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北中國文化精粹-困滯家中舊片二進宮

[複製鏈接]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6 2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8 19:22 編輯

周末補習中國文化聽了一堂課, 台灣大學的"中國文學史'-歐利娟. 大概相當於本科基礎課與研究生入門(101)合二而一. 知識量太大且理論模式眾多, 聽了三遍才囫圇吞棗. 沒上過高中, 文化支離破碎, 知識儲備中文化與科學斷層是定時炸彈, 不知什麽時候就會丟人現眼, 自慚形穢. 這位的課中西合璧, 以西方的常用方法解析東方文學, 與歐美的幾大漢學中心殊途同歸. 在牛津大學網站經典參考書中大概核對了一下, 立論與引文基本上無懈可擊. 還沒有完全弄清淵源與門派, 僅僅知道是台大文學博士. 還得在台大/中研院網站慢慢找, 以前寫錢氏三院士時就是在此找到了吳越錢氏宗譜-錢穆老先生名下.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 ... 0%E5%88%A9%E5%A8%9F
https://www.euppublishing.com/doi/full/10.3366/ccs.2019.0316
https://www.oxfordscholarship.com/view/10.1093/acprof\"\"so/9780198732679.001.0001/acprof-9780198732679-chapter-8
沃爾特·科恩(Walter Cohen), 歐洲文學史: 古代到現在的西方與世界, 2017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歐洲往返世界文學
當一本文學書籍標題中提到「當今世界」一詞時, 人們可以放心, 它背後隱藏著對世界文學的重新興起的興趣. 這本書也不例外, 我對此意圖及其隨之而來的話語策略表示讚賞. 這本書展示了世界文學範式的發展如何既能使並迫使學者們擴大研究對象文集, 又可以從一個國家或地區擴展到更大的跨國和跨地區文學網路及其文化背景. 同時, 挑戰在於重新考慮如何進行文學研究, 尤其是文學史的寫作. 很長時間以來, 文學史學一直是討論和實驗的主題. 在某些情況下, 這是由於對線性歷史的隱含目的論和國家或地區本質主義的後現代懷疑主義所致(如戴維·珀金斯 David Perkins,《文學史是否可能?》, 約翰·霍普金斯, 1993; 馬里奧·瓦爾德斯(MarioValdés)和琳達·哈欽(Linda Hutcheon), 《重新思考文學史》, 牛津, 2002; 丹尼斯(Denis) Hollier, 《法國文學新史》, 哈佛, 1998; David E. Wellbery, 《德國文學新史》, 哈佛, 2005. 在其他情況下, 對世界文學的興趣部分是對后殖民主義的關注, 突顯了超越本地邊界大範圍的文學網路對於塑造本地文學也具有決定性作用.

介紹(牛津章節簡介)
沃爾特·科恩
引言總結了本書歷史論據, 得出一系列推論並解釋了控制項目的方法論假設. 從古代近東到現在的世界文學史可以分為五個主要, 重疊的階段. 歐洲文學源於世界文學, 在此過程中經歷了各種本土語言的獨特發展,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便以最終形成當今全球文學體系的方式發展. 歐洲文學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持續聯繫最明顯地出現在主題或模仿水平而非形式水平上, 文學史系統性的一個跡象也很明顯. 這樣的主張取決於拒絕普遍性與特殊性, 綜合與地方性知識之間的對立.

舊世界文學體系
從一開始, 世界文學就是一個系統的類別-古代是指舊世界的文學體系. 在古代世界中可以看出該系統的三個階段. 公元前3000-1200年, 它開啟了古代近東地區文學的發明和傳播. 第二個時期是公元前1200-550年, 出現了三種文學, 與前代文學不同的是, 它們並沒有消亡, 反而對世界文明變得至關重要, 即中國, 希臘和希伯來. 第三個是公元前550年至750年, 是古代帝國的時代, 從軸心時代的波斯帝國開始,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非洲文化和歐亞大陸(包括其文化)聯繫在一起. 歐洲文學最終是這種舊世界體系的繼承者.

帝國及其古典拉丁語的不滿
拉丁古典文學的歷史與羅馬帝國主義命運息息相關, 在共和國和帝國統治下, 其至關重要的奴隸制經濟和不平等加劇. 作家的祖國土地-很少是羅馬本身-通常預料到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五世紀的更大政治趨勢. 他們的文本不僅深深地銘記於希臘文學, 而且深深地影響著近東及周邊地區的文化遺產, 它們揭示出帝國反敘事 counter-narrative 的存在, 與羅馬的慶祝活動背道而馳. 這種多層次的傳統是歐洲文學的重要遺產. 古典拉丁語也可能與其他古代文學, 尤其是帝國文學, 尤其是漢代中國文學相關聯. 這種比較表明, 與奧古斯都時代(霍勒斯, 維吉爾Horace, Virgil)一樣, 文學在繁榮與發展之間也很繁榮.

