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華秋實自成蹊,歲月如歌從頭越-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7-8-24 0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走過了50年,回眸、品味,要衷心感謝前輩們!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重要的是承傳先人,繼往開來,內心充滿的不僅僅是喜悅……憧憬下一個50年壯麗前景,與其空想侈談,不如求實苦幹。術業有專攻,我很清楚,我國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任重道遠;我國皮膚科事業的發展任重道遠;醫科院皮研所的事業發展,任重道遠。作為行政一把手,我明白院所在國際、國內所處的境況,盲從、氣餒歷來不是皮研所人的氣概,為祖國的皮膚科學乃至醫學科學事業,我們皮研所人有責任、有義務擔大任,做奉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 陳志強


    位於江蘇南京紫金山北麓的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醫院(下稱該院所,筆者注)佔地4.04萬平方米,總體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門診樓、病房樓、科研樓、醫技樓、製劑樓和SPF級實驗動物樓,為滿足臨床醫學教育的需要,8164平方米的臨床教育防治業務樓正在院所東側興建,年底將投入使用。
    住院部樓前聳立著一座半身青銅塑像,那是十年前為懷念該院所創立元勛,曾任該院所顧問的馬海德博士而建。這位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的黎巴嫩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經宋慶齡女士介紹赴陝西延安投身中國革命后,便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有資料表明,馬海德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從1953年11月參與該院所前身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的籌建,直至1988年10月辭世,馬海德為該院所的發展,更是為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中國的麻風病防治工作,籌劃操勞、嘔心瀝血,既是「綜合防治、四個轉變、基本消滅麻風病」規劃的統帥,又是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科學論斷的倡導和身體力行者,馬海德幾乎走遍了全國的麻風病院、村、所、站,他深入到病人的家中,從不穿隔離衣,不戴口罩、帽子,毫比避忌,純樸的作風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我的醫德。國家衛生部授予馬海德博士「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旨在頌揚他高尚無比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風亮節。
    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科研大樓是目前該院所的標誌性建築,20餘年風風雨雨的洗滌,外表看來略顯陳舊,但其內部新裝修不久的環境則呈現出現代氣息。底層,是國內皮膚性病學書籍和期刊收藏最多、類別最全的專業圖書館。緊貼圖書館的陳列室,琳琅滿目的展品,向人們敘說著該院所曾走過的歷史。陳列室里一塊色彩灰暗、油漆斑駁的牌子十分醒目,「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繁體字行書出自我國著名的大學者、大書家,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之手,這塊建所時掛在北京西城區鼓樓西大街甘水橋23號牆上的招牌,雖經江蘇泰州(泰州市健康路1號)的輾轉、南京新址(南京市蔣王廟街12號)的搬遷,經50年滄桑而字跡依舊清晰,保存完好而成為該所院鎮所之寶,其院所文化傳承由此可窺一斑。
    1953年,中央衛生部為加強全國皮膚性病防治研究工作,決定在首都北京成立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作為指導全國皮膚性病防治研究工作的專業機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很快批准,從1953年11月起開始籌建,指定蘇聯專家葉果洛夫協助指導,並確定原蘇聯紅十字醫院院址(即北京西城區鼓樓西大街甘水橋23號)為所址。1954年5月15日,經過半年左右的緊張籌備和試開診(1954年4月19日門診試開),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時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北京醫學院院長,我國著名教授胡傳揆兼第一任所長(1954.5~1980.2),后兼任名譽所長直至辭世。    建所伊始,作為指導全國開展皮膚病、性病、麻風病、真菌病防治研究和培訓專業人才的專門機構,克服設備條件簡陋,專家人手短缺的諸多不利因素,強醫壯研,科技興所。胡傳揆、馬海德、李洪迥、曹松年、姚際唐、趙炳南等這些皮膚性病學界的前輩人物,均是該所的任職教授,在他們的率領和指導下,多次組織醫療隊分赴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開展現場、臨床與實驗相結合的調查與防治研究工作,培訓當地技術骨幹,將防病治病的措施落實在基層;同時在所內開設的門診、病房、實驗室緊密配合,開展醫療與研究工作。1950年代,皮研所就憑藉著當時每天700~1000人次的門診量和開設的42張住院病床;憑藉著臨床與實驗相結合的皮膚病診斷治療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憑藉著深入現場,綜合研究所總結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經驗;更是憑藉著求醫能以治癒、問葯得以祛病的一批又一批病友和他們家人無形的口碑,聲譽遠播。紛至沓來的不僅僅慕名探訪的患者,更有學業有成,立志將畢生精力投身於皮膚科學事業的名牌院校畢業生。這些當年的年青人,而今均已年逾古稀,成為現今皮膚學界各學科領軍的將帥級人物。
    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李光中、大連醫學院畢業的章青、江蘇醫學院畢業的劉季和、北京醫學院畢業的白齊賢、邵長庚、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的徐文嚴、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的吳紹熙加上年長幾歲早年參加工作的北醫畢業生葉干運等一批風華正茂、精力充沛的年青人,歸國華僑黃瑞本、黃廣成、李恆英等醫師來所工作,靳培英、彭世瑜、郭寧如等人的不斷加入,使皮研所亟待發展的學術研究的隊伍和能力得以充實和加強。
