接受了倫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醫德規範。中醫有一句話說「醫乃仁術」,這個「仁」就是儒家的「仁」。那麼道家呢?中醫從老莊道家那裡接受了養生思想,道家重人貴生、自然無為、虛靜柔順的養生思想及其方法對中醫影響重大。當然反過來,中醫對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也有反影響,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單方面的。歷史上就有儒醫、道醫、佛醫。如果再往前推,《周易》的陰陽哲學就是中醫理論的淵源了。



  中醫和西醫的區別說到底就是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可以用兩張圖來說明,中醫採用的是太極圖,而西醫是矛盾圖。共同點在於都有黑和白,然而結構不同、關係不同。中醫對待疾病採取調和性治療,西醫採取對抗性治療。在西醫看來,一定要找到疾病的原因,然後將它殺滅。中醫不是這樣。我有一個朋友是中醫腫瘤專家,他說中醫不是以殺滅癌細胞為目的的。如果以殺滅癌細胞為目的,那麼中醫的療效肯定趕不上西醫的放療、化療。中醫是改變產生癌細胞的身體環境,讓癌細胞不發作。所以中醫治癌症雖然沒有殺滅癌細胞,但可以延長存活期,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德國前年有個報道,有一項研究是尋找癌症在放化療之後反而擴散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是主要的癌細胞被殺滅以後,那些為輔的癌細胞原本是不發作的,這一下都跑出來了。可想而知,這種治療並沒有改變產生癌細胞的內環境。而中醫的主要治療思路就是改變內環境,提高自治癒、自修復的能力。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命系統,不是西方二元對立的理論可以解釋的。人是有可以自我治癒的能力的,中醫就是採用中藥、針灸等方法去激發這種自我治癒、自我調節能力。



  再看中醫是怎麼對待健康的?中醫認為一個人的健康標準就是,是不是和諧。要達到三個「和」:人與自然要和諧,這叫天人合一;人與人之間要和諧,這叫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要和諧,這叫形神合一。達到這三個層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黃帝內經》說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調理陰陽,「以平為期」,就體現了陰陽和諧的理念。

森林和樹木:中西醫文化的異同



  有人說:「中醫是治人,西醫是治病。」也有人說:「中醫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西醫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說法雖然有些尖刻,但中醫重視整體、重視宏觀,西醫重視具體、重視微觀,倒是事實。



  有人說:「中醫是治人,西醫是治病。」也有人說:「中醫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西醫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說法雖然有些尖刻,但中醫重視整體、重視宏觀,西醫重視具體、重視微觀,倒是事實。



  SARS,新世紀人類遭遇的第一場瘟疫災難。當它突如其來的時候,中醫和西醫調動起自己所有的智慧勇敢地面對。西醫採用微觀、精確的方法尋找SARS的病原體,現在找出是一種變異的冠狀病毒,然後運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對這一病毒進行測序,接下來就要篩選、開發能殺滅這一病毒的藥物;中醫則用宏觀的、辯證的方法,不管它是什麼病毒病菌,都是一種邪氣,「非典」屬於溫病範疇,根據癥狀、體質等信息,就可以辨別出不同的「症」。然後對「症」下藥。西醫採用對抗性治療,需要找出敵人,然後製造出針對性的殺傷武器去殺滅敵人;中醫用藥物增強體內的正氣,調整人體的自組織能力,讓機體的正氣——自組織能力營造出一個病毒不能生存的內環境。



  西方人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看待問題,中國人用整體思辯的方法看待問題。中醫把人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在中醫看來,人體內部是一個整體,人體與外部環境也是一個整體。人體內部的各結構之間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間是互相協調、互相影響的。人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中醫歷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聯繫,重視季節、晝夜、地理環境等對人體的影響。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東方思想。這種整體思想貫串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治療和養生等所有領域。



