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親的我的麵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鬱郁惋風 發表於 2004-8-6 04: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



海鮮拉麵











炸醬麵









蛋包面










牛肉拉麵











香蔥牛肉麵









肉絲燴面











紅湯尖椒面










什錦拉麵











山菇三鮮面










原湯拉麵







[/C]

沙發
 樓主| 鬱郁惋風 發表於 2004-8-6 04:33 | 只看該作者
親親的我的麵條 [轉貼]



  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面。我的江西老婆以前最頭疼的就是吃面,如果看到我煮麵條,她寧肯自己煮泡飯吃。上星期朋友請在湘菜館子吃飯,點了一道招牌「剁椒蒸魚頭」,據說與眾不同,是本店的專利菜。此菜頗為壯觀,盛在臉盆一樣的大盤裡,除了魚頭之外,是滿滿的紅湯和大棵的香菜,還有隨菜奉送的一份麵條。魚頭吃完之後,將麵條放進湯里,與香菜同食,又香又辣又鮮,別有滋味。太太居然吃了一大碗,回到家說,麵條有時也挺好吃的嘛。

  麵條當然好吃,對於象我這種在文革中出生長大的一代,即使生活在城市,小時候能吃碗麵條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了。我現在還記得父親曾教我用「如果……就……」造句:放學的路上我覺得很餓,如果回家能吃一碗雞蛋挂面就太美了。父親早已不在了,但他做的雞蛋挂面我永遠記得。在所有食物中,我對麵條最有感情,也最有研究。總體來說,北方的面是主食,花樣多份量足,口味重;南方的面是小吃,份量小而精美,味清淡。

  北方面條應該首推陝西,歧山哨子面、油潑扯麵、碧綠菠菜面、刀削麵、棍棍面等等,最大的特色是麵條全部是手工製作的,口味上主要是走酸辣口。歧山哨子面是最刺激的,又酸又辣又沖,吃起來很過癮。菠菜面是用菠菜汁來和面,用刀切成綠色的細面,同樣澆歧山哨子。油潑扯麵是將面扯成二指寬的片狀,下水煮八成熟撈出,上置蒜末、紅椒末、香菜,將滾油澆上即成,口感爽滑,味道濃郁,是我的最愛。華強北一帶有一家陝西館子,我常去吃一碗面,就一個白吉肉夾饃。河南的羊肉燴面也有特色,將一塊面扯成一根長條,煮熟撈出,加海帶絲、金針菇,澆羊肉鮮湯而成。以前書城東邊有一排河南小館,賣很地道的燴面和油酥火燒,可惜現在已經折除了。

  四川的擔擔麵是南方面條中最有名的,面是細細的龍鬚面,哨子是用紅椒、蒜蓉、四川芽菜合炒的,面的份量不大,適合消夜。深圳的粵菜館子也有用番茄汁勾芡的,味道有點不倫不類。杭州的蝦爆蟮面也是一絕,是用河蝦與蟮魚絲入油鍋爆炒,加入鮮湯與龍鬚面同煮而成,味道鮮而不油膩,中航一帶有一家杭菜館子有售。武漢有熱乾麵,與北方的涼麵有異曲同工之處,將麵條煮熟之後,趁熱拌上芝麻醬、黃瓜絲、鹹菜末、蒜蓉和辣椒油,又熱又辣,符合武漢人的性格。廣州的鮮蝦餛飩麵,用新鮮河蝦仁包餛飩,與傳統雞蛋銀絲面同煮,撈入碗中加清雞湯灑韭黃末,餛飩鮮麵條爽,廣州上下九路上有家老店絕對值得一試。

  其實,南方面條中我以為廣西的老友面最有特色。老友者,哥們兒也,招待哥們兒的面肯定錯不了。我在桂林第一次吃到時,為之絕倒。大碗里滿滿的麵條,上面堆著滿滿的哨子,吃起來酸酸的、辣辣的,是豬肉末、酸筍絲、紅椒絲、蒜蓉、炸黃豆合炒的。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原來是陳皮。吃得興起,索性叫服務員「再給我來一個老友」,不想眾小姐掩口而笑。原來當地話里「老友」還有另一個解釋,那就是--屁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鬱郁惋風 發表於 2004-8-6 04:34 | 只看該作者
滿嘴生香的麵條 [轉貼]