白話 Vernacular
古典帝國的瓦解為白話文 的興起打開了大門, 可以說是歐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轉折點. 一個口頭語言被另一個口頭語言取代是征服的結果, 但是幾乎總是如此, 只有當入侵者在所佔人口中占足夠大的比例時才能佔上風。 儘管書面白話語的出現在歐亞大陸上表現出反覆出現的原因和特徵, 但系統的差異導致某些地區的多語種, 而在其他地區則不多. 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中世紀歐洲文學的鮮明特徵-白話文學領導者的重要性.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限制性自我定義與基於歐洲大陸當前輪廓的更廣泛的歐洲定義之間的張力, 可以最好地理解這些文學作品.

中世紀史詩 Medieval epic
西歐本土的中世紀史詩結合了口頭詩歌根源和拉丁語的影響. 凱爾特語, 日耳曼語和浪漫史詩這三種主要傳統是相對一致的組合, 但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 與東歐, 西南亞和北非的其他史詩作比較, 證實了這一結論. 另一方面, 最初是伊朗人的口頭故事可能在遠至愛爾蘭, 甚至遠至中國的英勇敘事中得以實現. 傳播可能是通過連接許多舊世界的龐大口頭「文學」網路發生的. 因此, 中世紀的西歐史詩在某種意義上是歐洲前的: 它的統一性存在於語言群體或史詩的總體層面, 但不存在任何中間的大陸意義.

中世紀抒情詩 Medieval Lyric
從中世紀文學開始, 在中世紀文學開始就可以看到古典語言和各種鄉土語言的抒情詩. 但是以共同的形式和主題為特徵的國際風格(強烈意義上的歐洲文學)可以追溯到11世紀末期的奧克西唐愛抒情詩的創新. 至少借鑒了三種后古典傳統. 可以追溯到拉丁文, 希臘文和敘利亞文宗教詩歌, 基於聖經並與摩尼教相衝突. 第二要歸功於當今西班牙的al-Andalus閃族詩歌. 三分之一來自具有近東根源的宣教 Cathar 異端(基督教二元論或諾斯替復興運動, 12至14世紀, 可能起源於波斯或拜占庭帝國苦行僧領袖). 反過來, 奧克西唐的愛情詩對西涅里的十四行詩最重要的影響. 托斯卡納詩人採用這種形式, 通過Petrarch定義了歐洲抒情詩的主線.
-Petrarch, 1304–74, 義大利詩人 Francesco Petrarca. 聲望主要基於Canzoniere(1351-53), 十四行詩的序幕, 以讚美他叫Laura的女人. 他還是希臘和拉丁文學重新發現的重要人物.

1100后的中世紀敘事
與中世紀抒情詩一樣,高-和晚中世紀敘事(1100-1500年/高-, 早-, 晚中世紀)在強烈意義上是歐洲文學, 在某種意義上講, 它們共享一系列共同的形式和主題, 這些主題源自羅曼史文學, 而不僅僅是因為對結構同源文化環境的類似反應, 如中世紀史詩, 也對跨地區和跨語言的文學互動具有普遍意義. 相對於抒情詩, 當時的浪漫史敘事通過運用亞洲文學的主題和形式(梵文, 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獲得了影響地位.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依次考慮該時期的三種敘事類型進行調查: 浪漫, 寓言(特別是Langland)和框架式故事集(特別是Boccaccio). 蘭蘭德(Langland)的詩揭示了宗教正統思想與大眾接受之間的衝突. 博卡喬的小說對歐洲小說的發展至關重要.
-威廉·蘭蘭德, Langland, (1332-1386)是中古英語替代詩歌作品的推測作者, 該詩通常被稱為Piers Plowman. 一種寓言, 涉及多種宗教主題. 將寺院語言和概念翻譯成外行可以理解的符號和圖像.