  對待疾病,中醫學是辨別「症」,西醫學是辨別「病」。「症」是整體的、宏觀的「森林」,「病」是具體的、微觀的「樹木」。過去,中醫在沒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精密檢驗儀器的情況下,發明了一套獨特的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辨症」。首先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收集病人反映出來的客觀信息,然後根據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對臟腑、氣血以及六經、三焦、衛氣營血進行綜合、分析、歸納,以尋找病症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係,最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症」。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辨症」。根據辨出的「症」,然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方劑。



  神醫華佗曾給兩個都患了頭痛身熱、癥狀完全相同的病人看病,在給他們開方時,一個用了瀉下藥,一個用了發汗藥。有人大惑不解地問:「為什麼同樣癥狀卻要開出了不同的藥方?」華佗說:「他們兩個人一個是內實症,一個是外實症,所以要用不同的治法。」到了第二天,兩個人的病全都好了。在中醫看來,不同的病症,可以是同一個「症」,也就可以採用同一治療方法;相同的病症,可以是不同的「症」,也就可以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第一部辨症論治的臨床醫學經典。它系統創立了包括理法方葯在內的辨症論治原則,其中以六經辨症治療傷寒,以臟腑辨症治療雜病的,使中醫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辨別病「症」是不是準確,直接關係到用藥處方的效果。

悖論:中醫是不是科學?



  「科學」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療效才是檢驗醫學的標準。是不是「科學」有什麼關係?有沒有療效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主張要取消中醫的人,一個最大的理由就是「中醫不科學」「中醫是偽科學」。要回答中醫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搞清楚什麼是「科學」就一目了然了。



  我曾多次說過,如果按照西方關於「科學」的嚴格定義,中醫當然不是「科學」。因為嚴格意義的「科學」是十七世紀牛頓力學之後才有的。這種「科學」必須要符合三項要求,那就是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實驗驗證,必須具備客觀性、精確性、可重複性、可驗證性。試想二千年以前在中國誕生的中醫學怎麼是這種「科學」呢?所以我一直不贊成用「科學」這個詞來評價中醫。中醫和西醫是兩個體系,中醫和「科學」是兩個體系,為什麼要用西醫、要用「科學」來評價中醫呢?



  可是面對現代科學的強大話語霸權,中醫的「現代科學化」似乎成了必由之路。一大批老中醫在憂心忡忡:中醫的現代科學化能否繼續保持中醫的傳統?能否繼續保持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我在上世紀末提出「中醫現代化悖論」:中醫能實現不改變自己非現代科學特色的現代科學化嗎?簡單地說就是中醫學不是現代科學,能做到既保留這一特色又符合現代科學規範嗎?中醫學「現代化」,必然要以丟棄或改變自己的特色為前提;可是不「現代化」又難以融入現代科學的大潮。當代中醫就這樣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面對一場生與死的抉擇。中醫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現代化—科學化—西醫化—毀滅化」的危險境地。



  這個「悖論」一經提出即引起各方的關注和爭議。我要申明的是,我決不反對中醫現代化,但反對在「現代化」的旗幟下搞「科學化」、「西醫化」;我決不反對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中醫,但反對用「科學」來改造中醫。我始終認為中醫藥的科學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目的不是要改造中醫,尤其是在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情況下,不要妄下結論。



  「科學」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療效才是檢驗醫學的標準。是不是「科學」有什麼關係?有沒有療效才是最重要的。「國醫大師」陸廣莘多次呼籲:目前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爭論中醫是不是「科學」,而是要回歸醫學的目的。醫學——無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是以人類生命的健康為目的的,而醫學的這一目的還遠遠沒有實現,是需要長期努力、不斷探求的。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在探求的過程中,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以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也可以用陰陽五行的方法,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也可以用「非科學」的方法。當然最理想的就是多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人文與科學的統一、微觀和宏觀的統一、分析還原與整體思辨的統一,形成一種融合中西醫各種醫學之所長的新的醫學形態。

展望:中醫的未來發展之路



  中醫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設法求證自己是否「科學」,不是去用還原論方法尋找自己的物質基礎,而是要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



