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英九的接班布局揭密:誰是下一個馬英九(上)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1293

帖子

819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rcj 發表於 2010-3-17 10: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黨內誰是馬屬意的接班人選?就現有浮出檯面的人選,依序是閣揆吳敦義、王金平、副閣揆朱立倫、台北市長郝龍斌、嘉義市長兼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台中市長鬍志強。
國民黨內誰是馬屬意的接班人選?就現有檯面的人選,依序是吳敦義、王金平、副閣揆朱立倫、嘉義市長黃敏惠、台中市長鬍志強

馬英九自接大位以來,於外,歷經全球金融風暴、陳水扁貪腐案件偵辦進度緩慢、「八八水災」台灣南部發生滅村慘禍、美國牛肉進口等重大事件衝擊,使他民調聲望從高峰期的72%,降至谷底的16%;再從谷底的16%,回升至目前的36%。

於內,國民黨內竟有4位執政縣長對馬反戈一擊,不支持馬所提名的年底縣市長人選,加上國民黨中常委因賄選疑雲,32位中常委全數請辭造成全面改選,使馬面臨同室操戈的危機。

在內外交相夾擊下,馬英九脆弱執政的布局,還能維持多久?顯然已成為國民黨必須解決的難題。

「19487」——「英九是白痴」

這則難題,馬英九身邊幕僚認為,這是馬力行改革國民黨內部權力結構一定要付出的政治代價。然而兩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馬接大位僅有一年6個月,民調起伏如坐雲霄飛車,國民黨理應檢討,難道馬不需要閉門思過?類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突顯出馬的從政風格與決策模式很難適應台灣人民對馬的期許。

具體事證如馬執政初期,只要有人抨擊馬英九,必然會遭到民眾「森林式」的反擊,連馬的同學兼好友、知名政論家南方朔都曾受到如此的「關切」,說明民眾對馬的期許,連李登輝、陳水扁都為之眼紅,不敢對馬指東道西地批評。然而好景不長,就在馬為「美國牛肉進口」作政策性辯護時,網路突現一組「19487」的數字,暗諷「英九是白痴」,其點閱率竟高達5萬多人次。令人驚訝的是,國民黨內部及馬身邊幕僚,居然沒一個人為這組數字進行反擊,反而當做笑話看待,還大肆宣揚「19487」是很有創意的說法。短短一年半時間,馬從「沉默魄力的英九」,到被人嘲諷「英九是白痴」,道盡民眾對馬的無情,值得馬為之深思。

其實馬執政陷入危機,禍起於蕭牆之內。如馬執政初期,民進黨身陷扁案風暴,無法凝聚抗擊馬的力量。少了民進黨制衡,馬應從容布局改造國民黨,但他並未顧及到黨內權力結構的改變,使黨內暗伏的反馬潛流勢力集結待動。以年底台灣縣市長提名程序而言,當時黨內早就提醒馬,花蓮、台東等縣市會出問題。但馬身邊幕僚還樂觀評估,認為以馬聲望非但能解決地方派系的問題,甚至國民黨都可能「光復」雲林、嘉義、屏東等綠色執政的縣市。這種樂觀估計,造成馬英九、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之間的矛盾,結局是地方派系人物集結對馬領導權威提出挑戰,互不讓步,終成馬不得不處理的燙手山芋。

依國民黨慣例,以往處理地方派系人物違紀參選問題,一是誘之以利,二是動之以情,三是由黨主席指派親信幕僚下鄉參選,以解決派系互不相讓的僵局。過去連戰、吳伯雄等人均采類似手法紓解黨中央與派系之間的矛盾。然而馬上台以來,將地方派系人物視為改革障礙,要求派系人物接受其「道德勸說」,不要為地方利益挑戰黨中央權威。雙方過招的結果,派系人物挾地方民意強勢參選,馬指派親信幕僚下鄉參選之路完全被阻截於派系利益之外,導致馬的領導威信受到挑戰。

當馬權威受到挑戰時,國民黨高層袖手旁觀,「立委」個個冷眼凝對,地方縣市長參選人士取下與馬的合照,奉命輔選的縣市黨部主委陽奉陰違不配合,使馬感受到政治冷暖和無情,與一年半前馬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相比,可謂天差地別,令馬頗為感慨!

