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0-26 12:11 發表
漿糊成清水了![]()
我就說個孝吧。孝本來是天性,人人應該盡的本分。大家都孝敬父母,就無所謂孝與不孝了。就是不孝的多了,或者不知道孝的多了才有了孝的教育。出現這種教育就說明,人心不古,「隊伍不好帶了」 ...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0-26 12:40 發表
人心在變是肯定的。朝什麼方向發展,取決於後天的境緣和薰習。聖人的教育無非都是讓人回歸本來面目而已,但使用的方法因人而異。所以就有了諸子百家。我認為這裡沒有矛盾的地方。
原帖由 鄉下人進城 於 2007-10-27 01:00 發表
老子的學說不僅僅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只出不入,枉談大道。所以他有針對他那個時代的弊端提出的具體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顯然不能適應今天的世界,但是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依然值得今人學習。
還有,老 ...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10-27 11:11 發表
你吃漿糊時就不用講仁義, 吃魚蝦時才講忠孝?![]()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10-27 11:16 發表
我現在吃漿糊, 叫你二獃子, 怎麼樣?![]()
原帖由 王劍 於 2007-10-28 01:23 發表
是的,老子哲學非但入世,而且大大地入世。
原帖由 鄉下人進城 於 2007-10-28 03:25 發表
![]()
原帖由 追求永生 於 2007-10-28 05:31 發表
當然也可以理解老子思想是大大的入世,因為他的哲學對社會有指導意義。但因為他的方法是形而上為道,也就是從具體的現象抽象總結成了高度概括的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得出了道是本原的結論。在道的基礎上,老子的德的思想就是應用在世界上的指導總綱。
而孔子的治世思想,大體上是從德開始,漸趨具體的措施,所以是形而下為器的。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