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8 19:22 編輯
周末補習中國文化聽了一堂課, 台灣大學的"中國文學史'-歐利娟. 大概相當於本科基礎課與研究生入門(101)合二而一. 知識量太大且理論模式眾多, 聽了三遍才囫圇吞棗. 沒上過高中, 文化支離破碎, 知識儲備中文化與科學斷層是定時炸彈, 不知什麽時候就會丟人現眼, 自慚形穢. 這位的課中西合璧, 以西方的常用方法解析東方文學, 與歐美的幾大漢學中心殊途同歸. 在牛津大學網站經典參考書中大概核對了一下, 立論與引文基本上無懈可擊. 還沒有完全弄清淵源與門派, 僅僅知道是台大文學博士. 還得在台大/中研院網站慢慢找, 以前寫錢氏三院士時就是在此找到了吳越錢氏宗譜-錢穆老先生名下.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 ... 0%E5%88%A9%E5%A8%9F
https://www.euppublishing.com/doi/full/10.3366/ccs.2019.0316
https://www.oxfordscholarship.com/view/10.1093/acprof so/9780198732679.001.0001/acprof-9780198732679-chapter-8
沃爾特·科恩(Walter Cohen), 歐洲文學史: 古代到現在的西方與世界, 2017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歐洲往返世界文學
當一本文學書籍標題中提到「當今世界」一詞時, 人們可以放心, 它背後隱藏著對世界文學的重新興起的興趣. 這本書也不例外, 我對此意圖及其隨之而來的話語策略表示讚賞. 這本書展示了世界文學範式的發展如何既能使並迫使學者們擴大研究對象文集, 又可以從一個國家或地區擴展到更大的跨國和跨地區文學網路及其文化背景. 同時, 挑戰在於重新考慮如何進行文學研究, 尤其是文學史的寫作. 很長時間以來, 文學史學一直是討論和實驗的主題. 在某些情況下, 這是由於對線性歷史的隱含目的論和國家或地區本質主義的後現代懷疑主義所致(如戴維·珀金斯 David Perkins,《文學史是否可能?》, 約翰·霍普金斯, 1993; 馬里奧·瓦爾德斯(MarioValdés)和琳達·哈欽(Linda Hutcheon), 《重新思考文學史》, 牛津, 2002; 丹尼斯(Denis) Hollier, 《法國文學新史》, 哈佛, 1998; David E. Wellbery, 《德國文學新史》, 哈佛, 2005. 在其他情況下, 對世界文學的興趣部分是對后殖民主義的關注, 突顯了超越本地邊界大範圍的文學網路對於塑造本地文學也具有決定性作用.
介紹(牛津章節簡介)
沃爾特·科恩
引言總結了本書歷史論據, 得出一系列推論並解釋了控制項目的方法論假設. 從古代近東到現在的世界文學史可以分為五個主要, 重疊的階段. 歐洲文學源於世界文學, 在此過程中經歷了各種本土語言的獨特發展,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便以最終形成當今全球文學體系的方式發展. 歐洲文學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持續聯繫最明顯地出現在主題或模仿水平而非形式水平上, 文學史系統性的一個跡象也很明顯. 這樣的主張取決於拒絕普遍性與特殊性, 綜合與地方性知識之間的對立.
舊世界文學體系
從一開始, 世界文學就是一個系統的類別-古代是指舊世界的文學體系. 在古代世界中可以看出該系統的三個階段. 公元前3000-1200年, 它開啟了古代近東地區文學的發明和傳播. 第二個時期是公元前1200-550年, 出現了三種文學, 與前代文學不同的是, 它們並沒有消亡, 反而對世界文明變得至關重要, 即中國, 希臘和希伯來. 第三個是公元前550年至750年, 是古代帝國的時代, 從軸心時代的波斯帝國開始,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非洲文化和歐亞大陸(包括其文化)聯繫在一起. 歐洲文學最終是這種舊世界體系的繼承者.
帝國及其古典拉丁語的不滿
拉丁古典文學的歷史與羅馬帝國主義命運息息相關, 在共和國和帝國統治下, 其至關重要的奴隸制經濟和不平等加劇. 作家的祖國土地-很少是羅馬本身-通常預料到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五世紀的更大政治趨勢. 他們的文本不僅深深地銘記於希臘文學, 而且深深地影響著近東及周邊地區的文化遺產, 它們揭示出帝國反敘事 counter-narrative 的存在, 與羅馬的慶祝活動背道而馳. 這種多層次的傳統是歐洲文學的重要遺產. 古典拉丁語也可能與其他古代文學, 尤其是帝國文學, 尤其是漢代中國文學相關聯. 這種比較表明, 與奧古斯都時代(霍勒斯, 維吉爾Horace, Virgil)一樣, 文學在繁榮與發展之間也很繁榮.
白話 Vernacular
古典帝國的瓦解為白話文 的興起打開了大門, 可以說是歐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轉折點. 一個口頭語言被另一個口頭語言取代是征服的結果, 但是幾乎總是如此, 只有當入侵者在所佔人口中占足夠大的比例時才能佔上風。 儘管書面白話語的出現在歐亞大陸上表現出反覆出現的原因和特徵, 但系統的差異導致某些地區的多語種, 而在其他地區則不多. 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中世紀歐洲文學的鮮明特徵-白話文學領導者的重要性.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限制性自我定義與基於歐洲大陸當前輪廓的更廣泛的歐洲定義之間的張力, 可以最好地理解這些文學作品.