  老家在陝西關中,逢年過節時候,招待客人,要吃臊子面。所謂臊子,就是豬肉在鍋里拌著花椒調和醬油辣椒食鹽用菜油煮透后,放進肉罐子里悶上一段時間。肉剁的細細的,瘦肉筋道有味,肥肉油而不膩,入口即化,嘴角流油。吃飯的時候,一個鍋盛湯,湯裡面有蔥花雞蛋豆腐皮海帶絲香菜蘑菇,自然也少不了臊子,油汪汪的湯花蕩漾,另一個鍋里煮麵,麵條薄筋光滑,煮好的面馬上撈出來倒進盛有涼開水的盆里。吃飯的時候,一根長筷子盛麵條,澆上熱氣騰騰的煎湯,一筷子下去,整個碗里的麵條就空了,馬上再吃另外一碗,老媽說她見過別人一頓飯吃過四十幾碗麵條。吃過麵條的湯再倒進鍋里加熱,因此這種面在陝西也叫哈水面,不是特別衛生,現在吃過飯的湯都會倒掉。一大幫人左右開弓,或蹲或站或坐著吃著臊子面,氣勢恢宏,場面蔚為壯觀。

  上初中的時候,學校旁邊有家炒麵店,中午便被學生們擠得嚴嚴實實,老闆娘會拿出兩條長凳子,擺在外面,大家一溜煙排開,也有喜歡蹲在地上的。炒麵乾乾爽爽,拌有豆芽肉絲和青菜,油而不膩,滿嘴生香。我一般吃完炒麵還會喝一小碗雞湯混沌,混沌湯裡面飄浮著蝦米香菜紫菜,鮮美異常。

  新疆的拉條子拌面一度也是我的最愛。一大盤的面,放在桌上,能遮住半邊臉,西紅柿洋蔥青椒孜然肉絲,綠肥紅瘦,看上去很美,未成曲調先有情,唾液開始分泌。厚厚的拉條子,柔軟適中,裹一層紅油,筷子伸上前去卷煮拌面送到嘴邊,味道倏忽從舌尖傳送,如同喝一口甘醇的美酒,有說不出的舒服。

  上大學的時候,幾個喜歡吃拉麵的到了中午,常常在樓道里大聲點名,高叫同去同去。拉麵店的小老闆和我們年紀相仿,臉紅撲撲的,笑起來嘴角還有個酒窩,顯得很靦腆。見我們過來,他便親自操刀拉麵,一團案板上的面,在他的手裡猶如變戲法,先是變成幾條圓團,在案板上使勁甩上幾下,馬上分成幾道,拉拉扯扯,麵條在他的手裡揮舞,上下翻騰,閃展騰挪間,那拉麵飛出一道美麗的弧線跳進沸騰的鍋里,蔥花湯,放上紅紅的油潑辣子,上面罩著幾塊牛肉,幾個人圍成一桌,希拉呼嚕的開始作戰,直吃得額頭滲汗,眼眶發熱,嘴角見紅,然後小老闆不失時機地端上一盆麵湯,每人一大碗,喝得肚子鼓鼓的,眾人便忝著肚子心滿意足的回宿舍床上卧談。

  到了夏天,學校旁邊的小飯店推出蒜蘸面。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一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用勺子攪拌,然後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麵條(陝西有一大怪說麵條象褲帶,多半指的是這種面)撈將出來倒進一個大碗里,放點青菜。寬麵條蘸著蒜湯,湯色深紅,濃而不列,酸辣鮮香。這家飯店在夏天的時候總是人滿為患。我一直以為這種吃法該叫做面蘸蒜才對,但想一想饃夾肉幾百年來都叫做肉加饃,管它呢,好吃才是硬道理。

  不大喜歡吃朝鮮冷麵,主要因為它那種甜絲絲的味道,但同學中間也有樂此不疲之輩。細細的麵條之上,漂浮著雞蛋,幾片蘋果,黃瓜絲,湯清澈微涼,辛辣帶甜,消暑降溫自然不錯。

