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構圖筆記――主題與主體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9-27 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構圖筆記――主題與主體



對於影像的控制,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解決如何產生影像並將它保存下來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產生什麼影像的問題。就攝影而言,前者闡述了光在底片上留下潛影的知識(比如曝光),隨後我們可以通過化學過程將潛影變成影像(比如顯影、定影),接下來我們再將這些影像轉移到底片夾、畫框、書籍、雜誌之中或者投影屏幕之上等等。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數碼技術的運用使得這一方面的控制變得輕鬆、簡單。它們「把攝影變得平凡,直至使攝影和任何圖像相比再無突出之處,不能在顯示它的特點」(注1)。

而後者,確切地說,論述的如何選取影像的問題。它可以使攝影變得瘋狂、憐憫、富於感情,從而個性十足、粗暴張揚。由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所以可以是平凡的東西不再平凡。那些粗暴的照片,不是在表現攝影者的淺薄無知,就是在揭示他們內心不能示人的秘密和慾望。這也許就是構圖。

如果可以的話,我寧可將「構圖」看作「取景+剪裁」。事實上,我們在拍攝時,對「構圖」的思考都會直接體現在如何取景、如何剪裁的過程中,雖然「構圖」一詞聽起來要比「取景」和「剪裁」深奧得多、也專業得多。也許這樣論述更符合哲學上的描述:「構圖是內容(思考的過程),取景和裁剪是形式(思考的結果);取景和剪裁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獲得影像之前,一個是獲得影像之後」。

構圖的時候思考些什麼呢?紐約攝影學院的《攝影教材》一開篇就給我們提出了三條原則:主題、主角和簡潔(注2)。它又在「照相機和鏡頭」一節中論述拍攝照片所涉及的問題時,列舉了8點,順序如下:1、選擇;2、構圖;3、照明……8、裱托。其中,對「選擇」的解釋是:「當你決定用攝影來傳送信息或表達一種情緒時,為幫你實現這一目的,就要進行選擇」(注3)。他們把對主題的思考用「選擇」作為解釋,放到了構圖之前。不過,我認為構圖和主題是不可分割的。對主題的理解,恐怕也不僅限於《攝影教材》中所說的「普遍性生活寓意」(注4)。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9-27 16:38 | 只看該作者
其實,我時常會感到鬱悶。鬱悶的原因是分不清主題、主體和構圖之間的關係。如果把構圖看作對「產生什麼影像」的思考,把主題和主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算作構圖的一部分,那麼,探討起來或許會容易些。但是這樣也可能使我更加困惑。我確實有些弄不清楚主題和主體的問題。下面是兩幅沒有給出標題的照片,你們能搞清楚它們的主題和主體是什麼嗎?看過它們之後,在你們的心裡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
注1:羅蘭·巴特,《明室》,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185
注2:請參看《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86年3月第一版,P.21—P.25
注3:《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86年3月第一版,P.29
注4:《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86年3月第一版,P.22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9-27 16:40 | 只看該作者
我不能接受主題是「普遍性生活寓意」的說法。確實有不少優秀的照片存在著「普遍性生活寓意」,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如此。也有很多優秀的照片不存在普遍的生活寓意,或者可以說,它們的生活寓意是被其他人「后賦予」的。類似於「她代表著整個這一類的婦女:她們勤勞、不求時尚、工作踏實、性格堅強,品德高尚、身體健壯。她簡直就是……母親的典型形象」(注1),只有出現在精心策劃的主題中。而在日常生活的拍攝和街頭抓拍的過程中,攝影師根本無暇顧及那些精美的措辭,他們只想把看到的人物、景物或者事件拍下來。至於攝影師的對待事物的看法,無非是「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或獨佔或摻雜在攝影師的內心裡。接下來,攝影師就要用冷靜的心態、嫻熟的技術把事物拍攝下來。拍攝時,他們大部分時間用來考慮如何安排畫面;拍攝所提供的時間,也只夠他們考慮這些。
主題概念的混淆一定程度上要歸咎於各式各樣的月賽。在月賽主題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花卉」、「兒童」、「靜物」、「秋天」之類的用詞。誰都知道這些不是「主題」,主題是對這些事物的認識。要回答「先有主題還是先有主體」這樣的問題,是相當困難的,就象回答「蛋生雞還是雞生蛋」一樣。主題來自於何方呢?它來自於人們的哲學觀點,來自於生活環境,來自於文化背景,來自於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從這個角度說,每一張照片都有它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主題來自於攝影師的直覺和潛意識。如今攝影工業已經發展到「你只須按下快門,其他事情由我們來做」(注2)的地步,那麼按下快門前的「構圖」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我不贊成通過直覺進行構圖,因為那樣的確是很不負責任的,而且通過直覺構圖的照片很少能夠成功。相反的,如果有意識地、冷靜地、理性地安置視覺元素,那麼主題就會自然而然地顯露在照片中。如果主題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那麼問題是在構圖上,所以「構圖缺陷」也可以說是「技術缺陷」。就攝影而言,構圖就是一切。
涉及到主體的問題同樣複雜,一般的說,照片中最突出的影像部分就是主體。那麼,一幅照片中能不能同時存在多個主體呢?能不能沒有明顯的主體呢?回過頭來說說上一節中那張「車站」的照片。為了能看清明暗分佈以及由明暗組成的形狀,我將照片版畫化。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9-27 16:40 | 只看該作者
明亮的天空和自行車道上的空隙相互對應,逆光的效果給人一種舒服、和諧的感覺。為了獲取「車站」的影像,我在長達50米的站台上走了好幾個來回,最後選定了逆光的位置。其實,在空隙出現之前,我並不知道該怎麼拍。我就一直在等,不斷地評估取景器中出現的影像,突然人群中出現了空隙,同時,一個路人的影子留在空隙中,於是我按下了快門。這幅照片改變了我拍攝時進行構圖的一些觀點,畫面中沒有明顯的主體(如果有的話,就是整個車站),卻展現了一個司空見慣的、不被人注意的、舒服的場景(有自吹自擂之嫌,呵呵)。
大多數的照片都可以清晰的分清楚主體。下面一幅反映修鞋人生活的照片中充斥著許多視覺元素:自行車的軲轆、修鞋的家活兒、井蓋兒、鞋、充當工作台的茶几、寫著「專業清洗」的牌子、兩位主人公以及殘破的牆壁和畫面右上角的「鑰匙」等等。

如果被指派去拍攝反映修鞋人生活的照片,你會去怎麼拍呢?如果你是圖片編輯,怎樣選擇照片來配合你的報道呢?多數圖片編輯會根據報道的內容和版面的要求挑選照片或對照片進行剪裁。對影像的評估既可以從取景器中獲得,也可以在裁剪過程中獲得,我更傾向於按動快門之前的考慮。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9-27 16:41 | 只看該作者
畫幅的變化又會怎樣呢?


如此多的選擇,你一定會被弄暈。由於選擇的餘地太大,在實戰中也會出現舉棋不定的局面。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呢?說實話,一點兒辦法也沒有,看就要看你當時決定主體是什麼了。主體的作用在這些照片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2003年11月18日於北京)
======================================
注1:《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86年3月第一版,P.23
注2:柯達公司的廣告詞。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98

主題

9969

帖子

4208

積分

版主

★攝影天地義工★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08
6
bm168 發表於 2007-9-29 08:18 | 只看該作者
每個人理解能力有高低...自已喜歡就好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