中世紀史詩 Medieval epic
西歐本土的中世紀史詩結合了口頭詩歌根源和拉丁語的影響. 凱爾特語, 日耳曼語和浪漫史詩這三種主要傳統是相對一致的組合, 但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 與東歐, 西南亞和北非的其他史詩作比較, 證實了這一結論. 另一方面, 最初是伊朗人的口頭故事可能在遠至愛爾蘭, 甚至遠至中國的英勇敘事中得以實現. 傳播可能是通過連接許多舊世界的龐大口頭「文學」網路發生的. 因此, 中世紀的西歐史詩在某種意義上是歐洲前的: 它的統一性存在於語言群體或史詩的總體層面, 但不存在任何中間的大陸意義.
中世紀抒情詩 Medieval Lyric
從中世紀文學開始, 在中世紀文學開始就可以看到古典語言和各種鄉土語言的抒情詩. 但是以共同的形式和主題為特徵的國際風格(強烈意義上的歐洲文學)可以追溯到11世紀末期的奧克西唐愛抒情詩的創新. 至少借鑒了三種后古典傳統. 可以追溯到拉丁文, 希臘文和敘利亞文宗教詩歌, 基於聖經並與摩尼教相衝突. 第二要歸功於當今西班牙的al-Andalus閃族詩歌. 三分之一來自具有近東根源的宣教 Cathar 異端(基督教二元論或諾斯替復興運動, 12至14世紀, 可能起源於波斯或拜占庭帝國苦行僧領袖). 反過來, 奧克西唐的愛情詩對西涅里的十四行詩最重要的影響. 托斯卡納詩人採用這種形式, 通過Petrarch定義了歐洲抒情詩的主線.
-Petrarch, 1304–74, 義大利詩人 Francesco Petrarca. 聲望主要基於Canzoniere(1351-53), 十四行詩的序幕, 以讚美他叫Laura的女人. 他還是希臘和拉丁文學重新發現的重要人物.
1100后的中世紀敘事
與中世紀抒情詩一樣,高-和晚中世紀敘事(1100-1500年/高-, 早-, 晚中世紀)在強烈意義上是歐洲文學, 在某種意義上講, 它們共享一系列共同的形式和主題, 這些主題源自羅曼史文學, 而不僅僅是因為對結構同源文化環境的類似反應, 如中世紀史詩, 也對跨地區和跨語言的文學互動具有普遍意義. 相對於抒情詩, 當時的浪漫史敘事通過運用亞洲文學的主題和形式(梵文, 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獲得了影響地位.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依次考慮該時期的三種敘事類型進行調查: 浪漫, 寓言(特別是Langland)和框架式故事集(特別是Boccaccio). 蘭蘭德(Langland)的詩揭示了宗教正統思想與大眾接受之間的衝突. 博卡喬的小說對歐洲小說的發展至關重要.
-威廉·蘭蘭德, Langland, (1332-1386)是中古英語替代詩歌作品的推測作者, 該詩通常被稱為Piers Plowman. 一種寓言, 涉及多種宗教主題. 將寺院語言和概念翻譯成外行可以理解的符號和圖像.
改革時期的語言, 文學與大眾文化
中世紀的白話革命在近代早期仍然至關重要.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十四行詩, 史詩和悲劇)在形式上與大陸模式不同, 部分原因在於英語的獨特歷史. 作為日耳曼語的一種語言, 英語也永久地進入了新教徒的勢力範圍-這種機會幾乎總是被限制在羅曼語, 凱爾特語或東歐語言中. 合併的關鍵機制是宗教改革初期的白話聖經翻譯. 這一過程的顯著後果是大眾使用權煩惱精英創作者(路德, 米爾頓). 這種現象與南亞流行文化的當代發展有著令人著迷的相似之處, 其相似之處可能導致人們猜測伊斯蘭在南亞的長期成功和在西歐的失敗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十八世紀歐亞文學
早期現代歐洲現實主義小說越來越遠離帝國, 使其與當時其他文學流派(無論是虛構還是其他)脫穎而出. 然而, 這部小說和當時的戲劇最終都歸功於南亞的敘事, 這種敘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同樣的印度傳統也促進了中日文學小說和戲劇的發展, 這種比較表明,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史詩和戲劇的同時成就是早期現代性的反常現象. 相比之下, 西歐以及東亞傑齣戲劇和傑出小說的結合. 因此, 在歐亞大陸兩端, 不僅可以確定共同的主題和社會基礎, 而且可以確定在西歐獨特的多語言, 國際競爭體系的現代化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谷歌圖書沒有這本書, 愛丁堡大學的段子更容易理解. 沒想到牛津會把美國人寫的文史書奉為至寶, 文筆簡練提綱契領.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Cathar+heresy
結論
上個世紀, 大多數歐洲偉大的文學史學家和知識史學家的作品都是為回應共產主義, 法西斯主義或兩者而作. 當前的關注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 因此鼓勵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一種選擇是調查文化的解釋作用, 該項目要求拒絕文化主義解釋與保守政治之間的標準聯繫. 本世紀中期歷史學家的第二種選擇是對世界文學的最新興趣. 儘管其可能性的條件始終包括帝國主義和國際不平等, 但這並不意味著有關該主題的學術需要重現而不是挑戰事物的秩序. 通過關注語言的形式特性, 文學評論家可能有助於知識和跨文化理解的發展.
-

