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隨著金融危機蔓延,全球央行聯手注資救市挽救金融企業。美國7000億美元、德國5000億歐元、英國5000億英鎊……大量流動性的注入能否挽既倒於狂瀾,阻止金融系統的崩潰向實體經濟蔓延?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王自力10月26日接受專訪時稱,需警惕大量流動性的注入帶來的以通貨膨脹為特徵的后金融危機。他同時呼籲,中投公司應利用此有利時機回收海外上市的中資公司股權。
天量通貨: 警惕「后金融危機」
《21世紀》:你如何看待各國央行聯手注資挽救金融系統的行為?
王自力: 向經濟體內注入巨量流動性,在短期內的確可以緩解現有金融危機的繼續發展。但是,由此而積聚的隱患和付出的代價也非同尋常。
採取這種以通貨膨脹應對虛擬經濟流動性枯竭的辦法,肯定會帶來全球商品定價體系的重新調整和以通貨膨脹為特徵的后金融危機。
事實上,美國為了救援自1999年開始的科技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危機,採用的正是擴大流動性的辦法,這帶來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次貸危機,到現在更是發展成金融危機。
本次全球救援行動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再次證明,用擴大泡沫搶救危機,只會從一個危機陷入到一個更大的危機。
本次救援行動的主角——美國政府是債務政府,目前的債務已達10萬億美元,民間債務更高達43.2萬億美元。龐大的債務原本就不堪重負,現在又新增8500億美元(7000億美元注資金融系統和1500億減稅計劃)救市資金,顯然只能是採取國債形式進行籌集。
美國大量發行國債,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王自力:如果外國政府不購買,那麼8500億美元的債券將進入「美聯儲」。然後美聯儲憑藉其貨幣發行權開始印製與這些國債相對應的美元。
需要注意,這8500億美元可是基礎貨幣,經商業銀行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最後可放大6-10倍。這樣,整個世界就會僅因美國的8500億美元救市而多出來5萬億—9萬億美元。這無中生有的巨額美元將使全球面臨劇烈通貨膨脹的危險。
《21世紀》:也有專家認為金融系統現在缺乏流動性,因此主張注資。
王自力:說當前金融體系缺少流動性,通貨緊縮、資金緊張,只不過是一種「真實」的「假象」罷了。
所謂真實,是指危機中金融機構之間和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不信任,這可以理解為對危機和風險的防範或惡意的故意行為,結果必然是金融機構「惜貸」和實體經濟「缺血」。
所謂假象,是指相當數量的通貨被金融機構「凍結」和個人「窖藏」(個人持有現金)而出現形式上的流動性短缺的背後,天量的通貨正在迅速囤積和累聚,真正的威脅將是未來劇烈的通貨膨脹。
注資能否遏制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
王自力:目前美國和各重要發達國家救市製造了天量的通貨,這些通貨最終會迴流實體經濟,嚴重的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換句話說,將爆破的金融泡沫一旦得到活水,金融海嘯持續和全球經濟大恐慌的到來是指日可待。
這意味著美元的貶值將不可避免;全球所有資產和商品的價格將被迫開始重置;國際貿易將陷入相當程度的混亂。全球性經濟衰退將不可避免。
回購中資公司海外股權
《21世紀》: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王自力:我國的宏觀政策必須對未來的全球通貨膨脹、國際資本衝擊、資產價格上漲,及全球一體化經濟和貿易的全面衰退有所準備並作出預案。
首先,關於中國是否救美國的問題,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這種能力。僅余的外匯存底,必須考慮用於戰略性資源的儲備問題。
美國將在危機中,部分地釋放出戰略資源的控制權和市場控制權,如美孚、微軟、IBM等質地優良的大公司和部分金融企業的股權,那才是中國需要的東西。政府持有現金,意味著持有機會,持有選擇權。
對於那些迫不及待,以各種方式誘導或逼迫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人,我們應該報以和藹的微笑。我們當然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但合作的內容是多元的,合作不等於出錢。
具體的辦法有哪些?
王自力:迅速回購中資企業在海外的股權。前些年,我國有不少大型國有企業在海外上市,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工商銀行(601398,股吧)等,現在要將這些國企股權盡量收回。
中國的主權基金中投公司要做的應該是這件大事,而不是「併購」——花錢去搶救別人陷入困境的問題公司。況且由於文化背景、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的差異,即使併購過來或也難以主導。
其次,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應把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在擴大內需,增加經濟的自主性上,只要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的貢獻。
具體政策包括三點。首先是減稅,降低個人所得稅和降低企業所得稅,擴大社保、醫保範圍;第二,對房地產企業實行稅收累進位;第三是農村資產市場化。
最後,中國政府應通過中美高層對話來呼籲美國政府對美元負起相應的責任,對美聯儲濫發貨幣拯救美國本土經濟的行為應加以限制,避免更大的風險再次向全球轉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