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子溝通 從父母做起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7-14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親子溝通」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在各類親子講座和媒體的強勢宣傳之下,不少年輕的爸媽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也學習了一些溝通的技巧,但問題的關鍵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做不到」。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在「做不到」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緣由。


  原因1:災難化


  一次,媽媽接妞妞放學,有點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媽媽邊走邊問:「今天怎麼不高興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妞妞媽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後來,好幾次妞妞都對媽媽不理不睬的,「不告訴你」「不想說」成了口頭語,媽媽擔心極了,就這麼一個女兒,以後可怎麼辦呀!


  妞妞媽在消極地預測未來,卻沒有考慮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結局,她的擔心屬於災難化的「認知曲解」。


  一些類似的認知曲解還有: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以後怎麼在社會上和別人競爭,如果這麼小就學會撒謊以後還了得,如果現在就不尊重父母長大豈不是變本加厲……通常使家長的情緒變得敏感、焦慮、過激,繼而無法做到與孩子的理性交流。


  應對策略:


  試著把「如果……怎麼辦」改肯定式,然後尋找反證。


  我們可以試著把上面的認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以後怎麼在社會上和別人競爭」改為「孩子性格內向,以後踏上社會百分百競爭失敗」,針對這樣一句絕對化的肯定句,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從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駁的證據,比如丁俊暉、周杰倫,他們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長而非性格外向。所以,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強他們成為「另一個人」,而是鼓勵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片獨特的空間。


  原因2:非此即彼


  小華媽媽覺得自己的兒子頗有藝術細胞,很想讓兒子上電視,只要一聽到哪裡有招募少兒節目的小嘉賓,就帶著孩子趕去報名。在她的感染下,小華也躍躍欲試。三個月過去了,毫無結果,媽媽失望之極:我的兒子就那麼差嗎!


  這是一種兩極化思維,小華媽媽以「全」或「無」的方式來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沒有全面成功就意味著徹底失敗。試想,如果爸爸或媽媽的情緒被這樣的認知偏差所左右,那麼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失望的表情和沮喪的語調依然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刺傷孩子敏感稚嫩的心靈。


  應對策略:


  學會用百分比來作判斷。


  面對「失敗」,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比如:孩子背唐詩的時候,錯了兩句,那麼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但答錯了,那麼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積極參與的勇氣。當家長的眼睛里不再認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時候,孩子就會真正感受到家長和他溝通時流露出的接納和讚許。


  原因3:打折扣


  駿駿6歲了,凡事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洗臉,收拾東西,幫家裡掃地……時間一長,媽媽真的把駿駿當成了小助手,「兒子,把報紙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鄰家阿姨誇孩子聽話能幹,媽媽則不以為然,說:「這算什麼,人家小囡能認500個英文單詞呢!」駿駿聽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驟然間,母子情緒變得十分對立……

  駿駿媽的認知曲解是——認為孩子所做的積極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孩子今天主動收拾玩具,或許在爸媽眼裡,這原本就該做的,但在孩子看來,他是克服了馬上出去玩的誘惑,把玩具收拾好,應該得到表揚。


  應對策略:


  學會「察言觀色」。


  即便是自己生養的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擁有和您不同的想法。所以,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中,要注意孩子臉上的表情,學會掌控好自己的反應。如果面對孩子興奮的表情,我們毫不留情地潑桶冷水,這樣的溝通效果可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哦。


  原因4:消極觀


  在媽媽眼裡,琳琳是一個「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說,「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氣的。」明天又會說,「大衛坐他爸爸公司的車來幼兒園,神氣什麼呀!」琳琳家的長輩都比較豁達,家境也還行,可孩子怎麼小小年紀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長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些消極的細節上,卻看不到良好的整體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擁有這樣的認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強化負面的東西,忽略正面的事實。儘管爸媽依然可以利用所學會的各種溝通技巧,但結果可能是南轅北轍。


  應對策略:


  聚焦解決,而非問題本身,大聲問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還是一半滿的」?


  當我們強調缺點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那裡,有時會忘記那或許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就像如何看待一隻半空半滿的杯子。事實上,那個孩子雖然在一個集體中顯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遠遠優於其他孩子,整體上絕對不比其他孩子差,關鍵要看家長是否能擁有一雙識別孩子優點的慧眼。就像琳琳,憤世嫉俗的背後有著一顆好勝的心,善加引導,完全可以化為向上的動力。


  原因5:絕對化陳述


  小泳2歲時,媽媽就教她唱歌跳舞,現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媽媽每周六、日仍然帶著女兒輾轉各個培訓班,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說好的時間不能遲到」,「老師的作業一定要完成後才睡覺」……媽媽像一個停不下來的、精準的陀螺,這讓女兒覺得生活好累,媽媽好可怕!


  小泳媽媽有一個精確而固定的觀念,認為「我和孩子就應該這麼做」,並高估了不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例如:孩子必須每天彈琴2小時,否則我們所有的心血將前功盡棄。這樣嚴格和不容商量的語調,會令親子關係過於僵化,缺乏足夠的彈性。


  應對策略:


  用「更喜歡」來代替「應該」、「必須」、「不得不」。


  或許您可以用「更喜歡」三個字來表達您想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媽媽更喜歡你能堅持每天彈琴2小時,畢竟我們之前已經為此付出蠻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實,所謂的親子溝通,如果自己還沒有「通」,就無法擁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縱然有很多溝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孩子給了父母一個再成長的機會,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3

主題

407

帖子

14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8
沙發
活寶 發表於 2008-7-19 17:06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主題

2106

帖子

5597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597
3
芳草 發表於 2008-7-20 23:45 | 只看該作者
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4: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