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肯尼迪家族在美國是怎樣的存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如何發家?現在還是很有權勢嗎?

  

  

  

  [img]https://p1.pstatp.com/thumb/249b0013f0dd8acc0ab6[/img

  來源:清水空流  歷史問答達人

  《紐約時報》曾經說過, 在美國這個沒有王室的國度,肯尼迪家族就是美國的王室。肯尼迪家族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

  肯尼迪家族在波士頓經過幾代人辛勤耕耘,在當地成為比較有名富商。約瑟夫·肯尼迪畢業后在經過努力成為一家銀行的董事長。經過一段發家史,約瑟夫成為一位巨富。並且移居到紐約居住,在紐約流行一句話,當地人向政府講話,政府向約瑟夫講話,約瑟夫向上帝講話。但約瑟夫很有政治頭腦,他知道在美國這個國家,如果商人不和政治聯姻,根本無法成為大商人。他的公司也無法成為世界級的大公司,更何況約瑟夫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希望他的肯尼迪家族出現一位總統。這個家族極其好勝,極其嚮往上流社會。極其具有冒險精神。但這需要金錢,需要政治,需要兩者完美的結合,金錢是政治的奶牛,現在的約瑟夫有的只有金錢,他現在需要政治的支持,約瑟夫具有敏銳的政治的觀察力。約瑟夫看好一個很有潛質的政治家,這個人就是老羅斯福。所以他開始全力支持老羅斯福的競選和大量的金錢援助。老羅斯福當選以後,任命約瑟夫為駐英大使。用以表彰他對自己的支持,但約瑟夫志不在此,當了三個月就辭職了。因為他的全部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了他四個兒子的身上,4個男孩是大兒子小約瑟夫·肯尼迪、二兒子約翰·肯尼迪、三兒子羅伯特·肯尼迪、四兒子愛德華·肯尼迪都具有政治潛力,可以說,約瑟夫很幸運,在他的身後。4個兒子都成為國會議員。其中二兒子肯尼迪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

  政治永遠離不開金錢,約瑟夫每年都個九個孩子每個兩千萬美元,他不希望他的孩子因為金錢而憂愁。他同時還偷偷地告訴四個兒子,你們必須去競選議員,競選州長,競選總統,如果當不了總統,沒有關係,我可以給你們買下一個國家。美國人說,約瑟夫為了讓他的家族出現總統,向撒旦出賣了家族的靈魂。如果家族出現總統,肯尼迪家族的靈魂有撒旦掌握。

  家族的不幸也許真的驗證了撒旦的詛咒,大兒子小約瑟夫在二戰中犧牲,二兒子當選總統卻遇刺身亡。三兒子羅伯特在競選總統被刺客用斧頭劈死。小兒子愛德華由於緋聞被迫退出競選,但由於此,他成為約瑟夫四個兒子里唯一一個平安去世的。肯尼迪家族的第三代也很不幸。有吸毒而死,飛機失事。上吊,可以說幾乎沒有平安去世的。

  而現在的肯尼迪家族已經趨於平淡,唯一活躍在政壇上的只有約翰肯尼迪的女兒,但影響已經大不如前。這個家族可以說,就是一個移民家族的奮鬥史,一個移民家族的美國夢。

  

  來源:城市匯

  盤點影響世界的百年家族:肯尼迪權傾美國政壇

  

  1948年,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昵稱喬伊,後排中)與子女在馬薩諸塞州的合影。

  

  1960年,肯尼迪家的第四代於馬薩諸塞州拍攝的合影。從左至右分別分約翰、羅伯特、愛德華。

  

  2008年1月28日,愛德華·肯尼迪在華盛頓出席民主黨主統候選人奧巴馬的競選集會。

  肯尼迪家族權傾美國政壇

  《環球人物》雜誌駐美國特派記者 溫憲

  位於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它與歐洲大陸有著難捨難分的淵源。19世紀上半葉,大批歐洲移民歷盡艱辛,落腳波士頓,開始了各自的「美國夢」。

  日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來到波士頓,在飽經風霜的建築中徜徉,探訪一個百年政治家族的印記。這個家族,就是美國最顯赫的「第一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

  在「美國夢」中艱難前行

  1848年,一個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1823-1858)的天主教徒,懷著「美國夢」,隻身從愛爾蘭出發,漂洋過海來到波士頓。在波士頓港口登陸后,帕特里克(註:為方便讀者閱讀,以下隱去他及後人的姓氏「肯尼迪」)決定就留在這裡。他在一個制桶廠找了份工作,不久又娶了在船上邂逅的一個女子為妻。很快,夫妻倆有了三女一子:瑪麗、瑪格麗特、約翰娜,以及1858年1月14日出生的兒子約瑟夫(1858-1929)。

