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系車粉評:德日美汽車技術誰更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7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鳳凰汽車·多車導購 這是一篇探討德國、日本、美國車誰好誰壞的「粗暴」文章,我確信很多人關注這個話題,並且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認知。因此準備絮叨三期,隆重介紹下三位「偏執」的愛車人:老胡,一位嚴重被豐田黑科技洗腦的本田車主,事實上,他經常關注德國車;老郭,常年處在研究、琢磨、收購德系二手車狀態,理想的家用車組合卻是:飛度+漢蘭達;老房,著有「少壯不努力,一輩子2.0T」的經典言論,熱愛凱迪拉克,但他買過二手勞斯萊斯!買過二手勞斯萊斯!買過二手勞斯萊斯!考慮到這畢竟是一篇「嚴禁」(錯)「顏盡」(錯)「嚴謹」(對)的辯論文,並且還要防止各執一詞的討論會變成「比武會」,所以,文章會採用單獨訪談方式進行,因為第一期以「誇德國車」為主,所以是老郭主說。

  

  

  事實上,如果您在某「要命」的搜索網站上鍵入「德國車」,就會優先關聯出「德國車和日本車哪個好」的問題;反之,如果您輸入的是日本車,那麼優先關聯出的就是「日本車和德國車哪個好」...什麼,您只想看美國車?難道您沒注意到好萊塢出品的大片中,凡是「車戰」環節都是美國車必勝嗎!

  

  好吧,如果您認為這都是巧合,那麼咱們再說點具體的:如果在網上看到的內容是關於車禍對比的,那麼您基本就不用看了,因為那十有八九就是「黑日本車,捧德國車」的;另一種情況,如果找到的內容是討論各種高原生存能力的,那麼您也不必研究了,「捧日本車,黑德國車」就是常有的事;什麼?您還是想看美國車?搜索歷任美國總統姓名、各種美國影片片名...總會有收穫,別問為什麼,這都是套路...

  德國車的鈑金質量,動力和駕駛感受真不是吹的,我覺得是男人都喜歡。

  

  在公司,我和老郭的工位基本是「Kappa」(背靠背)狀態,但每每說到德國車,老郭的第一個舉動總是先將椅子轉向後方伴隨著翹起二郎腿...他說自己對德國車的熱愛起源於第四代高爾夫,經典的設計和製造平台,1.8升發動機和5速手擋,「小坦克」般的質量有口皆碑...在德國是「無階級國民車」,在中國是「神車」代表。特別是大眾車的手動換擋吸入感是日本車和美國車都沒有的,它紮實、穩定、輕鬆、順滑...(此刻,我彷彿看見了老胡、老房兩位老師不屑的目光)。

  

  OK,我們不說大眾,老郭說:你看看保時捷、賓士、寶馬、奧迪等等,哪個品牌不是汽車技術和製造的引領者?特別是在豪華車範疇,世界肯定更關注賓士S或者寶馬7系的全新換代車型是怎樣的,而不是某個日本或美國品牌。這就說明了差距,誰是引領者,誰是追隨者。總之德國車的品質和駕控性普遍很好,這種感受,我覺得是男人都喜歡!(此刻,老胡很想說豐田科技是如何秒殺「啤酒肘子國」的,老房則很想說美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都被按下了)。

  「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德國車在機械製造領域更勝一籌,你再看日美和其他車廠,基本都是負責市場的說了算。

  其實德國車重視技術,不能不說和這個國家的工業文化有很大關係,老郭舉了個例子:德國汽車製造商普遍奉行「工程師主導」的文化,很多德國車企的高層都是工程師出身,比較典型的就是曾經領導大眾集團走上高速發展「快車道」的皮耶希,以及現任的賓士CEO蔡澈都是工程師出身。事實上,在德國車廠內部,工程師的地位普遍很高,尊重和傾向工程師想法成了決策層的一種習慣,因此核心工程師團隊的想法往往能直接引導一個品牌的產品方向。歷史上就有不少德國的經典車型是基於工程師的創新點子誕生的,比如奧迪TT以及DSG雙離合變速箱等等。其實很多人都說「德國人造車是先有產品然後對應市場,日本人造車是先研究市場然後對應產品,美國人則是先為美國市場造車,再將這種文化傳播到世界各處。」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再有一點,德國人熱衷研究技術固然是有歷史原因的,相應的,德國人也更願意為此付出代價,包括成本的代價,甚至短暫市場失敗的代價。說著說著,老郭又提起了他的大眾高爾夫,2003年,第四代車型開始在中國製造。兩廂的造型、12年防鏽穿鋼板、四輪盤式制動、多連桿式獨立后懸...這些足以媲美同時期奧迪A3的技術關鍵字並沒有引起剛剛迎來井噴時代的中國私家車用戶的共鳴,相反,他們更多關注的其實是超出預期的價格,不及預期的銷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而通過本土化改造和精確定位,幾年之後的第六代高爾夫取得了讓競爭車型汗顏的銷量業績,「TSI+DSG」動力組合成了中國市場里程碑的符號,這要感謝優秀的市場宣傳,更要德國廠商「敢於先吃螃蟹」的信心。

  德國車技術牛×,日本人也不是不會,怎麼用看市場也看取向。

  說先入為主也好,說技術決定高度也罷,總之在很多中國消費者印象中,論技術先進性,德國車確實要優於日美,從空氣懸挂到激光大燈;從渦輪增壓發動機到雙離合變速器...都是德國車贏得了市場先機。(老郭又準備拿高爾夫說事,被按下了)當然,玩新技術也是把雙刃劍,這通常會以犧牲一定的可靠性為代價,比如在近幾年的Consumer Reports、J.D.Power等第三方調研機構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出,日本車的整體可靠性還是要強於德美,尤其是在日本以外的國際市場。

  

  不過,我覺得這裡的所謂可靠性,也不能完全歸結為是質量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老郭終於不拿高爾夫說事了,此處應該有掌聲!)。跑過川藏線的朋友都知道應該駕駛一輛豐田陸地巡洋艦或三菱帕傑羅之類的車去,而不是保時捷卡宴或者大眾途銳,至少加油和簡單維修的問題不會頭疼;相反,在城市郊區使用,後者的豪華感和高速性能無疑更為優秀,這主要是市場定位不同,另外,德國車的先進技術很多時候也需要先進的後勤保障,「水土不服」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所謂的可靠性。當然,這也不是說日本車就是完美的選擇,最重要的還是看實際需求,就像著裝,就像化妝。對了,還有美國車的事呢,套用奧巴馬在接受某青年媒體採訪時說過的話:我確定當總統的感覺還不錯,儘管有這樣那樣的麻煩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4: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