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進美國西部「鬼城」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8-27 2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西部有很多「鬼城」,在19世紀曾因淘金熱而興旺一時。如今,這些小鎮雖然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但已經成了空蕩蕩的「鬼城」。「卡利哥」就是加州地區最有名的一個。

華人礦工愛唱戲

從洛杉磯的巴斯托向東北行駛10多英里,遠遠看到北邊山上白色的大字「CALICO」。路北有一個高大的礦工畫像,這就是卡利哥。

整個鬼城只有一條主幹道,稱為「主街」,兩旁各有幾條小道延伸出去,通向礦上的巷道口。主街兩邊是破敗的房屋、幾乎散架的馬車、散落的車輪、殘垣斷壁的土坯房和搖搖欲墜的木屋,顯得格外蕭條,很難讓人聯想到當年的繁華。這裡鼎盛時期有20多家酒館,還有皮革廠、蠟燭作坊、鐵匠鋪、學校和唐人街等。

在這偏遠的山谷小鎮里,也曾有中國人的身影。當年這裡住著40多位華人,有一條街還被命名為「唐人街」。19世紀中葉淘金熱開始后,大批中國移民湧入。華工主要從事採礦和築路工作。一天的工作后,他們經常用唱戲來自娛自樂,中國戲曲讓其他礦工很好奇。

鎮上的房子原來多為木質結構,但自從發生兩次火災后,就開始建起了土坯房。礦工們大多住在山坡上的山洞,或依山而建的簡陋木屋裡。廁所是一個用石頭和渣土砌的矮牆,上面蓋了幾塊鐵皮板。鎮上沒有水,礦工們喝水要從外面運進來。


鑽進陰森的巷道

當年礦工採礦,最初是用袋子裝上礦石放在驢背上拉出巷道,後來改用吊桶,有了窄軌鐵路后,就用小火車運。這裡最大的一個礦是「金家銀礦」,1881年,受當時聖貝納迪諾縣司法行政長官約翰·金資助的兩個探礦者發現了這個礦后,它便歸金家所有,並以他的姓氏命名。在這個礦里曾經開採出幾乎是純銀的礦石,重達半噸。整個卡利哥礦區開採出了價值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白銀和硼砂,僅「馬吉礦」里的一個工作點就開採出6.5萬美元的礦石。

遊客花一美元,就可以到「馬吉礦」的巷道里轉一轉。走進陰森森的巷道,四周都是堅硬冰冷的岩石,不遠就有一組塑像,展示當年礦工勞作的場面。每組塑像前都有一個開關,參觀者一到那兒,廣播里就會自動傳出一個渾厚的男低音,講述當年的故事。在陰暗的巷道里,前後不見人,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眼前是雕刻得以假亂真的工人。突然,一個低沉的聲音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似乎就在身邊。我渾身一激靈,頭髮都豎起來了,鬼城真是名不虛傳。

華人帶去「丟手絹」的遊戲

從1882年秋季開始,卡利哥就有了學校,但是到1885年才建起專用校舍。現在小鎮北面的學校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老照片重建的。

學校只有一間教室,每個學期平均招收30名學生。學生多是商戶的子女,很少有礦工的孩子。那時候,礦工里沒有幾個拖家帶口的。有趣的是,那時候孩子們玩的遊戲中也有我們小時候常玩的「丟手絹」、「拽包兒」和「彈球」,據說是當年的華人從中國帶去的。

當年,學校里女教師也挺時髦,裝束和19世紀美國東部女性的沒什麼兩樣,束腰長裙、緊身上衣和寬檐帽。在教室里,女教師必須戴帽子,據說是為了給學生留下莊重典雅的印象。那時候教師的月工資是70到110美元,和銀礦礦工的差不多。

教室中央有一個方形的爐子,煙囪直通向天花板。教室前面的牆上是由3塊木板拼成的黑板,上面還留有摹仿當年上課時的板書。黑板正上方是一個掛鐘,兩側是華盛頓和林肯兩位總統的肖像。講台上放著一個地球儀。木質課桌的右角上都有一個小圓洞,是用來放墨水盒的。這所學校是根據老照片重建的,一切力求忠於「原作」。1880年秋,隨著卡利哥小鎮的衰落,卡利哥校區也宣告停辦。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