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空值得一看的書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8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舍衛城·達彌卡法師(Venerable Shravasti Dhammika),一九五一年生於澳洲。早年在印度落髮為僧,後來到斯里蘭卡修行,並由於致力於推廣佛教而聞名該國。一九八五年,他來到新加坡,擔任 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及數個佛教團體的宗教顧問。法師也曾在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講課,並為該署製作數部教育電視片。他的其他著作有:「問得好,答得正」、 「佛法的瑰寶...

「問得好-答得正「
http://wenku.baidu.com/view/6d72eac75fbfc77da269b199.html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8 02: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8 03:01 編輯

# 正確認識佛教

一 什麼是佛教

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這個名詞是從梵文Budhi,音譯這兩字演變來的。菩提的意思是」醒覺」 所以,佛教是醒覺的哲學。這哲學是從一位名為悉達多,后被世人尊稱為佛陀的無上覺者經驗體證開展出來的。佛陀本身醒覺的年代正是他三十六歲那年。佛陀延至今日已是二千五百年歷史,在世界各地已有三億左右的信眾。在一百年前,佛教還是被視為亞洲的哲學,如今已被愈來愈多的歐洲人及美國人喜愛與接納。

問:佛教如此說來只是一門哲學嗎?
答:哲學是從Phil和Sophia 這兩個字的結合而得來的。Phil的意思是」愛」, sophia指的是智慧。哲學這兩字也就可以被繚解成智慧的愛或愛和智慧。兩種解說都很完整的把佛陀的教誨形容出來。佛教教導我們應盡全心力將智能發展到極點,使得我們能徹底了知一切。它也教導我們將慈愛,友善擴大到一切眾生。由此可見佛教是個哲學,但並不止於哲學。它是一個無上超越的哲學。

問:佛陀是誰?
答:公元前563 年,一位嬰孩誕生,在北印度一皇族家裡。他生長在豪富和奢侈的生活里,但總覺得世間的享樂和安全並不是快樂的保障。當他見到他人的痛苦和憂患之時,深深感動他的心,令他下決心去尋找人類幸福的要訣。在29歲當年,他離開他的愛妻及獨生子啟程去向當代宗教師求教,他們雖然教導他許多,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告訴他人類痛苦的起因及如何克服它們。最終,經過六年的苦修及禪定,他突破了心中的無明而頓然醒悟。從那一天起,施被尊稱為佛陀一一覺悟者。世尊盡45年游盡北印度傳播他所悟證的佛法。佛的慈悲和寬容是傳奇性的,而他也接納成千上萬的信眾。當佛陀八十歲當年,於病中安詳寧靜地示寂。

問:佛陀當年離家出走是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答:釋尊之選擇出家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他一定曾經躊躇憂慮過一段長時期后才出家。當時,他所面對的抉擇是將他一生獻給家人或是尋求滅苦之道。延至今日,全世界人都從他的證悟中受益。這不是不負責任,這樣的行為可說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問:佛陀已經示寂人間,他如何能幫到我們?
答:發現電流的法拉弟已經不在人間,但他的發明仍造益我們;發現許多疾病的治療法的路易巴斯特已經過世,他的醫學發現還在挽救無數的生命。里那陀達文斯這位大畫家雖已逝世,但他的創作尚振奮人心和帶來鑒賞的快樂;無數光榮顯赫的偉人英雄可能遠離我們數百年之久,當我們回首看他們的事迹與成就時,我們還是得到啟示和激發去向他們的好行為看齊。是的,釋尊是已示寂,但2500年後的今日,世尊的教誨還在造益人們,他的榜樣尚啟發人心,佛的開示還在改變生命。在佛陀離去后這麼長久的年代里,有還有這麼多及深遠的影響力。

問:佛陀是神嗎?
答:不是,佛陀不是神,他也不曾自稱是神,神的兒子或神的使者。佛是一位圓滿成就智慧和福德的覺者而且告示我們任何人只要以他作學習榜樣也能如是圓滿成就。

問:若佛不是神,那為何人們崇拜禮敬他呢?
答:崇拜禮敬方式有許多種。當一個人崇拜神明之時,他們讚美和榮耀他或她,獻出貢物而有所要求。他們相信神會聽到贊語,接受奉獻而應許他們的祈求。佛教徒不涉入這樣的禮拜。另一種方式是當我們對某人或某物起敬仰心示現出來的。老師塔入教室時,我們起立;貴賓相遇時,我們握手;奏唱國歌時,我們致敬;這些都是對某人或某物尊敬與崇仰的表達方式。這才是佛教徒所奉行的崇拜禮敬。佛陀雙手輕放,盤膝坐姿及慈祥笑容的塑像提示我們要去努力發展內心和平與慈愛,燒香則點醒德行的馨香久遠影響力,燈是智慧的光明,而既將謝落的花則提醒無常。頂禮是對佛陀教誨帶給我們的造益表示虔敬的感謝。這是佛教徒崇拜禮敬的本質。

