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黎散記》和巴爾扎克,雨果,羅丹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5-21 17: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y 七月

臨回美國的前一天,又到書店裡翻出了一本柳鳴九的《巴黎散記》,這是作者80年代的作品,文字也帶有那個時代的氣息,我並不喜歡,可卻鬼使神差的,還是買了。

  不但買了,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讀這本書。這巴黎散記寫的不是凱旋門,香榭爾大道,法國大餐,而是巴爾扎克,雨果和羅丹。

  哈,我可是很早就知道老巴,老雨和老羅了。那時候,我大概是個年齡最小的文學少女,住在父母任教的大學校園裡。有個鄰居,我叫他黃叔叔,其實,他也只有30多歲,廣東人,有著粵人特有的高顴骨,深眼窩,輪廓分明,微卷的黑髮柔軟地從前額彎過,像極了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年輕帥氣又憂鬱。他是北大西語系的高材生,專攻法國文學,在這所大學教書。他的房間里有三個高高的書架,上面全是巴爾扎克,雨果,拉封丹,喬治桑,莫里哀,左拉……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坐在書架下,一本一本的讀,窗外是一片高高的白楊樹林,夏天綠茵婆娑,春天鳥囀燕鳴,秋天落葉繽紛,冬天光禿的枝丫上掛滿了白雪,遠處是一抹燕山,朝霞萬頃,夕陽西下。在北京的一間小小的書房裡,法蘭西的文明和塞納河一起,緩緩地流向我,滋潤著我青澀的童年。


※ 巴爾扎克 ※


  「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華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我們在這裡看見我們的整個現代文明的走向,帶著我們說不清楚的、同現實打成一片的驚惶與恐怖。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麼,這裡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超過塔西陀,上溯到蘇埃通,越過博馬舍,直達拉伯雷;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象的書,這裡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有時通過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雨果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的悼詞

  話說這老巴,可是被老雨稱為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天才。在50歲短短的一生中,作品比歲月還多。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直至1978年法國所做的讀書興趣調查報告顯示,仍有近70%的人最喜歡巴爾扎克的小說,遠遠超過任何現代小說的讀者。

  1799年5月20日,老巴出生於一個法國大革命后爆發戶的家庭,祖輩是貧苦農民。為了先富起來,他爹靠官場商場鑽營,在法國大革命動蕩歲月里承包軍糧,投機倒把,發了財,擠進了上流社會,當過副市長,並娶了一位小資出身的18歲小姐。老巴不但世襲了父親的模樣,五短身材,多肉的大臉,也繼承了老爹的雄心壯志,剛成年便立志發大財,並宣布了搞文學、從政、經商和娶闊寡婦這四項宏偉計劃,20歲,就決心做個文壇拿破崙。為顯示門第高貴,他偽造家譜甚至更改姓氏(巴爾扎克此姓是假冒的)。

  小資出身的娘看不上爆發戶的粗俗,瞞著爹與他人私生了個兒子,從此非常不喜歡酷似父親的老巴。老巴的童年是悲慘的,一聽到母親的聲音便會嚇一大跳,以至於一輩子渴望母愛。22歲時,勤工儉學去一貴族家當家教,愛上了大他20多歲,有9個孩子的東家貝爾尼太太,並以盧梭為榜樣,窮追不捨,終於為她獻上了自己的貞操。而這貝太太,也真是全心全意地為他好,在他包下印刷廠出書卻只賣掉幾十本,負債破了產後幫他還了債,給他提供創作素材,培養他藝術鑒賞力,甚至在他的手稿上一字一句地指出哪些寫得好,哪些不好,應該重寫,可以怎麼寫。因此,就連批評家和傳記作家們都一致認為,是她造就了巴爾扎克。老巴在寫小說《幽谷百合》時,以她為美麗善良的女主人德·莫爾索夫人的原型,表達了對她永不忘卻的記念,讓她在美麗的安特河畔的教堂里,草地上,磨房邊,散發著永不凋零的芬芳。

