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段令人無奈的歷史——讀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0 2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朱哲

  

    朝鮮戰爭一直是當代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也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一段歷史。印象中,記者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膾炙人口,並被寫入小學教材;「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嘹亮軍歌被廣為傳唱;電影《上甘嶺》及其插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更是家喻戶曉。

    可以說,「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是一代國人引以為豪、不可磨滅的記憶。但是,戰爭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作為冷戰和中蘇關係研究的泰斗級人物,沈志華老師傾注大量心血,於2003年完成了《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一版。整整十年後,隨著各方資料不斷解密和研究成果不斷迭出,本書又完成了再版。新版書稿繼續以大量詳實的史料為支撐,從二戰後蘇聯遠東政策入手,一直寫到1953年7月朝鮮戰爭簽訂停戰協定,時間跨度近十年,嚴謹而全面地解讀了朝鮮戰爭爆發和中國出兵決策背後跌宕起伏的過程。表面上看,朝鮮戰爭是在蘇聯老大哥背後的支持下,中朝軍隊同仇敵愾,共同抗擊美帝侵略的英雄史詩。但實際上,在讀罷此書後不禁會掩卷長嘆。因為這實在是一段令人心酸而又無奈的歷史。

    一次無奈的選擇:中蘇簽訂同盟條約

    首先必須要明確的是,二戰後期,斯大林從國家利益出發,繼承了沙皇俄國在亞洲的傳統戰略,制定了以奪取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凍港為目標的遠東政策。這一目標成為蘇聯處理亞洲關係的核心,也是我們理解後來斯大林作出一系列決策的關鍵。1945年,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隨後關於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港的使用等又簽訂了一系列協定,這一方面極大保障了蘇聯的遠東利益,另一方面也傷害了中國的主權。(關於這些協約簽訂的背後也是一波三折,充滿無奈)

    因此,斯大林對華政策的首選合作對象是國民黨政府,重點在於保護和實現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利益。中共此時只是蘇聯外交鬥爭中的借用力量。而蘇聯表現出的缺乏合作的態度,也令毛澤東對其心存疑慮,轉而考慮藉助美國的幫助。然而,中國革命的勝利前景很快使斯大林不得不考慮改變蘇聯的對華政策,美國人令人失望的態度也使中共不得不對蘇聯實行「一邊倒」。可以看到,蘇聯和中共在一開始的合作並非情投意合。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決心與蘇聯簽訂一份新條約。而在斯大林看來,新條約涉及東北問題,將損害蘇聯在亞洲的根本利益,並且會在國際方面引起對蘇聯不利的連鎖反應,因此難以接受中國的主張。雙方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后在國際形勢的壓力下,斯大林被迫與中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也加深了斯大林對中國的猜疑和不滿,事實上損害了中蘇的合作關係。因此,中蘇簽訂同盟條約實在是一次無奈的選擇。

    一場無奈的戰爭:中國出兵朝鮮的背後

    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將導致蘇聯失去中長鐵路和大連、旅順港。斯大林認為,可以替代中國東北和保持蘇聯遠東利益的地區是朝鮮半島。在那裡重建出海口和不凍港,是他同意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的最主要原因和出發點,也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這是作者通過大量檔案材料的比對而提出的創新觀點,也是本書論證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美軍介入后,朝鮮人民軍很快全面落入下風。圍繞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十分複雜,可謂一波三折,本書也作了十分詳細的論述。作為軍事戰略家和亞洲革命的負責人,毛澤東在美國干預朝鮮衝突后不久便開始著手準備參戰。但斯大林從蘇聯的戰略利益出發,一再阻止中國出兵。直到美軍突破三八線,朝鮮面臨亡國絕境,斯大林才不得不要求中國出兵。此時,在軍事上中國已經錯失了最佳的出兵機會。毛澤東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志願軍入朝與美作戰,本書也十分精彩地分析了其背後的決策動因。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次消除斯大林對中國的猜疑和不滿,鞏固中蘇同盟,使中蘇同盟條約能夠發揮實際作用而非一紙空文,從而保證新政權的穩固和發展。

    毛澤東十分清楚,朝鮮戰爭的爆發,不僅徹底破壞了他解放台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計劃,也嚴重影響了中共剛建立的新政權的安全穩定和經濟恢復。但是他更加明白,中國在中蘇同盟條約的問題上逼迫蘇聯作出重大讓步,必然引起斯大林的猜疑和不滿。在戰火燃近東北、蔣介石不斷伺機反攻大陸、美國虎視眈眈的環境下,如果沒有蘇聯的支持和幫助,剛建立的新政權能否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兩權相害取其輕,無論戰局多麼不利,毛澤東只有決定出兵朝鮮。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危險的賭博。事實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正確的。中國在關鍵時刻不惜代價、孤軍與美國作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斯大林對中共的看法,中蘇同盟終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往往並非人們的一廂情願