改革時期的語言, 文學與大眾文化
中世紀的白話革命在近代早期仍然至關重要.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十四行詩, 史詩和悲劇)在形式上與大陸模式不同, 部分原因在於英語的獨特歷史. 作為日耳曼語的一種語言, 英語也永久地進入了新教徒的勢力範圍-這種機會幾乎總是被限制在羅曼語, 凱爾特語或東歐語言中. 合併的關鍵機制是宗教改革初期的白話聖經翻譯. 這一過程的顯著後果是大眾使用權煩惱精英創作者(路德, 米爾頓). 這種現象與南亞流行文化的當代發展有著令人著迷的相似之處, 其相似之處可能導致人們猜測伊斯蘭在南亞的長期成功和在西歐的失敗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十八世紀歐亞文學
早期現代歐洲現實主義小說越來越遠離帝國, 使其與當時其他文學流派(無論是虛構還是其他)脫穎而出. 然而, 這部小說和當時的戲劇最終都歸功於南亞的敘事, 這種敘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 同樣的印度傳統也促進了中日文學小說和戲劇的發展, 這種比較表明,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史詩和戲劇的同時成就是早期現代性的反常現象. 相比之下, 西歐以及東亞傑齣戲劇和傑出小說的結合. 因此, 在歐亞大陸兩端, 不僅可以確定共同的主題和社會基礎, 而且可以確定在西歐獨特的多語言, 國際競爭體系的現代化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谷歌圖書沒有這本書, 愛丁堡大學的段子更容易理解. 沒想到牛津會把美國人寫的文史書奉為至寶, 文筆簡練提綱契領.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Cathar+heresy

結論
上個世紀, 大多數歐洲偉大的文學史學家和知識史學家的作品都是為回應共產主義, 法西斯主義或兩者而作. 當前的關注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 因此鼓勵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一種選擇是調查文化的解釋作用, 該項目要求拒絕文化主義解釋與保守政治之間的標準聯繫. 本世紀中期歷史學家的第二種選擇是對世界文學的最新興趣. 儘管其可能性的條件始終包括帝國主義和國際不平等, 但這並不意味著有關該主題的學術需要重現而不是挑戰事物的秩序. 通過關注語言的形式特性, 文學評論家可能有助於知識和跨文化理解的發展.
-

臺大校史館
現階段臺大博物館群成員館計有十處, 分別為: 臺大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館 、臺大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館及醫學人文博物館等館室.
當天校史館閉門謝客, 台大1926年建立, 畢業生17萬. 沒有找到北大遷台人數, 校史館, 台灣國史館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有些檔案和資料, 估計有圖書證等證件登記后才能讀細節. 台大校長3年前寫了一篇文章, 儘管舉足輕重(校友入仕, 中研院鼎力). 時下問題主要是教師薪資和退休金過低, 學生研究訓練亟待提高. 不過正如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先生的名言: 西南聯大/台大畢業生在美國深造后出類拔萃, 大師/院士/學術翹楚林林總總, 不乏其人.

當天門可羅雀, 正好向一位資深館員討教了一大陣子. 這位就總統紀念展侃侃而談, 黨國經緯, 領袖大略, 如數家珍.














哪位有興緻, 可以在白宮網站找到一位(歷史辦公室第一夫人系列), 曾做過圖書館員. 去過那所著名私立大學. 在國內看過一本英文的"紅都女皇", 當時是禁書, 一位"兄弟"黨在京城隱居人物的兒子借給的. 可以自由旅行, 在海外買的. 住在友誼賓館不開放部分, 門禁森嚴, 條件大概相當於文革前在京"黨政軍一千家"尾巴-資深副部長. 在舊段子荷蘭游點到過-招待殖民地高官的水邊茶樓. 與大多"一二九"人物殊途同歸, 富家子弟離經叛道.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the-white-house/first-ladies/
美國總統伉儷傳記可讀性很高, 文史具佳. 不過總統回憶錄都是大部頭, 要看數遍才能略知一二.


荷蘭招待殖民地高官的水邊茶樓



阿姆斯特丹周邊游導遊, 飽學之士. 這車遊客英語德語為主, 四種語言熟練掌握, 英語辭彙量至少6,000. 因為歐洲人對攝影敏感, 徵得許可, 還是被閃光燈嚇了一跳, 隨即來了一句, "沒有犯罪記錄", 遊客哄堂大笑.


海牙小旅館管理員, 職業培訓到位, 賓至如歸萬事俱備. 估計是社區大學畢業, 英語辭彙量3,000左右, 因為在蘇黎世準備過很多次這類早餐(一次3個鐘頭, 減60瑞士法郎房租, 還能盡興海侃), 所以特別起早看了兩次這位的規範操作. 德裔(遺傳/血統)活得比較累, 事無巨細循規蹈矩一絲不苟. 準備早餐無論怎麼小心, 一定有不到位的地方. 不過倒是有所斬獲, 切硬麵包, 準備咖啡茶水, 餐具清洗消毒, 幾近專業水平.


