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愛國愛處女的日本武士門如何手撕洋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0 0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幻想狂劉先生 視知

堺市十一死侍:日本武士如何手撕洋人?

  幕府末年,內有德川權貴要倒,外有英法強敵窺視,當我大和民族的處女膜被美國人強力撕開的時候,一個階層站起來了——武士!

  他們腿短刀長,造型奇特;身份尊貴,可以用親手劃開自己肚子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武士道」的信仰。鬼子來了,一個新的擂台擺開,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去幕府亂世中上躥下跳。

  你準備好了嗎?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戰英國:薩摩藩武士的「珍珠港式」奇襲

  ● 堺市武士們又搞了個大新聞

  ● 「十一死士」輪流剖腹,場面不可描述

  

  @幻想狂劉先生 / 文

  戰英國:薩摩藩武士的珍珠港式奇襲

  -+-

  我曾經在《從殺人之刀到活人之劍》一文中提到過,1862年日本薩摩藩武士在生麥村對冒犯大名的英國商人進行無禮討,當場斬殺一人,重傷兩人的幕末大新聞。

  在幕末那個亂世,「尊皇攘夷」絕對是最時髦的口號,但攘夷不是請客吃飯,拿U型鎖橄欖自己人是出不了名的,所以除了「生麥事件」這種公然謀殺,零星襲擊西洋人的野蠻活動也是流行的很,連伊藤博文這種大名人當年也不能免俗,在夜裡偷偷潛入英國使館放了一把火之後與狐朋狗友徹夜狂歡,慶祝攘夷成功。

  

  ● 生麥事件:薩摩武士斬殺無禮英國商人的幕末大新聞

  按理說薩摩藩惹了剛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清帝國虐成狗的英國人,是沒有什麼好果子吃的,於是英國佬按照他們在東亞一貫的套路,把剛在鴉片戰爭中虐完清軍的軍艦抽調了幾條組成「復仇者聯盟」,從清國出發氣勢洶洶地開往日本。

  但當時英國人還沒太弄清日本的政治體制,直接向日本的「合法政府」德川幕府提出了10萬英鎊的賠償要求,在19世紀中葉這是一個天價,但是風雨飄搖的德川幕府看了看被打成殘血的滿清帝國,咬咬牙還是背了這個鍋乖乖給了錢,但是交出殺人兇手的條件幕府無能為力,只好跟英國人解釋了一下日本特色封建主義道路,讓英國佬找薩摩藩要人。

  

  ● 生麥事件中被大卸八塊的英國商人理查德森的遺體

  英國軍艦到了薩摩藩,還是兩個條件:懲凶、賠錢,這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就是擔任翻譯的福澤諭吉(就是現在一萬日元鈔票上主張「脫亞入歐」的那一位)把英國人「交出殺人兇手」的要求,含含糊糊的翻譯成了「交出事件責任人」(可以理解為交出薩摩藩主的輔佐人島津久光),薩摩藩一片嘩然,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久光大怒,揚言:

  「粉身碎骨,夷賊誅罰」。

  

  ● 與英國人交涉的薩摩藩武士團隊(右一還是左一是福澤諭吉,有爭議)

  考慮到當事人福澤諭吉旅歐旅美的經歷和英文水平,如此低水平的翻譯錯誤很可能是他故意為之,存心想跟英國人干一架,這也是當時很多狂熱攘夷青年的夢想,因此當福澤諭吉的計策成功的時候,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薩摩藩的武士顯然狡猾的多,他們用冗長的談判拖住了英國人,讓英國人始終相信談判並未破裂。

  其實從薩摩藩把生麥事件的殺人兇手奈良原喜派去與英國人談判的做法(英國人並未認出他),就知道日本人根本毫無誠意,完全是為了贏得備戰時間而談判,同時,登上英國軍艦談判的薩摩武士也偷偷記住了英國軍艦的停泊位置和火力配置。

  

  ● 薩摩武士決心要跟英國人干一仗,談判只是個幌子

  戰爭的爆發與珍珠港事件非常相似,日本人先發制人不宣而戰,英國人漫不經心、猝不及防,日本人只有80門發射實心炮彈的舊式前膛火炮,但是因為事先做足了準備,射擊諸元準確,使火力占絕對優勢的英國艦隊一開始就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旗艦HMS Euryalus號巡洋艦被薩摩軍的炮火揍了整整兩小時才開始還手。

  但英軍的黑科技阿姆斯特朗重型後膛炮很快發揮了作用,而且英軍的火炮比薩摩軍的要多(火炮100:80,阿姆斯特朗炮21:0),薩摩軍的炮台一個接一個

  被摧毀。

  

  ● 薩摩藩的岸防炮台與英軍艦隊對轟,英軍損失不小

  但薩摩軍的岸防炮兵陣地上也不是一般人,後來的日本陸軍元帥大山岩當時是一名炮手,而後來在對馬海峽團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元帥此時還是個搬炮彈的,再加上山本權兵衛,這些熱血青年捨生忘死,頂著英軍的猛烈炮火,頑強的用舊式大炮和英軍對射。