問題出在哪裡?

馬英九執政僅有短短的一年6個月,在此期間馬的清廉勤政,民眾均感受於心,但為什麼他的政治危機卻突然出現?問題是出自於國民黨?還是馬的領導風格有問題?

對此問題,國民黨高層研究認為,絕對與馬的領導風格有關。由於馬英九是技術官僚出身,做事注重細節,重用的幕僚也是技術官僚。誠如馬英九父親馬鶴凌先生所言:「我兒子最適合擔任的職位,就是出任閣揆,做一黨主席或大位,你們就必須多多擔待,多體諒他的力不從心。」馬鶴凌生前反對馬英九競逐黨主席,進而接大位。所謂「知子莫若父」,馬鶴凌的確看到馬英九的缺點。

具體事證如馬英九赴海基會或下屬單位視察,聽演示文稿,當他講評時,往往挑演示文稿文字的錯誤,或圖形的標示不清。再如「美國牛肉進口」,台美簽訂的英文協議,馬指示部屬詳查「英文用語」的錯誤,至於協議內容是否合理?馬完全委由蘇起(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處理,因而折起台灣政壇軒然大波。

從美國牛肉進口事件的處理,可看出馬的領導風格,就是同構型高的少數人決策。在談判過程中,馬放手讓蘇起處理,事先並未知會黨、政、軍、情系統高層。待起爭議,馬指示低階官員對外說明,內容完全圍著技術性問題打轉,至於高層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馬又噤聲不語,導致事件如野火燎原,成為年底縣市長選戰議題。及至馬親上火線說明決策過程,反被民眾嗆聲下台。

類似這種難堪場景,從「八八水災」到「牛肉進口」不斷地被複制,折損一位閣揆劉兆玄風波還未平息,來了一位吳敦義情況依舊,暗示馬的政治危機仍在萌芽階段,何時止停,連國民黨都不敢「背書」,尤其年底還有兩場硬戰要打,馬能否通過考驗?

這兩場選戰之所以重要,與馬爭取2012年連任之路及未來國民黨接班布局有關。此因2009年底縣市長選戰是馬英九期中考,而2010年「新五都」(指所謂台北、高雄、台中等5個直轄市)市長選戰,則是馬的期末考。這兩場硬戰,馬若贏,就大局砥定,可從容安排2012年接班布局;若輸,僅有2012年補考機會,為求補考勝選,馬必然要與黨內派系妥協,將權力下放給接班人選。

誰是馬屬意的接班人選?

至於黨內誰是馬屬意的接班人選?就現有浮出檯面的人選,依序是閣揆吳敦義、王金平、副閣揆朱立倫、台北市長郝龍斌、嘉義市長兼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台中市長鬍志強。

其中郝龍斌、胡志強與馬同為外省人,出線幾率不大;而王金平輩分高過馬英九,目前雖為國民黨本土派領袖,但王與馬素性不合,彼此又互有心結,雙方若想合作,除非政局有變,否則馬不會考慮王;而王也不見得樂於與馬攜手共平危局。是以馬所選擇接班人選,僅有吳敦義、朱立倫、黃敏惠等3人。

以吳敦義而言,出道較馬早10年,與馬同為國民黨直轄市長,這次劉兆玄內閣倉促下台,馬指派吳敦義組閣,除吳的高雄市長資歷外,他位居國民黨秘書長,了解選戰亦是原因之一。故而馬重用吳,完全著眼於未來兩場選戰。這兩場選戰若吳通過考驗,吳將成為馬選戰操盤手。若輸,吳極有可能成為替罪羊,由其他新秀取代他的職位。