在大門口登記繳費即可長驅直入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7 21:39 | 只看該作者

台大/中研院(傅斯年先生)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9 21:31 編輯

日本投降書
我們奉日本天皇, 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總司令部之命並代表日本, 日本和日本帝國總部接受美國, 中國和日本三國政府首腦發表的聲明中的規定. 英國於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 隨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加入, 四方在下文中被稱為同盟國. 我們特此宣布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日本帝國總部,, 所有日本武裝部隊和所有受日本控制的武裝部隊的盟國, 無論其身在何處. 我們謹在此命令駐紮在各地所有日軍, 日本人民立即停止敵對行動, 保護和保存所有船隻, 飛機, 軍事和民用財產免受損害, 並遵守最高統帥部及其指導下的日本政府機構對日軍的要求. 我們在此命令日本帝國總本部立即下達命令, 向所有日軍和所有受日軍控制的部隊的指揮官發出命令, 要求他們無條件投降自己和在其控制下的所有部隊......
1945年9月2日, 09.04在日本東京灣簽署

重光葵(Mamoru Shigemitsu), 奉命並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
梅津美治郎(Yoshijirō Umezu), 通過司令部並代表日本帝國總部
美國, 中華民國, 英國和蘇聯於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東京都灣接受了這一請求, 並符合日本盟國利益.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盟國最高統帥
切斯特·尼米茲, 美國代表
徐永昌, 中華民國代表
布魯斯·弗雷澤(Bruce Fraser), 英國代表
庫茲瑪·德雷維揚科(Kuzma Derevyanko), 蘇聯代表
托馬斯·布拉米, 澳大利亞聯邦代表
勞倫斯·摩爾·科斯格雷夫, 加拿大自治領代表
菲利普·勒克萊爾·德·豪特克洛克, 法國臨時政府代表
C.E.L.赫爾夫里希, 荷蘭王國代表
倫納德·伊西特, 紐西蘭代表自治領
-條約日文副本與盟軍的區別如下:
盟軍的副本以皮革和金色襯裡展示, 兩國印章印在正面, 而日本的文本則裝在粗糙帆布中, 正面沒有印章.
------






























台大校史館
------








用了一個多鐘頭, 蜻蜓點水過了一下十三經提要. 可以叫做儒學大全, 傅先生憑著這套童子功及不懈努力, 在北大求學時一鳴驚人. 宏大厚重融會貫通, 遊刃有餘(錄像). 順便在北大網站看了一眼/人物, 糾正/補充了不少所知歷史事實-醫學院老書記的履歷-這位地下黨總支書記曾經送出了北平城防圖. 三品大員, 英語功底非同小可. 一次為俺救場子印象深刻, 燕京飯店宴請英國名醫, 就清蒸魚來了一個段子: 選材, 火候和口感. 諸位協和醫院泰斗大多是胡院長下大工夫拉來的.
昨天翻拍了一批老照片, 許多往事悠然而生. 其中九三學社垂暮聚會, 見到了不少前輩的音容笑貌. 說起來頗感慚愧, 這些前輩的簡歷記住的都是文革版-抄家附贈的大字報. 其中有的進了八寶山, 2級以上教授享受副部級待遇. 醫療待遇已經取消, 后提的教授不能用101保健-文革前3-5級/司局級幹部待遇, 兩人一間(一度有較低檔次的大字參考消息/第3類 , "炎黃春秋"有前大員簡介-情況通報/內參與參考消息, 和大號字書籍), 以前的一位病人張學陸老先生(天津文史館/12級, 少帥幼弟)就曾和一位老八路共享一間病房.








沒有找到台灣拍的片子, 大概選了一下, 這段錄像相對嚴肅系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a-w2QM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FthH0GrWI&t=1003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9 19:36 | 只看該作者

中研院-傅斯年先生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11 17:34 編輯






























與啟功先生早年經歷非常近似. 與祖父相依為命, 一任學政, 門下學子京官不乏其人, 感恩戴德, 不遺餘力.














大東小東說, 傅斯年
內涵        周公東征後建立「成周」東都, 也確立防衛西周豐鎬的整體計劃
防線: 成周以西為第三條防線, 衛為第二條防線, 齊、魯至衛稱作小東, 第一條防線以齊魯為前哨站, 以東為大東.