  可老巴到底是老巴,他有一種永不滿足的強烈慾望,絕不是一個貝太太就能了得。他「在漂亮女人面前,簡直神魂顛倒,好像在鮮果面前一樣貪饞」。他想往上層社會的豪華,喜歡擺闊顯富,附庸風雅。房間里擺滿了漂亮的傢具、銅器,精裝的書籍和柔軟的地毯。一長沙發上罩著白色的開司米,四周有黑色和硃紅色小絲帶結成的菱形圖案;他愛穿白色的睡袍,腰裡系一條威尼斯的金鏈,上面掛著金剪刀,腳蹬一雙鑲金邊的紅色摩洛哥皮拖鞋;還有著名的金手杖和用肉紅玉髓鑲制的嵌有綠松石球柄的手杖;食物也要求極為精美,要喝最名貴的酒。老巴是個工作狂,每天喝十幾杯濃咖啡,創作十多個小時;一部作品完成了,立即開始寫第二部,而且常常好幾部同時進行。和寫作一樣,有了一個女人,還要有第二個、第三個,而且常常同時佔有幾個……

  有一天,老巴收到了一封粉絲來信,信中寫道:閱讀他的作品時,她的心戰慄了。「您把女人提到她應有的崇高地位,愛情是她天賦的美德,聖潔的體驗。我崇拜您那值得讚歎的敏感心靈……」信尾的署名是Letrangere(「一個外國女子」),還蓋了一個拉丁文格言Diisignotis(「天神莫測」)的印章。老巴被這封神秘浪漫的信搞得心猿意馬,欣喜若狂。原來,這個外國女子叫夏娃,是波蘭望族亞當·熱烏斯基的女兒,嫁給烏克蘭的富有貴族溫塞斯拉·韓斯卡,家裡擁有一個佔地兩萬公頃的大莊園和三千多名農奴。她體格健美,模樣迷人,稍嫌肥胖,還會法語、英語和德語,特別愛好文學。老巴背著貝夫人,跑到離法國邊境最近的瑞士避暑勝地、景色幽美的納沙特爾和日內瓦與他的這位夢中情人見面。老巴得到了一枚貴重的、裡面裝著一個小囊的戒指,囊中盛了一綹夫人的、他羨慕已久的黑髮,和她的許諾:等到她成為多病的德·韓斯卡夫人的遺孀和巨額家產的繼承人之後,他們就舉行婚禮。

  從此,老巴踏上了愛情的不歸途,自稱為農奴,把《高老頭》題獻給這位女主人,而心靈高尚、性情溫順、貞潔賢淑的少女歐也妮·葛朗台這麼一個異常令人喜愛和同情的美麗女性也是以她為原型的,在《鄉村醫生》中,他給主人翁、感情上受過重傷的貝納西醫生所深愛的那位姑娘取的名字就是德·韓斯卡夫人的愛稱「夏娃」,他還把《塞拉菲塔》獻給她,用的也是她的真名和閨名。

  可1842年1月韓斯卡去世后,女主人卻不願意下嫁給她的農奴了。老巴百般乞求她能讓他「依偎在您的石榴裙下安度我的余年」。這一場愛情馬拉松一直跑到了1850年3月,他們終於在臨近波蘭的城市別爾季切夫(Berdichev)的聖巴爾巴拉教堂舉行婚禮,這時老巴的心臟病已經十分嚴重了,三個月後,他死在巴黎,臨死之前,老雨去了他的床邊,說:「他的臉呈紫色,近乎變黑,向右邊耷拉,沒有刮鬍子,灰白的頭髮理得很短,眼睛睜開,眼神獃滯。我看到側面的他,他這樣酷似皇帝。」

  這個文學王國里的皇帝下葬的那天,天上下起了霏霏細雨,送葬行列穿過巴黎,經過大街來到拉雷茲神甫公墓。人們把靈柩放到墓穴里,這個墓穴與沙爾諾迪埃和卡齊米爾德拉維涅為鄰。教士念了最後的祈禱,老雨致了最後的悼詞。太陽西沉,整個巴黎浸在遠處落日輝煌的霧氣中,泥土崩塌落在墓穴里,老雨的講話被跌落在靈柩上的泥土沉悶的響聲打斷了。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5-21 17:25 | 只看該作者