而取代吳的接替人選,一是台中市長鬍志強,一是副閣揆朱立倫。說到胡志強,老胡倒有自知之明,認為他將終老於台中都市長職位,馬能給他的位子至多是「國安會」秘書長、府秘書長、黨秘書長;何況類似職位馬要給早就給了,何必等到吳下台再請胡接。是以胡認為,以他較馬英九年長兩歲,馬絕無可能促胡接閣揆,或選胡擔任副手。

相對於胡志強,朱立倫倒的確是馬倚重的對象。從朱擔任桃園縣長開始,朱馬往來密切,何況他們二人於政壇與企業界都有共同朋友。與胡志強的好為人師作風相比,二人交往朱從不逾越分寸,馬倚重朱格外引人注目。兼以馬為磨練朱的資歷,指派朱任副閣揆,將北部選戰交付於朱,暗示朱是馬英九的「救火隊長」,朱政治行情看漲已可預期。

與朱立倫情境類似的是嘉義市長黃敏惠,黃出身政治世家,於市長任內政聲不錯,被馬拔擢為國民黨副主席,若無意外,黃倒是一位值得外界注意的女性政治人物。當年馬考量副手人選,一度促黃出馬競逐,但為黃婉拒。

縱是如此,有關馬的接班布局,必須通過兩場選戰考驗,人選才會浮出檯面,吳敦義、朱立倫、黃敏惠究竟誰才是馬英九口袋人選,在這兩場硬戰之後,謎底自會揭開,非吳朱黃所能置喙。

朱立倫

1961年生於台灣桃園縣,祖籍浙江。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后赴美留學,獲得紐約大學會計學博士。回台後在台大教書,為台大最年輕教授。

1998年當選立法委員,2001年當選桃園縣長,2005年連任。2008年獲委任為國民黨副主席。2009年9月出任「行政院副院長」。



朱立倫在他的國民黨副主席辦公室 圖 本刊記者 大食

朱立倫下一個馬英九?

本刊記者 張歡 萬靜波 發自台北

「外省第二代」、畢業於建國中學、台灣大學、紐約大學、海歸博士,當過大學教授,擔任過台灣的地方首長、部會首長,政見清新,外表英俊……

當這些關鍵詞聚合在一起時,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馬英九,但在台灣還有一個人也具備了這些特質——朱立倫,新一任的「行政院副院長」,被認為是馬英九之後國民黨最被看好的接班人。

當問及和馬英九的對比時,年輕馬11歲的朱立倫指著自己:「唉,我太太就說你們最大的差別是馬英九帥,你不帥。」

於是賓主哈哈一笑,他可以用玩笑回答記者的問題,但無法否認的是他已經是最被看好的國民黨接班人——馬英九指定他為海峽論壇團長,連老牌政治明星胡志強都只能是團員。大陸方面相當看重,賈慶林、王毅均以高規格接待。

「八八風災」讓劉兆玄內閣下台,朱立倫在馬英九的懇請下,出任「行政院」副院長。

如無意外,朱立倫極有可能在2012年被馬英九挑選為「總統」競選搭檔。

他會是下一個馬英九么?他會把台灣帶向何處?

一路最年輕

朱立倫的一生,始終和「最年輕」掛鉤,最年輕的名校博士、最年輕的台大教授、最年輕的立法委員、最年輕的地方首長……

在朱立倫自己看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是1999年當選「立法委員」。此前兩年,35歲的朱已經拿到台大教授一職,是當時最年輕的台大教授。

從小就受到的政治氛圍熏陶成為他進軍政壇的重要因素:父親朱樟興曾任桃園縣議員及「國大代表」;母親家族中出過不少民意代表和地方首長;岳父高育仁曾任省議會議長、「立委」、台南縣長。

在朱立倫看來,這都不算什麼,他曾經說:「媽媽家族算是政治世家,但我是外孫,不是內孫;爸爸當過三屆縣議員,但我是次子,不是長子;岳父當過省議員、台南縣長與『立委』,但我是女婿,不是兒子。我的從政,是多重偶然組成的。」