姜嫄:
中國上古人物, 有邰氏, 后稷的母親,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 第三妃是慶都, 四妃是常宜). 傳說她踩上帝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 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 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 "厥初生民, 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 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 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 時維后稷." 詩經·魯頌·閟宮說: "赫赫姜嫄, 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
傅斯年認為姜嫄即姜原, 起源於姜之意. 西周先祖為姜嫄, 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
-北大講義結集出版
https://www.newton.com.tw/wiki/%E5%82%85%E6%96%AF%E5%B9%B4
https://blog.xuite.net/ll717592/ ... F%E6%9D%B1%E8%AA%A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7%9C%E5%AB%84























毛澤東與傅斯年的「窯洞對」
1945年7月初, 抗戰進入第八年, 重慶國民參政會黃炎培、章伯鈞、傅斯年等六位參政員組團訪問延安. 關於這次延安之行, 人們熟知的是黃炎培與毛澤東關於民主政治的窯洞對, 卻鮮知傅斯年與毛澤東關於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對話錄」. 事情的起因是毛澤東談及傅斯年在五四運動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時為北京大學學生領袖的傅斯年是五四運動健將, 毛的這番話固有東道主的禮數成分, 也還是基於史實. 傅斯年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 報以"我們不過是陳勝、吳廣, 你們才是項羽、劉邦". 也是出於禮數, 傅斯年向毛澤東求字. 7月5日, 毛澤東致信傅斯年: "遵囑寫了數字, 不像樣子, 聊作紀念. 今日聞陳勝、吳廣之說, 未免過謙, 故述唐人詩以廣之."
毛書寫的條幅全文是: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燼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唐人詠史一首書呈孟真先生, 毛澤東
「唐人詠史一首」即為章碣的《焚書坑》, 「坑灰未燼」一般的版本為「坑灰未冷」. 將信和條幅對照來讀頗有意味. 既然「陳勝、吳廣之說, 未免過謙」,何以「述唐人詩以廣之」?針對傅斯年的「過謙」, 毛以「劉項原來不讀書」自況, 從特定的語境看, 似乎以「不讀書」的「過謙」來回報這位學富五車的史學家. 從毛澤東自身的學養和后來對教授、學者的態度來看, 這類「不讀書」的自況卻並非單純的自謙. 1936年, 毛在延安的窯洞中與美國記者斯諾徹夜長談, 其中回憶到1918年下半年自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經歷: 我職位低微, 無人理我. 我的一項任務是登記來讀報紙的人的姓名, 但對他們大部分人來說, 我這個大活人是不存在的(在不同場合, 英文版中還有一種表達方式: "在北大我無名無姓, 不過是楊先生介紹來的湘潭大個子)". 從這些來閱讀的人當中, 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頭面人物的名字, 如傅斯年、羅家倫等等. 我對他們極有興趣, 我打算去和他們攀談政治和文化的問題, 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 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南方話. 這番回憶似有可議之處. 傅斯年、羅家倫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頭面人物, 還是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的事, 那時毛澤東已離開北京南返. 從廣義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來說, 自然早在1918年之前就開始了, 但那時的頭面人物是陳獨秀、胡適、魯迅、蔡元培等人, 也包括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 但無論如何不可能包括時為北大學子的傅斯年、羅家倫. 毛澤東在1936年的回憶中獨獨提及此二人,似是時間錯位. 推究起來, 似由傅、羅擁護蔣介石所致, 更重要的是毛的這些回憶所流溢著的抱怨與嘲諷. 有學者曾分析, 這番遭遇在好勝、自尊、敏感的青年毛澤東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樣看來, 毛澤東對傅斯年印象似乎不佳, 如果不是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 以其心性, 未必有與傅深談的興致. 但時隔27年, 毛澤東在剛剛結束的中共七大當選為主席, 毛澤東思想已載入新黨章, 這位眾望所歸的中共領袖正躊躇滿志地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而運籌帷幄. 而統一戰線正是七大政治報告中所總結的致勝的三大法寶之一, 故毛澤東對來訪的國民參政員不僅禮數有加, 而且寄予希望. 然而毛澤東終究是毛澤東, 遵囑寫了數字不僅是謙謙君子的禮數, 「述唐人詩以廣之」更是巧妙地表達了這位政治家引領潮流的信念所在-正是不讀書的劉項成就了推翻暴秦大業. 章碣的本意在嘲諷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愚蠢, 毛的用意則在推崇不讀書揭竿而起的造反者. 在深諳國情的毛澤東看來,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上是農民革命. 從1927年秋收起義, 走井岡山道路, 經過18艱難曲折, 毛澤東已成為近一億人口解放區的領袖. 從這個意義上說, 毛以劉項原來不讀書自況, 看似自謙, 實為自信.
-官網這個雜誌與炎黃春秋文出同源, 立意南轅北轍. 對照著讀抑或事半功倍.
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4400493.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10 19:21 | 只看該作者