  對於中醫的發展,我的基本主張是:堅守主體,發揚優勢,融會新知,開拓創新。



  實際上,中醫應當也只能按照中醫的規律去發展。中醫的主體不能丟,這個主體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中醫要發展,必須要重新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中醫本身自有一套理論體系與發展規律,中醫在為自己的生存尋找依據時,不必要用另一套話語系統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中醫的主體定位。中醫學是基於人文和生命的醫學。所謂基於人文,是說中醫學不僅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而且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中醫用陰陽五行等人文模式構建了自己的醫學體系。人文關懷、人文精神、人文品格這是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應該具備的,但陰陽五行的人文內涵卻是中醫所獨有的。當代著名中醫學家王永炎院士曾說過:「中醫是基於生命的醫學,西醫是基於疾病的醫學」。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中醫關注人的整體生命,而不是具體的物質結構。中醫將人看成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用整體動態思維看待生命的變化,人的健康就是整體生命的和諧,人的疾病就是整體生命的失衡;西醫更關注疾病,用還原分析思維看待人的疾病變化,用物理和化學原理來解釋病因、病理、病位。中醫和西醫各有優劣,各自解決了生命不同層面的問題。兩者是「和而不同」的,如果抹煞了兩者的不同,把中醫簡單地還原為物質結構,甚至把中醫改造成以還原分析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學,中醫也就不成其為中醫了。



  就目前情況而言,中醫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設法求證自己是否「科學」,不是去用還原論方法尋找自己的物質基礎,而是要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是要制定臨床評價標準,對中醫治療的療效進行統計、評估,找出中醫的優勢病種,哪些病中醫療效超過西醫?然後去發揚這一優勢。千萬不要處處與西醫爭短長,更不能包打天下,自欺欺人。在此前提下,要吸收現代科學的成果和方法,不斷開拓創新。



  中醫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學的復興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數千年的不竭動力,在中醫中藥的庇佑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命得以繁衍,身體得以康健。中醫藥學體系融合了歷代的人文、科學成就,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其理論原理和方法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今天的中國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有足夠的自信來面對自己的歷史文化。自然,我們也應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中醫現實存在的問題,直面中醫今天所處的困境,以理性的態度來繼承和發展中醫。



  中醫學為人類提供另一種科學範式。中醫學不是那種建立在結構論、還原論、公理論基礎之上的科學,而是一種建立在生成論、整體論、模型論基礎之上的科學。中醫將治病與治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德術並重,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巧妙結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學之外,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具有東方特色的科學範式;其迥異於西方科學的「氣—陰陽—五行」思維及理論工具為科學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鮮明的註腳。中醫學為人類的思維方式提供了另一個不竭的源泉,豐富了人類科學的寶庫。



  中醫是中國的原創醫學,是當前最有可能帶動我國科技創新並領先世界、引領全人類健康事業方向的醫學。中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能夠發展延續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與外在環境密切相聯的規律,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出發,整體、全面地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繫,揭示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保護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質量。中醫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護人,以德為先,治病的同時將人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來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發病過程中的影響。中醫以不傷害人體為本,望、聞、問、切四診,充分尊重人;針灸推拿等各種治療以給人的損傷和刺激最小為基本原則,中醫治病所選用的藥物均來自天然藥物。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發展中醫藥是解決衛生事業發展困境、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必然選擇。



  未來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學也應該是多元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應該與時俱進,與當代文化并行不悖,中醫與西醫應該和而不同,殊途同歸,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謝謝大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9

主題

75

帖子

29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0
沙發
老石 發表於 2009-6-20 19:06 | 只看該作者
中醫西醫,都有神醫和庸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3
安良 發表於 2009-6-26 09:14 | 只看該作者
ZT:  
"* 理性客觀:從事科學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但是"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以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 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裡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但若這門學問有部份有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 存在一個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併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 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

真正的中醫"漢醫",是符合上述"科學"的定叉!何偽科學之有,當然坊間也充斥大量偽"中醫"的理論及所謂醫朮,不過"西醫"系統也有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