  和其他新移民一樣,肯尼迪家族在美國的第一代,也有過辛酸的故事。1858年11月12日,兒子剛剛10個月大,帕特里克就染上霍亂去世了。他沒有留下任何照片和文字,只留下了一個可憐的「大家庭」。曾有一位美國作家說:「他(帕特里克)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肯尼迪家族成員,也是最後一個死於匿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員。」

  父親的早逝,使約瑟夫早早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剛成長為一個少年,他就退學去碼頭當搬運工。攢了點錢后,他開了一家啤酒館。在約瑟夫的苦心經營下,啤酒館的生意日漸興隆。這個愛爾蘭移民的兒子,總算在美國站穩了腳跟。不久,約瑟夫迎娶一個富有的酒店老闆女兒為妻。婚後,夫妻二人生了一子二女。

  在波士頓城的周圍,集中著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近60所享譽世界的名校。而哈佛大學與肯尼迪家族更是有著不解之緣。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最好的教育,1908年,約瑟夫將兒子帕特里克(與其祖父同名,昵稱喬伊,1888-1969)送進了哈佛大學。自此以後,肯尼迪家族的很多成員都在此就讀。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治學院,甚至還以他們的姓氏來命名。

  先發財,后當官

  喬伊作為美國肯尼迪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男性,其眼界與祖父和父親的大不相同。

  1912年,24歲的喬伊從哈佛大學畢業,兩年後娶波士頓市長之女為妻。婚後,他們共育有4個兒子和5個女兒。

  早在剛走出哈佛大學校園時,喬伊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爭取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你想掙錢,就必須弄清錢在哪裡。」喬伊選擇了銀行業,並很快成為全美最年輕的銀行董事長。1926年,他開始投資好萊塢電影業,賺了500萬美元(約合今天的6000多萬美元)。據傳,在美國實行禁酒令時,他還參與從加拿大和古巴偷運私酒。「大蕭條」來臨時,房價暴跌,他卻趁機將大量資金投入其中……很快成了億萬富翁。《時代》周刊曾評論說,冷靜、客觀和善於把握時機,是喬伊發財的關鍵。

  此時的喬伊,已經不再把財富作為唯一的追求,他開始將目光投向政壇。

  1932年,一個很有潛力的總統候選人,引起了喬伊的注意。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羅斯福參加競選的過程中,喬伊曾多次幫助他籌集資金,並陪他參加競選旅行。羅斯福當選后,喬伊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美國股票交易委員會首任主席的位子。1937年,連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又任命喬伊為美國駐英國大使。對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徒後裔來說,這曾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輝煌與劫難並存

  喬伊在財富和政治上的成功,為9個子女——肯尼迪家族的第四代塑造家族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喬伊的影響下,他的子女們特別是4個兒子——長子小約瑟夫、次子約翰、三兒子羅伯特、幼子愛德華,長大成人後,都對政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美國曾盛傳這樣一個故事——喬伊發誓要讓自己的下一代登上權力最高峰,為此將一個又一個兒子送入政壇。對此,其最小的兒子愛德華在去世前回憶說,事實上,父親對他們的人生決定,保持嚴格的中立立場。他希望孩子們從政,但也支持他們所有「不是隨便作出的」決定。

  喬伊本有個打算:把長子小約瑟夫培養成美國總統。然而,身為空軍飛行員的小約瑟夫,1944年因飛機故障,葬身英吉利海峽。葬禮過後,喬伊對約翰和羅伯特說:「輪到你們了!」此時,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的約翰,已經27歲,投身政治剛剛1年。他接受了父親的「指示」,成功地於1947年當選眾議員,6年後又當選參議員。1960年,約翰讓家族輝煌達到了頂點:他成功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其間,他的兩個弟弟羅伯特和愛德華,也在聯邦政府內任要職。

  然而,肯尼迪家族第四代所經受的劫難,也是出了名的——老大小約瑟夫1944年在英國墜機身亡;1963年11月22日,老二約翰在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時,遭槍手暗殺,死在總統任上;1968年6月5日凌晨,正在參加總統選舉黨內初選的老三羅伯特,在洛杉磯的一家旅館內遭槍擊身亡。

  「追上去!贏得第一!」

  在融合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國移民社會中,肯尼迪家族能夠脫穎而出,與其獨特的人格培養和文化積澱密不可分。