    1957年,該所院劃歸中國醫學科學院領導,易名「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此時皮研所的任務是在國家衛生部的統一部署下,負責全國性病、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技術指導,擬訂規劃、培訓幹部、開展科學研究和編輯出版《性病麻風防治通訊》等。所里正常的開診依然門庭若市般的繁忙,雲貴川、兩廣、蘇皖贛、河南、寧夏等省、自治區人煙稀少的城鎮、鄉村以及少數民族地區遍布著該所院工作者的足跡。在廣東潮安、江蘇海安總結出以縣為單位開展麻風防治綜合措施的研究成果,採取現場輔導,所里辦進修班相結合的方式,言傳身教,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皮膚科醫生和技術骨幹,國內外廣泛的學術交流,服務信息的大量編輯出版,皮研所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國家衛生部及海內外同道的重視與讚揚,並贏得了「中國皮膚科工作者之家」的美譽。
    60年代,首任所長鬍傳揆教授代表中國面向全世界鄭重宣布「我國對梅毒已控制與消滅」。1970年7月,因「戰備搬遷」,帶全國任務由北京遷徙至蘇北小城泰州,易名為「江蘇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人員、設備、環境等條件的變異,並未完全影響到該院所科技人員的科學研究,因地制宜組成醫療隊,分別到泰州、泰縣、泰興、建湖、海安等下河水網地區進行麻風病普查和頭癬的調查,在泰州城區開設皮膚病門診逐步將麻風病、皮膚病、真菌、病理等研究室恢復;1978年,「改進防治措施,發動群眾消滅梅毒研究」和「改進防治措施,發動群眾大規模地消滅頭癬的研究和控制麻風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國務院批准,該所回歸中國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所、醫院合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醫療、教育、科研、防治是該院所的主要任務。
    80年代后,徐文嚴、葉順章、陳志強等一代又一代院所領導,視挑戰為機遇,堅持以醫院醫療為中心,每年接診來自天南海北及世界各國的患者30餘萬人次;加大亞學科發展步伐和拓展特色醫療服務,開設從醫45年以上高級專家特需門診,開設疑難皮膚病、皮膚美容、痤瘡、銀屑病、濕診、天皰瘡、紅斑狼瘡、白癜風、蕁麻疹、禿髮再生、血管瘤、吸脂塑身等專病特色門診及性病、激光治療中心、中醫美容、皮膚美容整形外科、病理、真菌、理療、臨床檢驗、皮膚病外用藥劑等特色專科;以建設國家重點學科點和積極參與承擔國家任務為龍頭,帶動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該院所是國家教育部皮膚病與性病學重點學科,江蘇省「135」醫學重點專科,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性病學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教學基地,擁有博導16人,碩導20餘人,除正常的研究生教育外,作為國家衛生部確認的首批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基地試點單位,每年接受全國各地衛生醫療機構以及國內逾百名人員來院所進修學習;多年以來,該院所全體員工以卓有成效的累累碩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以來,該院所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6項(其中2002年院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集體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省級獎80多項;發表論文2100餘篇,出版皮膚科醫學專著70部;院所承辦編輯出版《中華皮膚科雜誌》、《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性病情況簡報》的任務,精益求精,一字、一圖、一絲不苟,使其成為皮膚科學術交流的一重要工具,在促進醫學信息資源共享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該院所是世界衛生組織在性傳播疾病領域與我國合作的唯一夥伴;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院所承擔了衛生部性病和麻風病兩個專家諮詢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同時承擔了防治技術指導的各項任務(2002年中疾辦發[2002]269號文明確11項具體任務)。經過五十年的建設,擁有國家級和國際合作的17塊牌子,在一個現職員工僅305人的院所應該說為數不多,「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委員會醫學真菌菌種保藏中心」、「國際藥品臨床研究基地(皮膚病藥物)」、「中國?歐盟性病艾滋病防治培訓中心」、「國際皮膚病基金會亞洲皮膚病學培訓中心」的牌子,更是一種榮耀。
    正如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雙院士在該院所成立50周年慶典大會上講話所言:「你們牆上所掛的17塊牌子,既表示國家對你們的信任,又表示你們有能力承擔和完成這些任務,相信你們在今後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培育更多的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醫院必將在促進皮膚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07-8-25 09:46 編輯 ]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沙發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7-8-28 2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小辣辣 的帖子

皮膚科其實是皮膚性病科.  小草民先生真的是同濟醫科大學畢業的嗎?  把性病放到了男性科.  的確裡面有個性字.  哈哈.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2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