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複製鏈接]

69

主題

6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li50 發表於 2010-5-27 0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li50 於 2010-5-27 04:32 編輯

資本主義制度在政治上存在著資產階級法治專制與人民爭取真正的民主自由這個基本矛盾,在經濟活動中也存在著一個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產的無限性和市場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可以解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以來所發生的一切,不只是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還包括殖民地擴張、企業競爭、過剩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戰爭、南北戰爭、移民(反向殖民)與反移民、壟斷與反壟斷、熱戰和冷戰、軍備競賽、高福利、超前消費、製造業危機、經濟全球化、貿易壁壘、反恐戰爭、金融危機和利潤危機等等。其中的經濟現象及各種危機與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矛盾之間的關係可以用現代數學來推導分析。這將在別的地方加以敘述。
與農牧業生產不一樣,工業生產可以不受土地面積、植物生長速度和氣候等這些難以人為控制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可以在技術和投資允許的情況下迅速擴大產品的產量,使產品的供應超出市場的需求。為了售出庫存的積壓產品,收回成本和利潤,資本主義生產必須在擴大生產的同時擴大銷售市場。在這裡,我們不能不首先承認一個人性的假定:作為社會總體特徵的人的貪慾,(為了避免人性是惡還是善這類無聊的名義之爭,也可說成是創造財富的美好願望),在沒用限制的情況下是無限的。由於這個假定被無數社會經驗所證明,我們又不能不將其視為公理,以至在幾乎所有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中無須專門提醒。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生產和市場的無限制擴大,是由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後的貪慾所推動的。而所謂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本來含義就是:按利己主義的私慾不受任何宗教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這並不是東方理想主義者想象的按經濟規律不受政治權力約束地發展經濟。資產階級學者總是唯心主義的,他們不承認獨立於他們意志之外的經濟規律。在他們看來一切社會結果和制度都是,也都可以是,意志創造的產物。它們在許多不具有多元政治平衡的國家推行西式民主失敗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為了擴大國內市場,就有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國內市場佔滿后,就得開闢和擴大國際市場。於是就有對保守國家的武力侵略和軍事佔領。這種競爭和侵略的需要又反過來促進了民用和軍事科技的發展。然而在資本主義早期,市場擴張的速度總是跟不上產品生產的速度,因而就有生產過剩造成的經濟危機。生產的無限性和市場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在馬克思時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發生的過剩危機。過剩危機可以簡單地用邊際利潤的理論來解釋。在市場經濟中受供求關係的影響,產品的單價會隨著供應量的增加而減少。於是生產的邊際利潤,即增加單位投資所增加的利潤,隨著投資的增加而減少。一旦市場飽和造成產品積壓,包括積壓產品在內的平均利潤便間斷性地直線下降以至出現負利潤。這種現象就叫作過剩性經濟危機。根據過剩危機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經濟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歸納為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商品生產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馬克思進而指出這種危機必將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被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馬克思的原始敘述在這裡被轉變更基本的陳述,即無限生產與有限市場的矛盾。這一新的陳述可以直接清楚地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以後的討論中還可看到對這個基本矛盾的不同陳述會導出歷史發展的不同進程和共產主義運動的不同使命。
當時人口密度極低的美國為了獲得南方的種植業所需的大量勞工,從歐洲進口了大量的非洲裔黑人奴隸。這便是反向殖民。反向殖民的殖民者,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不是成為當地的新主人,而是成為被舊主人奴役和壓榨的利潤資源。在美國西進佔領了大片的土地和礦山後,又從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進口了大量奴工。當美國北方工業生產發展起來后,出口增加,市場擴大,亟須更多的工人來生產更多的產品。於是北方多州呼籲把黑奴們從種植園裡解放出來,給他們離開南方所在州的自由。南北兩方和平爭奪黑奴的鬥爭使南方在政治上失利,迫使南方為了防止黑奴流失寧可根據當時的美國憲法宣布獨立於聯邦。為了最終獲得南方的黑奴,北方各州聯合起來不惜以戰爭來反對南方獨立。這就是美國歷史上延續了四年死傷一百萬人的南北戰爭。這場戰爭完全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其他戰爭一樣為的是爭奪利益而不是什麼人權。戰後,黑人獲得了人身自由,由奴隸變成了沒用選舉和被選舉權的奴工。五年後,黑人獲得了表面上的選舉權,卻接著被種族隔離政策隔離在受歧視的地位上長達一個世紀。
新大陸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使美國在獨立后的兩百多年裡不斷實行移民政策,廉價獲得生產發展所需的技術人員和簡單勞力。由於世界上可大量移民的國家不多,移民政策使美國成為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嚮往的地方。這些新移民在獲得比原住國更高的生活水準的同時,也為美國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美國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靠科學技術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但生產的邊際利潤主要來自於廉價勞力。而商品社會的發展速度靠的不是生產能力,而是生產的利潤率。這就是科技相對落後的中國發展速度高於科技最先進的國家美國的原因。換句話說,美國的高科技僅是維持不斷提高的美國優於其他國家的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以及高昂的軍費支出,而擴大生產所需的生產積累來自廉價勞力,不是他們的存款,而是他們與同等白人勞力之間在報酬與福利上的差價。原先的廉價勞力一旦消失,美國就只能或者減緩發展的速度,或者縮小開支降低生活水準。從二十世紀末開始,美國政治家們認為美國的人口,尤其是外來人口,已近飽和,有必要減少和終止已往那樣廣泛的移民。這便是如今美國反移民運動的歷史背景和在這背景上出現的製造業衰退和經濟停頓。