  但我還是寧肯選擇吃辣椒恣肆汪洋的麵條,吃完飯流一身汗,也能清涼許多,跟冷麵算是殊途同歸。

  在大連,以前住的樓下有家山西的飯店,裝修得富麗堂皇,每天門口車水馬龍,食客絡繹不絕。我第一次進去的時候不好意思直接就要麵條,先點了一道小菜和一瓶啤酒,然後才鄭重的要了一碗刀削麵和一碗剔尖。這家飯店的小菜其實很有特色。正吃菜喝酒的工夫,兩碗麵條上來了。一碗刀削麵,一碗剔尖,晶瑩透亮,硬硬登登,一小碗山西陳醋,一碟小尖椒,一碟油潑辣子,一碗西紅柿雞蛋湯。將西紅柿雞蛋湯倒進刀削麵的碗里,添些油潑辣子,倒點陳醋,嗯哪,味道果然不同凡響,麵條軟硬兼施,宜人爽口,陳醋幽香,辣椒調味,西紅柿雞蛋增色,很快,另外一碗剔尖也讓我狼吞虎咽般卷進肚內。其實在大飯店這般吃法也有美中不足,看不見師傅的刀削手藝。一般小店的師傅,左手持揉好的麵糰,對準鍋口,右手柳葉刀飛舞,面片便歡快的赴湯蹈火。這類似雜耍的功力需要浸淫些時日方能練成,也不容易。

  重慶的擔擔麵,辣自不必說,夾雜著麻的味道,或許裡面還有罌粟殼,吃著上癮,我對辣有天然的免疫,基本上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但麻卻是吃飯不能承受之苦,有時候麻得讓人神志不清,頭暈目眩,涕淚橫流,耳朵失聰,看見對方講話的人嘴裡念念有詞,但說的是什麼聽不清楚,只能陪以傻笑。

  棍棍面細嫩光滑,聞名見面,一根根小棍棍如同白色的泥鰍,懸游在碗底,甚為可愛,或湯或油潑皆可。扯麵跟它的做法類似。但我近來很少在外面吃油潑扯麵,味道太差啦,壞人胃口,每次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長此以往,情何以堪。不知道他們怎麼搞的,青菜豆芽和大蔥辣椒面一起油潑,豆芽太硬,油潑后發脆,青菜則發軟,攪在一起吃總覺得不是滋味,還有可能是油太差,辣椒面也沒有香味,勾不起食慾,這種麵條算是店家自己拒人於千里之外,著實可惜,不如在家裡自己煮挂面。

  在河內,到了周末,老王便會請我吃他親手做的雜醬面。這傢伙,老家在山東。經常從國內過來,光醬料就要帶許多,每每引起海關人員的懷疑。做醬的時候,白菜細絲過油,西紅柿炒雞蛋,黃瓜絲,肉丁這些東西備好,然後等鍋里的水燒開,倒進大醬,再把剛才備好的菜倒進去混為一體攪拌,ok。麵條澆上雜醬和肉絲斗瓣黃瓜西紅柿,拿筷子的手直顫抖,激動啊。

  麵皮也應該算作面的一類吧。將和好的面用勺子倒進用食油擦過的小鋁鑼內,均勻分佈,待鍋內的水沸騰,小鑼放上去,蓋上鍋蓋三兩分鐘就好,輕輕揭開麵皮,潔白光滑的身段顯露出來,然後細細切開。這東西算不得正餐,但在坊間頗受民眾的喜愛,有懶得做飯的,下班的途中,買上幾袋當晚餐。幾袋辣椒和著芝麻醬的調料,黃瓜絲麵筋,回家只需倒進碗里稍許攪拌即可。若在陝西,麵皮會是女孩子的最愛,難怪西安女子皮膚好的令人乍舌。

  有一次吃面,是在大三的一個冬天。計算機等級考試完后,開始昏天黑地的打撲克,下午宿舍有個咸陽郊區的同學約我們去他家。一行六人浩浩蕩蕩,先乘公交車,到一個長途車站,換車轉咸陽。天黑得很快,過了咸陽,司機著急回家,扔我們在半道。於是幾個人深一腳淺一腳,黑咕隆咚的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扭扭捏捏,踉踉蹌蹌,好象喝醉了酒。抬頭看天空,星星亮晶晶的眨眼,四周一片靜穆,伸手不見五指,聽得見腳步聲,大家鬼哭狼嚎的一路唱歌,如同鬼子進村,將近兩個小時,總算到他家。同學的父母見我們嚇了一跳,他家裡好像只有一個大炕,這傢伙事先也沒給家裡人打招呼,我們的到來實在太突然,他的父母在寒冷的夜晚,抱著一床被子,去離家不遠的蘋果園裡面睡覺去了,讓我們覺得心有不安。時間太晚,我們太累,那天晚上吃什麼我都記不得了。第二天早上,同學的母親給我們蒸熱乎乎的白饅頭,苞谷面粥,就著蔓堇菜和用油炒的腌蘿蔔,我們坐在大炕上盤著腿,感覺愜意非常。中午,去同學家的蘋果園,還在麥田裡拔草鋤地。午飯同學母親擀麵條,和青菜苜蓿煮在一個大鍋里,加些炒的豆腐土豆西紅柿蒜苗什麼的,成了一鍋大雜燴,再放些辣椒,麵條熱騰騰稠咚咚,發出特別的香味。六個兄弟風雲際會,風風火火,風捲殘雲,一個個當仁不讓,沒有了早飯時的矜持,一下子都變得豪爽異常,總之,那頓麵條吃的是酣暢淋漓,回味無窮。一大鍋的飯吃了個精光,同學母親又是高興又有些害怕,忙著和面,再擀了一些,也讓我們掃蕩乾淨。回學校的時候,走路都不敢彎腰,吃的太飽啦,肚子疼,最怕路高低不平,走路一顫一顫的,不小心就能把肚裡的麵條給顛出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鬱郁惋風 發表於 2004-8-6 04:34 | 只看該作者
最愛洛陽的漿麵條 [轉貼]




