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空性是徹底的真理,是整個佛法的精華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10-25 1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無我、空性的概念是不太好理解的,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認爲有我,不但有我,包括其他有情衆生,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存在的,這種觀念在我們的心裡早已經根深蒂固,一下子很難改變,只有反反複複地講空性,反反複複地修無我,才能對空性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諸如修持出離心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的修法,只要會講,就可以不分對象、不擇法器、不選時機地向每一個人宣講。但是,因爲空性的見解與修法都比較深,故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不但不能理解,甚至有些人在聽了以後,還會對佛教産生不好的看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壞習氣——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就認爲是錯誤的,因此,這些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理解的空性理論,判定爲錯誤的觀點。  

     佛陀考慮到這種情況,於是就在佛經中規定,空性法門不能不擇對象、不分根器地隨便宣講,如果要講空性,就要選擇那些堪爲法器的聽衆。誰可以聽,誰不能聽,這是有要求的。《入中論》裡面也講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善根或根基,一種是空性智慧的根基,另一種是福德資糧的根基,也可以稱之爲智慧與方便的兩種善根。在聽衆的智慧善根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對其講空性。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行爲方面,智慧善根成熟的標志是什麽呢?就是在剛剛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便眼淚直流、寒毛聳立,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向這種根基的人宣講空性,對方很快就能證悟,因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在聽到空性無我法門之際,沒有任何反應,目光呆滯、麻木不仁,沒有表現出任何信心或反感,對這種人能不能宣講空性呢?關於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釋》當中說道,雖然沒有神通的人,無法了解聽衆的根基,也不容易把握好是否宣講空性的尺度,但諸如善知識說什麽就做什麽,對上師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人,即使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反應,也有資格聽聞空性法門。爲什麽呢?因爲,雖然這種人的智慧善根尚未成熟,但他們對善知識的教言是深信不疑的,在他們的心裡,善知識說了算,佛菩薩說了算,在上師與佛菩薩的教言當中,絕不可能有什麽錯誤,即使他們暫時沒有理解空性,但也能接受空性,所以,像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爲其宣講空性的。
     還有一種根基極其下劣的衆生,他們既對空性教言沒有任何反應,也對上師沒有什麽信心,不僅如此,在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也會極力排斥、十分反感,認爲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山河大地明明是存在的,我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怎麽能說這些東西不存在、是空性呢?」從而産生出極大的邪見,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爲這些人宣講空性的。  
     不過,佛經當中又說,無論對空性是否有信心,都應該聽聞空性。爲什麽呢?因爲,即使後面那種人在聽聞空性以後,會因爲對空性生起邪見而墮入地獄,但只會墮入地獄一次而已,由於聽到了空性法門,便種下了空性的種子,這些空性種子不久以後必定會成熟,因而,從地獄中獲得解脫以後,僅憑聽聞空性的善根,他們流轉輪回的旅程遲早會畫上一個句號;如果根本沒有聽過空性法門,他們的輪回就無始無終,永遠沒有一個結束的機會,所以,文殊菩薩認爲,這種人也應該聽聞空性法門。
       佛陀曾說過,在我的教言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很多是不了義的,那是爲了度化某種根基的衆生而特意宣講的,但有一句話是絕對准確、永不改變的,不但是現在的佛,包括過去、未來的所有佛,都會輾轉反複地強調一個主題,那就是空性。空性是徹底的真理,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而且也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教言之精華。
       爲什麽空性是一切教法的精華呢?因爲,諸佛菩薩現身說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衆生獲得解脫。如何讓衆生獲得解脫呢?諸如示現一些神通等其他方法,能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獲得解脫呢?不行。輪回的根源只有一個,消滅輪回之根的辦法最終也只有一個。輪回的根源是什麽呢?就是無明。其他貪、嗔、癡等煩惱,都是由無明或無明所帶來的我執引起的。如何斷除無明呢?只能用智慧來斷除。只有智慧才是與無明針鋒相對的矛盾體,其他諸如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等,都與無明沒有什麽矛盾之處。此處所說的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而是釋迦牟尼佛所傳播的,至高無上的,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之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說法的精華,就是證悟空性之智。   
   如何證悟空性呢?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種,關於這一點,在以前所講的《中觀的基本思想》、《無我的修法》當中也有了,只是因爲這次要講無我的修法,所以之前也要順帶地提及無我空性的見解等內容。   
   本來空性就是十分深奧的,僅僅講一次,大家也不一定很清楚。我們當年在聽聞空性法門的時候,像《中論》、《入中論》、《中觀四百論》等每一部論著,都是反反複複地聽了很多次,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地瀏覽一次,就不可能弄清其中的深刻含義,所以我想,你們僅僅聽一次,也不會了解太多的東西,要想精通空性、證悟空性,就有必要在再三聽聞的基礎上,反複推敲、再三剖析、審慎思維、長期修持,這是最關鍵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