當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一些企業不得不聯合起來減少生產和投資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量以便壟斷市場。這些聯合企業,起初只有製造業,接著科技業和金融業也加入了進來。為了保證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從而有利於整個社會而不是個別企業,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出台了運用於本國的各種反壟斷法。然而在國際競爭方面,資本主義政府卻是極力支持本國的國際壟斷企業或跨國公司對國際市場的壟斷。這樣,資本主義早期由個體資本家或企業單槍匹馬闖蕩世界的自由資本主義進入了國與國利用政治和軍事手段進行經濟競爭的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中的這個基本矛盾使貪婪的資產階級不僅成為無產階級的敵人,而且成為一切人類,包括具有相同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其他資本集團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敵人。資本主義工業化之後的兩場世界大戰都是由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對抗以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不得不聯合起來在一些亞洲國家發動熱戰的同時,發起了以軍備競賽和制度競爭為特徵的冷戰。這種冷戰表面上是由對立的意識形態引起的,實際上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利益,因為兩大陣營在當時和可見的將來都沒用重要的貿易往來。由於冷戰中的兩大陣營競爭性地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和軍費開支,致使蘇聯和美國這兩個主要對手長期在財政上入不敷出,債台高築。美國利用其世界貨幣發行國的優勢成功地用印鈔機將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轉嫁給先是歐洲接著是亞洲許多國家,避免了政治危機的爆發和國家的破產。而蘇聯卻只能削減先前承諾的對衛星國和加盟共和國的援助,因而造成蘇聯的解體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潰散。
冷戰中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對中東石油國家的控制分別在中東地區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從而加大了阿拉伯穆斯林國家與美歐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國家之間的隔閡。冷戰後西方國家分化穆斯林國家的中東政策不斷造成中東國家之間的流血衝突,並由此產生了被西方稱為恐怖主義的,用暴力反對西方世界的宗教極端勢力。為了維護石油美元的地位,美國以反對伊拉克擁有戰後沒能找到的所謂「大規模殺傷武器」為由,將反恐戰爭擴大到曾在兩伊戰爭中受到美國支持的伊拉克。當伊朗步伊拉克的後塵宣布採用多種貨幣不再只是美元來結算石油交易后,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更加惡化。為了繼續利用伊朗作為在俄國附近部署所為的「導彈防禦系統」借口,又想迫使伊朗放棄對抗石油美元的政策,美國一邊對伊朗提出的交換濃縮鈾的計劃置之不理,一邊鼓動更多的非美元國家對伊朗施行最嚴厲的制裁,幻想使伊朗在經濟困境中不得不回到使用美元的交易中。
在馬克思之後的一百多年裡,過剩性危機沒能拖垮資本主義是因為過剩性危機具有不治而愈的特徵。在下一節中將以數學方法來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不需通過根本的制度改變來克服這種由時間本身可以解決的危機。在正常情況下,經濟繁榮時期積累起來的個人和國家財富可用於補貼蕭條時期的生產和生活困難。隨著經濟學和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早期盲目的自由市場經濟已逐漸轉變為由高科技調控的計劃型市場經濟。因此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發生大蕭條之後,再沒有,尤其是在市場穩定的傳統產業中,發生過如此規模的原發性過剩危機。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發生的過剩性危機也主要局限於市場不確定的新興科技領域中。由於科技管理技術的提高大大減弱了過剩性危機爆發的機會和危害性,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經濟過程中基本矛盾的原始敘述對新一代人逐漸失去了直觀上的說服力,因而不能不代之以生產的無限性和市場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這個更基本的陳述。
在熱戰的接連失敗中,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表面上取得了冷戰的勝利,實際上卻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並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高額的赤字和國債,超前的消費和浪費讓國家不得不增加企業的稅務,使大量本來就因制度競爭而利潤微薄的製造業在美國境內的有限市場中再也無利可圖,逐步進入一種新類型的經濟危機—利潤危機。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許多國內企業遷往勞力廉價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有的轉向服務業和金融業等其他仍在贏利的行業。這一方面加重了國內的失業率,另一方面加重了贏利行業的競爭。由於製造業萎縮企業貸款利潤減少,金融資本家不得不設法突破原來的限制,設計出各種金融產品,冒著極大的風險將資本直接貸給消費者以便擴大消費市場。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他們首先開放房貸市場,短時間內使房屋銷售和房價翻了一番或幾番。接著開放信用卡市場促進了新一代美國人的超前消費,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早先存在的泡沫市場。
服務業和金融業都不創造能夠儲存和積累的物質財富,而只是造成現有財富的轉移。在實業利潤消失大量失業存在時,社會總財富的增長很快便跟不上財富轉移的速度。這時,被服務業和金融業的暫時繁榮掩蓋的隱性或慢性利潤危機便累及到服務業和金融業。2008年,以房貸泡沫破裂開始的金融危機在股市衰落後迅速爆發,造成房地產業和建築業等相關產業的繼發性過剩危機。金融危機也同時打擊了許多其他商品的消費市場,引發不同程度的繼發性過剩危機。但是,整個危機的源頭依然是利潤危機。
在上一節中提到了引起利潤危機的政治因素,如私法專制不斷排斥有能力的工人使企業產能和效率下降。同時制度競爭造成的高福利也加重了企業的可變成本(見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844059&extra=page%3D1)。 除了這些政治因素外,利潤危機有著與資本主義經濟最基本的矛盾緊密相連的市場原因。在 「利潤危機」 一文中指出商品的無限制生產與一種產品的有限市場之間的矛盾在追逐利潤的生產競爭中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上升。在沒有危機發生的情況下進而引起原材料和加工成本(包括工資等可變資本)的增加。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已被資本主義國家每年持續的通貨膨脹所證明。上述的政治因素以及金融資本家為了擴大貸款市場而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各種信貸加速了這個惡性循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