台灣知名政治評論員陳文茜評價朱立倫所謂的「政治世家」並不是多麼名副其實——家族長輩的職位大多是一票一票拜來的,是選出來的,而不是像連戰那樣有一個顯赫的家族做支撐。

在我們面前,朱也很樂意說自己是「山裡面的孩子」。

當選「立委」是朱立倫人生轉折點,當選之時,他是台大教授,因此向「教育部」申請借調,以待重新回歸校園。

他以專業的財經背景(紐約大學會計系博士)在「立法院」博得好評時,命運將他推向了全面的政治生涯——台灣規定,競選地方首長必須是專職,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拋棄台大的教職,將人生方向轉為政治。

縣長,這個職位在大陸現行政治體制當中並不起眼,但確是中國幾千年政治生態中最重要一環。只有這個層面既有完備的政治架構,又能一線接觸民眾。

在台灣更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廢省」舉措,讓縣市層面重要性更為凸顯。

站在大陸角度,很難想象宋楚瑜先生擔任過省長,又曾經兩度參與「總統」競選,卻甘心競選台北市長,又被眾人提議競選台北縣長,只因在台灣36188平方公里(約1/5個廣東省)的土地上,政治人物的空間實在太過有限,而縣長這個百里侯的角色進可上攻「中央」,退又可維持島內政治地位。

2001年,朱立倫當選桃園縣長,從此人們開始注意這顆政治明星。

他和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台中市長鬍志強一起被稱作「馬立強」,被外界視為國民黨中生代代表人物。

從縣長位置起飛

2000年台灣經歷了第一次政黨輪替,「藍血」的朱立倫第一次嘗到在野的滋味。有民進黨「立委」指著他說:「你要記得上個月說過什麼,這個月可不要變哦!」

與此同時,呂秀蓮當選「副總統」,她遺留下來的桃園縣長位置成為一個熱門位置。

呂秀蓮、吳伯雄、許信良、朱立倫,這些台灣頭面政治人物政見、年齡、甚至性別都不盡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桃園人,而且都曾擔任桃園縣長。

桃園,北連台北都會區,南接新竹高科技園區,坐擁國際航空港之便,人口眾多(意味著選票多,台灣正是一人一票直接民主制度),是藍綠必爭之地。

朱立倫決心回家鄉參選讓很多人難以接受,排第一位就是他的太太高婉倩,因為在朱立倫人生計劃中,從政不過是干一屆「立委」而已,然後重回象牙塔。或許日後有機會被挑中擔任政務官(就像劉兆玄一樣,從政多年卻從未經歷選舉),縣長這樣全職的政治工作是不在計劃當中的,而且太太當初支持參選「立委」的重要原因是覺得老公應該不會選上。

岳父則鼓勵說,一生從政,最有價值的幾年就是當縣長,可以積很多功德,修橋、鋪路、蓋學校、幫助貧困弱勢。年紀大回過頭來,會覺得很有意義。

和朱立倫同時競爭的還有7位重量級的黨內人士,但時任黨主席連戰選中朱立倫,試圖用朱的清新學者形象來衝擊並不太看好的桃園縣長一職。

此前3年,有著相似品質的馬英九戰勝了民進黨「第一選將」陳水扁,讓人們看到了國民黨長期以來密室政治、論資排輩現象改變的先兆。

從「立委」轉型為地方首長,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台北縣長周錫瑋此前是一名成功的「立委」,在當選台灣第一大縣縣長之後,因施政不當屢受指責。

相較之下,朱立倫的縣長之路則走得相對順暢和諧。

接手伊始,桃園縣財政瀕臨破產,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外遷,企業凋敝,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年度財政缺口高達109億元新台幣,舉債總額更達到185億元新台幣。

朱立倫開出的藥方是招商引資,桃園縣由一個「財政赤字大縣」變身為「工業加生活大縣」——招商排名全台灣第一,稅收6年來增長了2.2倍,是台灣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地方。

正是在縣長這個位置的歷練讓朱立倫積累了必要的行政經驗。他自己的總結是——此前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立法委員,主要的職責都是「說」,而縣長拼的是實打實的政績,考量的是「做」

他曾經表示:「民眾其實未必關心政治上的紛紛擾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是縣長真正重要的大事,路上有民眾跌倒,都是你的事情。」

未來,他會改變什麼?