  這時發生了一個意外,英軍旗艦HMS Euryalus的艦長和副艦長被薩摩軍一發炮彈命中同時帶走,Double kill!,英軍死傷人數增多,無心戀戰,報復性的把鹿兒島炸了個稀爛之後揚帆而去。

  

  ● 薩摩藩的舊式前膛青銅炮,只能發射實心炮彈

  

  ● 英軍的阿姆斯特朗7吋後膛炮(這種火炮在八里橋戰役中給僧格林沁以毀滅性打擊)

  堺市武士們又搞了個大新聞

  -+-

  薩摩藩雖然打跑了英國人,但清醒地認識到與英國人軍事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於是採取見好就收的策略主動與英國人求和,主動賠了英國人兩萬五千磅(這錢是問幕府借的),英國人也意識到薩摩武士不好惹,贏了面子也就罷休了。

  

  ● 握手言和的薩英兩家一起愉快的數錢(這錢是跟幕府借的,直到幕府倒閉也沒還)

  但在日本國內,老百姓可不這麼看,在他們眼裡,挑起事端的薩摩武士全都成了攘夷的大英雄,受到狂熱的追捧,其他倒幕藩的中下級武士也是摩拳擦掌,不甘落在人後,隨時準備找機會搞個更大的新聞。

  

  ● 讚頌攘夷英雄漢詩:薩州老將沖發冠,天子百官免危難,英氣凜凜生麥役,海邊十里月光寒

  在這種狂熱排外的社會氛圍下,機會很快就來了。

  1868年3月8日這一天,一艘法國護衛艦Dupleix(他的發音和那個計生用品不一樣,應該念迪普萊克斯)停泊在大阪港,他在這個時間出現在這裡是相當不合時宜的,因為倒幕戰爭(戊辰戰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倒幕軍在一個月前剛剛收復了大阪,作為德川幕府支持者的法國人出現在這裡,毫無疑問是帶有挑釁意味的。

  

  ● 法國護衛艦Dupleix號(二戰時法國也有一艘Dupleix號,被國內軍迷戲稱為杜蕾斯號)

  但法國人似乎不這麼看,一群法軍官兵乘著小船,優哉游哉的前往毗鄰大阪的堺市遊玩,這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外交問題。

  根據法國政府和德川幕府的協議,法國人在大阪地區是可以登岸的,但倒幕軍剛剛收復了大阪,那麼法國人未經許可就貿然進入交戰區的行為就有點問題了,用《讓子彈飛》裡面的台詞來說,打雷天站雨裡頭,有點兒不講究。

  

  ● 事件的發生地堺港

  法國人在三八婦女節這一天上岸以後的行為就更有問題了,考慮到法國人一貫的生活作風問題,他們上岸以後的所作所為就像現在廣州那些遵紀守法非洲兄弟一樣瀟灑隨意,當街追逐調戲婦女,根據一些說法,他們漫無目的在神廟閑逛,還踐踏了土佐藩的旗幟。

  這種不檢點的行為很快就惹來了不爽,當時駐守堺市的是土佐藩的藩兵,為首的兩人是箕浦元章(假名みのうらいのきち)和西村氏同(假名にしむらさへいじ),請注意這些藩兵絕大多數都是下級武士,擁有切舍御免(當場斬殺冒犯自己的無禮之人不受懲罰)的權力。

  但藩兵並沒有立即動手,而是讓惹是生非的法國兵立刻滾回自己的船上去,法國兵的炮艦就停泊在不遠處,所以根本沒把這些身材矮小,腰裡別著兩把刀的傢伙當回事,嘴裡不乾不淨的說了一些無禮的話,雙方進入僵持,在言語不通和目光相對中,氣氛越來越不對勁了(註:用無禮的眼光直視武士也符合「切舍御免」的條件)。

  

  ● 倒幕派的各藩藩兵(長州、薩摩、土佐等)

  事情就在法國人「瞅你咋滴」的散漫態度中電光火石般的爆發了,武士們猛然拔出了武士刀,藩兵也用步槍猛烈開火,當場乾死了9個法國佬,有幾個人被武士刀砍的支離破碎(後來法國人指控土佐武士肢解了死者,土佐武士予以否認),剩下的法國兵逃回了軍艦,有2人在9日不治身亡,死者葬在神戶外國人墓地里(和倒霉的理查德森埋在一起了)。

  「十一死士」輪流剖腹,場面不可描述

  -+-

  圍觀的吃瓜群眾拍手稱快,當事人也覺得自己在保家衛國,行使自己自古以來的武士權利,這事辦的一點毛病沒有,根本不覺得闖下大禍。

  

  ● 土佐武士們突然動手,刀砍槍擊,當場殺死9名法軍士兵(2人死在第二天)