問:但我有聽人說佛教徒崇拜偶像?
答:這隻反映那說這話的人對佛教的誤解與不了解。字典給予偶像的定義一種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對象。眾所周知,佛教徒不相信佛陀是神,那又那會去相信一塊木頭或鐵塊會是神呢?所有宗教都用象徵式記號來表達不同的概念。道教用陰陽來代表兩極間的和諧。在錫克教,劍被用來代表精神上的奮鬥。在基督教,魚是象徵耶穌的存在而十字架是他的犧牲。而在佛教,佛像是象徵著人性的完美。佛像也提醒我們人在佛陀的教誨的重要性。佛教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神作中心的一項事實也告訴我們應向內而不是向身外去尋求圓滿與了知。由此可見說「佛教徒是崇拜偶像」是不正確的。

問:為何人們要燒金銀紙並在佛廟裡作許多令人費解之事?
答:當我們不去了解之時,許多事物看來都怪怪的。與其當它是怪,不如去了解它的意義。誠然的,許多佛教徒的行為有時是與時下迷信拜拜及對佛教的誤解脫離不了關係,而乖離佛陀真正教誨。但這樣的誤解不止於佛教而已,它在所有宗教里,時不時也常出現。佛陀清楚的詳細的說明一切佛法,但人們不了解它,是與佛陀無關。有句話說:「人不求醫,哪能是醫生的過失。」同樣的,若人心被污染,而自我折磨,但不向佛陀求教,豈是佛之過?出自JN28 一9 因此,佛教或任何宗教也不應以人人之未能奉行教理而受批判。若您要了解佛教真義,請看佛陀教導的佛法或去找一個正確認知佛法的人談談。

問:如果佛教是像所說那麼好的話,為什麼一些佛教國家是貧窮的呢?
答:若您所指的貧窮是經濟上的貧乏,那真的,一些佛教國家是貧乏的。若貧窮指的是生活素質的話,那看來,一些佛教國家是相當富有。美國,舉例來說,是經濟強大富國,但犯罪率卻是世界上最高。上百萬老人被兒孫所遺棄而孤獨凋零的死在老人院里。國內暴力及虐待兒童事件構成重大社會問題。每三個結婚人士當中就有一個離婚,黃潮也到處可見。在金錢上,的確是富有,但以生活素質來看,可算是貧乏了。另舉緬甸來說,經濟上是落後之國,但是它卻是世界上最安寧的國家之一。為人父母的受到兒女孝敬,犯罪率低,離婚、自殺率幾乎聞所未聞。國內暴力及虐待兒童,黃色書刊及性證件是不存在。經濟上落後,但看來,生活素質尚且高過美國。既使我們單以經濟水平來衡量佛國。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妨礙他們感受生命的愉悅:

問:為什麼人們不常聽到佛教徒做慈善工作?
答:也許,這是因為佛教徒不覺得有必要去宣揚他們所作的好事。幾年前,日本佛教界領他尼高尼互那因他對宗教和諧所作貢獻而得坦伯頓獎。同樣地,一位泰國僧人也在最近,因他在吸毒輔導的出色表現而得麥莎莎獎。1987 年另一位泰僧堪達雅比哇被頒挪威和平兒童獎以表揚他多年在鄉村區協助無家可歸孩童的工作。而西方佛教組織在印度所作大規模濟貧工作又如何說?他們建學校、孩童照顧中心、醫療所,及自力營生的小型工業。佛教徒視助人為宗教行為與他教信仰之相信善事須靜稍稍去作,不必自我宣傳沒兩樣。也因如此,您不太聽到佛教徒所作的善事。