朱立倫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許從他的行為方式中能得以展現:

競選「立委」時,朱立倫為衝出派系根深蒂固的桃園縣,和助理騎單車跑遍全縣宣傳政見,類似商業營銷中的「直銷」模式,但卻給他帶來了理想效果。

據台灣媒體報道,有一位大媽,當朱立倫第三次跟她握手的時候,她不但決定要將她那一票投給朱立倫,還叫她所有的孫子孫女都投票給朱立倫。

或許是這一舉動啟發了馬英九,8年後,馬英九開始了一場「青春鐵馬向前行」的單車走遍全台的大型拜票互動,一舉扭轉了當時不斷下調的支持率。

在台灣地方政治中,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大都樂意出席紅白喜事等應酬活動,可以最有效最直接地和民眾產生互動。

朱立倫卻反其道而行之,據台灣媒體報道:相較過去幾任縣長大多把辦公室大門敞開,議員可以隨時長驅直入,拉開嗓門找縣長討論事情,工作時不喜歡被打擾的朱立倫,大門幾乎隨時緊閉。

在朱立倫看來,政治人物不是民眾24小時的7-11,行政效率被他視為首要位置。

和很多政治人物不同,朱相當看重個人家庭,他每周都會至少回家兩次陪太太吃飯,一有空閑就會開車帶著家人遊玩,全家每年一定要外出旅行。他和太太(註:沒隨從的情況下)會經常性出現在電影院等公開場所,這一點讓馬英九都無比嚮往。

或許是所學專業不同,同樣是清新形象的馬英九和朱立倫在為人處事上有著很大差別:法學畢業的馬英九堅持原則,毀譽參半的「不沾鍋」綽號點明他很難做出妥協,和本黨同志也經常產生摩擦;經管畢業的朱立倫則強調融合,強調管理要有效率也必須通過溝通產生共識。

這跟家庭背景有很大關係:朱是外省籍,但母親是本省人,舅舅林熺達更是威權時代的反對派。在眷村長大的朱立倫認為自己對民進黨認識上有很強的同理心。

身段柔和是朱立倫的另一個標籤。陳文茜曾回憶說好友陳鳳馨(資深傳媒人、連戰傳記作者)曾擔任朱立倫的縣長競選總幹事,朱希望陳鳳馨擔任新聞處處長卻被婉拒,於是利用上節目的機會來找陳文茜,希望她能說服好友。陳文茜透露「我們就在化妝室碰到,他就坐在我旁邊,然後腳蹲下來,很小聲跟我說話。那個樣子不要說不像一個縣長,他把自己的地位矮到一個程度,他就很小聲地給我說,你可不可以勸勸她,你如何如何。」

陳文茜50歲生日的party是一個很私人的聚會,朱立倫打電話給陳文茜確認后,馬上買了一副很特別的太陽鏡,親自驅車3個小時送過來。

今年「海峽論壇」召開時,朱立倫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見面,一開頭就說,他已有11年沒來大陸。回憶上次來,是參加北京大學百周年校慶,那時賈也在場,還記得賈慶林當時擔任北京市委書記。

當時的朱,還是在北大做訪問學者的台大教授。

會計博士的朱立倫一直努力打造自己的財經形象:「立法委員」任內,攸關台灣金融秩序的「金融六法」,其中有四法完全出自他的版本。不論是媒體還是學術界所做的問政滿意度調查,朱立倫在其中都名列前茅。縣長任內,他注重打造桃園「工商大縣」形象。

作為黨的高層領導(當選「行政院」副院長后,他和吳敦義已不再兼任國民黨副主席),他卻很少談及黨內是非,國民黨中常會內,他很少主動表態,很多時候都是被前黨主席吳伯雄點名發言。