臺大校史館
現階段臺大博物館群成員館計有十處, 分別為: 臺大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館 、臺大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館及醫學人文博物館等館室.
當天校史館閉門謝客, 台大1926年建立, 畢業生17萬. 沒有找到北大遷台人數, 校史館, 台灣國史館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有些檔案和資料, 估計有圖書證等證件登記后才能讀細節. 台大校長3年前寫了一篇文章, 儘管舉足輕重(校友入仕, 中研院鼎力). 時下問題主要是教師薪資和退休金過低, 學生研究訓練亟待提高. 不過正如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先生的名言: 西南聯大/台大畢業生在美國深造后出類拔萃, 大師/院士/學術翹楚林林總總, 不乏其人.

當天門可羅雀, 正好向一位資深館員討教了一大陣子. 這位就總統紀念展侃侃而談, 黨國經緯, 領袖大略, 如數家珍.














哪位有興緻, 可以在白宮網站找到一位(歷史辦公室第一夫人系列), 曾做過圖書館員. 去過那所著名私立大學. 在國內看過一本英文的"紅都女皇", 當時是禁書, 一位"兄弟"黨在京城隱居人物的兒子借給的. 可以自由旅行, 在海外買的. 住在友誼賓館不開放部分, 門禁森嚴, 條件大概相當於文革前在京"黨政軍一千家"尾巴-資深副部長. 在舊段子荷蘭游點到過-招待殖民地高官的水邊茶樓. 與大多"一二九"人物殊途同歸, 富家子弟離經叛道.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the-white-house/first-ladies/
美國總統伉儷傳記可讀性很高, 文史具佳. 不過總統回憶錄都是大部頭, 要看數遍才能略知一二.


荷蘭招待殖民地高官的水邊茶樓



阿姆斯特丹周邊游導遊, 飽學之士. 這車遊客英語德語為主, 四種語言熟練掌握, 英語辭彙量至少6,000. 因為歐洲人對攝影敏感, 徵得許可, 還是被閃光燈嚇了一跳, 隨即來了一句, "沒有犯罪記錄", 遊客哄堂大笑.


海牙小旅館管理員, 職業培訓到位, 賓至如歸萬事俱備. 估計是社區大學畢業, 英語辭彙量3,000左右, 因為在蘇黎世準備過很多次這類早餐(一次3個鐘頭, 減60瑞士法郎房租, 還能盡興海侃), 所以特別起早看了兩次這位的規範操作. 德裔(遺傳/血統)活得比較累, 事無巨細循規蹈矩一絲不苟. 準備早餐無論怎麼小心, 一定有不到位的地方. 不過倒是有所斬獲, 切硬麵包, 準備咖啡茶水, 餐具清洗消毒, 幾近專業水平.


在大門口登記繳費即可長驅直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