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互聯網金融三挑戰未到 行業發展要看規律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20 1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大有燎原之勢,以互聯網金融彎道超車,可以解決中國金融業難題。

  互聯網金融得以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 《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略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iGDP指數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如果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瀉地,四處滲透。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IMF與世界銀行2014年春季年會上「數字金融」的分論壇討論會上,邀請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併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併后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一些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有價值的網站,稍一成熟就被傳統大公司收購。老牌個人網站Mint,2007年9月上線,擁有多項創新性功能。2010年10 月被著名會計軟體公司Intuit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int的兩項功能結合起來,用戶相當於擁有了個人財務中心,可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與日常收支一目了然。

  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註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註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餘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