  肯尼迪家族移民美國后,前幾代人雖然一直在為生計打拚,但從未鬆懈對子女的教育。特別是喬伊,除了將子女送進名校讀書,更重視在家庭生活中塑造子女的人格。

  喬伊最小的兒子愛德華(1932-2009)在《真正的羅盤》一書中回憶說:「父親信奉『競爭是在美國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們9個兄弟姐妹間,從小就以能夠想到的所有方式進行競爭,在足球場上比誰更勇猛,駕船航海時比誰更專業,跳躍岩石時比誰更矯健,在海邊比誰能將海貝投得最遠。我們既比機敏,也比知識面,還比辯論水準,比誰能在餐桌上贏得最多的注意力,誰能成功地將話題引入有趣的爭論,誰能在爭論中把握主動權……」在這種教導下,「追上去!贏得第一!」成了肯尼迪家族的家訓。「我們相互依賴……我們互幫互學,我們相互崇拜,我們相互忠誠,也相互競爭。這種競爭基於一種快樂而非源於控制的慾望。」喬伊傳給家人的價值觀,成為聯結肯尼迪家族的一種獨特紐帶。

  愛德華還回憶說,父親與他的幾次談話,令他終生難忘。當他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有一次做錯了事。父親把他叫到房內,說了一番令他記了60多年的話:「你可以過一種嚴肅的生活,也可以過一種不嚴肅的生活。不管你作出何種選擇,我都愛你。但如果你決定過一種不嚴肅的生活,我將不會有很多時間與你在一起,你要自己想好。」這話讓他從那一刻立下志向:要過一種「嚴肅的生活」。

  喬伊還教育子女要學會尊重別人的隱私,但不要計較別人對自己的隱私說三道四。1946年,姐姐凱瑟琳專門組織了一個聚會,為弟弟愛德華慶祝14歲生日。其間,愛德華偶然發現,一個小夥伴正在給父母打電話。他忍不住停下腳步,偷聽起來。小夥伴在電話里抱怨道:「我真希望這個聚會快點結束,實在太沒意思了。你們什麼時候來接我呀?」聽到這番話,愛德華十分沮喪。就在這時,父親看到了他在偷聽別人的電話,就將他叫到卧室里,說出了另一番令他終生難忘的話:「孩子,讓我給你一些忠告。遵從這些忠告,你的生活會愉快得多:永遠不要聽與你無關的電話,永遠不要讀與你無關的信,永遠不要注意與你無關的評論,永遠不要侵犯別人的隱私。你將因此減少許多痛苦。你現在可能不完全明白我這番話的含義,但你以後會懂的。」

  對愛德華來說,這些忠告,成為他受益終生的箴言。幾十年後,被稱為美國政壇「雄獅」的他告訴美國公眾,因為父親的忠告,他學會了不再關注那些可能引起痛苦的流言蜚語,也學會了不再關注對肯尼迪家族品頭論足的媒體報道。他因此得到了很多解脫。

  聲名顯赫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喬伊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他對9個子女的另一條忠告是:「這個房子里不要有哭聲。」「這個房子」,就是指整個肯尼迪家族。理解了這句話,人們就會明白肯尼迪家族的許多事情——其成員很少在公眾場合流淚;從不過分看重社會上對自己家族的種種審視、批評和非議;除了在極個別特殊情況下,他們通常都不會抱怨種種猜測、閑言碎語和誹謗。

  「百年王朝」謝幕

  2008年8月25日晚,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在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舉行。在一陣如雷的掌聲中,一頭白髮、滿臉皺紋的愛德華,在妻子維基的陪同下,走上了講台。全場立即安靜下來。

  「能到這裡來真好!」愛德華深情地說,「什麼事情也不能阻止我參加今晚如此特殊的集會!」在又一陣掌聲過後,他再次展示了肯尼迪家族雄辯的演說才能。「新一波的變革浪潮正在到來,如果我們獲得真正的羅盤,我們將能夠到達目的地。這將不僅僅是我們黨的勝利,也是我們國家的新生。今年11月,我們的火炬將傳到新一代美國人的手中。與奧巴馬一起,為了你,也為了我,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事業,新的工作開始了,新的希望重新點燃,夢想仍將長存!」

  此時的愛德華,已身患腦癌。這是他最後一次演說。他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再現了肯尼迪家族對美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與兄長、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相比,愛德華走過的是一條漫長的政治之路。從1962年11月7日開始,他任美國參議員近47年。在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他有過荒唐的緋聞和破裂的婚姻,也有過競選總統失利后的迷茫。最終,他在美國政壇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他開始在參議員的職位上為醫療改革、維護民權、弱勢群體保障、貧窮家庭兒童保健、教育機會公平等,奔走呼號,被譽為美國參議院「一頭僅有的雄獅」。

  正是由於肯尼迪家族的力挺,奧巴馬才順利當選,美國終於產生了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2009年8月25日,愛德華辭別人世。奧巴馬隨即發表聲明說,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50年來,每一項有關美國民眾的人權、衛生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法案上,都有他的名字,也都是他努力的結果。」奧巴馬在悼念聲明中還說:「我們歷史上重要的一章結束了!」

  隨著愛德華的過世,肯尼迪家族在美國政界的顯赫地位,不復存在了。但在成功地將「火炬」交給奧巴馬後,肯尼迪家族的影響力仍將長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