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漫談」我思故我在「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0 0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最近的論壇中看到各仁兄們談及這話題,,如果我們深入佛法,也可知一二

首先我們來談」我「,在佛教經典佛陀的最高證悟到」無餘涅盤「,而佛陀似乎沒
有特別開示了一個」真我「,因為這個會與外道之」神我「或」梵我「是不謀而合,
所以,先假設這話題並非是這個」真我」而是五蘊積聚假合的「小我」

「思」,那就是「想蘊」和「識蘊」,用唯識學那就是第六,七識,有「想」當然
有覺知,故當然會有「我」在,但有「想」而無覺知,這個「我」就不該存在,相
反,無想有法這個覺知理當是不存在,佛陀說這是智果,智功德。所以這個「我」
更加不會存在,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卷二十一:

五五九)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利弗妒路國。尊者阿難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羅利弗
妒路雞林精舍。時。尊者迦摩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
阿難。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觸.
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有想不覺知。
為無想故不覺知。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復問尊者
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
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云何
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
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
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
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時。二
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坐起去

「我思故我在」無疑這是一種世俗的說法。
我手寫我心!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沙發
一說 發表於 2012-3-30 11:21 | 只看該作者
如果能夠說清同一個道理,那麼世俗的說法自然比玄妙的說法更加直接有效。不是說菩薩要覺醒眾生嗎?以神聖來威攝眾生製造嚮往憧憬不是究竟法。此其一。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原意是想要用它來說明「我」的存在。但是它的逆命題呢?不知各位有沒有親身試驗「無思」,無思故無我?無有一念的時候是否還有「我」?「我」能夠從無思中升起嗎?所以後來有人給了一個註腳——思想創造思想者。這就是此生故彼生啊!此其二。
三者,何為覺知?任何一個正常人,哪怕沒有學佛也沒有一點修行,只要他醒著(即時他睡著了)他也是有覺知的。你要是籠統地說他沒有覺知,恐怕大家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而不是看他喲!其實還真沒有錯,說他沒有覺知就是說他沒有佛性。不信,你打他一下,看看他反應如何?當然經上說的覺知是指純然全然本然的覺知當下,妄念紛飛的時候不能夠做到,那是因為思想遮障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來詮譯了覺知,故不真實了。
關鍵是不要讓頭腦知識把我們帶離當下的現量。佛學知識還是知識!最終是要親證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0 17: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30 04:35 編輯

回復 一說 2樓 的帖子

你的當下的感覺介紹和無思有思的「我」是兩種不同的層面,當下的「現量」是在感
覺器官接觸到外景在產生「識」的之前的當下,如果停滯,那就變成了無記,後者
是一般在禪定中的境界,那當然,未證到的話還是根據經典去體會從而領悟才是一
種途徑。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4
一說 發表於 2012-3-30 19:5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0 17:31
回復 一說 2樓 的帖子

你的當下的感覺介紹和無思有思的「我」是兩種不同的層面,當下的「現量」是在感

請教那是怎麼兩種不同的層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1 04: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30 16:33 編輯

回復 一說 4樓 的帖子

我相信可能我對「現量」的理解與仁兄你的理解有所不同,「現量」是來自印度哲學
中的「因明學」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中國四種印度哲學的量那就是「聖言量」、
「譬如量」、現量「和」比量」(可惜的是,玄奘的弟子窺基在玄奘入滅后把「聖言
量」、和「譬如量」刪去)這些哲學有部分是不立於佛法里,比如聖言量中提到的」
梵我「其中「現量「是比較突出於佛法,它不屬於六入,更加不要提十二處十八界,五蘊中沒有他,真如也沒有他,
至少「比量「在佛法上仍然可以用」識蘊「去囊括,但」現量「,除了」無記「之
外,沒有甚麼可以形容。

而這標題」我思故我在「除了引用」雜阿含經"里佛陀所講的進入禪定的有想比丘有
法而不覺知以及進入三昧之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當然你提出的疑問中「思想遮障
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來詮譯了覺知,故不真實了」我們從另一大乘經典
「觀世音耳根圓通經」可以對你的思想如何思想遮障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
來詮譯了覺知「--有所解釋吧?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
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6
一說 發表於 2012-3-31 10:40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1 04:31
回復 一說 4樓 的帖子

我相信可能我對「現量」的理解與仁兄你的理解有所不同,「現量」是來自印度哲學

也許是不一樣了。我說的現量就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禪修中實際經驗到的感受與認知,有別於那些聽聞來的知識架構。也就是當下的如實知。佛法不是離開生命實踐的空中樓閣。一切名相、概念和理論,都是從豐富的生命中提取抽象概括出來的。所以應該是可以用現代的言語,個人的體驗,和實際的例子來說明的。不知道師兄是否同意我的說法?如果同意,那麼請你講一講你的現量包括哪些內容,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吧。

還有我前面提出的問題,沒有思想還能夠有我嗎?你是如何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7
一說 發表於 2012-3-31 10: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一說 於 2012-3-31 10:57 編輯