中研院(傅斯年-胡適先生)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12 17:06 編輯




在美國先後見過幾位中研院院士, 大多亦為美國四院院士. 均為謙謙君子, 大智若愚, 兼具儒家與西方文明風範(可惜老帖子已蕩然無存). 拍過一張李遠哲先生離美赴任中研院前書贈故舊和弟子的短箋, "余從事中分子動力學...", 小楷功夫了得, 估計是家傳(乃父為畫家李澤藩先生). 李遠哲先生已經退休, 一次性退休金僅16.63萬美元. 不過上次赴台灣, 一位回去任研究中心主任的學者說, 宿舍幾乎免費而且免去了開車上班. 短箋的擁有者來自大連化物所, 跟這位一起搭一位台灣輔仁大學赴德博士生的車出遊(考察)很多次; 寫畢業論文-一位著名瑞士教育家的生平(西方大眾教育先驅, 跟武訓知名度差不多. 文革中看過批判電影武訓傳, 就記住了一段台詞: 打一拳兩個子兒, 踹一腳三個子兒. 那年年頭兒粗茶淡飯好攢錢帶回家, 而這位出手大方(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從大師實驗室請來的), 每次周末出行歸來后聚餐都是一大盤清炒大蝦, 佐以俺的廉價啤酒海闊天空, 戶口查得面面俱到, 幾無遺漏.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8E%E9%81%A0%E5%93%B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E%E8%A1%93%E9%A4%A8   新竹李澤藩美術館
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01/1.html    李澤藩素描手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xfRaAFbmQ












































中國古代哲學史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 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 從根本上著想, 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 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 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 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 初起的時候, 這四系都可算作獨立發生的. 漢以後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中古哲學.
  印度系加入中國系成了中國中古哲學. 到了近代印度系勢力漸衰, 儒家復起遂產生了中國近世哲學, 歷宋元明清直到於今. 歐洲思想漸漸脫離了猶太系的勢力, 遂產生歐洲的近世哲學. 到了今日, 這兩大支哲學互相接觸, 互相影響.
中國哲學史的區分, 中國哲學史可分為三個時代:
  (一)古代哲學. 自老子至韓非, 為古代哲學. 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
  (二)中世哲學. 自漢至北宋為中世哲學. 這個時代大略又可分作兩個時期:
  (甲)中世第一時期. 自漢至晉為中世第一時期. 這一時期的學派無論如何不同, 都還是以古代諸子哲學作起點的. 例如淮南子折衷古代各家; 董仲舒是儒家一支; 王充的「天論」得力於道家, 「性論」折衷於各家; 魏晉的老莊之學更不用說了.
  (乙)中世第二時期. 自東晉到北宋幾百年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 印度經典次第輸入中國. 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 都能於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面, 別放光彩. 此時凡是一流的中國思想家, 如智 、玄奘、宗密、窺基, 多用全副精力發揮印度哲學. 那時的中國系的學者, 如王通、韓愈、李翱諸人, 全是二流以下人物. 學說浮泛淺陋, 全無精闢獨到見解. 故這個時期的哲學完全以印度係為主體.
  (三)近世哲學. 唐以後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 譬如吃美味, 中古第二時期是仔細咀嚼的時候, 唐以後便是胃裡消化的時候了. 吃的東西消化時與人身本有的種種質料結合, 別成一些新質料. 印度哲學在中國, 到了消化的時代, 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 所發生的新質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 我這話初聽了好像近於武斷. 平心而論, 宋明的哲學, 或是程朱, 或是陸王, 表面上雖都不承認和佛家禪宗有何關係, 其實沒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學說的影響. 這種影響約有兩個方面: 一面是直接的. 如由佛家的觀心, 回到孔子的「操心」, 到孟子的「盡心」、「養心」, 到《大學》的「正心」, 是直接的影響. 一面是反動的. 佛家見解儘管玄妙終究是出世的, 是「非倫理的」. 宋明儒家攻擊佛家的出世主義, 故極力提倡「倫理的」入世主義. 明心見性, 以成佛果, 終是自私自利; 正心誠意, 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 便是倫理的人生哲學了. 這是反動的影響.
  明代以後中國近世哲學完全成立. 佛家已衰, 儒家成為一尊. 於是又生反動力, 遂有漢學、宋學之分. 清初的漢學家嫌宋儒用主觀的見解, 來解古代經典, 有「望文生義」、「增字解經」種種流弊. 故漢學的方法, 只是用古訓、古音、古本等等客觀的根據, 來求經典的原意. 故嘉慶以前的漢學、宋學之爭還只是儒家的內訌. 但是漢學家既重古訓古義, 不得不研究與古代儒家同時的子書, 用來作參考互證材料. 故清初的諸子學不過是經學的一種附屬品, 一種參考書. 不料後來的學者, 越研究子書越覺得子書有價值. 故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顧廣圻、俞樾諸人, 對於經書與子書簡直沒有上下輕重和正道異端的分別了. 到了最近世, 如孫詒讓、章炳麟諸君, 竟都用全副精力發明諸子學. 於是從前作經學附屬品的諸子學, 到此時代竟成專門學. 一般普通學者崇拜子書, 也往往過於儒書. 豈但是「附庸蔚為大國」, 簡直是「婢作夫人」了.
  綜觀清代學術變遷大勢, 可稱為古學昌明時代. 自從有了那些漢學家考據、校勘、訓詁的工夫, 那些經書子書方才勉強可以讀得. 這個時代有點像歐洲的「再生時代」(舊譯文藝復興時代). 歐洲到了再生時代, 昌明古希臘的文學哲學, 故能推翻中古「經院哲學」(舊譯煩瑣哲學, 極不通)的勢力, 產出近世的歐洲文化. 中國到了這個古學昌明的時代不但有古書可讀, 又恰當西洋學術思想輸入的時代, 有西洋的新舊學說可供我們的參考研究. 我們今日的學術思想有兩大源頭: 一方面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 一方面是西洋的新舊學說. 這兩大潮流匯合以後, 若不能產生一種中國新哲學, 那就真是辜負了這個好機會了.
  哲學史的史料, 上文說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一是明變, 二是求因, 三是評判. 但是哲學史先須做一番根本工夫, 方可望達到這三個目的. 這個根本工夫叫做述學. 述學是用正確手段, 科學方法, 精密心思, 從所有史料里求出各位哲學家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面目. 表面上看來, 古代哲學史的重要材料, 如孔、老、墨、庄、孟、荀、韓非的書, 都還存在. 仔細研究起來, 這些書差不多沒有一部是完全可靠的.