  麵條雖說是一種大眾食品,但是花樣繁多。你可能經常吃雞蛋面、炸醬麵、排骨麵、海鮮面吧,或也品嘗過上海的陽春麵、山西的刀削麵、陝西的臊子面、蘭州的牛肉拉麵、成都的擔擔麵、朝鮮的冷麵、江浙一帶的爛糊面。但是說起漿麵條,你可能就不太熟悉了,漿麵條是我們洛陽的特產。

  洛陽大大小小的漿房不計其數,它們都以做粉面和賣漿汁為生。老字號的有老城的王氏漿房,據說已祖籍傳三代;呂氏街的34號孫氏老漿房,也是幾代相傳,它們各有各的絕活。漿汁是做漿麵條兒的主料,是將用水泡過的綠豆粉碎后,加入小漿(俗稱引漿)經發酵而成。過去三五分錢,現在也不過兩三角錢就可買一大鍋。用發酵的酸漿水下麵條,裡面再放些青豆(洛陽人叫大綠豆)、芹菜等,就是漿麵條了。漿麵條放到嘴裡,首先的感覺是酸,但不是醋的酸味,而是一種淡淡的、綿綿的酸味。就像喝茶一樣,花茶泡出來的茶水色澤金黃,味道濃郁芳香;綠茶泡出來色澤淡綠,味道清香,餘味悠長,遠比花茶耐品。醋的酸味好比花茶,漿麵條的酸好比清茶,我總有這種感覺。漿麵條屬發酵食品,像酸奶一樣有營養,還容易被消化吸收。豆面共煮,營養豐富、搭配合理。裡面的芹菜丁或其它蔬菜,含多種維生素。所以在洛陽,無論是星級賓館還是街頭小吃,都有漿麵條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都吃漿麵條。老百姓吃漿麵條是為填飽肚子,也可改善一下生活。酒足飯飽的人吃是為了消遣,也便於消化過多的油膩。漿麵條的刮腸油的功能,有助於減肥,又深受小姐和太太們的青睞。漿麵條在洛陽真是城鄉都愛,貧富皆宜的大眾情人。因我是外地人,不大會做漿麵條,在洛陽土生土長的劉嫂就隔三岔五的送一大盆漿麵條來。有時劉嫂給的漿麵條多吃不完,我把剩漿麵條熱熱,想的是打掃剩飯。沒想到一嘗,味道比新鮮的還中。待我給劉嫂說了這事,她大笑說:我們鄉下有句老話:「漿麵條熱三遍,給肉都不換」。你有體會了吧。我想可能是漿麵條再熱時,由於漿水已把麵條和佐料完全浸透,再也分辨不清哪是面香,哪是豆香的緣故吧。所以到洛陽,給你端上剩漿麵條時,是給你一個品嘗洛陽美食的機會,你可千萬不要錯怪人家喲。劉嫂的漿麵條,首先是漿地道,她總是到正宗的漿房去買。她說那裡的漿水味正、汁稠、便宜。我曾看過劉嫂做漿麵條。她先在鐵鍋里倒入豆油加熱,之後放花椒、蔥、姜、炸出香味后把它們撈出。然後,把買回的漿和事先泡好青豆、花生仁同煮,一邊不停地攪拌,一邊把熬好的花椒油滴入,直到油水交融,漿水裡的沫子完全消失為止,這時就可以下麵條了。劉嫂說這道工序很關鍵。如果不用油把沫子打下去,漿就變成湯是湯、水是水,洛陽話就是成了「粉漿」,就做不成漿麵條了。待麵條煮熟後放入鹽、腌好芹菜丁和小磨香油,再放些炸好的辣椒油。在將出鍋之時,劉嫂還用油炸些蒜蓉,趁熱潑到鍋里,隨著刺刺喇喇一聲響,滿屋生香,一鍋酸溜溜、香噴噴、辣呼呼的漿麵條就做熟了。趁熱吃上幾碗或熱幾遍再吃,真是心清氣爽,胃裡舒服極了。以後我依法試著做了幾次,還過得去。