回復 Djogchen 5樓 的帖子

當然你提出的疑問中「思想遮障
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來詮譯了覺知,故不真實了」我們從另一大乘經典
「觀世音耳根圓通經」可以對你的思想如何思想遮障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
來詮譯了覺知「--有所解釋吧?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
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謝謝你引用佛經來給我學習。不過你能否將自己的理解講出來做交流和討論呢? 比如你上面引用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來【解釋or評論or批判or指正】我的話,在下愚笨居然都沒有看明白,更不用說如何針對,乃至討論了。你還是說明明確和具體一點吧。





Read more: 漫談」我思故我在「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8
一說 發表於 2012-3-31 1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3樓 的帖子
當下的「現量」是在感
覺器官接觸到外景在產生「識」的之前的當下,如果停滯,那就變成了無記,

Read more: 漫談」我思故我在「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現量——就是現實的體驗量,本來是最基礎最普通也最可以讓大家實用的一個名詞。橘子是酸甜的,我嘗到過,是我的現量。共產主義不是我的現量。你卻要用「感覺器官」接觸「外景」產生「識」,引進三個「佛學」名詞來解釋。人家再問你「識」是什麼,如何定義呢?「外景」是拍電影的外景嗎?「感覺器官」如何區分於醫學名詞?有一個感覺器官接觸了共產主義(法塵)產生了意識?最不懂的是「如果停滯」——誰停滯了?當下停滯了還是感覺器官停滯了?還是現量停滯了?然後又來一個名詞「無記」。無記是什麼定義?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要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講複雜化,為了解釋一個概念還要引進五個新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31 23: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31 11:07 編輯

回復 一說 8樓 的帖子

我的體驗的確與你的不同,好比你說:。橘子是酸甜的,這因為你的舌頭感覺到所以
產生酸甜的感覺,但是有某些人他們是有某種原因沒有味覺的,你問他是甚麼味道,
他會說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就是他的現量,而你說是酸甜的,你已產生了舌覺的」
識「這就不是你的現量.而且有第三者說這是苦的,那麼他和你就產生比量.

佛法中的煩惱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1 02: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7樓 的帖子


禪定的境界,有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末學不才,只可解釋前半段,因為後半段
已經是進入禪定狀態。


觀世音耳根圓通是以耳根聽聲而把思想專註帶入某一特別的聲塵,使其其它所有的見
聞覺知從而自動消失,舉個例子,當你靜坐的時候,把你的耳根專註在牆上大鐘的
滴答聲,當到了你的思想集中在秒針行動的聲音時候,到了某種程度,外面的車聲,
風聲,甚至是狗吠聲,也不會聽得到,這就是」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
然不生,
是這樣,定境加深,,聽到上大鐘的滴答聲音,你不會得它是一種聲塵,就是經里所
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到下一部,滴答聲音也聽不到了。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1 02:52 | 只看該作者
一說 發表於 2012-3-30 21:40
也許是不一樣了。我說的現量就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禪修中實際經驗到的感受與認知,有別於那些聽聞來的 ...

我只是同意一半,實際生活中很困難不會加上自己的意識上去,最簡單的現量例子是:


一個盲人與一個開眼的人一同走入一間暗室里,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甚麼也看不
到"這就是他們的共同現量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2
一說 發表於 2012-4-1 03:36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1 02:37
回復 一說 7樓 的帖子

謝謝你給了你對耳根圓通章的部分解釋。不過我覺得你理解錯了。你描述的經驗是專註一點的禪定,恰恰不是「入流亡所。。。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耳根圓通法門。

但是這不是我在這個帖子里要討論的。我前面的主要問題是不懂你引耳根圓通的一段來做註解的道理,它們有什麼聯繫。你的意思是說耳根圓通章解釋了我的「思想遮障了覺知」的說法?如果你要表達的是這個。那麼我只敢說兩者有一定的關係。「思想遮障了覺知」的是淺顯的,是不需要禪定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一點的。而耳根圓通章里說的實在是非常神聖的由定入慧,直到能所雙泯不生不滅的實相了。這不是我的現量,我不敢亂猜。

當然你提出的疑問中「思想遮障
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來詮譯了覺知,故不真實了」我們從另一大乘經典
「觀世音耳根圓通經」可以對你的思想如何思想遮障了覺知,或者說是思想來掌控
來詮譯了覺知「--有所解釋吧?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
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Read more: 漫談」我思故我在「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724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3
一說 發表於 2012-4-1 03: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一說 於 2012-4-1 03:51 編輯

回復 Djogchen 9樓 的帖子

.而且有第三者說這是苦的,那麼他和你就產生比量.


你對比量的理解好像也錯了。比量不是對比的意思吧?不過我不想就此辯論了。這些名詞的意思應該很容易查到的。

下面是粗粗的招來的:
比量 【比量(梵anuma^na-prama^n!a、藏rjes-su dpag-pah!i tshad-ma)】 因明學用語。又稱真比量。因明三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識。但是佛教與正理派的邏輯家對比量的說法並不一致。

猶推理。以一定的理由(即「因」)為媒介,從已知經驗推到未知事物。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五官感覺,惟是現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覺,兼有非量、比量。初知覺時,猶未安立名言,故曰『心徵之而無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1 0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 13樓 的帖子

我並沒有錯,這個甜酸苦辣是為自比量,推理是為他比量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