※ 雨果 ※

  「是哪尊神祗,哪個永恆夏日的收割人,
  離去時那般漫不經心,
  將這把金鐮刀扔在了繁星閃耀的田埂」。
              ——雨果《波阿斯的睡夢》

  那一天,雨果在拉雷茲神甫公墓為老巴鏟完最後一鍬土后,突然,百感交集。他抬起頭,巴黎在黃昏落日的餘輝中璨爛瀰漫,墓園裡殘陽如血。初夏的晚風吹來,如同遠方蒼涼悲壯的往事,亘古不變,日夜不熄。巴黎聖母院的鐘聲驚飛了一群鴿子,塞納河的水波在晚霞里盪金流銀。

  那一年,他48歲,正值壯年,功成名就。老巴的英年早逝,如同一支黑色的翅膀,攪起了一陣颶風。

  他回過頭,去追尋他往昔的歲月,似水流年啊。

  貝桑松是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都伯河流到這裡拐了個彎,把大半個古城圍了起來。城邊,有座建於公元175年的「黑門」,是為了慶祝馬克·奧萊斯國王凱旋而築起的,還有一個能容納兩萬人的露天劇場,是古羅馬時代的遺跡,山丘上,1674年路易十四時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聳峙。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里的於連滿心嚮往地跨過了貝桑松的弔橋,走進城市之時,他放眼望去,從斑駁的城牆和苔蘚瀰漫的石階上看到了一連串的名人雅士。貝桑松是個世外桃源,這裡的人都沉緬於詩情畫意的想入非非。比如有個叫傅立葉的人,成天醉心於烏托邦社會主義,他的另一個小朋友普魯東,乾脆發明了無政府主義;跑到巴黎去畫畫的庫爾貝老爹,用無比的熱情描畫著這裡的森林,溪塘和田莊,還有一個叫馬拉美的詩人,寫過這樣香艷的句子:這些仙女,我欲使她們永生/如此明艷/她們透體輕靈,在空中飄舞/因濃郁的睡意而漸漸昏沉。1802年2月,一個拿破崙手下的將軍和他的擁護王室妻子,駐守貝桑松時,在該城通衢街140號的一幢三層小樓里,生下了雨果。

  那陣子,正是拿波侖帝國的鼎盛時期,雨果的父親是個蹺勇善戰的將軍,卻偏偏征服不了美人的心,妻子忠於17世紀的皇室,卻又有20世紀女性獨立的先鋒意識,帶著雨果離家出走。雖說是單親家庭,他卻身心健全,是個優秀少先隊員,10多歲就寫了成千上萬行的詩歌,歌頌法國的紅太陽王路易十四,還得了國王大獎。

  可突然有天,青春的荷爾蒙爆發,老雨開始反叛嬉皮,不當好孩子,跟著感覺走。1827年,他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在序言里猛烈抨擊了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戒律,以至於這篇序言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宣言。接著,他的劇本《歐那尼》上演,講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由此,奠定他浪漫派旗手的位置。他還在一系列的小說劇本里,滿心歡喜地讓好青年狄傑愛上妓女瑪麗蓉,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王后愛上了寵臣和僕人等等。橫豎是你說yes,我就說no,你要用叉子吃飯,我非用筷子。只有這樣,世界才會生機勃勃,愛情泛濫,物種雜交,他對人類喊出了他的人道主義呼聲。

  老雨除了寫,還會畫,他特別熱中於中世紀後期的哥特藝術,對那時遺留下來的要塞古堡尤其著迷。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旅行中,開始認真畫起速寫,他作畫也如為文,全然是浪漫主義的手筆。美麗的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建築藝術的珍品,他屢次親身鑽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臨摹不輟,也為他寫《巴黎聖母院》做好了準備。

  1830年28歲的雨國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居住著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長克洛德和敲鐘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克洛德愛上了街頭跳舞賣藝的美麗野性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臘達,滿懷嫉妒的刺傷了她的情人,卻嫁禍於姑娘,她因而被判處死刑。卡席莫多把她安頓在聖母院內避難,但克洛德唆使教會把她看作女巫,蹲在聖母院鐘樓頂上眼瞅著她被絞死。卡席莫多把撫養他成人的助祭長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則到公墓裡面找到少女的屍體,死在她身旁。從此,巴黎聖母院和雨果,卡席莫多,愛斯美臘達連在一起,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鐘樓則象徵著人類的命運!