  說起漿麵條的來歷,有人說,當年劉秀被王莽追殺,幾天沒吃飯,見一漿房就進去想找點吃的。可房裡只有幾把乾麵條,缸里還有綠豆磨的漿水,可能是打算做粉面的,因時間久了已經放酸了。他也顧不了許多,就舀了幾瓢酸漿,把麵條、菜葉、雜豆統統下到鍋里,架柴燒熟。他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以後當了皇帝還想著當年的漿麵條,以至於御宴中就有了漿麵條這道菜,流傳至今。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洛陽龍門齊名,被稱為洛陽的三絕,在它的食譜中也有漿麵條這道麵食。不過劉嫂告訴我,漿麵條實際上是窮人的飯食。逢年過節要改善一下生活,辦紅白喜事要待客。飢荒年間,農村沒什麼可吃的,就到漿房要點漿來下麵條,裡面放些雜豆,出鍋時再采幾根野菜,揪幾把紅薯葉或樹葉放進鍋里,就做成一鍋可拿出手的漿麵條了。每逢假期或逢年過節,劉嫂仍給我送漿麵條來。她的漿麵條永遠是我心中的美味佳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鬱郁惋風 發表於 2004-8-6 04:35 | 只看該作者
最後一招簡單:盛開在夏季的涼麵


當天熱得使人對大魚大肉都失去胃口時,我喜歡走進廚房,做一碗絢麗的涼麵,觸動懶惰的味蕾。





為了讓那碗面色彩豐富一些,我會先把小青瓜、紅蘿蔔切成很細很細的絲,芫荽和蔥切得細細的。不怕麻煩的時候,還會攤一張蛋皮,同樣切絲。那些紅的、綠的、黃的細絲整整齊齊地碼在碟子上,看著看著心情便蕩漾起來了。那些美麗的食物們,只要你肯心思細密地對待它們,它們便會在廚房裡開出花兒來。所以,同樣是廚房,有人在消磨時光,有人被時光消磨。做好配料,就可以煮麵了,煮麵的同時,把蒜和姜斬成末,撒上一把辣椒面,用另一個鍋把油燒燙,潑上去,頓時,連空氣都香了。麵條煮到八成就好了,用漏勺撈起後過冷水,瀝干。用一個大碗,把用油潑過的辣椒、蒜茸等埋在碗底,把麵條蓋上,然後澆上生抽、醋,最後是青瓜絲、細蘿蔔絲、雞蛋絲、芫荽和蔥花。如果家裡有炒香的黃豆、花生米或芝麻,撒一小把下去,這碗涼麵將會無比完美。這時口水已微微泛起,直等著快點與涼麵約會了!

   材料:麵條150克、小青瓜一條、紅蘿蔔一個、雞蛋一個。

   做法:

   1、將雞蛋攤成蛋皮,和青瓜、紅蘿蔔一起切絲。

   2、蔥切細絲、姜和蒜斬成末。

   3、將麵條煮至八成熟,過涼白開水備用。

   4、燒燙的油淋在辣椒粉上。

   5、用一隻大碗裝好麵條,然後把所有配料加進去,澆上生抽和醋,拌勻即可食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0

帖子

4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2

積分
43
6
GARY0609 發表於 2004-8-6 05:06 | 只看該作者
~~~好好吃!! 面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51

帖子

19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5
7
心繭 發表於 2004-8-6 05:18 | 只看該作者
看著就想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8
mm021 發表於 2004-8-6 06:02 | 只看該作者
最不愛麵食了,看了這還有點食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天外飛餡 發表於 2004-8-6 09:03 | 只看該作者
看得直流口水~~ 唉,怎麼說出來了,影響形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8-6 13:27 | 只看該作者
不行,我的鍵盤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6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5
11
cp00000 發表於 2004-8-9 04:15 | 只看該作者
看得直流口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主題

2631

帖子

739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9
12
zzbgw603 發表於 2004-8-10 19:55 | 只看該作者
真得很羨慕摟主,我也非常喜歡吃面。多謝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9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1

積分
14
13
下雨啦 發表於 2004-9-26 13:16 | 只看該作者
不行了, 我要減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6: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