-台大和中研院網上有些研究胡先生思想體系的博士論文, 一言以蔽之: 中西合璧, 博大精深; 廣采眾長, 融會貫通. 以胡適先生的學貫中西, 標新立異, 想必一定樹敵無數, 步履維艱.
https://www.shutxt.com/wxpl/13459/843250.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u-Shih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dewey/
儘管現代化的壓力迫使教育正統主義者與西方學習妥協(並且在1905年迫使滿族廢除科舉), 但在1895年胡適十歲開始學業的時候, 妥協並不是很大. 這位天才孩子由叔叔在私塾授業, 研究經典和古老鄉土故事和小說. 1904年胡前往上海接受「現代教育」. 在獲得獎學金后, 他於1910年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 然後學習哲學.  1914年獲得文學士學位后, 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學生. 杜威的哲學不鼓勵追求絕對真理, 而是建議接受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都有效的真理; 杜威堅持認為, 除了經受「後果考驗」之外, 人類什麼都不應該相信.
這種哲學對胡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他的理性, 懷疑, 自由主義思想提供了表達和方向, 對他來說是一種幫助他的國家擺脫盲目屈從於古代傳統的手段. 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後於1917年回國, 儘管1911年革命引起了很高的希望, 這場革命廢除了君主制, 建立了一個西式共和國. 但胡發現與他七年前離開的國家相比, 中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只是名義上的共和國, 過去保守的知識分子官僚機構仍然強大. 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主權仍然受到外國威脅. 90%群眾仍然是文盲, 仍然服從古代傳統.
-
杜威, 首次發佈於2018年11月1日星期四
約翰·杜威(1859–1952年)與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一起是美國實用主義的早期創始人之一, 可以說是20世紀上半葉最傑出的美國知識分子. 杜威的教育理論和實驗具有全球影響力, 他的心理學理論對那門成長中的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數十年來, 他關於民主理論和實踐的著作深刻地影響了學術和實踐領域的辯論. 此外, 杜威在倫理, 認識論, 邏輯, 形而上學, 美學和宗教哲學方面發展了廣泛且通常是系統的觀點. 由於杜威通常採用系譜學方法, 在更廣泛的哲學史中體現了自己的見解, 因此人們可能還會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種完全發展的元哲學. 杜威的實用主義, 或者說他偏愛「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文化自然主義」, 可以理解為對達爾文世界觀更大範圍內的哲學的批判和重構. 循詹姆斯論斷, 杜威認為哲學已經成為一門技術性和知識性過強的學科, 與評估主導日常生活的社會條件和價值觀背道而馳. 他試圖將哲學與生活教育(哲學稱為「教育的一般理論」), 最普遍的社會批評形式或「批評批評」 criticism of criticisms的使命重新聯繫起來. 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大背景下, 哲學應被看作是環境中相互依存的有機體所進行的一種活動. 這種積極適應的觀點導致杜威批評傳統哲學傾向於抽象化和證實源自生活環境的概念的趨勢. 與其他古典實用主義者一樣, 杜威也將批評集中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傳統二元論(例如心/身, 自然/文化, 自我/社會以及理性/情感)上, 然後將其元素重構為更大連續性的一部分. 例如, 人類思維並不是一種現象, 它根本不在其尋求了解的世界之內(或之外). 為了發現最終是「真實」或「真實」的東西, 了解並不是逃避幻想的純粹理性嘗試. 相反, 人類的知識是具有不斷發展的思想和語言能力的生物應對問題的方式之一. 因此, 思想並不是被動地觀察世界. 相反, 他們正在積極地進行適應, 試驗和創新; 觀念和理論不是使我們超越文化的理性支點, 而是在文化中通過實驗發揮作用, 並在務實基礎上進行評估. 也不是凡人都在行使「神聖的火花」. 因為雖然知道(或使用杜威的術語進行查詢)包括計算或理性因素, 但最終還是由動物的身體和情緒所告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11 20: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12 16:33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12 16: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13 19:09 編輯


























