問:誠然的,您對佛教這麼的推崇備至,我想您必會認為您的宗教才是正確的,而他人宗教則是錯誤的。
答:沒有一個接觸了解佛教教義的佛教徒會認為其他宗教是錯的。沒一個以真誠的心,開放的頭腦來檢視他教教義的人也會如此想。當你去了解不同宗教之時,您會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所有宗教都承認人的現況是差強人意的。它們都相信某種態度與行為的轉變對改進是必要的。它們都被宣揚說行為的規範應包括慈愛、慈善、耐心、慷慨和社會責任。而且它們都接受『,永恆」某種方式的存在。它們用不同語言、不同名字和不同的標誌來形容和銼釋這些事情,只有當那些狹窄思想的人迷執地抓緊他們單面看事物的看法之時,各種宗教的排斤、傲慢心和自認為是的現象才會出現。假使有一英國人、一法國人、一中國人和一印尼人,他們都看著一個杯。那英人說:「那是」卡撲」( cup )。」法人說:「不對!它是」達斯」( tasse ) " ,華人說:「你們兩個都錯了,那是」杯』。」而印尼人則笑他們說:「你們真傻,它是」茶碗」( cawan )。英國人就找來一本字典指給他人看「我可證明它是叫作」卡撲」( cup ) ,我的字典是這麼說。」「如是這樣的話,那你的字典必是講錯了。」那法人這麼說,「因為我的字典明明寫說它是』『達斯」( tasse )。」那華人就嘲笑說:「我的字典比你們久達千多年,所以我的字典才是正確的。此外,說華語的人多過他種語言,因此它必是」杯」」。當他們在爭吵不休之時,一佛教徒走來把那杯水一口喝光,完后對他們說:「不論你叫它作」卡合」、」達斯」、』『杯」或」茶碗『, ,它的作用是拿來用。請不必爭吵,喝吧!不須爭論,用它來解渴吧!」這是佛教徒對他教所持有的態度。

問:佛教合乎科學嗎?
答:未答此問題前,最好先對」科學」一字下明確定義。字典對」科學」的解釋是可被規律化的知識,而這規律是建立在見到,經常可被驗證,並且符合一般性常理(也是屬於該知識一門)的事實上,可包含一切可被精確研究的事與物。佛教的某些部分雖無法用這定義去解釋,但是其最重要的核心教化,也就是四聖諦卻是這定義的最佳寫照。四聖諦里的第一諦苦,就是可被解釋,體驗和衡量的一種經驗;第二聖諦則告訴我們說苦的造因是迷執。而迷執同樣地也是可以被解釋、經驗和衡量。沒人曾嘗試去把苦的感受用玄妙的說服或神話來處理。而苦之消滅,根據第三聖諦來說,並不是仰賴一個最高神抵,也不是依賴信仰或禱告,只是很簡單的把導致苦的原因除掉罷了。這是很簡單的常識公理!再一次地,第四聖諦,也就是滅苦之道,也沒有和玄虛學說有任何關係,只是要求依照某種方式去行事吧了!而在這裡,同樣地,行為也是可被驗證。佛教和科學一樣,捨棄最高神明的概念,反而以自然界的規律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它的運作。所有的這一切肯定是科學精神所在地吧!再次的,佛世尊常告誡我們不要去盲信盲從,反而應常發問、審度、查究,這不也有科學的意味;

世尊這樣告示說:「不要盲目跟從啟靈,啟示或是傳統,不要盲信謠傳或是所謂的聖典,不要盲信傳聞或是只因有邏輯有道理而盲信;不要因偏愛某個想法,或因他人外才而盲信;不要因某人是我師而全信;只當你能自己證實它是好的,沒得非議的,被智者所讚許,而且已查實是引向幸福與快樂,那才落實去求證。」(A I 188 增支部)

因此我們雖然可說佛教並非全面的科學化,但肯定的它卻具有強烈的科學意味而且還比任何宗教還科學化。廿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對佛教說了這麼語重心長的話,他這麼說道:「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須超越形象化的神,摒棄一切的教條與神學。這樣的涵蓋著自然與精神領域的宗教須是建立在從所有事物的各種自然與精神上的經驗而且也具有有意義的統一性。佛教就符合了這種的內涵。若有任何能應付現代科學須求的宗教,那將是只有佛教!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8 04:15 | 只看該作者

