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土八路並不「土」:精英集聚造出優質步槍(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3-8-3 15: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們講起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往往稱之為土八路,其實土八路並不土。八路軍的將領大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知識分子,整個隊伍中,有學識的青年乃是八路軍的骨幹。僅就戰鬥在太行山區的八路軍流動工作團而言,便是一支人才濟濟、科技精英集聚、研製成果累累、功勛卓著的科技大軍。

  八路軍流動工作團,是隨著以山西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而組建的軍工企業,它為八路軍開展敵後游擊戰提供武器裝備。為適應游擊戰的需要,隊伍跟隨主力部隊流動,故稱流動工作團,也譽為「馱在驢背上的兵工廠」。全團有一千多人,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有從歐洲回國的留學生,有從南洋歸來的華僑,有國內高等學府的教授和學生,有大城市工業產業的技術人員,也有根據地土生土長的能工巧匠,其中著名人士有100多位,如: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內燃機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棟材,留學英國的冶金博士張華清、日本早稻田大學電機系的畢業生程明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鋼鐵系的陸達,燕京大學物理系的研究生張芳,北平大學工學院的畢業生鄭漢濤、牛治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學生高源、李守文,天津北洋大學畢業的陳志堅、孫艷清、張培江、劉致中、牛寶印、齊明,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唐英之,天津河北工學院畢業的張浩、張溫如、王錫嘏、耿震、李非平,雲南大學采冶系畢業的李樹人,西北大學化學系畢業的宋宗景,山西大學工學院畢業的席永先、宋宗恕,東北大學畢業的趙雲鵬,天津女師學院畢業的柴毅,山東大學畢業的高廣平,武漢大學畢業的林溪,河南大學畢業的張志青,上海雷氏德工學院動力工程系畢業的唐成儀等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大多出身在富有家庭,為了抗日救國而拋棄舒適的生活,離開優越的環境,不遠萬里,遠渡重洋,從國外或大後方爬山涉水,投奔到經濟落後、物質貧乏、生活艱苦的太行山區,同當地民眾艱苦奮鬥創建抗日根據地,從事對敵武器的研究與製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譜寫了一曲「科技救國」的新篇章。

  從大砍刀到槍械的研製

  抗戰初期,由於八路軍的迅速擴展,許多新戰士手中無槍,憑著大砍刀、長矛梭標與日軍拼殺,不少人壯烈犧牲。身為流動工作團領導人的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急戰士所急,他以曾在德國、蘇聯學到的軍械製造知識,從根據地的客觀條件出發,很快設計出我軍步槍的結構圖,召集黃崖洞兵工廠廠長程明升、梁溝兵工廠廠長陳志堅、工程處工程師郭棟材、唐成儀等一批科技人員研究在兵工廠製造步槍的問題,並責成黃崖洞兵工廠副廠長劉貴福具體組織實施。劉貴福原為太原兵工廠造槍分廠鉗工,有13年的制槍經驗,1937年11月太原淪陷時,他帶領15位技術骨幹投奔到根據地兵工廠,先後任技師、副廠長。他接受任務后,在劉鼎部長的指導下,吸收了捷克式、漢陽式、三八式等國內外步槍的優點,從黃崖洞兵工廠的技術、設備、物資條件出發,立足於適應我軍游擊作戰的特點,經過反覆試驗,於1940年8月1日研製出一種重量輕、體積小、射擊精度高、便於戰士攜帶、使用靈巧的新型七九步槍。這種步槍比普通型步槍短10厘米,形似馬槍,故取名「八一式步馬槍」。造槍用的鋼材,取之白晉鐵路,民兵於夜間破路拆卸的鐵軌,運往兵工廠。全槍僅3.36公斤,採用三棱刺刀,機動靈活,實戰效果優於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槍。從此,流動工作團的各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源源裝備部隊,在抗戰期間共製造出這種槍一萬多支。八路軍戰士有了這些新式武器如虎添翼,在戰場英勇殺敵,越戰越勇。八一式步馬槍的作戰威力,不僅在抗戰中優於日本造的「三八式」,而且也優於解放戰爭時期美國造的步槍,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的戰鬥中,繳獲了大批美式武器,彭德懷總司令在視察戰利品時,拿著閻錫山軍隊的美國造的步槍說:「這不如我們造的適用,如果我們不是道軌鋼會比這更好」。

