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唯一能與『西方科學』並駕齊驅的『東方技術理論』— 中醫學

[複製鏈接]

17

主題

19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reeman 發表於 2006-11-5 19: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唯一能與『西方科學』並駕齊驅的『東方技術理論』— 中醫學

『象化思維』的技術理論:中醫學
        中醫學是一種對人體研究的學問﹐它是先民以『象化思維』對人體認知過程的結果。當先民對人體達到一定的認知后﹐他們很自然的會利用對人體的知識作為工具﹐最後把它發展成為一門『技術』﹐讓人體的發展狀態朝著我們人類主觀的願望發展﹐這就是人類追求健康的理想﹐也就是把這門認知技術發展成為醫學的原動力。
在追求人類健康方面﹐存在著兩層的意義﹐第一是維持已有的健康﹐以及第二是袪除疾病痛苦﹐尋求回到原有健康的狀態。基本上﹐人類的習慣往往是有病求醫﹐所以其中第二層的目的﹐就是醫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原因。因此﹐把『象化思維』 應用在醫學的基本目的﹐就是『治病』 ﹐而『治病』 的目的是否成功達到﹐就由最後的結果—疾病是否袪除來決定。為了等待治病成效的返回結果﹐總的來說只要等待一段少則一天數小時長則數周數月的時間后﹐我們就可以很確切的了解到治病的結果﹐在等待返回結果這方面﹐中醫學就可能做到『玄學』 所不能達到的水平。中醫學上的結果需要等待的時間較短﹐而且返回的結果也十分的客觀準確。疾病是否消失﹐這是從病者的感覺和旁人眼中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容置疑﹐病好了就是好了﹐也沒有辦法置疑。因此﹐中醫學就有可能有效的收集到理論實踐后的大量結果與數據﹐然後把它們返饋到系統中﹐作為系統中『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的修正用途。除此之外﹐先民在建立理論概念與邏輯時﹐盡量做到了通過觀察人體的實際反應和臨床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理論依據﹐在這一點上﹐又比『玄學』 中主要依賴純理論方式的途徑﹐ 更添加上一層客觀性﹐通過實踐對『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提供到一定的『確定性』 ﹐而『確定性』 在『量化理論』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在下文的部份﹐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先民以實踐解剖和觀察﹐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理論部份。需要建立醫學理論﹐我們知道這要從對人體的認知開始。除了對人體認知外﹐先民還需要對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作出認知﹐接著是疾病來源的認知﹐還有對對抗疾病的藥物的認識﹐以及最後認識和掌握使用藥物的方法。在這一節中﹐筆者將通過以上的認知過程﹐作為本節論述的線索﹐把中醫學的理論以這種既簡化但又重點的方式﹐向讀者講解『象化思維』 建立中醫學理論的過程和其中的內容重點。希望讀者藉此能夠領會到中醫學就是『象化思維』 的必然產物﹐而只有『象化思維』 才能夠創造出這樣的醫學理論﹐還有通過『象化思維』 的角度來解構中醫學﹐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中醫學如以上提到的『象化理論』 一樣﹐它們完全具備了技術理論所要求的概念﹑邏輯和結構。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說明﹐西方式的科技理論(『量化理論』) 與東方式的『象化理論』 存在著同樣的理論框架﹐其中的關鍵性差異只在於概念和邏輯的不同﹐前者為『量化概念』 和『量化邏輯』 ﹐後者則是『象化概念』 和『象化邏輯』 。而在『象化理論』 的技術理論 中﹐『玄學』 與『中醫學』 在模式上是完全一樣的『象化理論』 ﹐但是差異只是後者因為理論對象的本質為人體﹐所以能夠得到大量和客觀的返回數據來修正理論。再者在確定『象化概念』 和『象化關係』 上﹐應用了實踐經驗作為提供『確定性』 或稱之為『準確性』 的依據。好了﹐現在就讓我們從『象化思維』 的角度出發﹐對人體展開認知的過程吧。
        正如上文所提﹐『象化思維』 對世界的認知模式是從現有的『象化概念』開始﹐這就是『象化思維』 的認知模式。因為﹐早在先民開始了解人體之前﹐他們已對外部的自然環境作過了認知﹐然後總結出『天人合一』 ﹑『陰陽』 ﹑『五行(包括『生克』)』 和『氣』 等『象化概念』 ﹐其中『陰陽』 產生了天地萬物﹐『氣』 表現了『陰陽』 間的運動﹐成為了構成萬物的動態物質﹐『五行』 也就是萬物所具有的五種屬性﹐而『人』 與『天』 相結合﹐成為互相的反映﹐在『象化概念』 上就是具有『互屬性』。如果﹐通過『天人合一』 的關係﹐以『天』 的『象化概念』 對『人』 作『取象模擬』 式的認知﹐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
(因為本文帶有大量圖例﹐所以請讀者點擊以下鏈接﹐繼續閱讀全文內容﹐謝謝﹗)
http://www.dongwest.net/frmLife.htm

此文出自拙作《從語言文字看東西方思維—再從『大思維』到『大戰略』》其中一個章節﹐如有興趣需要閱讀拙作全書﹐請點擊進入以下網址﹕
http://www.dongwest.net
謝謝﹐請多指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