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為什麼要簽訂廣場協議|大象公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4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為什麼會出現泡沫經濟、為什麼會出現近三十年的經濟停滯?你在網上搜索,基本上答案都會是「廣場協議」惹的禍,反過來,你搜「廣場協議」,大部分都會說,這是美國對日本精心策劃的一次洗劫。

  對這個問題,剛推出中文版的《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未來》可謂給出了最可靠的答案,它是由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前日本大藏省國際業務主官行天豐雄合著,是關於世界貨幣經濟體系轉軌、和美日英德拉美等國家融入經歷的權威記錄。

  

  廣場協議的來龍去脈,本書中給出了詳細解釋,我們的回答也是對書中這部分內容的簡述,若希望進一步了解,可以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跳轉購買。

  所謂廣場協議,指的是 1985 年 9 月,美英德法日五國集團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貶值。與一般在中國流傳的說法相反,它並非美國逼迫日本的產物,反倒是日本在五國中積極性最高。

  因為此前外匯市場對美元的過度投機,已經到了各國無法容忍的程度。法國、德國、英國都要求干預,但前任美國財長里甘反對而作罷。繼任財長貝克轉變態度,五國於是能夠一致行動,此前一直憂慮此事的日本官方也由衷的高興,故而積極性最高。

  廣場協議的背景:史無前例的美元升值

  

  1979-1981 年期間,聯儲主席沃爾克兩次把美元利率提到 20%,以鐵腕手段殺死了持續多年的美元通脹,美元信心開始恢復,為里根執政打下基礎

  1981 年裡根執政,美林董事長里甘擔任財長,啟動了大幅減稅、增加財政赤字和國債的計劃,隨後裁減國企和福利、打擊工會,廢除各種管制條例,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美國的經濟活力開始恢復。

  

  里根與里甘

  追逐利潤的全球資金隨即湧向美國,這引發了一系列世界性後果:拉美開始債務危機,歐洲的貨幣急劇貶值並伴隨通脹壓力,日本則對美出口和對美債權高速增長。

  

  歐元貨幣組合回溯到 1981 年時能兌 1.6 美元,到 1985 年初時,不到 0.8,四年升值約 1 倍

  面對貨幣貶得一塌糊塗的狀況,歐洲各國坐不住了。法國總統密特朗在 1982 年 6 月要求七國共同研究應當如何有效干預;德國官方曾於 1984 年單獨賣出 13 億美元試圖擊退投機者。當英鎊跌到史無前例的 1:1.05 時,撒切爾夫人向美國求援,里根總統無法拒絕這個請求。時值財長里甘和幕僚長貝克爾位置互換時期,隨後美國同意跟隨歐洲共同拋出美元,市場趨勢反轉,美元從最高點有所下跌。

  

  1981 年時每英鎊兌換 2.2 美元左右,到 1985 年初時兌 1.05 美元,貶值接近一倍

  新任財長貝克爾長期從事律師和政治,留意到相關利益各方的憂慮和不滿,有意開始修復。隨後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們開始聯絡,廣場協議呼之欲出了。

  日本當時的決策心態

  在美元超出預料的升值期間,日本的商品順勢湧入美國。但日本進口並沒有同步增加,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多數也投資到了美國。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後來評論:日本人看上去特別想借錢給我們。

  

  1982 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執政五年:中曾根康弘改善了日本與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還與里根有很深的交情;在內政上,他將日本國有鐵道、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日本專賣公社民營化,但由於政治立場搖擺不定,所以被傳媒冠上「風見雞」的外號(牆頭草的意思)

  日本官方則開始焦慮,按照此前金本位時代的主流理論,外債增加和貿易赤字都是一國即將衰弱的跡象。後來人們才了解資本時代的不同之處:減稅、減少管制,意味著企業的負擔減少和競爭力增強;增長時期資金和商品湧入美國,只要債務低於未來有效資產,那其實意味著美國的實力在快速增強,而非衰弱。

  到 1984 年時,市場仍在追捧美元,美元升值到了日本大藏省開始擔心美元恐慌性崩盤的危險,那意味著重大的動蕩。產業界也擔心美國的貿易保護抬頭——1 年內約有 400 個議案提交國會,要求各種貿易保護或者傾銷制裁——大多數是針對日本的廉價產品,雖然里根政府不為所動,但換一個總統呢?

  這種情況下,當美國財政部新團隊不再堅定拒絕干預,而是開始協商時,日本官員鬆了一口氣,配合意願強烈,超出美國團隊的預料,也消弭了歐洲各國最大的擔心——歐洲擔心自己貨幣升值而日元不配合的話,那日本商品又要衝到歐洲來了。

  日本當時的大藏相竹下登主動表示日元可以升值 10%~20%,五國集團就迅速達成了期待已久的協議。隨後美元開始急跌,各國央行的資金只動用了一部分,目標就已達成。

  

  美元指數,廣場協議導致右側的急跌

  廣場協議後續

  廣場協議是西方大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聯合對市場匯率進行干預。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市場和大多數央行都進化了,資金會根據目標貨幣的預期收益、預期風險做出買入賣出決策,沒有再出現長期的嚴重錯估,官方大多也逐漸認同了資本自由的益處 – 增長期資本大量流入,匯率升值,商品湧入、低通脹、貿易逆差;輪到另一國家增長時,就貶值、修復赤字,如此交替上台階。

  

  廣場協定簽署后

  日本的累計升值幅度並不高於歐洲幾國,但認識和改革速度明顯落後。大藏省、通產省、經濟企劃廳等官僚機構各執己念,政客和國民的認知水準也難以與歐美同步,誤認為歐美借債度日、開始淪落,美國要求日本改革的勸說出於自私,也沒有資格。

  日本上下都相信有望替代美國的經濟地位,曾經導致成功的進口管制、匯率干預、主銀行體制、就業雇傭、土地管制等日本特色需要保留…..最終走向了驚人的泡沫和長期衰退。

  

  1987 年 10 月 26 日,東京證交所單日拋售額創下歷史第三高,日本泡沫經濟脆弱直接表現在股市中

  

  

  

  

學經濟家 大象公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