------

台南正宗山東早餐
民宿包括免費早餐, 老闆說是鄉親幫襯都有飯吃, 祖父/父輩當年一起當兵吃糧, 如今抱團取暖, 均與眷村相關. 眷村故事講得最詳細的是在金門邂逅的一位當年長官(第三把手, 拍了那位的陸軍官校戒指, 還得找一下 ).










這位老哥眷村普通話非常標準, 公務員退休開店, 曾多次返鄉探親祭祖. 開朗樂天, 父慈女孝其樂融融.



臨走時老先生送的









日本殖民地文化濃重, 街道排名原封不動. 在孔廟與神戶常駐記者侃了一陣子, 遠拍了一張.

免費停車點


鹽神

國民政府工業精淬-經濟部工業試驗所, 遷台後落戶台南(后不少人去了美國). 在北京聽一位台糖的前輩回顧過大陸工業模式始末及台灣體驗.

台灣鹽業博物館, 經典曬鹽池/鹽山與雕塑園還得開一陣子.

------

國軍演兵場, 堆滿暴風雨摧毀的樹木. 長官痛心疾首.
當年老總統視察見驕陽似火, 官兵大汗淋漓. 夫人提議大規模植樹, 兩代身體力行, 綠樹成蔭.
已經訂了一日游節目, 9點出發. 長官執意盡東道之誼, 親自驅車轉了幾處: 松山機場, 軍營, 特色儒道合一寺廟, 金門高粱燒酒等. 品過一次金門高粱, 南方拜訪一位台北退休老伯, 遠避孤島數十年, 口音與老派文人禮數如在京城, 與啟功先生如出一轍.




當年周末走出軍營換口味常來的地方, 特意要了雙份的魚和肉. 台灣流行的碎肉飯也是總統倡議, 人口巨增供應緊缺與民同樂.

官校, 大學英語系, 總統官邸, 金門, 駐歐美使館武官. 回來后全方位搜索了一下, 這位故事很多. 略去家世, 姓名和官階. 去金門巡視生意, 深更夜半聊了兩個多鐘頭. 主要是軍公教遷台, 官邸生涯和美國經歷, 回敬了三個長段子: 院系調整, 在京國軍將領, 名將之後美國生活.




金門島旅遊局的一位導遊說, 島上駐軍供應匱乏, 海風凜冽高粱一枝獨秀. 司令官遂下令釀造高粱酒, 改善生活穩定軍心. 民生亦大有改觀, 酒糟喂牛肉質細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0-4-13 02: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0-4-13 05:53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3 0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