  雨果自己也逃脫不了命運的擺弄。他似乎因有盡有,20歲結婚,25歲成名,40歲被選為法蘭西學院士,又被封為伯爵。茫茫人海里還有一個紅顏知己,他每天都給她寫一封信。可突然在1843年的一天,大女兒列歐波汀新婚划船的時候被淹死,他悲痛欲絕地寫道: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動身。我知道你在歧望。
  我行經森林,我行經山澤,
  我再不能長此天各一方。

  我注視著思念禹禹地走,
  什麼也不聞,什麼也不見,
  懷著憂心,俯著背,交叉這手,
  白晝,我覺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遠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幾時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一束花。

  而今天,當他站在他的摯友老巴的墓前,卻並不知道如何的命運在等著他。

  他不知道路易·波拿巴即將發動政變稱帝,而他將組織街上民眾抵抗,並發表了題為《侏儒拿破崙》的聲討檄文。在第二帝國警察署的追捕下,使用假護照逃到布魯塞爾。然後,又在澤西島和格尼塞島流亡了19年。他將蓄起濃須,耕地種菜,買了一幢據說經常鬧鬼的房子,還得向威嚴的維多利亞女王進貢,每年上繳兩隻母雞。在暗夜裡浪花飛濺的礁石上,寫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他在《世紀的傳說》里寫道:「你們體會一下我生活在清靜明朗里的心態吧!我彷彿從峭岩之顛俯身窗下,見空中濃雲過眼,海上浪花飛濺……」

  他不知道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后,他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可當政府血腥鎮壓巴黎公社社員時,他在比利時《獨立報》上發表聲明:「本人聲明如下:我願向被鎮壓者提供被比利時政府拒絕的避難所。在哪兒呢?就在比利時土地上。我要為比利時爭這一榮耀。我在布魯塞爾,在街壘廣場4號為他們提供避難之處……」這一書面聲明發表后,比利時政府馬上做出一項決定,勒令:「69歲的雨果先生立即離開比利時王土,且禁止此翁今後再來本國……」他只好匆匆到盧森堡棲身,又寫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

  他也不知道他還會每天給那位紅顏之己寫信,一共寫了2萬多封,直到她75歲去世,成就了人類歷史上最感人的愛情故事。

  他知道有一天他也會死,卻不知道他會被葬在塞納河畔的先賢祠里,和伏爾泰,盧梭為鄰,法國為他舉行了國葬,他的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200萬人排成行列和他告別。他的名字被全世界世世代代的人們提起。

  塞納河發源於朗格勒(Langres)高原(海拔471米,)在源頭的石灰岩丘陵地帶,一個狹窄山谷里有一條小溪,沿溪而上有一個山洞,洞里有一尊女神雕像,她白衣素裹,半躺半卧,手裡捧著水瓶,嘴角掛著微笑,神色安祥,姿態優美。小溪就從這位女神的背後悄悄流出來。塞納河是以泉水為源的。當地的高盧人傳說,這位女神名塞納,是一位降水女神。河全長776公里,從盆地東南流向西北,到盆地中部平坦地區,流速減緩,形成曲河,穿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的兩岸,種植著繁茂的梧桐樹,蓊蓊鬱郁。老雨每天安詳地望著他無比熱愛的城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5-21 17:26 | 只看該作者

※ 羅丹 ※

  他曾經用雙手賦予石塊以生命
  他現在仍用這一雙蒼老的手
  顫巍巍地撫摸他們
  為了從這些沉默、冰涼的軀體
  再一次感覺已經逝去的生命
  就像一個乾渴者,俯身在石像上
  彷彿在窺望消逝歲月的古井
  就這樣羅丹活下了,活在石頭中:
  雕像群寧靜地站著,白石粼粼
  象在一個傳說中一樣
  大師虔敬地走進他的作品
        ——茨威格《羅丹》