5 .重生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8 04:21 編輯

問:人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答:針對這問題有三種可能性的答案:那些相信一神或多神論的人常辯稱說人是被創造的。透過神的意志他才成為人,度過這一生后,他將憑他在生的信仰或作為,升永恆的天堂或墮永恆的地獄。其他的人如人權論者或科學家就宣稱人之懷胎是自然的原因,過此一生后就一了百了。
    佛教並不接受這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產生許多道德倫理上的問題。若一個善良主宰真的創造了我們每一個人,這就很難說明為什麼這麼多的人與生俱來就有令人畏驚的殘障?為什麼這麼多嬰孩尚未出世就流產死亡?此外,另一個有神論者所面對的問題是:一個人會因他在世上六七十年間的行為而墮到地獄里承受永恆的痛苦。這看來是非常的不公平。六七十年的不信神或過世俗的生活並不應得到永久的摧殘。同樣的,以六十到七十年光蔭去過善良的日子,就可去天堂享受永恆的快樂也似乎是一個便宜的付出。
     第二種論說是比第一種好得多,並且有較多的科學論據來支持但還留下一些重要尚未能給予解答的問題。一個像感覺這麼令人驚異的現象是怎樣在兩個細胞體如精蟲與卵子的簡單結合這種中發展出來呢?而今日,心理家已是被承認的一學科,像心電感應現象已越來越難套進物質模式的心。
    佛教對人自何處來又往何處去提供最圓滿答案。當人死亡時,心識帶著在這一生所熏染的所有心向、喜愛、智能和性格特徵重新在一個受精卵里建立。如此一來,一個單位個體或得到重生、成長並發展出前世所熏染的心智習性加上今世新環境所影響而組合發展的新性格出來。這性格將進一步受到有意識的努力及其他影響因素諸如教育、雙親及社會所塑造和改變而再一次在死亡之時重新在受精卵里蘊釀新的生命。這個死了又再重生的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它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迷執和無明停止活動為止。當它發生時,這心識就不再輪迥而入證到一個境界稱為涅槃。這就是佛教最終目的及生命意義。

問:心識如何從一個個體轉入另一個體呢?

答:就把它比喻做收音機的音波吧!收音機的音波不是聲音及音樂所構成。它只不過是不同瀕率的能量被傳遞越過空間而後被遠方一邊的接受器接受並再轉播成聲音和音樂。心識也是同樣在死亡之時,它的能量穿越空間而後被受精卵所吸收和接受,當胚胎成長時,心識集中在腦部而後以新的性格「播放」出來。

問: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常再化生成人?

答:不,有好幾個投生界讓人往生,有些人往生到天界、有些下到地獄、有些成餓鬼等等。天堂不是一個地方,只是一個存在的狀態。在這狀態下,人有個比較微細的個體。而天界也是無常不永恆。當天人壽終時,它可能再降生為人。地獄也是如此,不是一個地方,只是存在的狀態。在那裡,人有個較微細的個體而且在那裡心智所體驗的主要是憂慮與痛苦。成為餓鬼也一樣,是另一個存在的狀態罷了,在那裡,身體是微細的而且心訊是沒有停止的被盼望及不滿所困擾。這樣看來,天人體驗的主要是快樂,地獄及鬼道眾生體驗的主要是痛苦。而人類所體驗通常是兩種的混合體。由此可見,人間及各界眾生的主要差別是身體形狀及體驗的素質。

問:什麼東西才決定我們往生那一界?

答:影響我們之投生到何處及如何過活的最重要因素是業力。業力的意思是「行動」而且指的是我們有意志的心智活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之所以如此是被過去我們之怎麼想怎麼做所決定的。同樣地,我們今日之所想及所行將影響未來的形成。溫雅慈愛性格釣人多趨向投生在天界或成為一個充滿優異而快樂生命的人,那些渴望憂慮及極端殘忍的人多投去地獄道或再生為充滿痛苦生命的人。
一個人若熏染出迷執、強烈貪愛及具有沒法滿足的火熱慾望習性將傾於投入成為餓鬼或成一個被渴求及須求所折磨的人。在這一生所強烈熏陶出來的任何心智習性將持續發展到另一生去。但大多數的人,無論如何還是再重新投生做人。