他和黨內任何大老關係非常融洽。連戰當年力排眾議提拔他,他的縣長位子繼任者又將可能是吳志揚(剛剛獲得國民黨桃園縣長提名、前任黨主席吳伯雄長子)。

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八八水災」之後劉兆玄內閣總辭職,朱立倫成為新一任的「行政院副院長」。

馬英九既沒有讓朱直接接手劉兆玄工作,也沒有安排他做全職的黨的工作,這在外界看來,是在為朱的接班奠定基礎:擔任副閣揆,能夠有在中央歷練的經歷——這也是朱立倫所缺少的,能保證出鏡率。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即便出現風災這樣的事件,朱也能規避直接責任。

很多人看來,馬英九會在2012年「總統」選舉時,挑選朱立倫擔任副手,繼而在2016年大選中讓朱全面接掌權力。

1980年代,剛過而立之年的馬英九已經是國民黨副秘書長,在一次去美國東部的公差中,和台灣留學生座談,當時擔任「中國同學會」會長的朱立倫作陪,馬英九見到朱立倫后打招呼:「學弟你好!」從此,兩人開始結緣。

當朱把這個故事說給我們聽時,我們的採訪差不多就要結束了。他是在國民黨副主席辦公室內接受我們的採訪。

環顧四周,這是一間看不到陽光的房子,因為位於地下一層。朱立倫笑談:「誰會租地下室當辦公室?只好我們自己用了。民進黨更慘,黨部都是租的。」

很難想象的是,這棟看起來相當一般的大樓里絕大多數樓層都是租出去賺錢的,黨部大樓的外牆上歪歪斜斜掛著一個招租的大型橫幅,在夏日的微風中和不遠處的青天白日旗幟一起飄蕩。

從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號的「行政院」到重慶南路一段122號的「總統府」,距離不過一公里,上一次完成這兩者跨越的是蔣經國。

民主進程啟動之後,台灣地區領導人先後經歷了政治強人型的李登輝、革命家光環的陳水扁,今天走到了打出「笨蛋,重要的是經濟」口號的馬英九。

對於這片土地而言,革命的一頁已經翻過,拼經濟、回歸正常民主秩序的一頁正在開啟。

這會是朱立倫的時代么?

從主席到副主席都沒有薪水

——專訪朱立倫

本刊記者 萬靜波 張歡 實習記者 陳小瑾 發自台北

到我們這一代,省籍問題不那麼重要了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衡量好的政治人物標準是什麼?什麼人是政治家,什麼人是政客?

朱立倫:所謂好的政治人物,我覺得首先要有理想有理念,不隨波逐流,做事情要有一個中心思想,不能說今天大家叫你往東、你就往東,叫你往西、你就往西。很多人認為,尊重民意就是好的政治人物,其實好的政治人物,應該督導民眾走正確的方向。

我是學管理的,我常談一個理念就是,我們做的這些事情,會讓我們的明天比今天更好,下一代會比這一代更強。這就是我的基本想法。

人物周刊:我們注意到台灣在政治轉型時期出現了嚴重的民粹政治泛濫的情況,對此你怎麼看?特別是作為民選政治人物,你也要對選票負責。

朱立倫:什麼是民粹?就是對民眾一些眼前的想法,討好迎合,形成一種嘩眾取寵式的短期效果。舉一個例子,我們在桃園推動路邊停車收費,剛開始「民粹主義」就說怎麼可以收費呢?我們知道只要對民眾收費,對民眾扣稅,「民粹主義」就要反對,但結果是,如果都不收費,那麼大家都停不了車,因為少數的車就佔在路邊。那你要怎麼樣去解決?

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只是迎合民眾,支持民粹,那你永遠做不了事。如果你不怕短期地得罪部分民眾,就會獲得民眾的支持。我記得小時候常常講什麼叫鄉願,就是人云亦云。我認為沒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得罪人,從事政治工作,就必然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成就大部分人的利益。

人物周刊:難道你完全不考慮選票的重要性嗎?