  1850年,老巴死的時候,羅丹10歲,他太小,根本不知道老巴是誰,更不知道他會將他變為石頭和他一起永垂不朽。家裡很窮,爸爸是個警務信使,母親是個貧苦主婦。他的功課很糟,卻愛畫畫,姐姐瑪麗讓父親把弟弟送進美術學校,用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三年後,他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可是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而這時,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步了姐姐的後塵,當了一名修道士。

  可是上帝早就自有安排,羅丹漲滿了慾望和激情的粗壯身體和博大心靈只能用石頭,青銅和女人來安撫。

  23歲的羅丹還了俗,開始了一個偉大雕塑家的生涯。他的早期作品《塌鼻男人》是以一個乞丐為模特,乞丐的醜陋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米開朗基羅在晚年一直尋求將人內在的靈魂和掙扎表達出來,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震動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三百多年後,他的後繼者終於來了。

  1880年,法國政府委託羅丹製作一座紀念碑似的銅門,打算放在新建的裝飾藝術美術館里(位於巴黎奧塞美術館現址)。羅丹選擇但丁的《神曲》里其中一個篇章《地獄篇》里的人物和景象作為浮雕裝飾。「從我這裡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裡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他為此耗費了近20年的時光。這件紀念碑式的藝術品,共塑造186個痛苦群體,其中有幾尊形象後來發展成獨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個幽靈》、《接吻》等。把近代文明罪惡都集中表現在「大門」之上,最頂上的是《三個幽靈》,他們站著,頭部互相接近,三隻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獄。《思想者》的兩旁是一些輕罪人,越下罪孽越來越大。下邊分兩扇門,一邊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獄,一邊是想吃人肉的餓鬼,其餘部分包括地獄各色各樣的惡人、奸賊、暴君、淫妓等等。

  而羅丹,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女人的地獄之門。

  幾年前,巴黎水上警察成功地從塞納河裡打撈起一尊價值連城的雕像,這尊雕像是當年羅丹和卡米爾·克洛岱爾合作的作品《冥思》。卡米爾的弟弟、作家保羅·克洛岱爾這樣深情地描述姐姐的容顏:「一副絕代佳人的前額,一雙清秀美麗的深藍色眼睛……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1883年,漂亮而極富雕塑才氣的卡米爾闖進了羅丹的生活,43歲的羅丹與19歲的卡米爾一見如故。接著她從羅丹的學生,變成了他的模特兒和情婦。從那時起,羅丹的作品有了顯著的變化,本已快要枯竭靈感重新得到了滋潤,開始出現細膩的肉體及溫柔的感情,《地獄之門》裡面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構思和構圖來自卡米爾的手筆。

  也許卡米爾和羅丹的情愛本身就是一種製造瘋狂的藝術,最後的分手也和大多數婚外戀並無二致。她打掉腹中的孩子,在積水很深的地下室不見天日地赤裸著身子,弓著背,手中的泥巴瘋狂地左右塗抹。如同一個人臨風站在生命的邊緣,任憑瘋狂象野馬一樣脫韁田野,濺踏著青春和才華。她的屋子比地窖還要陰冷,在寒風裡她痛苦地嘶叫著要成為比羅丹更偉大的雕塑家。她的目光由純貞變為惡毒,天使般的臉蛋兒變為千瘡百孔。她在阿爾及利亞滿是灰塵的陽光下躑躅,在大雨中象幽靈一樣看著情人被妻子帶走,一直到被送上開往瘋人院的囚車,在那裡度過了30多年的時光。她的生命從對泥土的痴迷開始,到被泥土和石頭淹沒。

  她只為自己留下了零星的雕塑:1892年創作的《華爾茲》是一首愛情詩,代表一場即將崩潰的偉大愛情,兩人的身體傾斜得非常厲害,那是人生最後的舞步,也正是在那一年她和羅丹的關係結束了。還有《小堡主》,那是一尊兒童塑像。《海浪》是用縞瑪瑙雕出來的,表現三個女人被海浪吞沒的情景,她如同海的女兒,最後的輝煌只是在變為泡沫前,忍受錐心的痛,在刀尖上跳舞……

  而羅丹,卻和他的石頭一起永垂不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