  從手榴彈到炮彈的研製

  手榴彈是抗戰中八路軍使用最廣泛的殺敵武器,這是因為太行山區煤、鐵礦產豐富,手雷彈製造技術比較簡單,又易於普及,兵工廠、游擊隊、民兵都能製造,八路軍戰士幾乎人人都配有手榴彈,但手榴彈投擲距離短,只適應近戰,且殺傷力不強。1940年百團大戰,我軍繳獲了一批日軍在山地作戰中具有較強殺傷力的擲彈筒(五O小炮,即口徑為50毫米的追擊炮),彭總指示流動工作團要抓緊研製。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擲彈筒很快仿製成功,但五O炮彈難以製造,主要是缺少鑄造彈體的灰生鐵。外購在敵人嚴密封鎖下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決,時為流動工作團工程處副處長的陸達挑起了這一重擔。當時陸達年僅26 歲,從小生長在上海,曾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1934年留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鋼鐵冶金專業,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毅然放棄了即將屆滿的學業,在旅德華人抗日聯合會的幫助下,年底隨楊虎城將軍考察團乘船回國,投奔延安,參加了抗日大軍。

  1939年,陸達被調往戰爭前線,參與太行山區的軍事工業建設。為解決生產炮彈的原料,達到批量生產的能力,他深入武鄉縣柳溝鐵廠進行試驗。柳溝鐵廠原是一座採用當地礦石冶鍊生鐵,鑄造鐵鍋、鐵壺、犁鏵等農民生活用品和農業工具的工廠,抗戰開始后逐漸增加了手榴彈、地雷等軍用品的生產,成為流動工作團的一個重要兵工廠,高源在此任廠長,六旬煉鐵專家張華清任技術顧問,故炮彈批量生產的試驗定在這裡進行。炮彈結構比手榴彈複雜,它由引信、彈體、彈尾、尾翅等部件組裝而成,這些部件的連接主要靠螺紋絲扣,需要進行切削加工,而柳溝鐵廠冶鍊的生鐵是白口生鐵(碳化鐵),硬度高,質地脆,不能切削加工,如何軟化白口生鐵,使其能切削加工,成為能否製造炮彈的關鍵。為攻克這個難題,陸達日夜守候在煉鐵現場,與工人同吃同住同試驗,他運用從國外學到的德國式白心韌化技術原理和美國式黑心韌化技術原理,同武鄉地區傳統的生鐵燜火技術相結合,在技術工人孫兆喜等人的配合下,改造了土方爐,創造了火焰反射加熱爐。將生鐵鑄造的炮彈毛胚置入爐內燜火,使彈體表面軟化,以達到切削加工的要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自1941年4月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開始了炮彈的批量生產,當年出產炮彈4萬多發。車工甄榮典就是在車削炮彈中,以質量好、數量多、班產達480發的最高紀錄,被譽為「炮彈王」,榮獲邊區勞動英雄稱號的。黃崖洞兵工廠製造的五O小炮和炮彈,每年可裝備16個團,使八路軍對日作戰的火力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起點。1942年,他們又開創了八二迫擊炮和彈的生產,大大增強了我軍的戰鬥力。

  從黑火藥到現代火炸藥的研製

  黑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從宋朝開始用於戰爭,一千多年沿襲不止。抗戰初期,八路軍的地雷、手榴彈、槍炮等多數仍用它裝填,雖然能殺傷敵人,但威力有限。為了提高作戰能力,我們的科技人員從1940年開始,就著手研究現代火炸藥的製造。現代火炸藥的主要原料是硫酸,它是化學工業的產物,其製造工藝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接觸法,裝置複雜而又需要細白金粉做觸媒;二是鉛室法,工藝雖簡單,但需要大量的鉛板建造鉛室。根據地既無白金來源,也無鉛板可取,這兩種方法都不能採用。我們的科技人員依據硫酸的製造原理,就地取材,探索新的製造工藝。1940年7月,晉察冀工業部技術室主任張芳和化工技師張奎元,在調研中發現當地的老百姓用以盛水和儲糧的陶瓷缸,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蝕性能,便以它代替鉛板,壘成缸室,創造了用缸室法取代鉛室法製造硫酸的成功。1941年5月,化學工程師王錫嘏、張浩,火藥技師王化南、白英、焦逢春等在黎城縣白布焦寺,採用缸室法建成了製造硫酸的化工廠,開始了硫酸的工業性生產。硫酸是火藥之母,它的問世,使現代火炸藥走進了八路軍的武器庫,無煙發射葯、硝銨炸藥使我軍的炮彈、槍彈威力大增,抗戰後期,我軍生產無煙火藥 15400多斤,硝銨炸藥23500多斤,給日軍以嚴重打擊。(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