問:如此說來,我們並不是因果所註定,我們可以改變它。

答:當然,我們能。這就是為什麼八正道的其中一個步驟是正業。它有賴於我們的正心誠意,我們之放進多少能量和習性有多強。一般上來說,有些人真的只是靠過去的習性帶來的影響力過他一生,完全不去嘗試改造而成為這些不愉快結果的犧牲者。這些人將繼續如此受苦除非他們改掉自己負面的習氣。而負面性格的養成時間愈久,愈難於以改變。佛教徒繚解這一點,而善用每一個機會來打破會導致不良結果的思想習氣而去熏陶出會帶來快樂及喜悅成果的好習慣。內觀自省是改進心識的個性類型的許多方法之一。說或不說、做或不做也在某程度上改進個性。整個佛教徒生活是個凈化和使心識自在的訓練。舉例說,若是忍耐及善良是您過去世性格的鮮明特微,這種傾向將在此生中再顯露出來。若在這一世中,它們再進一步強化及發展,在來世這些特微將會更加強烈和顯著。這個從生活中觀察到養成的習性難再加改造這點得到結論。如今,當您是有耐心又仁慈的話,那種不會輕易被人激怒、不記怨而令周圍人喜愛您的現象更會常出現。因此您會有更愉快的生活經驗。
    另舉一例,假設您帶著過去世所培養出的耐心仁慈習性傾向來到這一世。但在這世里,你疏忽而不去加強發展這心向。這種習性將在這一世轉被削弱甚至不再出現。這裡舉的是耐心及仁慈意識不強烈的例子。但在此生或來生中,短暫的鬧彆扭、發脾氣及殘忍心是有可能增長和發展出來,把一切不愉快的經驗都牽引出來。
    再舉個例來說,假如用過去世所為,你把鬧彆扭、發脾氣的習性心向帶來今世。當你了解到這壞的習性只帶來諸多不快樂而發心去改造,以積極感情來取代,用真誠努力來消除它,你自會從這壞習性帶來的困苦中解脫。但若只是削弱而不消除這種習氣,在來世中,它還會再發展,也許到時再加點努力就能徹底滅掉這壞習性而相對的,你也會擺脫它帶來的困境厄運。

7   素食主義


問:佛教徒須是素食者嗎?
答:這不是必要的。佛陀不是素食者。他沒有教導他的信眾要成為素食者。甚至到今天,有許多好的佛教徒不是素食者。

問:若吃肉,您是直接或間接的對生物的死之負責,那不是破了不殺生戒嗎?
答:誠然,當您去吃肉時,你是間接或多少對該動物之被殺負責。但同樣的,吃素菜也是如此。農夫要用殺蟲劑和毒藥來噴他的農作物,使得呈現在你晚餐盤上的菜不會有蟲洞。同樣的,您的腰帶和皮包、肥皂用的油及千多樣產品也牽涉到殺生。幾乎是不可能,在某種方式下,活著而不間接牽涉到其他生命的死亡。而這也是四聖諦中苦諦的另一種實例。一般來說,存在是苦患和充滿缺陷的,當你持不殺生戒之時,你是應避免直接去殺生。

問:北傳佛教徒不吃肉?
答:這並不正確,中國的北傳佛教強調素食但在日本及西藏的北傳傳統佛教徒在家與出家多少食肉。

問:但我還是認為佛教徒應該是素食者。
答:若有一人,他是純素食者,但卻非常自不老實和殘忍。而另外一人,他不是素食者,但卻常為他人著想、戀厚、慷慨及友善,請問在這兩者之中,那一位是好佛教?
答:那位老實又善良的人。
問:為什麼?
答:因為那位仁兄顯然有一顆善良的心。
答:正是,一個食肉的人也會有純潔的心,就如一個不食肉的也會有污染的心一樣。在佛陀教誨中,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心的素質有多好而不在與餐桌上的菜肴。不要因為注意口味的轉變,而忽略內心的改變,一件難辦到的事。因此不論你是否素食者請記得心的凈化是佛陀教誨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9-12 02:27 | 只看該作者
下面三個人中哪一個是最好的佛教徒呢?

A. 若有一人,他是純素食者,但卻非常不老實和殘忍。
B. 另外一人,他不是素食者,但卻常為他人著想、戀厚、慷慨及友善.
C. 還有一人,他是純素食者,也常為他人著想、戀厚、慷慨及友善。

答案是C.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0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信仰平等
平等兄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9-12 08:22 | 只看該作者
你真是踏實啊。我還在飄著。慚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10:11 | 只看該作者
你真是踏實啊。我還在飄著。慚愧。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9-12 08:22

我是消遣。
上個月還真到了你那一畝三分地。下次再去的話,一定找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20:04
好!我請客。
9
匿名  發表於 2010-9-24 04:18
回復 3# chico


    i totally agree with answer c.  and only  answer c is the right answer for a real bubdhist practioner.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24 07:00 | 只看該作者
下面三個人中哪一個是最好的佛教徒呢?

A. 若有一人,他是純素食者,但卻非常不老實和殘忍。
B. 另外一人,他不是素食者,但卻常為他人著想、戀厚、慷慨及友善.
C. 還有一人,他是純素食者,也常為他人著想、戀厚、慷慨及友善。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0-9-12 02:27

為什麼判斷他們誰是最好的佛教徒會與吃不吃素發生連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