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因為抓住了機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0 2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因為企業普遍經營困難,最近向我提問題的人比較多,比如行業下滑怎麼辦?比如經濟形勢不好怎麼辦?比如產品賣不動了怎麼辦?比如90后員工不好管怎麼辦?

  說實話,這些具體問題,我無力解決。但是,面對更廣泛的問題,我覺得又很好解決。

  因為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的一句話: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因為抓住了機會。

  抓住機會就成功了,成功了,還有問題嗎?

  這是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定見》中的一句話,整本書,我就記住了這句話。

  奈斯比特說,那些成功競選美國總統的人,多半是發現機會的人;而那些競選失敗的人,多半是解決問題的人;而有的人,則善於找到那些發現機會的人。

  問題被機會解決

  企業經營成功,一定是解決了基本面的問題。基本面的問題,思維導向最好面向機會。

  解決問題,只是排除經營中的障礙。障礙解決了,不代表企業就能經營成功,因為這樣的障礙一個接一個。

  中國過去有一個時代,有人形容是「驚人的混亂,驚人的成功」,混亂並不妨礙成功,就是因為抓住機會解決了基本經營面的問題。

  有句古話:大火無濕柴,大水無沉沙。濕柴單獨燒不著,是個問題。放在大火中燒,就不是問題了,「大火」就是基本面的問題。

  我們到底是解決濕柴「燒不著」的問題,還是解決「大火」的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思路。

  我曾經很困惑西北沙地種地怎麼澆水,沙地滲水,邊澆邊滲,那得浪費多少水啊。直到我看到農民以漫灌的方式燒水,我就發現滲透根本就不是個問題。當然現在滴灌更省水。

  我有一次在海南三亞給某個企業開銷售會議,最初他們講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我解決不了,相信老闆也解決不了。後來,我改變了會議方式,問他們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那片市場有哪些市場機會?他們都一一回答了。

  第二個問題:你準備怎麼抓住這些機會?他們也很快回答了。

  第三個問題:還有問題嗎?他們回答沒有了。

  抓住了機會,銷售問題解決了,那些因為銷售不佳衍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你看,我根本沒有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不過是告訴他們如何發現機會,抓住機會。抓住機會,銷售做好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現場觀摩的兩位老總,在會議結束后說,真是醍醐灌頂,終於知道怎麼開會了,終於知道怎麼抓工作了。

  問題被機會解決,這句話的邏輯是:只要發現了機會,業績就不會差;業績好了,問題就少了。

  經營環境真的不好?

  「大環境不好!」 很多人最近經常跟我這樣抱怨。

  那麼,什麼時候經營環境好呢?就這個問題,我真還做過調研。

  有人說5年前,有人說10年前,還有懷念更早前的。總之,似乎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的看法各異。

  後來,我發現又是有規律的。那些說5年前環境好的,多半5年前才創業;那些懷念10年前的,問他的創業時間,可能說是10年前。

  什麼時候大環境好?創業時的環境最好。

  為什麼創業時的環境最好?因為創業的時候發現了機會。發現了機會,環境就變好了。

  然而,你創業的時候,說環境好,這個時候可能正是別人說大環境不好的時候。

  比如現在是創業潮,那些創業的人說環境好,那些傳統經營者則在說環境不好。環境好不好,取決於你發現了機會還是滿腦子問題。

  創業者遇到的問題,通常比正常經營者大多了,但為什麼總是向上的心態呢?因為發現了機會才創業。

  我有一個習慣,遇到問題當然要解決,但當問題多得無法解決時,就回歸基本面思考,看看基本面有哪些機會。也有人把這種做法稱為歸零心態,心態歸零,重新思考。

  當你在問題面思考的時候,大環境就不好。當你在機會面思考時,大環境就還真不錯。看看現在的那些創業者,他們發現了哪些機會。

  問題思考,是視野向內;機會思維,是視野向外。

  戰略機會是等來的

  戰術機會是找來的

  戰術機會永遠都有,只要你願意去發現。大的戰略性機會,則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戰略機會是周期性的,是需要等待的。

  機會在哪裡?機會不在內部,機會在組織外部。屬於自己的機會,在內外結合的界面。這告訴我們,要想發現機會,最好走出內部,走向市場,走向消費者,甚至跨走向更遠的外部。

  為什麼很多很有學問的人在商業上不成功,因為知識和學問如果不與外部的機會結合,是發揮不了價值的。

  現在很多說的大風口,就是戰略性機會。很多年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李嘉誠說:龍捲風來了,豬都能夠飛上天。我後來在演講中就經常引用這句話。後來,這句話不知道怎麼被雷軍引用了,甚至有人認為是他的原創。當然,這句話也被雷軍玩壞了。

  其實,這句話最初是用來說明戰略機遇的重要性的。

  目前,整個環境就處於戰略機遇期。好不容易等到戰略機遇期到了,我們眼裡卻還是大環境不好。這個時候,必須跳出企業看企業。

  去年,我給一家企業做了一個內部演講,要求老總們:站在世界看中國,站在中國看行業,站在行業看企業。反過來講就是:跳出企業看行業,跳出行業看世界。這樣做,實際上是要求不要囿於太具體的問題,要從更大的基本面著眼。

  大困難背後的大機會

  個人的問題,可能是問題;集體的問題,可能就變成機會了。大困難背後,一定有大機會。

  困難的背後是機會。這句話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符合邏輯和規律的。

  最近我到處宣揚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輪創業機遇期,有人覺得奇怪,現在是環境最困難的時候啊,怎麼是第三輪機遇期?

  回想一下,79年改革開放后的首輪創業潮,不正是文革后經濟崩潰的時候嗎?92年後的第二創業潮,同樣是經濟最困難的時期。

  創業,就是發現機會,把機會商業化的過程。創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機會 。

  每次大的經濟困難,背後都有政策的寬鬆,或者有新的商業模式的突破,有時還伴隨新的技術突破。這都是重大的機會。

  創業機遇期通常發生在傳統發展通路受阻或封頂的時候,用新的發展路徑解決發展問題。所以,困難最大的時候,往往是創業高潮來臨的時候。

  美國20世紀初,經濟危機一個接著一個,但也是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

  機遇不應該只是屬於創業者,它屬於所有善於發現它的人。任正非說,這是一個有大機會的時候,但我們不能機會主義。

  轉發自:劉老師論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9: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