朱立倫:如果只考慮選票的話,就不要從政:只考慮選票,你永遠都會讓人牽著走。倒不如說考慮下一代、考慮未來,選票自然會越來越多。如果每天想的是做這件事對選票有沒有好處,我覺得就會變成政客,就會變成商人。

人物周刊:那你覺得台灣的藍綠這一頁翻過去了嗎?

朱立倫:我不敢說翻過去了,但是至少在我們這一代、生於1960年代的人身上,越來越淡。為什麼?

第一個,藍綠常常講的省籍,我經常開玩笑說跟我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包括我媽媽、我爸爸、我的兄弟姐妹、岳父岳母、舅舅阿姨,只有一個是所謂的外省人,就是我父親,其他全都是本省人啊。一樣的,有太多太多所謂的本省人,都有外省人的血統啊。我的幾個小舅子,娶的太太都是所謂的外省人。所以省籍問題到我們這一代,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個,就是說「二二八事件」或者是「白色恐怖」,對我們來講距離變得遙遠。我們的成長過程,也是台灣經濟開始發展的過程。台灣是從1960年代、1970年代開始經濟發展的,對我們來講,經濟代表一切,經濟發展是最重要的。聽到老一輩還在說哪一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然後「白色恐怖」,那是我們出生前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事。

我覺得隨著整個時代的進步,加上人口的年輕化,大家所關心的政府,不會是太意識形態、政治的東西,我認為台灣將來的走向,可能會和西方民主國家一樣,有所謂「右」的跟「左」的政見差異,而不再是大陸和台灣這樣「藍綠」的定義。是更重視社會福利,還是重視經濟發展?稅率的高與低?政府是屬於小政府還是大政府?

兩岸見解和台灣經驗

人物周刊:你願意對兩岸問題做一個簡要的清晰表述嗎?我想北京會有很多人想知道你的見解。

朱立倫:其實兩岸之間的發展,也是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軍事對抗的階段,這在30年前大概就已經結束了;第二個階段,是政治對抗的階段,就是彼此相互排斥,相互競爭,在外交領域上甚至出現了民眾最痛恨的金錢外交;第三個階段,是經濟上的競合關係。

為什麼講競合?兩岸將來在經濟上絕對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有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是合作,為什麼要先講競爭?因為現代化的經濟,絕對不是分國家,也不是分哪個洲的,而很可能是城市跟城市、區域跟區域的。那這個競合關係將來要怎樣發展?很考驗我們雙方的智慧。

至於經濟的競合關係,會走向一個怎樣的政治關係?我可以很大膽地講,軍事的敵對,應該不會存在,政治的對抗,也不太會再繼續。那有沒可能因為經濟上的感召,政治上走向一個雙方互信合作的機制,我覺得這是可能發生的。

人物周刊:馬英九先生上台後,他的兩岸政策受到歡迎,但在大陸包括台灣也有人認為是「暗獨」。從大陸的視角來看,很多民眾有一種強烈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立場,這也是大陸迄今沒有在「放棄武力」上鬆口的民意考量。作為台灣政治家,你怎樣看?

朱立倫:其實兩岸的新一代,都是在複雜的環境中長大的。我們從小讀的書就告訴說,大陸的河山是屬於我們的,中華民國是包含現在所有的大陸的,還包括蒙古在內。是誰把蒙古丟了,我們都還要追究歷史責任。我的意思是說,民族主義或者民族情感,在台灣民眾的心中,並不是不存在。釣魚台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一樣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

我要強調的是,希望兩岸的政治家,一定要有耐心去了解雙方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差異,而不能用「民族之愛」,去壓迫另外一方。像過去用軍事威嚇進行壓迫,是不可行的;用政治的孤立手段,大家也覺得沒有意義;下一個階段,就是要大家相互合作相互了解,所以我說,未來存在著一個競合關係。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