    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其相關文件公開發表后,中國大陸上上下下一片歡騰,在報紙、電台和集會上,到處洋溢著對中蘇新約和蘇聯的讚美。在人們看來,這個情人節發布的「告白」預示著中蘇關係即將迎來「蜜月期」。但事實恰恰相反。條約的簽訂是毛澤東對斯大林「虎口奪食」的結果,直接導致後期補充協定的談判很不順利。受此影響,中國不僅損失了很大經濟利益,也失去了蘇聯軍備援助的熱情,更刺激了美國對台政策的強硬立場,從而斷送了解放台灣的機會。進一步講,條約的簽訂促使斯大林為金日成南下開綠燈,引發了朝鮮戰爭,又使中國被蘇聯和朝鮮聯手捆綁在戰爭的列車上。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與人們最初的期盼相去甚遠。反思這段歷史,大概可以簡單歸納三點啟示:

    一、戰爭沒有贏家。朝鮮戰爭的結束,表面上看是中朝逼迫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但實際上,被戰爭捲入的朝鮮、中國、蘇聯和美國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朝鮮來說,南北軍隊共陣亡40餘萬人,且並未改變以三八線分治的格局,至今仍未實現統一。對中國來說,志願軍陣亡11萬人,總計損失兵員42萬人,本就羸弱的經濟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同時,本書經過精闢的分析指出,中國的戰略失誤不在參戰,而在未能及時收兵,從而導致自身在國際政治上被孤立,恢復聯合國席位問題被長期擱置。並且,朝鮮戰爭的延長也嚴重阻礙了台灣問題的解決。對蘇美而言,雖然雙方沒有將蘇聯參戰事實進行公開,但朝鮮戰爭大大加劇了以美蘇對抗和兩大陣營對峙為特徵的冷戰狀態,使世界格局變得更加撕裂動蕩。

    二、盟國沒有友誼。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以及中國加入朝鮮戰爭,被許多西方國家認為是社會主義陣營統一指揮的傑作,中蘇朝是「鐵板一塊」。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關係要微妙和複雜得多。在共同的意識形態外衣的掩蓋下,是赤裸裸的利益考量。金日成不顧中國正忙於平定西南和收復台灣,急於向斯大林申請採取軍事行動統一朝鮮。斯大林出於保護蘇聯遠東利益的考慮,不顧發動戰爭的時機和後果,決定為金日成的大舉進攻開綠燈。直到美國加入,潘多拉的魔盒終於被打開,卻無人收場。最後,中國只有在朝鮮戰場的絕境中力挽狂瀾,並且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三、弱國沒有外交。弱肉強食在國際關係中一直都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在政治強人斯大林時代,面對蘇聯一家獨大的局面,弱小的中國和朝鮮哪有獨立自主,只有言聽計從。在1945年的中蘇協約中,斯大林幾乎是一手製造了外蒙獨立,並在條款中保障了蘇聯在東北的利益。面對蘇聯紅軍盤踞東北的事實,蔣介石也只有無可奈何地簽約。新中國建立后,強如毛澤東也不得不面對關係政權存亡的艱難抉擇。在朝鮮戰爭中,縱使有強烈民族自尊的金日成,也只有奉斯大林的命令為圭臬。發展才是硬道理,有實力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為我們留下的又一深刻啟示。
   
    最後,想對這部長達60萬字、500頁的著作再多說幾句。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作品。在我看來,學術作品與歷史演義之間的區別在於能否實事求是。為了完成這部著作,多年來沈志華老師一再到俄羅斯以及一些前蘇聯集團的成員國自費從事細緻深入的檔案收集工作,併到美國多個研究機構進行檔案研究,還充分利用國內的檔案資料,走遍了東北三省邊境地市的檔案館查找資料,並對歷史的當事人作了大量乃至反覆的訪談。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足以保證這部著作的質量。此外,沈志華老師傳奇的人生經歷,相信也能夠為他的研究作品圈來更多的粉絲吧。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42
沙發
總裁判 發表於 2017-1-12 04:00 | 只看該作者
不是這麼回事,一本好書被朱哲糟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4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6Rank: 6

積分
41815
3
BANGZI 發表於 2017-1-13 00:57 | 只看該作者
沒看過這本書。但是看過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教授Dr. Richard C. Thornton 寫的《Odd Man Out: Truman, Stalin, Mao, and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主線基本吻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2 23: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