  實際上這事可比薩摩武士斬殺英國商人嚴重多了,畢竟理查德森只是一介平民,而且只死了一個人,現在一口氣殺死十一名法國士兵,幾乎等於直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本來就對明治政府持不友好的態度,現在終於成功找到了茬。

  法國公使在神戶外國人墓地誓言要嚴厲報復肇事者,於是法國聯合了一票歐洲國家,提出了「明治政府謝罪、賠償15萬鷹洋(一種墨西哥銀元)、當著法國人的面處決兇手、開放大阪地區港口、撤走駐紮的土佐藩兵」五個條件。

  當時儘管明治政府已經在內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德川幕府的勢力還未完全消滅,內戰還在繼續,明治政府無力對抗如此多的西方國家,遂全盤答應了法國的要求。

  1868年3月16日,參與殺害法兵事件的20名藩兵在堺市的一座日蓮宗寺院妙國寺的本堂中,在法國軍艦Dupleix號船長Bergasse du Petit-Thouars和該艦一眾官兵,以及法國和明治政府外交官員的見證下,接受公開處決,法國人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滿足,因而顯得趾高氣揚,希望把這次處決弄成一次彰顯正義和西方人威嚴的公審大會,但事情的走向很快變的詭異起來。

  

  ● Dupleix號的艦長Bergasse du Petit-Thouars

  明治政府所謂的「公開處決」實際上是責令這20人以武士的方式切腹自殺,在日本傳統中,這被認為是有尊嚴的體面死法,更何況這20人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錯,反而認為自己是護國英雄,因此當這20人身穿黑色和服雄赳赳的進入刑場,並以凜然的眼光傲視法國官兵和官員的時候,引的法國人相當不爽,巴不得他們快點死掉。

  

  ● 一場典型的切腹儀式

  第一個受死的是藩兵的隊長箕浦豬之吉元章(歿年25歲),按照切腹的禮儀他先在白紙上寫下辭世詩,然後對著在座的法國官兵怒吼道:

  「你們聽好了,今日並非為爾等夷人而死,而是為皇國而死,讓爾等見識日本男兒的魂魄」!

  說罷先持脅差刺入左腹,然後橫著拉向右側,然後拔刀再行刺入,從上向下拉開一刀,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傷口,然後突然猛的將手從傷口伸入腹中,拽出自己的腸子,準備投擲向法國人(日本人認為靈魂在肚腹之中),法國人見此駭人景象大驚失色。

  介錯人(為切腹者斬首之人)見狀,深恐他惹下更大禍患,馬上一刀斬下,卻未能斬斷頸椎,箕浦大叫:沒死,再來一下!,介錯人第三刀才完全把他的頭顱斬下,結束了這恐怖的一幕,法國官員和軍人在震驚之餘面面相覷,這和他們設想的場面大相徑庭,但只好硬著頭皮看下去。

  隨後出場的是西村左平次氏同(歿年24歲),這些武士們把處決大會當作了表達自己愛國豪情的舞台,爭相表現出英勇無畏的赴死之情,場面越發血腥殘酷。

  在旁監督執刑的明治政府官員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並以怨恨的目光注視著法國官兵,法國人也越發對這些場面感到不適,漸漸的有些坐不住了,緊接著是池上彌三吉和大石甚吉,然後是山本義長和勝賀稠迅···

  直到第12人橋詰愛平(はしづめあいへい)準備切腹的時候,法國人終於忍受不了這慘烈血腥的畫面,面色慘白的法國艦長Bergasse du Petit Thouars,這位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英雄,一言不發的帶領隨行人員離開了瀰漫著詭異和恐怖氣息的處決現場。

  

  ● 十一死士的處刑地—堺市妙國寺本堂

  因為失去了見證人,因此這場處決暫時中止,明治政府向法國政府表示,如果法國政府同意,還可以另選時間繼續進行,法國政府則向明治政府表示,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法國政府認為一命抵一命已經足以伸張正義了(法國士兵也死了十一個),並建議將剩下9名武士改為流放,因此在妙國寺本堂自盡的武士有十一人,又稱作「堺市十一死士」。

  這十一人就埋葬在他們的死地妙國寺,墓地在二戰期間被日本軍國主義當作宣傳工具,從而成為了一個「聖地」,戰後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

  墓地里實際上埋葬了十二人,多出的那一位,就是那個命大的橋詰愛平,沒能混成護國忠魂讓他感到非常遺憾,咬舌自盡結果又沒死成,53歲去世后後人將他葬在十一死士的墓地里,終於了卻他的夙願。

  

  ● 堺市十一死士的墓地和供奉塔(上書有「嗚呼殉難十一烈士,忠魂義魄長留此冢等字)

  日本作家森鷗外(羅馬拼音Mori Ōgai)著有以該事件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堺事件》(羅馬拼音Sakai Jiken),因有宣揚日本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嫌疑,至今未有中譯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3 0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