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薄熙來案,用依法審理回答各種猜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8-31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8-27 14:02:09 環球時報

    公開審理薄熙來案引來中外輿論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圍繞這個案件,各種聲音都欲展現其在輿論場上的影響力。在這種時候對事實的尊重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各種聲音來來去去時,我們始終能把事情看清看透的保障。

    一直有人擔心薄熙來案會遭到「秘密審判」,但縱觀庭審過程,這一疑慮已被事實所打消。據了解,薄熙來案的庭審其親屬到場旁聽,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近百名各界人士也獲准旁聽。媒體對庭審進行了客觀和充分的報道,濟南中院的官方微博第一時間向外界通報了庭審過程,法院新聞發言人也成為中外記者了解案情進展的信源。這一過程,從西方國家的角度看也是無可挑剔的。

    即使這樣,還是有人主張薄熙來案的審理應當由電視台現場直播,認為只有這樣才算「公開審理」。這種要求是對司法公開的誤解,即使從世界通行的標準看,電視直播也不在這一範圍內。美國媒體報道著名案件庭審,往往只能畫插圖,這就是因為媒體拿不到庭審照片,更不要說庭審錄像。公開審理也有邊界,那便是不能讓案件審理受到過多的輿論干擾。

    必須指出,目前網上有些說法散發了或多或少的「政治氣息」,如認為薄熙來將被「輕罪重判」,或者相反,認為他將被「重罪輕判」。前一種說法無視薄熙來涉嫌受賄、貪污和濫用職權犯罪的事實,至今仍宣揚他被「冤枉」了。后一種說法則立足於沒有事實依據的猜想,編造嫌疑人比起訴書所列證據多得多的罪行,試圖以此證明中國今天仍是「刑不上大夫」的社會。兩者觀點看似南轅北轍,卻都無視事實與法律,對薄案做出夾帶個人私貨的「輿論審判」。但審判的公正只能同案情事實相對應,而不能向任何人的主觀願望屈從。

    還有一些人通過境外輿論平台編排此案的各種「縱深故事」,營造可能激發無數想象的神秘氣氛。這些演繹旨在形成對中國體制的殺傷力,他們編的每一個故事都猶如一顆「政治子彈」。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圍繞薄熙來案產生的泡沫。互聯網大大降低了這些泡沫產生的成本,但它改變不了泡沫的性質和它們終將一一破滅的規律。薄熙來案最終是事實與法律之間的關係,他犯多嚴重的罪,就要承受與之相應的法律制裁。這是薄熙來案向中國社會發出的真正信號,也是我們把薄熙來案對照中國法治建設能夠得出的理性結論。

    薄熙來案發生在中國法治建設與互聯網發展高密度互動的全新時期,依法辦案的制度保障和輿論監督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實證明,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在重大案件中羅織罪名和有組織地隱匿事實,實際上已成為不可能。

    社會輿論如今空前活躍,薄熙來案無法成為超脫的例外,但它的公正審理最終將澄清輿論,增加公眾對依法治國正在落實和推進的信心。說到底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口號,也不能靠一堆牢騷,它是中國一個個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的積累,尤其是一個個大案審理排除各種干擾對法律精神的堅守過程。

    我們期待薄熙來案的最終審判結果,也期待通過對此案從頭到尾的回顧,通過對近期幾名貪腐高官受到法律嚴肅追究的事實,公眾能增加一份認識國家法治進程的成熟。中國的法治完善是積跬步而成的過程,薄熙來案審理的公開公正,將為中國克服腐敗難題留下足以借力的深深足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